•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专业救援与自救互救并重大力推进重庆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时间:2020-12-05 04:18: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幸奠国 张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市讲话指出,要加强应急、搜寻、救护、医疗等救灾队伍特别是专业骨干队伍建设,提高广大群众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建设、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是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的两条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卫生应急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和对重庆提出发挥“三个作用”的要求,进而梳理重庆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进展、存在的差距,围绕坚持“专业救援”与“自救互救”并重发展的理念,本文提出大力推进重庆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建设进展

    (一)卫生应急体系基本建立

    经过10余年的发展,重庆已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卫生应急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方面,依托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建立监测预警网络,按月、半年、年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开展专题风险评估,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方面,2017年,重庆初步构建了陆水空立体医学救援体系,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启动实施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明确组织管理、应急指挥、队伍建设等12个方面具体内容,不断完善和规范卫生应急体系。

    (二)卫生应急队伍跨越式发展

    2013年建成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两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2017年完成队伍重新整组,进一步完善专业构成、人员更新;同时,市级建成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心理救援队,在巫山和万州建成市级水上医学救援队伍两个分队;在万州、涪陵、黔江、永川等区探索背囊式卫生应急快速小分队建设。逐步建立专业齐全、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单位分层级的卫生应急队伍体系,显著提升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三)卫生应急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2013年建成的國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两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拥有卫星通信指挥车、手术车、净水车、宿营车、全地形救护车等50余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装备车辆;通信指挥、医疗救治、中毒处置、卫生防疫、伤员转运、后勤保障等单元可自由拆分、组合执行不同应急任务。搭建的“移动医院”可达到二级医院水平,一天可救治伤病员300人、完成手术20台、住院伤员40人。大幅度提升了重庆长时间、远距离开展重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能力。

    (四)预案制度规范建设不断完善

    先后组织制定了《重庆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重庆)卫生应急队伍通用能力训练大纲》《重庆市水上紧急医学救援队通用能力训练大纲》《重庆市医疗应急救援队联合训练大纲》《重庆市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重庆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修订完善《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类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卫生应急预案制度规范体系,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大力提升。

    (五)公众卫生应急能力逐步提升

    2018年重庆市启动“重庆市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完成《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教程》《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手册》的编制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出版,统一公众培训大纲、课件和考核标准,统一培训一批考核合格的师资,统一标准建成一批培训基地。2019年在部分人群密集场所试点安装首批6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合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效果。

    二、主要差距

    (一)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上

    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要求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作业中心建成率达95%以上,省级实验室实现48小时内对至少60种已知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排查[1]。重庆市尚未建立传染病市级卫生应急作业中心,仅能实现48小时内对7种已知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排查。

    (二)在国际医学救援能力上

    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与大多数省区市相比,具备更加丰富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经验。虽然在2015年曾代表国家到尼泊尔开展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有基础、有条件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但近年来,我国上海、广东、四川、天津先后建立了经世界卫生组织(WHO)认证的国际医疗救援队[2],显著提升当地的国际医学救援能力和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而重庆在国际医疗救援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在立体医学救援能力上

    重庆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地理位置特殊,且区域狭长,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特殊的地形地貌促进了重庆立体医学救援体系的构建。虽然重庆在全国率先基本构建起立体医学救援体系,但由于多年的应急演练和实战,现有的陆地医学救援队伍装备大量老化,有的设备已经不能升级更新,大大降低了陆地救援能力;同时,水上医学队伍仅覆盖两个区县,由于船艇本身速度慢的局限性,不能覆盖较大范围,并且由于缺乏水上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未能实现水上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训练、演练的规范化和日常化;另外,在空中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队伍建设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作为西部国家级中心城市,重庆不仅要应对处置市内各类突发事件,还承担着在重特大突发事件中支援周边省市的职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确需要提升立体医学救援能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四)在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普及上

    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普及,直接作用于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公众自救互助能力培养。瑞典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有511%病例有社会公众进行了心肺复苏[3],而重庆和全国各省市一样,公众急救培训普及率不到1%。切实提高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有效利用4~8分钟的“黄金救命时间”,维持好生命,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显得异常重要。

    (五)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上

    重庆120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水平还亟待提升,存在保障水平低、劳动强度大、人员不稳定、工作不规范、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与突发事件先期处置中最快响应应急力量的定位不匹配。

    三、发展思路

    (一)着力布局完善专业立体救援体系

    陆地方面,积极谋划对现有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特种专用装备进行补充、更新和升级,从车载化向帐篷化转变,提升队伍装备专业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水上方面,积极争取建设1个水上医学救援基地,完善现有水上医学救援队伍体系,完善万州、巫山陆水空立体救援协作机制,进一步理顺伤病员陆空、陆水、空水联合转运流程,实现立体救援流程的无缝化。空中方面,积极设计构建“1+3+N”模式的航空医学救援体系,在主城区建设市级航空医学救援基地,在万州、黔江、永川建立航空医学救援中心,在各区县分别确立1个中心直升机起降点和多个乡镇直升机临时起降点,依托第三方救援机构在重庆主城、万州区、黔江区、永川区部署专业医疗构型直升机,全面完善覆盖全市、深入乡镇的航空医学救援网络体系。

    (二)着力建设国际认证的国际医疗救援队

    积极争取支持,在现有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基础上,提升队伍硬件水平,按照国际医学救援队建设标准,加强队伍训练,提升软实力,打造一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医疗救援队。同时继续推进与法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培训、演练的方式,积极将重庆丰富的卫生应急工作做法向“一带一路”国家传播,同时也借鉴其他国家的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提高重庆的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重特大灾害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行动。

    (三)着力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

    积极谋划以市疾控中心为依托,建设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中心、训练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尽快建成高水平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作业中心、国家级的病因检测鉴定重点实验室,组建一支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和野外保障能力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可承担全市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自然灾害灾后防病工作,必要时可接受国家统一调配承担跨省市、跨境传染病防控任务,大幅度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

    (四)着力推进公众卫生应急技能行动

    努力将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上升到健康中国战略重庆实践的具体行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公众卫生应急技能的培训纳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健康促进的必学内容,从重点人群到普通社会公众逐步扩大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普及率;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包括机场、火车站、轨道、商圈等扩大AED的安装,督促体育场所、旅游大巴、酒店、商场等单位自主安装AED,快速充实公共场所急救设施的配置,为公众开展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提供设备保障,提高自救互救效果。

    (五)着力推进院前急救能力提升

    院前急救网络是突发事件处置中最重要、最快速的医学救援力量,同时也承担群众日常急救,在维护群众健康和保障城市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一张网”的120调度指挥,保障全市院前急救力量的统一管理、规范调度、信息互通、科学施救。要加强院前急救的规范化建设,制定针对院前急救医生、护士、驾驶员的工作规范,制定救护车配置标准,出台信息报告制度等,提升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精准管理水平。要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定能力评估标准,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自愿加入院前急救网络,落实区县属地建设和管理责任等,提升院前急救网络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水平。要加强院前急救培训水平,制定出台培训标准和培训制度,实现院前急救能力的持续提升。

    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能力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底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國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和不足。因此,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专业救援和自救互救并重发展,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构筑牢不可破的坚固防线。

    基金项目:2019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院前急救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YBGL057);2019年度科卫联合项目“全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ZLXM 002)。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nhc.gov.cn/yjb/s3577/201608/0efc0c2 e658740de8c3cdcfbb75b7f2f.shtml,2020-6-27.

    [2]新冠肺炎疫情期,驰援武汉的中国应急医疗队原来是这4支,都经世卫组织认证[EB/OL].https://new.qq.com/omn/20200316/20200316A0NOP300.html?pc,2020-6-27.

    [3]Ingela Hasselqvist-Ax,R.N,et al.Ear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

    作者:幸奠国,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应急办主任

    张 燕,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钟学丽

    相关热词搜索: 重庆市 自救 并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