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媒体选择性报道不应成为对舆论的误导

    时间:2020-12-08 10:02: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瑞华

    摘 要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对舆论引导作用巨大,选择性报道和对新闻报道和对新闻报道的选择是不同的,选择性报道在当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断章取义的代名词,为何会出现此现象,本文试以事例加以分析。

    关键词选择性报道;舆论误导;舆论一致

    一、选择性报道三种主要类型

    新闻舆论引导是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的主要手段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评论又要依托大量新闻事实。而媒体负责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对舆论的形成和引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多数受众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是我们获知外界信息并做出判断的主要途径。因此新闻真实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闻的真实性包括具体新闻要素的准确无误,和总体真实,要注意传播环境对新闻总体准确的影响,注意把握个别真实和整体的平衡,从而避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颇。而选择性报道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而言都是硬伤。

    选择性报道首先要和对新闻的选择区分开。新闻的选择是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中,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的衡量和取舍,实质上是对能构成新闻事实的选择,必要性和必然性是无须质疑的。新闻选择在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整个过程中都存在。在选择性新闻的范围内,受众从中进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传播,最终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出现某种舆论。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选择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以传播功利为定夺、政策法律为依据、价值取向为首选的,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权衡比较、评析、分析的过程和结果。选择的结果可能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在哪种传播情景中,传播的信息本身首先应当是真实的、准确的事实,既信息传播的前提是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而选择性报道则是媒体根据某种原则或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有选择性的报道。从时间上是在对新闻的选择之后,主要包括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方面观点、态度和行为反应的选择报道和对同一新闻事件人物的部分话语和行为的报道。前者往往受制于政治等新闻外的因素影响。以奥运火炬传递报道为例,某些国外媒体只报道藏独和记者无国界组织的反华反奥运的行为,从舆论引导的角度说,对各方报道当然要有所侧重,其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信息传递和接收角度看,对相反信息完全不加以报道可能会让受众形成错误的认知从而导致错误判断,各国的对外报道尤其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的报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只接受国内媒体和只通过国内媒体接受新闻信息的受众而言,都是不全面、不确切的。这种相对封闭式的报道形式在过去是屡见不鲜的,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封锁信息在时间上和范围上说基本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后,作选择性报道的媒体公信必将受到质疑。

    以上两种类型的选择性报道可能和目前媒体各自所处体制还有一定关系。而第三种类型的选择性报道则更多关涉媒体或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了。媒体或记者在采访之前或采访之中就已经基本形成某种既定印象或框架,在主观上带有某种期待,在采访中甚至故意将被访者引入到说出想要听到的话语或看到的反应,即使这种反应或话语并非被访者本意;也包括在事后,媒体在标题设置和表达上就带有可能引起争议的倾向性。这种媒体主观涉入色彩过于强烈的选择性报道往往会在社会上引发较大争论,对争论的广泛关注正如媒体所愿。新闻人物不仅被媒体曲解,更要承受原本属于媒体一手制造出来的争议焦点的舆论压力,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被动一方常常无故成为舆论压力的最大受害者,最后即使做了澄清,也因为势单力薄无力抵挡之前媒体引起的强大的影响力而遭受名誉、地位、以及利益等各方面的不可挽回的损害,最终结果也往往是不了了之,个人是没有能力和媒体对抗的。上述后两个例子的新闻主角是官员,尚且觉得应对无力,普通百姓何堪?

    媒体用选择性的报道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线并通过不断加强报道规模加大舆论压力,形成舆论声势,对于被损害者的反驳往往轻描淡写甚至不作报道。媒体选择性报道已经演变成了各取所需,断章取义的代名词。从单个细节来看,某些话和某件事的确是新闻主角所言所行,但是脱离具体语言环境,没有上下文,就很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媒体和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工作标准,应该尊重事实,保证新闻的真实、公正、客观。这个准则决不应因人因时而异。更不应故意并随意去曲解或冤枉任何人。媒体炒作这样的一幕幕闹剧不仅是对广大受众知情权和新闻事实本身的践踏,也在媒体为争取短时商业效益而利用社会公器导演闹剧,浪费社会资源。

    二、选择性报道的根源:职业的偏颇和利益驱使

    发生这种争议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原因:①新闻事件主角的表达不清,引起歧义;②记者领悟不佳,造成误解;③人家说明白了,记者也听明白了,但媒体或记者觉得不够“新闻”,不够聚焦,媒体记者主观故意制造。从标题使用字眼,语气,版面处理,报道形式,报道规模等等纷纷加以“浓墨重彩”。从多数新闻事件中分析,基本可以排除前两点。为了吸引眼球,扩大销量和影响力,媒体在有意制造舆论,误导民众,误导舆论。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的误导舆论的力量更是前所未有的强大。

    三方面原因后两者的责任都在于媒体和记者。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炒作。这类新闻事件本身一般时效性较强,问题也多与受众生活相关,为各方关注,现实中又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雪灾之后对气象局长的采访,民间在网上一直有关于雪灾问责的帖子,究竟哪些部门应该承担责任,等等问题,但并没有得到相应各方回应,在民间以及媒体中也都存有一些疑问。当遇到气象局局长宣称雪灾预报准确时,这一疑问找到落地土壤。一些争议较大的焦点新闻往往是社会心理和问题在遇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时爆发的表现。可见媒体选择性报道的深层次原因是和社会密不可分的。

    而常常揪着娱乐、体育明星,报道费翔要捐胸毛之流的低俗媒体,则是媒体的过于追求眼球经济,从业者素质不高,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和把握很有问题,甚至有的是明星和媒体互相捧场,各取所需所致。

    媒体不仅要全面地、准确地报道新闻,更要平衡地报道有争议的问题,以便让读者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大多数人通过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公众往往根据大众传媒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公众被误导,就会使其判断失误,从而引起思想和行动的混乱,严重者还将导致社会不稳定。鉴于此,就需要大众传播者正确地、负责任地引导舆论,不仅全面地报道事实,更要准确、平衡地报道有争议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宋双峰.《媒体,网络流言的演播场》,《今传媒》2006年10月.

    [2] 杨骅骁.《一例断章取义的炒作-“孔子不如章子怡”风波评析》,《新闻记者》2006年9月.

    相关热词搜索: 不应 选择性 误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