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小学数学课中以话题助力学生“表达力”的发展

    时间:2020-12-29 12:04: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谢美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数学课堂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清晰、有序、富有逻辑的表达力。文章主要研究在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置课中话题,助力学生“表达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话题;表达力;对话;问题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9-0080-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些低效、无效的问题充斥课堂,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一问一答”被动牵引的状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导学式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提出,课前教师思考的三个问题助力教师备课的有效性,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具备方向性和针对性。根据课前思考的三个问题,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三个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三个话题展开学习进行辩论,从而借助话题的“落地”和话题的“发酵”,帮助学生在思考和辩论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课堂上话题设置得好不好与教师对整节课核心问题的把握有很大的联系。教师在课前要明白解决什么问题,能让课备得好;要懂得在课堂上设置什么话题引导师生互动对话,能让课堂问题问得好;要知道在课堂上如何根据设置的话题开展对话,能让学生学得好。

    一、基础性话题让学生“都会说”

    《标准》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长,是一堂成功数学课的关键,那么教师的备课内容就至关重要。课中话题的设置直接决定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设置什么话题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说”呢?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关键是课堂上基础性话题的设置。在新授环节中,教师应该科学地设置一些基础性的话题,让全体学生都会说,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的问题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组织能力的关键发展阶段,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他们来说较不容易,这时候教师应该设置较基础的话题,并且问题的表达应该具备清晰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完整表达,教师及时加以鼓励和纠正,让学生的表达有一个趋于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话题:①你知道什么是角吗?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③你知道怎样画一个角吗?三个话题的设置比较基础。“什么是角”,学生具有生活的元认知,能从原有认知中提取相应的表象支持自己的回答、表达。“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则借助活动角的实践操作,学生发现: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大。“你知道怎样画一个角吗”这个问题在学生认识角的特征之后提出,学生能根据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完善如何画角。这样三个基础性的话题,促进每一个学生争相表达,学生可能说得不完善,但是在说的过程中无形地鼓励了学生说的欲望。教师再适时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的语言由“不完善”到“完整”,利用基础性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关键性话题让学生“都想说”

    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只有基础性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低年级完整表达问题的基础上,中高年级教师应适当增加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可理解为一节课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往往可以根据本课的重点进行设置。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三个话题:①哪两组图形都能组成平行四边形?②怎样验证画的是不是平行四边形?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个问题借助各种不同方向的两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行+平行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个问题比较基础,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和同桌说一说,培养全班所有学生的“表达力”。第二、第三个问题思维含量较高,更有挑战性,学生想说的欲望更强。“怎样验证你画的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其实也就是如何证明你画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找寻可以证明的方法;“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一个学生知识中的易混点,必须根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逐层思考,找到区别与联系。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表达完后,在全班面前进行表达,让“都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说。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完后,教师适当点拨,鼓励学生:“谁可以像他一样说一说?”在第一个学生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评价,下一个学生可以更完整地表达,學生的表达就更具有逻辑性。

    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设置话题:先让学生将42÷2和52÷2的口算过程用小棒摆出来,教师追问第一个话题:“请你对比两次分小棒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不同的地方是42÷2整捆的刚好分完,而52÷2整捆的分完还剩一捆要拆开和单根的合起来继续分。第一个话题的设置可以在对比中为后续笔算除法做铺垫,引导他们先除十位,十位有剩余再和个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明晰算理。在教学完42÷2和52÷2的时候,我们可以再抛出第二个话题:“比较42÷2和52÷2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第二个话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总结算法,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十位有剩余和个位合起来继续算。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达追问第三个话题:笔算除法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经过了前面两次对比和两个话题的引导,这时候学生已经可以初步感知从十位算起比较好,因为遇到十位有余数的情况可以将几个十分成几十个一,和个位加起来继续算。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先组织语言,然后在全班面前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尝试更清楚地表达,让学生的表达更有逻辑性。

    三、提高性话题让学生“争着说”

    在低年级完整性表达、中年级逻辑性表达的基础上,高年级的话题设置可以有所提高,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提高性话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高层次的飞跃。面对更有挑战的话题时,学生更有激情,迎难而上“争着说”。教师应该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方向,使其对自己的想法能进行有序、有根据的表达。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三个对话话题:①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吗?②怎样用图形表示2的四分之三的意义?③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的计算原理一样吗?三个话题的设置更具有挑战性,学生都能争着“说”出一些道理来,但是这时候说出来的道理有深有浅,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比较盲目或错误的回答,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理性地思考过后再进行表达。“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吗?”学生结合已有乘法意义的认知及分数乘整数的情境,认识到不管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只要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都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这样,就实现了对乘法意义的完整建构。“怎样用图形表示2的四分之三的意义?”学生动手尝试,建立2的四分之三与2个四分之三的联系。学生的动手操作在问题引领下进行,表达在操作之后进行,思维就更具逻辑性。特别是第三个问题“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的计算原理一样吗?”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还需要对之前学过的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有透彻的了解,才能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对比和提升。在这里,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有序地进行表达。这样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四、辩论性话题让学生“思辨说”

    数学具有固有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而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导。对有些相对模糊的数学知识,教师以思辨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说理,不但能帮助学生深度感知和把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合理创设富有张力的问题辩论情境,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辨空间的同时做好引导和启发。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三个对话话题:①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②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③为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三个话题可以引导学生聚焦知识的本质,思考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关系。在教学初始,直接引入问题情境:“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引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有关,因为直径(半径)越长周长越长,那么“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呢”?教师选择两组辩论小團体,营造辩论的氛围,学生在2倍、4倍的猜测与否定中,最后聚焦在“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3倍”。怎么证明呢?借助课件呈现由6个正三角形围成的正六边形,在观察、补充及推理中,辩论小组和台下学生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而圆的周长可以分成6条小弧线,曲线比线段长,所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环环相扣的话题的创设,最终落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思辨上,使得辩论的话题真正触及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学生经历“猜测—观察—辩论—推理”的过程,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知识的形成及获得极富思维含量。

    问题导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活动的参与度、话题挖掘的层次都对课堂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前期信息搜集的展示,又是升华最终价值理念的基础。学生“表达力”的提升与教师课堂上话题的设置密不可分,无论是基础性的话题还是关键性的话题,又或者是提高性的话题,都能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展开辩论,在思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力”。

    参考文献:

    [1]宫晓东.基于生活体验,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8(35):67-69.

    [2]刘 辉,黄河清.“问题导学”下的方法课教学模式[J].广西教育,2011(23):13-16.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导学式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FJJKXB18-428)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美兰(1989—),女,福建厦门人,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数学课 助力 中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