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解码脱贫的缤纷蝶变

    时间:2020-12-31 04:23: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脱贫致富志在勤,无边光景时时新。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各级党员干部对脱贫攻坚爱得深沉,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努力让贫困村颜值更高、百姓更富、乡风更文明,交出了一份首善答卷。

    盛夏的橙乡大地,一片生机,充满希冀。到处都有脱贫攻坚的新变化、新气象。

    江西省信丰县文化采风第五组的成员们,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来到山香村永吉围,聆听知青故事,感受知青生活;走进东水村,观看扶贫基地,饱览葛根之美;漫步西坑渔村,目睹千岛绿湖,尽享山水之乐;行走大阿脐橙园,感知科技兴园,脐橙苗木茂盛;步履绿萌公司,了解高新科技,产品走出国门……真可谓:“脱贫攻坚醉人,乡村山水养眼。”

    信丰县小江镇、崇仙乡、万隆乡、西牛镇、大阿镇等乡镇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新时代信丰强大实力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信丰人民强大内心的流光溢彩。这些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特色和谐共存,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到处呈现出一派“碧水绕村村如画,一步一景景醉人”的喜人景象。

    一、安全住房圆梦新生活

    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最深牵挂。

    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易地搬迁着眼于解决贫困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新建贫困户安全住房,为信丰县脱贫攻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小江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安置点位于信丰县小江镇西区105国道旁,规划面积58亩,规划公共道路11680平方米,公共园建面积8000平方米。建设成为集易地搬迁、保障房、引农进镇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远眺新建楼房新颖别致,近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期工程新建易地搬迁房5栋44套、保障房24套、同步搬遷房19套,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县级扶贫车间1个,安置贫困人口249人、非贫困人口101人。社区配套建设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硬化主干道3436平方米,通户便道686平方米、新建护栏101米、护坡2277米、游步道300米、排污排水管网600米,种植绿化树92株,安装太阳能灯34盏等。二期规划实施社区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幼儿园等配套项目,致力打造宜居宜业社区。

    “我一辈子有两个想不到,一是没有想到告别穷山沟,搬进小江镇住上了新楼房;二是没有想到大龄儿子讨上了称心如意的老婆。真正要感谢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易地搬迁户谢老汉激动地说。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小江镇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都列出后续脱贫新举措。按照“企业带动车间促动、专岗兜底”的思路,在搬迁安置点打造了县级就业扶贫车间——东堡玩具厂,帮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现有60人实现了“居家式”务工,其中贫困户7人,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让挪出“穷山沟”的乡亲们,在家门口有产业、能就业、能脱贫,做好了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实现了“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如今,社区在小江党支部、小江居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社区党小组及理事会,在每栋楼房选出1名楼栋长,负责本栋楼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强化了社区文化宣传,建筑了感恩励志、文明乡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等主题的文化长廊,致力打造示范带动、美丽宜居、治理有效、文明向上的幸福社区。

    农村贫困户住房改造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重点工作,既是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也是重大民生工程。

    近几年来,信丰县西牛镇长龙村党支部、村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始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思路、真抓实干,用绣花功夫,开创贫困户住房安全的良好局面,为脱贫攻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西牛镇在打好脱贫攻坚“十大硬仗”的目标中,着力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这是目前农村最困扰的现实问题。长龙村火烧坪小组朱清法的安全住房问题是最具代表性的。

    朱清法一家是2014年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又是纯女户,3个女儿均已远嫁他乡。因夫妻俩均为80多岁的残疾人,丧失了劳动能力,现仅靠低保维持基本生活。他前几年因种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从西牛敬老院回到老家火烧坪小组,居住在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旧土坯房里生活,因安全住房未得到彻底解决,至今仍未脱贫。

    针对朱清法一家的现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县教体局何志刚,组织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贯彻落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精神。何志刚等一班人坚持新时期脱贫攻坚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集中优势力量攻克贫困户的住房堡垒。

    为了帮助“家庭最困难、住房最危险”的困难农户解决好“最基本安全住房”问题,何志刚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三番五次地做朱清法女儿及女婿的思想工作,但其安全住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朱清法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何志刚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村两委按照“四议”工作方法,采取上级补助一点,驻村帮扶单位资助一点,不足资金部分村里筹集一点的方式,主动向全村人民公开扶贫项目、资金使用,以及向群众介绍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做的各项具体工作,尤其是贫困户的安全住房问题,征求意见建议,积极为贫困户排忧解难。由村委会为朱清法代建住房,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朱清法的安全住房建设很快付诸实施。很快朱清法的砖混结构住房全部竣工,并于2019年春节前搬进新房居住。

    每次见到第一书记时,朱清法总会对何志刚竖起大拇指露出开心的笑脸说道:“感谢党和政府关心照顾,你们这些村干部帮了我的大忙,让我住进了新房并于2019年脱贫。”朱清法这句朴素的语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是啊,农村贫困户住房改造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不少危房改造后的贫困户通过写表扬信和张贴对联等形式,表达对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的感激之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虽然脱贫攻坚工作前行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横下一条心,把责任扛在肩上,拿出绣花般的功夫,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何志刚的一席话,道出了广大驻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心声。

    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长龙村所有贫困户住上了安全住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都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贫困群众渐行渐远,幸福生活越来越近。长龙村的脱贫攻坚是我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如何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户安全有保障,对此,小江镇、西牛镇、崇仙乡、万隆乡等做出了标准答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全县各乡镇对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成果进行再确认再检验,实现“一户一策”,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确保在贫困户危房改造中“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务上好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新家园。

    二、产业扶贫扶出新出路

    漫步山水崇仙,放眼皆绿,青山葱茏,江水澄澈。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山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葛根“牵”出致富路。2020年6月6日,笔者在崇仙乡千亩葛根种植基地看到,千亩葛根长势正旺,村民们将葛根藤“牵”上架,锄去藤蔓四周的杂草,对他们来说,如果风调雨顺,今年会迎来葛根满园的丰收季。

    崇仙乡千亩葛根产业扶贫基地位于荫桥村、东水村、崇仙村的桃江库区腹地,集中连片面积2000多亩,是崇仙乡“龙头型”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崇仙乡通过多方考察,認为葛根产业就是乡里需要的符合山区实际又兼顾“五强”特点的产业。“当初在选择产业的时候,就因为它高效益、高产出,并且有固定销路而比较动心。引进后,我们还请了专业种植大户过来先试种了一年,结果获得了大丰收。”在崇仙乡葛根产业扶贫基地,乡长陈锦宝介绍说道。

    崇仙乡葛根产业扶贫基地,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采取“合作社+基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实行“三统一分(统考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管理、统一销售加工,分红到户)”的精细化管理,已带动全乡8个村100多户贫困户入股。

    小小葛根藤,宽宽致富路。葛根基地是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脱贫效果佳的特色产业,把贫困群众附着在产业链条上,贫困户的生活翻开了新篇章。

    陈锦宝乡长告诉笔者,2019年初,一名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大客户看好崇仙的生态环境、土质水质和葛根产品质量,一口气签下了1700多吨的订单,并主动入股合作经营,参与解决技术、资金、销售、加工等问题。这让广大村民更有信心把葛根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63岁的老龙村村民肖二妹今年来到葛根基地务工,对于这份工作,她很满意。

    谈到葛根基地的现状,基地负责人朱海敏激动地说:“我就是在5月15日发了差不多将近20万元工资,我这个基地上贫困户入股都有百来户了,村集体在这里也入了股,享受分红嘛。”

    崇仙乡是名副其实“依山傍水而生”的边陲山乡。山水崇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例证。如今的崇仙乡在敢闯敢试、你追我赶的火热实践中,用“拼出来的苦干实干精神,闯出来的脱贫之路,融出来的脱贫攻坚经验”在新时代的舞台吐故纳新、踔厉奋发、硕果累累。

    花卉编出幸福路。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脱贫手段,对于增强贫困山村“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阻断贫穷代际传递,实现当期脱贫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小江镇罗结村的村民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电动车从小山村来到离家不远的红牡丹工艺扶贫车间就近务工。从此,每当夕阳西下,一抹落日的余晖洒在扶贫车间的招牌时,就能看到三三两两在扶贫车间下班的贫困群众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不时哼着小曲儿,行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脸庞洋溢着灿烂而幸福的笑容。

    2018年,小江镇罗结村充分利用一座光伏发电站闲置的厂房,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经申报在光伏发电站原址成立了“小江镇红牡丹工艺扶贫车间”。车间生产各色各样的塑料花卉。就业的贫困群众坐在模具前,立在机器下,任花朵的组合材料在他们双手中“吐丝结蛹”,摇身一变为芳草鲜花的逼真塑料花卉,花卉绽放在他们心灵手巧的双手中,也绽放出在贫困群众渴求脱贫致富的心间。

    目前,该扶贫车间带动了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5人。同时该公司在小江镇其他6个行政村还有外包加工点,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人员200多人,其中贫困户12人。塑料花卉工艺较简单、易操作,符合山区贫困劳动力文化低、无技术的实际,从此,实现了产业扶贫的华丽转变。

    “我是个生意人,以前也是一个乡下人,这个车间不仅能帮助我实现生意场上的理想,还能帮助这些贫困户就近解决就业难题,脱贫致富,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经营成品花卉的小伙子老板笑容可掬拿着那些精致的成品花卉说道。

    “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稳定收入2000多块,还不耽误务农和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实现了。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多谢这些扶贫干部的帮助操心。”在扶贫车间的邓阿姨刚刚领到工资时激动而又愉悦地告诉笔者。

    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改变了村庄面貌。山,还是那片山,水,还是那道水,短短几年时间,罗结村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群众由穷到富,乡风由破到立,环境由乱到美”的转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富裕村、文明村。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日益暖人心,蜕变后的罗结村仍在寻找突破,力争变得更富更美。

    蔬菜基地闯新路。满目翠绿的蔬菜园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菜地里施肥,果实累累的瓜果大棚内,村民们忙着采摘。6月13日,笔者行走在万隆乡龙头村和禾江村,看到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龙头村曾是贫困村,虽然村里有良好的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但长期以来端着“金饭碗”挨饿,产业基地薄弱是根本原因,找到贫困症结所在后,龙头村两委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引进社会资本,增强“造血”功能。于是村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打造出以藠子、生姜、小辣椒为主的千亩山区蔬菜基地。

    龙头村有种藠子的传统,种出来的藠头果大且白,肉质爽滑,深受消费者青睐。这不就是现成的脱贫之路么?于是驻村干部与村干部商讨后,大家决定引导贫困户通过种植蕌子、生姜、小辣椒等山区蔬菜来实现脱贫。为更好地种植蕌子,驻村干部请来了专业技术员为贫困户授课,为了蕌子等山区蔬菜能更好地销售出去,驻村干部又请来县供销社的干部为他们分析蕌子的市场行情。

    龙头村贫困户郭老汉种植了一亩蕌子。他屈指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地可出产蕌子3000至4000斤,按照市场价每斤2元,一亩有6000元至8000元的收入。他计划再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现在龙头村的贫困户家家户户都种植蕌子。由于这里的蕌子数量大、质量过硬、信誉好,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商前来收购,销路不愁,价钱实惠。

    盛夏时节,正是蔬菜产销旺季。中年李老板冒着酷暑,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松土施肥,掐枝去叶。他的身后,一畦畦菜苗长势正旺,叶片下一串串瓜果光彩照人,长的、短的、扁的、圆的、红的、绿的像逢圩一样挨挨挤挤,好不热闹。李老板如数家珍,他告诉笔者,万隆乡禾江村蔬菜基地现有200多亩大棚,一年种三季,还有100多亩待建大棚的土地实行轮作,都是应时应季的山区新鲜蔬菜,在城市非常畅销,又能卖出好价钱。“我们想边增收边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序扩大种植面积,根据万隆山清水秀人勤的优势,大力推进种植业向观光农業转变,实现产业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李老板介绍,基地还长期为村民,尤其是为贫困群众提供就近务工岗位,“勤快一点的一个月能挣上2000多元,一般的一个月也能拿到1000多远。”是啊,一个创业能手,一些贫困群众结成密切合作还在路上。

    50多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大伯,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鼓励下,于2018年承包了5亩蔬菜大棚,现在他不仅脱了贫,而且还成了村里种菜致富能手。

    针对万隆乡蔬菜发展的现状,乡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钟日华表示,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可以带富一方群众,禾江村、龙头村已脱贫,但还要想办法富起来。帮扶企业发展,就是帮扶村里致富。因此,我们乡一定要让引进来的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办得好。

    如今,禾江村的农业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特,2018年就整村脱贫=,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正朝着乡村振兴进发,到处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脐橙产业脱贫路。婆娑的树影、清澈的溪水、碧绿的山岗、清香的脐橙与远处的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唯美的乡村田园画卷。6月20日,县文艺采风第五组的成员们穿行在大阿镇大阿村的脐橙基地、官洞坑脐橙苗木基地,闻着花香,聆听鸟鸣,远眺如黛的谷山,近观翠绿的田野与美丽的农舍,置身大阿村与官洞坑村犹如同逛公园一般,使你心情愉悦、乐而忘返。

    脐橙产业是信丰县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从事脐橙种植的果农超过8000户,产业助力脱贫潜力巨大。

    大阿脐橙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位于大阿镇大阿村,由江西绿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2016年投资建设,为黄龙病毁园重建。基地面积500亩,种植面积336亩,总投资680万元,是农业部现代柑橘体系黄龙病疫区重建示范区。

    江西丰树园脐橙苗木繁育场(产业扶贫)基地位于大阿镇官洞坑村,占地325亩,是由江西绿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投资3500万元建设的高品质、现代化脐橙苗木繁育场,主要用于脐橙无病毒苗木繁育、新品种开发、引进、推广和示范。该基地共出圃脐橙大苗约20万株,小苗约30万株,已列入大阿镇脐橙产业扶贫基地。

    大阿镇狠抓脐橙产业扶贫基地与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鼓励扶贫有基础、有意愿、条件成熟的贫困户创办果园;动员和提倡大果园主优先聘用贫困户劳动力到果园务工;要求每个标准示范园创建主体邀请2至3名贫困户到果园务工或学习栽培和管理技术等方式,并向贫困户赠送脐橙“扶贫苗”;还让一些贫困群众在脐橙产业扶贫基地和示范园带动贫困户就地就业。丰树园苗圃基地贫困群众17人,绿荫果业全程机械化、肥水一体化基地贫困群众11人。目前脐橙苗木繁育场共流转13户贫困户21.57亩土地,以400元/亩/年的租金标准进行集中流转,一次性签订40年合同,租金一年一次付清。2017至2019年,基地共支付给13户贫困户租金2.58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100元。繁育场累计聘请贫困户17人务工,其中长期工10人,季节工7人,平均帮扶每户每年增收2.2万元。

    2019年11月,绿荫脐橙基地正式设立“院士工作站扶贫基地”,基地采取“院士工作站+基地+行政村+贫困户”模式,由企业帮扶镇村和贫困户发展脐橙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脐橙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并通过全程机械化、肥土一体化基地和丰树园脐橙苗木繁育场帮扶村级脐橙产业发展,对贫困对象在苗木、技术、资金和政策上创新利益连接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就是脱贫的“金手指”,大阿镇贫困群众在脐橙产业扶贫尝到了甜头。

    “脐橙产业扶贫和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衔接点。”驻大阿村第一书记郭华山如是说。现在,要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增收、实现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未来,还要让所有农民借助农业产业,实现致富奔小康。

    “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不耽误种地,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现在我家脱贫了。”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贫困户康阿姨非常开心。

    大阿镇曾副镇长接受采访时说道:“我镇将紧扣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坚持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工作思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的根本之举,不断完善扶贫产业链条。使全镇贫困户融入‘全产业链,走出一条‘造血式精准扶贫之路。”

    大阿镇脐橙产业扶贫,这是一条风景路,也是一条脱贫路,更是一条致富路。

    贫困户增收的关键在就业扶贫。小江镇、崇仙乡、万隆乡、大阿镇“点对点”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促进贫困群众就近稳定就业。

    贫困群众增收的根本在产业扶贫。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崇仙、万隆、小江、大阿等乡镇在产业扶贫中,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基地”等模式,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全力提升产业扶贫的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了贫困群众“点单”,扶贫干部“备菜”的形式,实现真扶贫、扶真贫,扎牢脱贫致富的产业根基。

    贫困对象增收的突破在消费扶贫。小江、崇仙、万隆、大阿等乡镇努力扩大扶贫产品的认定和销售,并加强与东南部的城市“菜篮子”“米袋子”“鲜果子”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破解扶贫产品售卖难问题。万隆乡的山区新鲜蔬菜早已上了广州、深圳等市民的餐桌,大阿镇的信丰无公害脐橙已销售到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

    三、智志双扶充满新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智慧路。崇仙乡、万隆乡紧紧抓住教育这个根本,扶“贫”也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又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县发改委派驻万隆乡田心村第一书记朱玉华,在驻村帮扶期间,非常关心关爱生活困难群众,几年下来,他先后动员、组织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慰问贫困户,尤其是贫困学生。5年来共捐款捐物达20万元以上,慰问人数600多人次。他还以助学圆梦方式支助困难学生刘润宝完成学业。

    “作为困难家庭,现在我读高中费用全免,一年还有2500元助学金,这些补助可以支付我大部分生活开支,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今年我考取了理想的大学。”2017年刘润宝成为万隆乡高考状元,被国家重点大学录取。他母亲说:“多亏了朱书记的帮助,让我儿子能安心上学,还能考取称心如意的大学,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

    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辍学是万隆乡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该乡建立完善“辍学保学”工作机制,夯实各级责任,精准排查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并从政策落实上精准发力,对现有的建档立卡子女信息和资助政策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核对,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信息库,为“寒门学子”铺平上学路。

    教育通过知识、人才、科技和文化来推动社会发展,教育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特点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助力人生,文化浸润民风。

    智志双扶创新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和扶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当前智志双扶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小江镇、万隆乡、崇仙乡等乡镇深入落实相关政策,推动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促进稳定脱贫。

    小江镇智志双扶多样化。全镇通过“赣南新妇女”运动、上户宣传、流动现场会、“清洁家庭”评比表彰会等形式,多样化开展扶德扶智扶志感恩励志教育。2019年共开展评比表彰5次,评选出“感恩奋进之星”“脱贫致富之星”“身残志坚之星”“敬老孝老之星”“清洁卫生之星”170名,对先进典型除精神鼓励外,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贫困户脱贫典型和自主自强典型代表口述、驻村工作队以政策宣讲会、微信公众号、媒体报刊报道等形式,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消除“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和调动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树立“我脱贫我光荣”的理念,让智志双扶在贫困群众中,深深扎根。

    万隆乡智志双扶激发内在动力。全乡通过大力宣传脱贫致富正面典型,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媳妇”“最佳孝星”系列评选活动,为贫困户树立了好的榜样。通过技能补贴、劳务补助等方式鼓励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并通过发放高新区招聘公告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户就业,形成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强大正能量。同时把脱贫攻坚与乡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的重要作用,对不孝子女、大操大办红白事、好吃懒做的典型通过多种形式予以曝光,正确引导教育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打破“等靠要”思想,养成勤劳致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按照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组的理念,对每家每户实现组级“清洁家庭”周评、村级“清洁家庭”月评、乡级“清洁家庭”季评活动,并在村组醒目地点设立“清洁家庭”“不清洁家庭”红黑榜公示,营造出“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的良好社会氛围。

    针对少数贫困户内在动力不足、“精神贫困”等问题突出,崇仙乡在团县委干部的协助下开展了以“智志双扶”为主题、感恩励志宣传教育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宝贝出村”“圆梦微心愿”“脱贫光荣”等系列感恩励志活动,狠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乡风民约,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撑。

    用身边人言传身教帮扶,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能够激发脱贫内在动力,有助于转变贫困群众观念,通过定期安排致富户与贫困户见面交流,向贫困户传授脱贫经验,鼓起早日脱贫信心。近几年来,小江镇、崇仙乡、万隆乡通过扶志、扶智,贫困群众的劲头足,贫困劳动力经过培训拥有一技之长,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勁力和信心更足。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扶志,是脱贫攻坚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四、脱贫催生农村新活力

    脱贫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已脱贫的地方,广大扶贫干部未雨绸缪、夙兴夜寐,尽最大努力绝不让一户群众返贫。

    这是万隆乡立新村贫困户李长生用质朴的语言,发自内心的感情写出来的一封感谢信。

    尊敬的县科技局党的好领导干部:

    你们来到我们立新村帮扶,为脱贫工作细致而准确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把我们村所有的屋场都修了连通的水泥路,还有每家每户都修有水泥便道到家门口,下雨天村民们去哪里脚底下都踩不到泥巴了。

    平时,你们花很多的时间到贫困户家里拉家常,询问:“你们现在生活过的怎么样呀?缺少些什么东西?需要哪些事要办?”谈话相当亲切。

    如今,你们都给贫困户送来了米和油,还有家用电器:电热壶、电暖扇;生活用品:被褥、棉袄、鞋子等,以及现金、红包等,把我们这些贫困户温饱全部解决了。

    你们把习总书记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些政策灌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我们要靠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一切力量,把种养业做好,增加我们的经济收入,这就是真正脱贫了。

    万隆乡立新村贫困户李长生

    2019年1月12日草写

    在这封不寻常的感谢信中,李长生用朴实无华、真情实感的语言,讲述了县科技局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真情实意、真抓实干、真金白银、真帮实扶、真功实效,道出了广大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的共同心愿。

    寨下村民新生活。巍峨挺拔的黄柏山,碧波荡漾的桃江水,山水崇仙正在见证拧成一股绳全力甩掉穷帽子的贫困群众,他们用自己长满老茧的勤劳双手,勾勒出明天更加美好的生活。

    崇仙乡寨下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不活,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水平比其他村最少差一个档次,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怎样才能改变寨下村的旧面貌?不仅要有战胜万难的勇气,还要有布局谋篇的想法,更要有百折不挠的韧劲。

    为了发展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10月,团市委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吴其青带领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最远驱车1000多千米到贵州凯里考察勾藤种植产业。选准发展百香果产业后,“与其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吴其青带领村干部做示范种植,自己驾车拉苗木,从种苗、除草、施肥、杀虫、采果,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督促,果子上市后,他又跑市场、看行情、开网店、买鲜果,变成“水果推销员”。终于使百香果当年种植当年就获得好收成。莅年,吴其青又带动种植大户、村民们与贫困户一起种植,几年来,村民们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贫困户也鼓起了腰包。

    昔日的寨下村道路崎岖、雨天泥泞不便出门,电压不稳,电饭煲做饭煮不熟饭,只好吃夹生饭,地处山区很多人都挑水喝。从这些老百姓期待的事情抓起,吴其青与村组干部一道狠抓扶贫项目建设,从申报规划设计,到施工质量监督,再到项目维护管理,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他经常跑在各个施工现场,组织村民代表和理事会组成扶贫项目质量监督小组,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监督,从而保证了扶贫工程质量。2016年至2019年累计实施32个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建设安全饮水工程4个,硬化公路4900米,拓宽村道8650米,修筑桥梁11座;修筑农田渠道6630米,水陂3座;修建保障房10套,村卫生室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60盏。2018年寨下村整村脱贫。如今,寨下村旧貌换新颜,今朝更好看。村里设施齐全、干净整洁、漂亮卫生的楼房里传出了感恩的语话和爽朗的笑声,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寨下村的成功蜕变,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折射出老百姓满心喜悦的笑脸。

    团市委崇仙乡寨下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吴其青动情地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将始终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带着深厚的感情,当好老百姓的贴心人和引路人,及时解决他们所急所忧所思所盼,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生活好起来,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落到实处。”一席话,道出了广大扶贫干部的共同心愿。

    脱贫走上创业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优越的制度可以创造丰硕的成果,卓越的奋斗必然换来耀眼的业绩。

    崇仙乡罗塘村村民谢四生,脱贫后干出一番事业,是信丰县自强不息走上创业致富的典型代表。

    罗塘村罗塘圩小组谢四生,1970年出生,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出嫁,妻子残疾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全家3口人。

    谢四生面对困境,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结对帮扶下,摒弃了“等靠要”的陈旧思想,通过精准扶贫的帮扶,因户施策,走上了脱贫之路,实现了安居乐业,于2015年脱贫出列。脱贫后的谢四生想乘党的富民政策的强劲东风,走自主创业路。在小女儿外出务工,本人享受创业贴息贷款,利用自身过硬的技艺和良好的声誉,在信丰县城迎宾大道谷山花园处租赁一间店面经营装饰材料和承接装修工程。谢四生说:“现在一年营业收业有30万元,做梦也没有想到我家的生活变得这么好,过着过着,日子过得十分幸福。”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的需要,他又购买了一辆小型汽车。目前,谢四生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自立创业的致富路。

    崇仙乡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激发全乡人民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敢教日月换新天”,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

    文旅水韵更出彩。近几年来,崇仙乡、万隆乡依托境内自然环境秀丽,生态景色怡人,充分利用田园山水文化资源,以水韵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同时还涌现出一些生态旅游精而特、功能聚而合、形状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这些贫穷落后山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如今,乡村生態旅游脱贫已成为乡村最直接、最稳定、最生态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

    山坝渔村水乐园。6月的山坝村,树木葱茏,山风和煦,置身其中便有一股大自然的生态气息扑面而来。6月6日,循着崇仙乡党委副书记吴河阳的指引,几处黄墙黛瓦的农村院落掩映在植被中,“这就是我乡打造的民宿村落——山坝渔村”。

    山坝渔村建设点位于桃江第一湾的东南方,这里古树名木、水域资源丰富。为充分发挥山水崇仙的独特资源优势,让更多的民房变客房,村庄变景区华丽转变,精心打造桃江风情旅游带。

    山坝渔村建设点是崇仙乡保持较完好的村落,村内不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还有一些保存完整、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黄墙青瓦,民居林立以麻石条道相连。村内建有“渔文化”博物馆,这些文物展品讲述的是客家渔民的“故事”,打造的是推动本土渔文化生态走出去的“金名片”。这里有美景、美食,还有故事,古树、古井、古池塘点缀其间。村落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独具山水风光。海拔500多米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避暑胜地,每到盛夏时节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

    山坝渔村的青山绿水好风光成了县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写生基地即将挂牌。渔村依托山水资源,建设集乡村旅游、研学拓展、亲子乐园、养生度假、休闲民宿、水果采摘、农业观光、鱼虾垂钓于一体的趣味水上乐园旅游景点,可以带动10多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渔村景点以秀美的山水风光闻名全县,境内层峦叠嶂,林海波涛,阴雨天山中云雾缭绕,如临仙境。在这里,渔村的土房民宿,推窗就能看见青山飞鸟,绿水游鱼,这里的河道伐舟游览有竹木树林敝日,这个融自然生态和人文研学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山环水绕,生态醉美。崇仙乡借助生态旅游优势,做好“生态+特色产业+贫困户”这篇文章。山坝村妇女主任钟秋英说:“对自己家乡建设都很满意,村民们也自己打算回来,在自己的房子里租一下别人住哇,开饭店呀,在山上养点鸡都可以吃上乡村旅游饭。”话语间有着客家人特有的情感。

    天更蓝,地更绿,山更清,水更秀,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美,“山水崇仙”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分明就是桃江两岸翠绿的一幅新画图。

    西坑渔村水韵味。西坑渔村位于万隆乡廖洞村西坑小组,全组面朝水库,周围岛屿众多,村内保留着较多的黄墙黛瓦具有客家特色与风格的传统民居,利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开发农家乐、创客中心、茶楼、民宿、水果采摘、鱼虾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这片山清水秀之地,未来的西坑渔村,前景广阔。

    渔村景区依山而建,伴水而立,古朴与现代并存,翠竹绿树与山水相伴,不仅有花海草坪,还有文旅情景,清澈湖泊,宽阔水坝等,每一处都是一幅迷人的画卷,让游客流连忘返。

    西坑渔村风景区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五渡港千岛湖山光水色的景观迷人,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库岸游步道配合防渍水的木制栈红桥指引人们探幽寻美。这个移民村庄正以原生态、纯自然风貌为依托,将水上景观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打造集观光休闲、夏日避暑、鱼虾垂钓、鱼船游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

    渔村景区结合毗邻水库、特色民宅较多、周边风景秀美等特色,用丰富的移民文化和渔业文化保留乡土气息,把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完美地融入“山水西坑”,让人身居其中,行走其间,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篇山水文章能够体现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自然特色、渔业特色、生活特色,能够打动人、吸引人,这里,记得住乡音、守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

    如今的西坑渔村,青山绿水的大美渔村与干净整洁的客家民居交相辉映,农家乐、渔家乐……越来越多的依山傍水的村民,依靠乡村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文化因旅游而兴盛,旅游因文化而精彩。通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依山便靠山,近水便亲水,产品提质升级,体验丰富多彩,万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已迎来了新的春天。

    崇仙乡、万隆乡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将立足当地的人文特色与资源禀赋,按照“高品质”和“接地气”相结合的新理念,整合景区景点山水文化、渔业特色等旅游资源,通过全要素、全产业、全时空、全方位的融合,重点设计渔业文化游、红色记忆游、自然生态游、人情风俗游、乡村体验游、康养健身游六大旅游品牌,拉开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助力推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郑板桥在潍县(今潍坊市)担任知县时所写下的诗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过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同时还在脱贫攻坚中的各种场合被提及,体现了我们党关心民众疾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正在信丰县16个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得到贯彻和实践。广大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扶贫一线党员干部,虽然在职务上还不及“州县吏”,但作为共产党人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扛起脱贫攻坚的重担。

    几天采访,行走山村,目睹耳闻我县“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信丰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许多经验,提供了一些示范。脱贫路上的“信丰经验”,正在不断的复制和放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力量源泉。

    我们有理由坚信,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貧困治理体系的制度保障,有经过脱贫攻坚实战锤炼的过硬队伍、过硬干部、过硬作风,把情用深、把心用对、把力用足,再下大力、再用苦功、再加把劲,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如期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信丰,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相关热词搜索: 脱贫 解码 缤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