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什么写得诗情画意?

    时间:2021-01-09 04:02: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董宝礼

    一、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却选取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深明大义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特别是小说对于景物的描写像一幅醉美的画卷,展现了荷花淀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象;对人物的刻画也做到了精雕细刻、工笔细描,展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灵世界和美丽的诗意人生。这样的描写和刻画显然与残酷的战争场面格格不入的。那作者为什么如此构思并以如此的笔墨来描绘战争生活呢?这便成为笔者设计导读“大问题”的缘由。

    “大问题导读法”是笔者在200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十余年来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后,随着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启动,“大问题导读法”教学更契合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鉴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经过认真的研究与提炼,确定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什么写得诗情画意?”这样一个导读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在自读文本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交流与展示,体验小说唯美的语言艺术,提升并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从而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传统、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以战争题材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感知这类文学作品的主流风格

    (播放几例战争题材影视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观看的是几例抗战题材的影视剧片段,请大家用一个短语、一个成语甚至一句诗来概括一下你看到的景象。

    生1: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硝烟弥漫。

    师:很好!还有谁能用词句描述一下?

    生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3: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生4:兵荒马乱、饿殍遍野、刀光剑影、枪林弹雨。

    ……

    師:大家说得都很好!从这几则影视片段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出大家所说的这些场景。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多少美好的家园在战争的炮火里变成了断壁残垣,多少无辜的生命也都淹没在战争的炮灰里。所以我们痛恨战争,我们诅咒战争,我们更痛恨和诅咒那些发动战争、通过战争进行烧杀抢掠的侵略者和刽子手。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生(众):是。

    好的课堂,应该由一个好的情景来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内容的“空间”里。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是战争题材的小说,因而以视频方式引领学生感知“战争”的特点,了解战争的实质,有助于学生“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再者,透过视频导入并加以分析鉴赏,也有助于学生在平时收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分析的良好习惯,提升其鉴赏能力。

    片段二:分析“诗情画意”的含义,深入理解导读“大问题”的内涵

    师:我们提前对作品进行了预习,不知大家读了几遍。

    (生七嘴八舌,有的说读了三遍,有的说读了五遍,也有的说读了一遍)

    师:看来大家都读了,只是读的程度不同,我还是希望大家多读几遍。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诗不厌千遍读,好文章也是如此。那么大家是否是带着我交给大家的任务阅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师:那么,首先我来问一个小问题。怎样理解“诗情画意”这一个词语的含义呢?谁先来说一下?

    生1:就是像画一样。

    师:什么像画一样?

    生1:景物描写。

    师:一般来说,景物非常优美就像画一样。对不对?

    生1:对。

    师:那么诗情呢?谁再说一下?

    生2:像诗一样。

    师:什么像诗一样?

    生2:一般说语言优美,有诗味儿。

    师:可以这么理解。但说得都不是最准确。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怎么解释的。抓紧查一下辞典。

    生3: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词典上举了一个例子,“这里是一派田园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师:从词典上解释和例子看,一般指自然景色。但是这一词语的内涵不止于此。诗情画意指的是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除了辞典上的意义外,也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说,其中既有意境,也有感情。对不对?

    生(众):对。

    师:那么,我们就带着对这一词语的理解来分析研讨一下《荷花淀》一文里所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大问题导读法”即是说由于教师根据文本学习重点浓缩提炼出一个“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应该是高度概括的,所以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大问题”的内涵是教学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对题目理解透彻了,才能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片段三: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探讨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其作用

    师:首先我们先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探究一下文本所体现的“诗情画意”,并探究一下这些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谁先说一说哪些地方是景物描写。

    生1:小说前三段都是景物描写。

    师:还有没有?

    生2:还有。第二部分“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回来”一段也是景物描写。

    生3:第二部分最后一段“他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也是景物描写。

    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确实很好,对文本内容比较熟悉。鉴赏文学作品以及阅读其他类文章一定要注意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意,千万不可盯住其中某一部分或某一点不放,这样容易造成对文本内容的曲解甚至误解;其次一定要熟悉文本内容,不可凭想当然理解和鉴赏作品,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对不对?

    生(众):对!

    师:好!下面我们来分析鉴赏一下这几段景物描写。首先齐读一下这几段文字,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字的精彩之处。好,齐读!

    (生齐读文本前三段文字)

    师:谁先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精彩之处?最好按文章的顺序来分析鉴赏。

    生4:“月亮升起来”这一句就写出了环境的优美和静谧。古人写诗往往用“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非常好!月,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诗人最青睐的物象之一,也是现代人最喜欢的物象之一。小说开头一句“月亮升起来”便渲染了一种非常怡人优雅而凉爽的环境氛围。继续——

    生5:“干净得很”也写出了小院环境的怡人。

    生6:还表现了主人公的勤快。

    师:对。环境描写不单单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或渲染气氛,或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里很明显也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看来大家的鉴赏水平还是不低的。继续——

    生7:我觉得“跳跃”这一个词用得好。一来照应前文“柔滑”这一词语,二来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编席的熟练程度。

    师:如果用一个词把她的熟练程度表现为形象特点,那么这个词应该是——

    生(众):能干。

    师:非常好!谁来想象一下,这段文字是如何表现诗情画意的?请用简练的语言表述一下。

    生8:皎洁的月光下,宽敞明亮的小院里,一个年轻漂亮女人坐在院子当中,麻利地编织着席子。

    师:大家点评一下。这位同学想象得如何?

    生(众):好!

    生9:我觉得不太好。有些地方不太好,需要修改一下。比如文章说“月亮升起来”,那么用“皎洁”还不算很恰當;文章说小院“干净”但并没说“宽敞明亮”;还有,你怎么知道这女人“年轻漂亮”呢?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8:不同意。“月亮升起来”并不是说月亮“刚刚”升起来,能看到院子里“干净”说明用“明亮”还是可以的;从下文看女人“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要编成“一大片”必须有许多苇子放在院子里,所以我用了“宽敞”这一个词语;从文章第五段看,水生“二十五六岁”那么他的妻子肯定也会很年轻——

    生9:那你为什么说她“漂亮”呢?

    生8:年轻自然漂亮。

    (生笑)

    师:大家说说看,他们谁说得有道理?

    生10:第一个同学说得有道理。我觉得他对文章读得很仔细。

    师:那你能不能再想想,表述一下这个场面?尽量表述得再诗意一点。

    生10:天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白洋淀一个干净宽敞的小院里,在月辉的照耀下,一位年轻的女人坐在小院当中,像坐在水墨画中,娴熟地编着席子。洁白修长而柔软的苇眉子调皮地跳跃在女人的怀里,像是与她嬉戏,又像是逗她开心,因为丈夫还没有回来。

    师:这段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太美了!(热烈地鼓掌)

    师:真的是太美了!想象丰富,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把诗情画意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再往下分析鉴赏一下二三两段。

    生11:第二段虽然没有体现出诗情画意,但说白洋淀的芦苇收割之后垛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这句话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呢?

    生11:这个句子既是夸张又是比喻。“长城”原本修建的目的就是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里把“芦苇”比喻为“长城”,一来说明白洋淀的苇子多,二来说就连白洋淀的芦苇也要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生命,更何况这里的人民呢?

    师:这一分析非常深刻,不仅鉴赏了语句的特点,还挖掘了语句的深层含义。非常棒!继续——

    生12:第三段是纯粹的景物描写,简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师: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

    生12:月光如水,皎洁似银。月光洒满小院,清洗着女人编织的席子,大片的席子在清淡的月辉里,像一片洁白的雪地,又像一片洁白的云彩。女人坐在这大片的席子上像传说中的仙女。远处的白洋淀,也沉浸在这皎洁的月光里,与小院相映成趣。如一幅淡妆浓抹相映成趣的水墨画。淡淡的荷叶荷花香在微风的吹动下飘进这干净的小院里,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师:我觉得比原文描述得还富有诗情画意。大家觉得呢?

    生(众):是!

    师:对于这一段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13:我觉得这一段还表现了女人的能干。“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足以说明女人是非常能干的。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一说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学生们摇头)那好,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第二部分两处景物描写。谁给大家分析一下?分析前先把该段文字朗读一遍。

    生14:(朗读“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回来”一节文字)这段文字写的是荷花淀里的景象,主要描写了天气情况——万里无云;暖风吹拂;寂静、洁净而辽阔的水面——没有一只船,湖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也是富有诗情画意的。

    师:分析得非常细致。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15:我觉得这段文字还有更深的意蕴和更重要的作用。既然是这么美好的景象,为什么辽阔的水面上“没有一只船”?这说明大战在即,我们的战士都隐藏在芦苇丛里或荷花丛里,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生16:你怎么知道他们都藏在芦苇丛里或者荷花丛里?

    生15:下面第三部分二三两段里就有交代。

    师:看来大家的鉴赏水平还是蛮不错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分析之前也要先朗读一下。

    生17:(朗读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我觉得这段文字从字面上来看,是写景,但更重要的是象征。

    师:哦?又有重大发现!请说——

    生17:文章说一望无边的荷叶“就像铜墙铁壁一样”,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里的“荷叶”和“荷花箭”不正象征着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和自己秀美和谐的家园组成“铜墙铁壁”,并愿意做“哨兵”吗?

    师:精彩!分析得有独到之处。大家觉得如何?

    (生热烈鼓掌)

    师:那么这里我还有一个小问题。文章为什么说“荷花箭”是“粉色”的呢?为什么不说是“白色的”或“红色的”的呢?

    生17:荷花箭就是这种颜色吧?我看到的荷花都是粉红色的。

    师:是吗?有没有看到其他颜色的荷花的?

    生(七嘴八舌):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黄色的。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几幅荷花的图片。(教师展示荷花图片。红颜色荷花、黄颜色荷花、白颜色荷花、粉颜色荷花、紫色荷花、白里带红荷花、红里带粉荷花等)看来荷花的颜色还是很丰富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单单点出“粉色的”呢?这里面有没有深意?

    (生交头接耳,相互交流)

    师:我查了网上有关“粉色”所象征的意义,大概有这样几种意思:第一,代表着可爱、甜美、温柔和纯真;第二,代表女性;第三,代表烂漫;第四,代表优雅和高贵的风度等。那么,在这里应该代表着什么呢?

    生(众):女性,纯真。

    师:我也这么认为。因为在这篇小说里纯真而温柔的女人们是作者主要刻画的人物,所以这里作者单用“粉色的荷花箭”寓意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这些勤劳、能干而温柔的女人们也成了监视敌人的哨兵,那么日本帝国主义在这场侵略战争中势必要被埋葬在中国人民抗敌保国的汪洋大海中。

    对环境描写的分析鉴赏,是学习本篇小说的重点之一,也是彰显小说主旨,探讨所提出的“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内涵,特别是在“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表层下丰富而深刻的作品底蕴,不但巧妙地实现了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素养的培养,并且还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思”“辩”等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片段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心灵世界

    师:在分析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过程中,我们涉及到“水生嫂”勤劳、能干等形象特征。除此之外,“水生嫂”及其所代表的妇女们还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分析时可以先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具体分析一下。开始——

    生1:关心家人。水生回來后首先问他为什么会来的这么晚,然后忙着要去给他端饭,看到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忙问“怎么了,你?”

    师:对。那么这里作者为什么用“怎么了,你?”这样一个句式而不用“你怎么了?”这样不更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吗?

    生1:语言表达富有变化,富有新意。

    师:什么新意?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1:……

    师:看来大家对这样的句子接触不多。我来说一下。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是为了强调谓语所表达的内容。这里女人看到丈夫笑得不像平常,心里着急,所以作者用这种句式,充分表现了女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大家想想看,单单从这句话里还能表现水生嫂的什么特点?

    生2: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师:对。那么这些性格特征在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体现?

    生3:有。丈夫没回来时,“大门还没有关”;听到丈夫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她没有制止,但手指被苇眉子划破了手;当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只是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但没有反对;当丈夫把家里的事儿都交给她时,她也只是说了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些地方都表现了水生嫂体贴和稳重的性格特点。

    师:对。你找得比较全。这里我再插一句,这些地方除了表现水生嫂体贴和稳重的性格之外,我们还能看出她的什么优秀品质?

    生(七嘴八舌):懂事儿。通情达理。理解丈夫。

    师:这些说法都不错。但结合整篇小说的内容用一个较为“高端”的词概括一下。

    生4:深明大义。

    师:说得好!就是深明大义。小说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这场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女人理解并支持丈夫的工作,就是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这足以说明她是深明大义的。对不对?

    生(众):对!

    师:那么哪些地方还体现了她深明大义的优秀品质?

    生5:水生自己从县里回来,因为大家都认为水生嫂“还开明一些”。再就是后面水生对她的嘱托,她尽管流着泪,但还是一一答应了他。

    师:她还有哪些特点?

    生6:有威信。丈夫们走了以后,女人们都聚到她家里来商量事情;战斗结束后,女人们也向她建议要成立队伍。这些都说明水生嫂是有威信的一个人。

    师:大家分析得都不错。这样说来,水生嫂是一个勤劳能干、深明大义、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青年妇女形象。也可以说她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对不对?

    生7:其实她身上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小说写到战斗结束小队长问水生时,水生说“一群落后分子”,这说明水生嫂身上还有着落后的一面。

    生8:我反对。其实这是水生谦虚的说法,哪有在外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妻子的,特别是在那个年代。作者这样写,显得故事更真实。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说水生嫂真的一点缺点没有吗?

    生8:我觉得也有一点。比如问水生“家里怎么办?”水生告诉她“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时她流下了眼泪等,也表现了她的担心和多多少少的害怕和失望。

    师:有道理。顺便问一句,作者为什么说水生的这句话“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

    生9: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才使得水生嫂变得更加坚强,这就为后文他们组建起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其他女人们以及水生等人的形象特征。(具体分析过程略)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阅读鉴赏的重中之重,就本文来说,作者对水生嫂的刻画虽然着墨并不是很多,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立體丰满,特别是通过叙述和描写她所代表的群体妇女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体现了我国普通人民在抗战过程中逐步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本环节也是课堂交流与鉴赏的重点,通过对水生嫂、女人们、水生等形象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达成“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的能力。

    片段五:归纳内容要点,探究小说主旨,揭示“大问题”意义

    师:通过我们对小说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谁来说一说?在作者笔下,荷花淀有着怎样的特点?或者说,荷花淀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大家自由发言,但不要重复。

    生1:这里风景优美,环境优雅,芦苇遍地,荷花飘香,是一处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

    生2:这里的人也很美,无论是水生嫂、水生还是群体女人形象,都善良、能干、识大体、明大义,虽然起初有点“落后”,但在与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抗敌保国很重要的力量。应该说,这里的人都是大写的、完美的。

    生3:这里人们的生活是舒适的、和谐的,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看,这里相对和平宁静。

    ……

    师:大家概括得比较好。我对其概括为“三美”,也就是环境美、人物美、生活美,这样美的所在是荷花淀,也不是荷花淀。说它是荷花淀,因为作者所叙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说它也不是荷花淀,是因为荷花淀是我们美丽富饶的中华大地的一个缩影。我们美丽的家园、勤劳善良的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珍惜并不惜牺牲生命来保卫的。正因如此,我们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破坏它、践踏它、蹂躏它。大家说对不对?

    生(异口同声):对!

    师:那么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也必须投身到伟大的抗日运动中,誓死保卫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土地的人民和幸福安宁的生活。这就是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意义所在。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导读“大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可以明确了?

    生(异口同声):是!

    师:谁结合我们的学习来概括一下问题的答案?

    生4: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没有像其他战争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一样写得那么残酷和悲壮,而是通过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诗情画意的环境、刻画了一群普普通通勤劳能干却深明大义的劳动人民形象、体现了人民幸福安宁和谐安康的生活,这样的美丽家园、勤劳的人民和幸福的生活是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列强来侵犯和践踏的,正因如此,如若有人胆敢来侵犯我们绝不会袖手旁观,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同全国人民一道把一切侵略者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一定如此。

    师:说得非常棒!(大家鼓掌)

    “大问题”导读的目的就是通过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并探究文本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本环节通过在“大问题”统领下的一些“小问题”的分析交流,最终归结到问题的答案上。是整个教学活动以“大问题”为线索,有条不紊地推进学习活动向纵深处探究,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全国“十三五”规划课题“鲁派教育艺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山东阳信县第一中学]

    “文史哲融合”,本来就是古人的读书法。需要斟酌的是:

    第一,“文史哲融合”,要落在单元这个层级单位。也就是说:(1)不宜也无法在语文科目或具体形态的课程这样的层级单位,来讨论古典诗文如何处置的问题。(2)应由中国古代“文史哲”的核心概念来组织古典诗文的学习,以避免“融合”变成一堆“点滴信息”。

    第二,“文史哲融合”,要在双轨语文课程的框架下考量,比如关联历史学科中的中国古代社会史、思想史等。事实上,历史等学科已主动跨过来谋求“融合”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两个示例的活动设计可证:(1)了解明代小说(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中白银在中国普遍流通的情况和买卖情形。(2)探究《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

    第三,“文史哲融合”,要把重心放在“内容维度”。也就是说,在“定篇”意义上学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文学的经典诗文,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尚友古人”的态度,并留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的深刻“文化记忆”。

    ——王荣生 《 语文课程的层级单位、疆界、维度及古今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诗情画意 写得 题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