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怎样写出不落窠臼的记叙文

    时间:2021-01-15 12:01: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何伟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议论文除了要识记大量的素材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分析论证,而这是不少考生所欠缺的;
    他们可以列举相关的事例,但是缺乏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就可以生动一些,做到有话可说。但记叙文也容易人云亦云,导致考场上不能获得高分。那么,怎样写出不落窠臼的记叙文呢?学会下面四种方法就够了。

    巧借人物,合理虚构

    借人物,指的是从古代传统经典名篇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国外名家的经典作品中截取人物,通过合理虚构,改编创新,用故事新编的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创作。

    虚构最简洁的方法是故事新编。从原著出发,是新编的前提,如果新编的故事人物没有改变原来的性格特征,就是合理的。而新的内容,又须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物的面孔虽然还是旧的,但你把他生活的环境改变了,于是他也相应地有了新的生活,思想有了新变化,但又并非无来由地突变。通过想象,还可以把较短模糊的历史文字、传说材料加以扩充,也可以将旧有的素材翻出新意,使新创出来的作文生动、形象、具体。这样的作文,既可以开阔我们的思路,也可以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化腐朽为神奇。

    如《等待》:

    最是那一回眸的温柔,成就了千年的守候。已然很久,我站立于此,我已不知何时伫立于此,也不知在等候什么。久远的年代似乎已将我掩埋。

    曾经的我,曾经的容颜,令多少人驻足,多少人扼腕叹息。如今,光阴如锋利的刀一般无情,千万年的风霜将我青春的容颜一丝一丝地雕刻打磨,昔日那一次次动情的回眸,淡然而静谧的凝望,只留下一副逐渐模糊而苍老的面孔,一双干枯的眼眸。足下那朵朵嫣红怒放的花儿,已经枯亡,化为风尘。

    本文是作者学习《长亭送别》后,对“望夫石”这一传统意象进行挖掘,将“望夫石”与等待相联系,作者描写、抒情、联想相交融,用慧眼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笔端汩汩流淌的是一份浓浓的诗情画意。

    【提分技法】故事新编,人物形象不能改变太大,大致保持原作风格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说瞎编乱造,又可以使得新的故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不释手。常用的方法有:一、续写故事。如有考生续写愚公的故事。二、时空交错。将不同时期的人物嫁接在一起,将古人与今人同台演戏。三、反弹琵琶。为一些约定俗成的人物定论翻案,如曹操,人们习惯称之为一代奸雄,而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称之为“可爱的曹操”。

    运用细节,想象历史

    白岩松说:“一个好故事,从内容层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细节。新闻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无论做什么选题,首先考虑人物,其次寻找细节。”可以说,记叙文如果没有细节,就没有感染力;
    好的细节的故事,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对意义和主题强调太多,就会毁掉无数趣味;
    最有意義的事情,其实藏在故事的细节里。

    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他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深入人心,让人入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是因为他将枯燥的历史,变为诙谐风趣、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细节。我们学写作,完全可以向当年明月学习,运用细节,重现历史。即将各种教科书上枯燥无味的历史,赋予一定的想象,从一个个具体的小角度去描写历史,变成具有波澜起伏、生动形象的故事。

    如《人生的作业》:

    “叔夜,你可曾想仔细了?我——”华服男子话未说完,便被他的话语打断,“这是我的选择,孰是孰非任评说。”

    又一块铁被烧得通体赤红,锤打,冶炼,滚烫的热气直逼人的脸颊,又一次浸入水中,“吱吱”作响。男子的一颗汗珠,滴到了铁块上,瞬间化作一缕青烟。他倒不像是在打铁,更像是在锤炼他的人生。

    时光流转,浮生若梦,当所有的繁华落幕,嵇康为我们留下的,是一份至真至美的真性,在火光与黑暗的交错中,锤炼出一份光彩。

    史载嵇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环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对这个简单短小的历史记载,文章取“嵇康打铁”为依托,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但作者并非照搬翻译历史小故事,而是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叙事、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思考深刻,并呈现出一种哲思。

    【提分技法】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想象细节,枯燥的历史就可以成为鲜活的、形象的、立体的情节。这样使我们的文章顿生波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巧用书信体,灵活多变抒心声

    著名的《傅雷家书》,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是用书信体形式交流心得体会。对中学生而言,写书信体作文,好处多多。

    首先,有些学生每次作文,不是没头没脑东拉西扯,就是照搬照抄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或者不懂文体而常常写出四不像作文。灵活选用书信体,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书信让我们有了倾诉的对象,而没有文体限制,就可以海阔天空,谈你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只要你拥有丰富的情感,那么你的书信体作文就能打动人心。

    其次,书信体适用题材广泛。不论写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花虫鸟兽、个人隐私、邻里家事、国家大事……都可以直接“拿来主义”,用书信大写特写。

    再次,可以杂糅多种表达方式来写感兴趣的话题。书信体不受文体、表达方式制约,自由灵活,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无所不可;
    谋篇布局灵活多样,可以用申请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要求或向往,用建议书、倡议书的形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用感谢信、表扬信赞扬身边的好人好事,用投诉信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用忏悔书来检讨学习、生活中的过失……

    如《给父亲的情书》:

    父亲,再次谢谢您!让我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享受安静的少年时光。女儿也相信自己,可以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谢谢您,一路让我选择了做回自己!

    父亲,我把您放在心上,请您和母亲原谅我任性时不经意的一跺脚,踩伤了你们的关心和爱护。

    来生,如果可以,让我当您的母亲,好吗?我向上帝保证,也让您做您自己,给您快乐自由的天空!今生,谢谢您!父亲。

    这是多年前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结尾。文章属于书信体范畴,通过一系列平凡小事,娓娓道来,表现了父女情深。

    【提分技法】当然,要写好一篇优秀的書信体作文,也要注意一些问题。要写清重点内容,主旨明确,条理清晰,情真意切。如果回忆,要用细节刻画,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如果提建议,则要在“怎样做”上提出可行方案。书信体近似于面对面的交流,要特别注意使用得体的语言,真实自然,符合身份,或真诚恳切,或委婉中肯。要格式正确,注意避讳。书信体属应用文,讲究格式。格式要完整,称呼、正文、落款、日期一样不能少。

    在某种程度上,书信体降低了作文写作难度,学生容易掌握,便于发挥。更重要的是,书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传承书信体文学形式,发扬光大。

    转换叙述视角,学会讲故事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会拥有世界。”我们很多作文显得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对人个性的关注,人云亦云,让人感觉味同嚼蜡。

    因此,要学会讲故事。美国著名批评家布依尔也认为,叙事作品中的空间,它是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作者通过谁的视角、采用什么样的话语描述故事空间,不仅对小说情节结构产生影响,也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运用叙事学知识,学会适时捕捉有价值的素材,学会讲故事,这很重要。很多平淡无奇的经历,只要擅长打磨,就会打磨出光芒四射、一波三折的故事。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故事和审美心态不一样了。同样是半小时,过去可以慢条斯理地讲一个长故事,现在却可能要把长故事分解成几个完整的短故事,再组合在一起,才能引人注目。《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你任何时候打开电视,都能跟着他的故事走。

    如《一株玉米的告白》:

    我是一株即将成熟的玉米。此刻,我正亭亭站立在一片玉米地里,凝视着远方,盼望着主人将我收割。

    曾是一粒种子的我,浑身金黄,皮肤光滑,躯体饱满,散发出成熟的魅力。如果那时你摸一下,准能感知我身体的硬度;
    如果你把我放在嘴里,与牙齿碰撞,一定会发出嘎嘣的脆响。被小心封藏搁置了一个秋冬后,我热切地等待着播种。

    文章以玉米的视角来看人间百态、自然风景,写出玉米眼中的世界,表达出玉米的成长史。表达了关于“奉献、成长、成熟”的主题。

    【提分技法】转换叙述视角,也是讲好故事的方法之一。如梁实秋的经典作品之一《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就是作者采用两种视角来关注老师,开篇几段是儿童视角写老师的幽默可笑,而结尾是成人视角,写对老师的感激;
    两种视角交叉,欲扬先抑,让人难以忘怀。而现在回初中看望老师是高一学生常写的题材,但很少有学生能写出新意。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可否以当下和过去两种视角写出对老师态度的理解?可否用另一位老师的视角来写,或用老师家人的视角来写?经过有意识地权衡和设计,就会发现一件平常小事背后的意义,找到凸显意义的最佳手法,原来是这样与众不同。

    相关热词搜索: 不落窠臼 记叙文 写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