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地狱图》的悲剧特点

    时间:2021-01-30 04:11: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地狱图》是日本近代文豪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之一。一直以来,日本国内外多以“为艺术而艺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的宣言”来评论这篇小说。本文试图通过细读文本,从冲突、人物与作品情境设置,以及该文本引起的怜悯、恐惧和崇高感等三个方面,对《地狱图》的悲剧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悲剧特点;冲突;情境;悲剧情感

    作者简介:范静遐(1970-),女,湖南省株洲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一位代表作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家中,芥川龙之介的国际性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地狱图》发表于1918年,取材于日本著名的说话集《宇治拾遗物语》卷三中的<绘画师良秀>,是作家众多中短篇小说中内容和风格都很独特的一篇作品,发表后获得各方盛赞,经常性被选入日本高中国语教程。作品发表后,还曾由三岛由纪夫改编成歌舞伎脚本,后来又被拍成影视作品。《地狱图》的独特魅力在于芥川龙之介在这篇小说中借助了悲剧表现手法,从而赋予了这篇小说鲜明的悲剧特点。本文试从冲突、人物与作品情境设置、以及该文本引起的怜悯、恐惧和崇高感等三个方面,就其悲剧特点进行分析。

    《地狱图》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主人公良秀是一位技艺高超,但相貌丑陋、性格孤傲的画师。在堀川大公的命令下,良秀开始投入全部身心绘制“地狱图”屏风,然而良秀画画有个特点:就是要有实物在眼前,他才能画得出色。他曾为了画被铁链子捆绑起来的人,或者受怪鸟折磨的人物形象,竟然把自己的弟子五花大绑捆着或者故意放猫头鹰去袭击弟子,以便画出人在极度恐惧中的神态。有一天,良秀构思了一个华丽的贵妇人被烧死在牛车中的画面,要求大公老爷为他焚烧一辆蒲葵车,大公老爷应允了。在烧车那天,随着车帘的揭开,被锁链捆绑的却是良秀美丽的女儿(大公老爷一直想要霸占良秀当侍女的女儿,却未能得逞)。眼见自己心爱的女儿在烈火中燃烧,画师良秀在万般痛苦之后,开始专心画画。“在良秀眼睛里,好像根本就没有看到女儿遭受折磨死掉的样子。他所看到的景色,只有美丽的火焰的颜色,以及在火焰中遭受痛苦的女人的样子,只有这些给了他无限的喜悦。”[1](p134)良秀在完成了这幅地狱图的杰作之后,第二天便悬梁自尽。

    《地狱图》给我们展示的冲突是非常明显而尖锐的。首先是位高权重的大公老爷与画师良秀之间的冲突。社会身份地位的不同是两者冲突的最基本原因。在他们两人之间具体的矛盾原因则是良秀唯一的女儿。良秀美丽乖巧的女儿是老爷的侍女,从叙述者故意模棱两可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爷对良秀女儿的企图。为此,良秀三番五次请求老爷把女儿还给自己。尤其是良秀的女儿自己也在反抗着老爷,书中的十三小节讲述了当老爷正在对良秀女儿图谋不轨时,被叙述者无意中破坏的整个过程。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人的冲突渐渐升级,直到老爷要求良秀画《地狱图》,双方之间的冲突被推向了高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必然的。在双方力量不均衡条件下的冲突,其结果的悲剧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地狱图》中的冲突不仅仅局限于两个社会阶层的两个人的矛盾冲突,还展示了良秀这个“艺术家”的内心冲突。良秀一方面是一个十分疼爱自己女儿的父亲,但另一方面他更是一个纯粹到癫狂地步的“艺术家”。小说有一段描写了良秀在接受画《地狱图》的任务之后,他的弟子曾在良秀的画室中听到一种“简直没法描绘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

    好像掉到水里要淹死的人所发出的呻吟声:“什么?原来是让我去吗?——到什么地方去?——到底到什么地方去?到地狱去!到凶焰烈火的地狱去!——”

    ……

    “我说你是谁,原来是——唉,是你这个家伙!我也想到大概就是你!什么?你是来迎接我的?所以你来啦,到地狱里去。在地狱里——我的女儿正在地狱里等着。”

    “等着你哪,就坐这辆车去吧!——坐上这辆车,到地狱里去!——” [1](p117-118)

    从这一连串的呓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良秀的预感以及他在面临这种抉择时的痛苦,他内心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文章最后的悲剧结尾是这双重性冲突激烈斗争的一种必然结果。

    小说采用的是传统小说的布局,情节发展是连续性的线状发展,叙述者的叙述也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的。情节的两个成分:“突转”和“发现”在同时发生。整个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在时间上和因果关系上都完整的可信的整体。

    “发现”与“突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指出“‘突转,如前所说,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2](p89)《地狱图》中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在小说的最后部分:老爷把自己平时坐的车子燃烧之前,命人把车帘揭开让良秀看到车上绑着的女人正是良秀心爱的女儿之后,随即点燃了车,而画师在经历了“地狱般的痛苦”之后竟怀着“艺术家”的欣喜画下了自己亲生女儿在烈火中的形象。第二天,良秀自杀。在这里,画师良秀与老爷的冲突,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本能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都达到极致,而紧接着高潮部分,作品以一個“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在完成自己最后的杰作之后中止了自己的生命为所有冲突打上了一个“终止符”。

    另外,《地狱图》的舞台仅仅局限于大公老爷死去的妹妹曾居住过的城郊府邸。小说中的双重冲突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束都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完成。爱德温·缪尔在《小说结构》一书中曾谈到:“戏剧性小说中,场景之所以孤立的原因是极为明显的。只有在一个完全闭锁的舞台上,它所描绘的冲突才能必然地发生,发展和终结”[3](p362)尖锐的双重的冲突以及把情节的发展局限于一个闭锁的活动场地构成了《地狱图》较为典型的戏剧(悲剧)特点。

    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颇具悲剧特点。主人公良秀是日本古代绘画艺术造诣极高,但他相貌丑陋,性格古怪乖张、冷酷无情、刚愎自用。他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艺术家”,并且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特别的“身份”使得主人公不仅让读者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使主人公良秀身边的人,包括老爷的仆人——“叙述者”和良秀的弟子们都对其敬而远之。這和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英雄”一样,良秀也是一个和非同凡响的人。

    这种陌生感、距离感带来的悲剧效果同样还来源于《地狱图》对故事的时间、空间以及情境的独特安排上。刚才提到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久远的某个历史时期,具有非凡个性的画师在与当权者的冲突之下,接受的又是一个具有非凡性质的任务:画地狱图屏风。故事高潮发生的地点是“老爷已经死去的妹妹所居住过的京城外的山庄。”[1](p129)在这里,作者为我们营造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而恐怖的氛围。

    说起溶雪府来,好久没住过什么人了,宽广的庭院一片荒凉。……其中有一个传说是:每当没有月色的夜里就有一条令人奇怪的绯红色裙裤不沾地地在走廊里走,大白天都凄凉的府邸,一到日暮时分,庭院里的水声就显得更阴森,在月光下飞着?,好像是个怪物,令人毛骨悚然。[1](p129)

    我们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点,即将上演的耸人听闻的一幕,读者无疑会陷入恐惧而又充斥着陌生感的戏剧空间。

    紧接着,作者又写道,老爷的“前后左右,有五六个侍者恭恭敬敬地排成一列。”其中有一个人“当年在陆奥之战时因饥饿而吃过人肉,打那以后他甚至能抓起活鹿,劈开两半”这些人在夜风吹动的灯光下,“时明时暗,真有点置身梦境的样子,使人惊骇恐惧。”[1](p130)

    我国戏剧理论家谭霈生谈到戏剧性内涵时,曾指出“戏剧情境是戏剧艺术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是各种动作及其心理内涵的客观推动力。是‘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性格展现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观众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的媒介。有人说,戏剧艺术就是把人放在某种情境中进行实验,以测定他(或她)是什么样的人物。戏剧创作的中心问题,就是为个别人物提供特定的情境,使他(或她)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因此,情境的构思和处理,乃是‘戏剧性的一个中心问题,与此同时,真正的戏剧性‘情境,必须是能够产生‘悬念的,而‘悬念则关系到戏剧作品的吸引力和诱导力。正因为如此,戏剧性的中心问题就是戏剧情境及其包含的悬念。”[4](p319)

    如果我们回过头再仔细阅读上面提到的这些句子或段落,不难发现《地狱图》在气氛的营造和情境或者说悬念的设置上都具有了鲜明的戏剧(悲剧)特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2](p63)在《地狱图》中,首先激发我们强烈的怜悯之心的是良秀的女儿。小说的叙述者也是倾其怜悯之心来描写良秀这个独生女,“良秀的十五岁的独生女在老爷的府上作了侍女。她一点也不像自己的亲爹,是个非常可爱的姑娘。……贤顺温厚,年少稳重,聪明伶俐,不像个年轻的女孩子,善于事事领会人意,从老夫人到下边的侍女们,都非常喜欢她。”[1](p108)可偏偏这个美貌的小姑娘受到了人面兽心的“老爷”的欺辱。(从叙述者似是而非的描述中,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事实。)而姑娘的反抗以及良秀为了自己的女儿与“老爷”之间的冲突最终把这位可怜的女孩推向了悲剧的深渊。相信没有任何人在读到良秀的女儿在车上活活被烧死的情节时会不动容的。我们恐怕也会和叙述者一样无法正视这样惨烈的情景,我们感到无限痛惜、怜悯,同时又感到深深的恐惧。

    其次,引发我们怜悯、愤怒、不屑还有恐惧等复杂心理的当然是主人公良秀了。前面我们引用了他的一段在画室的梦呓。在他的充满预言试的梦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痛苦的挣扎,再到最后高潮部分,良秀看着自己疼爱的女儿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的凄惨形象,他经历着“地狱般的折磨”后,叙述者用充满敬意的笔触写道:

    令人奇怪的是不仅良秀用高兴得眼色,看着独生女儿临终的痛苦。那时候良秀身上不知道为什么具备一种奇怪的威严,不象是凡人,倒象是梦里见到的愤怒的狮子。……那些天真的鸟儿,大概也看到了良秀头上悬着光圈似的不可思议的威严吧!

    连鸟儿都这样,何况是我们,甚至差役们也都屏住气息,……噼噼啪啪响彻高空的车子的火和夺去灵魂的、惊呆不动的良秀——都是多么庄严、多么欢喜呀![1](p134)

    良秀自然受到人们道德上强烈的谴责,但当人们看到完成后的地狱图屏风后“哪怕是平时多么憎恶良秀的人,也会被不可思议的庄严之心所打动,而真实地感受到烈火炽热的地狱里的大苦大难的缘故吧。”[1](p135)

    通过以上的引用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地狱图》先是激发我们的怜悯和恐惧的情感而后又使我们获得一种难以名状的崇高感。我们通过阅读《地狱图》这篇小说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的有关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处。

    观赏一部伟大的悲剧就好像观看一场大风暴。我们先是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那种恐惧,然后拿令人恐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简言之,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又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5](p83)

    (中略)

    正像布拉德教授在他出色的论文中指出的那样,崇高有两个同样必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否定的,第二个是肯定的。在第一个否定的阶段中,“我们似乎感到压抑、困惑、甚至震惊,甚或感受到反抗或威胁,好像有什么我们无法接受、理解或抗拒的东西在对我们起作用”。接着是肯定的阶段,这时那崇高的产物“无法阻挡地进入我们的想象和情感,使我们的想象和情感也扩大或升高到和它一样广大。于是我们打破自己平日的局限,飞向崇高的事物,并在理想中把自己与他等同起来,分享着它的伟大。[5](p85)

    崇高感是悲剧感中最重要的成分。《地狱图》所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从压抑、困惑、震惊,抗拒当中渐渐拓宽我们的想象,从否定到肯定的悲剧情感历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地狱图》结构上具有古典悲剧的严密和完整性,情节推动几乎和古典悲剧的推进模式一样,“非凡”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作品情境的设置以及整部作品所引发的读者情感方面无一不体现出鲜明的悲剧特点。《地狱图》的悲剧特点和它带来的强烈的悲剧效果可以说是它在日本文学史上成为一部经典小说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小说选[M].文洁若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爱德温·缪尔.小说结构[M].罗婉华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本京大学出版社,1984.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地狱图冲突情境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创新教学 重在方法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现状与优化措施“冲突管理”:化解教务管理中冲突事件的策略性选择透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创办:文化与历史的视野刍议劳动仲裁制度的冲突与重构中美对会计师事务所跨境监管冲突及对策分析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创设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刍议

    相关热词搜索: 悲剧 地狱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