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疫情防控 > 正文

    良法之制与善治于民关系

    时间:2020-08-31 08:57: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良法之制与善治于民关系

     摘 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法因其价值而存在,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从中我们知道法律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良法善治在中国的法制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良法 善治 法的价值 法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宪法说明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这种行为规范体系,既可以执行政治职能,又可以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我们党认真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情况和总结出这条路的成功路线,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法治建设新征程,我国正在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进发。

      一、良法的概念和作用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的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影响深远,他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和与他国友好相处,不仅要立法,而且要立“善法”,即良法。良法是指反映统治阶级和人民意志,以权利为本位,对社会文明、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能适应社会变化法律。它的作用是正确划定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各种利益的合理界限,如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等,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在立良法方面,近年来我国取得了好的成绩。截至2017年12月底,新制定法律25部,修改法律127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5件,做出法律解释9件,这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出的成绩单[2]。

      在个人利益上,我国有继承法、合同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侵权责任法等规制,而在十九大上将“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写入报告,这体现了党对人民权利的高度重视。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出台,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为民法典编纂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在具体内容方面,增加了对胎儿利益、个人信息、一般人格权、特定人格权的保护等,这些都体现了对个人权利保护的加强。而在社会公共利益上,良法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的法律机制;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权利救济。现在有相应的法规草案出台,提出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养老金提高,对贫富差距的征税起征点方面的改善。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2014年“史上最严”环保法,“按日计罚”成了一次新突破,开启了中国依法治污的新纪元。还有扶贫攻坚方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专门提出“推进扶贫开发法治建设”[3]。进行送法下乡和加强法治教育。国家和社会安全方面上,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严惩恐怖主义犯罪、加强人身权利保护和维护信息网络安全。

      二、善治的概念及作用

      善治在每个时代都被赋予不同的定义,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法治最初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基础,强调宗法等级名分,礼法结合,以礼为主。后是民刑不分、重刑轻民,产生了奴隶制五刑(墨、劓、?|、宫、大辟)、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等残忍刑罚,虽然这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和对治理国家君王的统治有好处,但那时的法治在现在看来是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善治应是民主治理、依良法治理、社会共治、为民所治,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有序及国家长治久安。

      善治是民主治理,实现全体公民共同参加国家和社会治理,保障公民选举权、参与权、表达权,扩大公民有序地参加政治程序和对政府的决策进行共议投票。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政府对人民透明化和接受人民监督。

      善治是依良法来治理,尊重保障人权,保障改革发展,维护司法公正。2015年人民法院开始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到现在全国立案数量巨大,基本解决了以前“立案难”的问题,保障了当事人诉权。2016年,全面修改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等8部法律,审议修改法院组织法和检察院组织法,积极适应深化司法改革的新变化。对一些已经判决的冤假错案进行重审,落实疑罪从无;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司法工作人员更加认真对待。

      善治是社会共治,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交通、设施安全等,需要人民配合政府的工作,共治才能解决问题。2017年,据统计全国对环境违法实施的行政处罚案件23.3万件,罚没款115.8亿元,比环保法实施以前的2014年增长了265%[4]。还有公益诉讼的良好发展,环保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做到听取民生,尊重民意,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不仅是环保,而且这五年,各项重点领域立法稳步推进,承接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房屋限购令、私家车摇号出行法规的推出,需要人民的配合,社会共治。

      善治就是为民所治,而不是为民添堵,政府的职责就是为民服务,而不是像古代一样官大压人。处理好政府部分对工作不作为、扰乱办事秩序的人员,让“门难进,事难办”“怎样证明我妈是我妈”类似不可理喻的情况消灭,塑造“用制度说话、按规矩办事”“服务人民”的政府形象。

      三、良法、善治?g的联系

      十八大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说明良法对善治起到决定性作用。二战时,希特勒带领纳粹党制定法律,进行屠杀犹太人,形式上是合法的“法律之治”,实质上不是良法,进而成为不了善治的前提,对人民和社会的危害是严重的,违反人道主义和背离法治超越“人治”的本意和进步性。因此,进行了法律之治不一定就是法治社会,还要克服“主观恶法”,即违背正义理念和道德精神,倾向于特殊利益集团制定出来的法律。还要尽量避免“客观恶法”,即立法者因认识和概括能力的局限,没有符合现行国家发展情况而修改迟延制定的法律。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之制的目的和反馈。善治是良法制定出来的目的,需要政府好的决策与人民的相互配合。善治所产生的结果能反馈良法的制定程序和内容的正确性,验证其是否适合现在社会和国家治理。

     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的过程中,形式上,首先要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其次是可行性,即法律要求或禁止的应该与人们合理的期望相一致,法律制定者真诚地相信法律规定的是人们能做得到的。再次是一致性处理原则,近年来的“拍苍蝇,打老虎”行动,让贪官、党内内乱分子受到刑法的制裁,以贪污罪一并处罚,大力打击这些势力。最后是一些自然正义的准则,如司法公正,法官必须是独立公正的,以自己专业的法律水平评判是非曲直,各种审判必须是公平公开的,不能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还有公民可在裁判文书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对案件和庭审进行查阅和观看,做到司法审判公开。实质上,追求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之间要有个平衡,不能为了社会正义或受到社会舆论、政府的影响而舍弃掉个人正义,为个人权利而战。

      四、与时俱进,推进法制改革

      英国法律改革之父――边沁,是功利主义法学派,在关系人类进步的各个最重要部门的改革方面做出了贡献。司法方面,他主张法官要遵守自由心证原则,法官要与人民陪审员共同审理案件和听取其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可要求法院为贫民免费提供律师与辩护条件。如今我们也有法律援助制度,但存在一些缺陷。如基层法律援助机构设置简单,人才缺乏。我国法律服务人员分布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法律援助经费紧张,尤其是西部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所以有些穷人只能不诉或通过暴力方式解决。立法方面,他主张改变法律的价值目标和法律形式。价值目标方面,他想为最大多数人创造最大幸福的能力。法律形式上,他认为编制法典可以帮助理解并记忆法条和确定、迅速而简单地执行。目前,中国制定了刑法典和正在编写民法典。法制改革方面上,十九大提出了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机制,推进立法体制改革,执法体制改革。行政法变化很大,如今有监察法草案,这些都对法制改革起到推进作用。

      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处理好以后的问题,法制改革是重中之重,需制定良法和善治未来的问题。近年来涉及保护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案件不断增多,特别是互联网环境对个人信息安全、隐私权保护、人格权商?I化利用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伤人的处理办法,互联网网络管理。还有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大量投入使用,可能会产生侵权责任,赔偿主体的追偿和如何定罪量刑。法制的改革也要跟上节奏,适应新形势做出新对策。

      目前,“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涉及领域较广较新。立法和司法都会涉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可以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优势,用“互联网+法治”的模式,在信息化、高效化的互联网上推进法治决策科学化。现在政府有为人民寻求帮助和投诉的网站,政府能更好地了解民生,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中国庭审公开网、裁判文书网,实现审判公开,案件公开,做到受人民监督。从权力机关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给人大监督行政及司法带来了新的渠道,增强了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司法机关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法治”能够促进司法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深化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律职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更加有利于实现司法的公开、公正。目前有些法院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法院立案庭工作,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构建立案数据库,老百姓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自行填表,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降低了司法成本。有的法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进行多维度数据支持、全流程数据服务,帮助法官更好地审理案件。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

      [2]施宇翔.全国人大交出“五年成绩单”制定25部法律[N].人民日报,2018-03-04.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新华社,2015-11-29.

      [4]北青网.全国人大:2017全国对环境违法罚没款115.8亿[EB/OL].[2017-02-26].http:///s?id=15934

      49099940255669&wfr=spider&for=pc.

      [5]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R].1978.12.

      基金项目:广东培正学院思政部“学习十九大 立德树人”基金;项目编号:18pzszb08。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