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栀子根汤证] 栀子豉汤证

    时间:2019-01-11 04:28: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肝著,乏力、口干、口苦、尿黄、右胁不适,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者,栀子根汤主之。   [关键词] 康良石;因地制宜;肝著;慢性乙型肝炎;栀子根汤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59-02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气候各异,从中医“因地制宜及四时五气”观点出发,同种疾病在不同地区,在认识及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闽南地处沿海,气候湿热,本地区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以湿热之邪为主,依据名老中医康良石医师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方剂“栀子根汤”,是中医“因地制宜”观念的最好体现,亦在临床上是本地最为常用及有效方剂之一。
      
      1 立方依据――康氏疫郁理论
      
      西医疾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隶属于中医“肝著”范畴。肝著或作“肝着”,又名“肝胀”。著者,邪气留著之意。由于肝脏气血淤滞,出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经过摸按后才觉得舒服的病证。早在《灵枢・胀论》中就有记载:“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肝著”病名出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证治准绳・杂病》:“肝着则常欲蹈压其胸。经云春脉如弦,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此肝虚而其脉证见于春如此也,宜补肝汤。”及《临证指南医案・胁 痛》:“肝著,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以上均对本病有相关记载。
      “肝著”的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有关。基本病机为肝热、肝瘟病后,湿热疫毒内蕴,肝脏气血淤滞、著而不行或久病正虚。病性为正虚邪实。以右胁闷痛、乏力、纳减、胁下肿块,肝功能或可正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依据康老“疫郁”理论,认为肝著的发展病机演变过程,除了符合瘟病的发病规律,亦含有“六郁相因”的病机演变过程[1]。以《医学正传》中“郁证”的观点,“郁”包括了外邪和情志两类因素。在《内经》“五郁之发”、“木郁者肝病也”,以及《丹溪心法》“气郁者胸胁痛”,《景岳全书・郁证》的记载,可以看出,临床上肝著患者的乏力、胁痛、纳呆、脘腹痞满等症状,均是由于外邪、情志的原因而共同诱发而致。《丹溪心法》中“六郁”的演变规律“气郁而湿滞,湿滞而生热,热郁而生痰,痰结而血不行,血不行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为病也。”说明无论是因外邪还是情志导致肝脏病郁的过程,其病机往往都是相因演变的[1]。从临症所见,康老认为“肝著”的病理特点为“郁邪于里”。它就包含“气郁与湿热”及“湿与热”两种病机演变过程。而“气郁”则是由于邪郁甚者,津液受耗,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液不能宣通,蕴积酿生湿热,而演变为湿热里证[1]。可见,“湿、热”这一病理因素既是外感实邪,又是“气郁”的病理产物,故认为“湿、热”为本病的根本病理基础。
      闽南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润多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造成了本地的肝著患者易感湿热之邪。湿性重浊黏滞,伤及脾气,可至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无以驱邪外出,可见乏力、纳呆、脘腹痞满等症;而热邪入里,热郁不泄,而化火伤津,火热邪气,伤及肝阴,致使肝失疏泄,肝阳亢奋,熏蒸胆汁,可见口干、口苦,右胁不适,尿黄等症状,湿邪入里亦可化热,湿与热相互博结,舌质红多为黄或黄腻苔,而脉以弦滑或弦数为主。本地患者久居湿热之地,对湿热的耐受力也较其他地区强,平素又喜用“凉茶”等清热之品缓解湿热,但此品清湿热之力较缓,对于肝著患者之湿热不能尽除,易于造成病情缠绵,演变为湿热里证,湿热留恋体内,病情迁延,反复不解。此时,肝著患者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证情无明显变化,相对发展较慢,此时患者多无黄疸症状,患者通常会以乏力、口干、口苦、右胁不适为主要症状前来就医。若此证日久,湿热日久不化,则可中伤脾胃,下损肾及冲任,造成肝脾气虚,肝肾阴虚等,甚至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等。
      如若此时患者慑身不慎,复感外邪,外邪入里与体内之湿热邪气交织,疫毒复加,湿热发展而化火,此时热毒较炽,热毒内陷,则可诱发黄疸,甚至出现伤阴耗血,迫血外出,发生重型肝炎。症状可见身、目、尿俱黄,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胁痛、腹胀,口干、口苦,或咽痛或渴饮,眦赤、咽红、舌红、脉弦滑或弦数;更甚者可见牙龈出血,皮肤紫斑,右胁灼痛或拒按,易怒心烦,少寐不寐,大便干结,舌红或绛,脉弦滑或弦数。虽本地患者对湿热之邪的耐受力较强,但是复感外邪,与里证交结,加重病情,一旦出现黄疸,病情也较为危重,易于发展成重型肝炎等危重症候。
      可见,驱除湿热也成为了治疗本地肝著患者首要的治疗原则。
      
      2 方剂配伍关系
      
      康老主方――栀子根汤,对于此类湿热留恋,病情迁延,反复不解的肝著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方中药用六味:栀子根、白花蛇舌草、玉米须、绵茵陈、七寸金、郁金。以栀子根为君药,郁金、七寸金为臣药,白花蛇舌草、玉米须、绵茵陈共为佐、使,共奏清热化湿之功能。对于闽南地区,肝著患者之湿热留恋,平素乏力、口干、口苦、胸协不适等症状改善明显。
      此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君药栀子根是闽南地区常用的一种青草药,其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根[2]。其主要成分为D-甘露醇、齐墩果酸酯、豆甾醇等[3]。具有良好的利胆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康良石医师依据长期临床用药经验总结,认为栀子根味甘淡,性寒,归肝、三焦经,清利湿热,泄三焦,清肝、利膀胱湿热为其主要功能,重用不伤脾胃,不影响脾的运化功能[4],口感较好,易于服用,故作为本方的君药,用量也较大。七寸金又名地耳草,为福建地区地道药材,与郁金相须为用加强栀子根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功,配伍白花蛇舌草、玉米须、绵茵陈共奏利湿之效,清泄三焦之火,利膀胱湿热,使热湿从小便而解,本方用药均归于肝、胆二经,用药病位明确,清肝胆湿热力强。本方在配伍上借鉴肝胆湿热常用方剂――茵陈蒿汤的配伍关系,又根据本地患者正虚邪实,病程绵长的病理特点,考虑到用药不宜峻猛,恐伤正气的特点,改用清利湿热而不伤脾胃的栀子根为君药,以郁金、七寸金为臣药,加强其利湿的作用,在清泻实火上不用峻猛之药大黄,改用白花蛇舌草、玉米须、茵陈等清利之力较缓的药物,使湿从小便而解,去邪而不伤正,即使久用也不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3 临床运用举例
      
      罗某,男,28岁,2006年12月24日初诊,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多年,既往运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目前已停药半年,近期感乏力明显,时有鼻衄,皮肤瘙痒,口干、口苦,尿黄,望诊示皮肤少华,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94 U/L(正常值64 U/L),谷草转氨酶48 U/L(正常值50 U/L)。康老点评:肝病患者多见鼻衄、齿衄或便血,多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肺开窍于鼻,肝火犯肺,灼伤血络,血出于清道而成鼻衄,热损齿龈则间齿衄,若损伤胃肠,血溢肠外则便血,肝火扶肾火上干则鼻衄,下迫则尿血。本例患者鼻衄属湿热化火迫血妄行所致;热邪入里,热郁不泄,而化火伤津,致使肝失疏泄,熏蒸胆汁,可见口干、口苦,尿黄,治疗上取栀子根汤清热利湿,加用紫珠草、仙鹤草、黑侧柏收敛止血,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予方7剂,取水3.0碗,煎成汤剂0.8碗,每日1剂,分两次服下,药后患者复诊鼻衄止,余症状改善,肝功能复查恢复正常,再予栀子根汤7剂后,复诊鼻衄、皮肤瘙痒未发,乏力、口干、口苦好转,尿色转清,继续服用上方14剂后,诸诊皆消,随诊半年后,未再发。
      本方已纳入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诊疗常规,作为常用方剂,广为使用,收到良好的疗效及患者的好评。
      康老主方栀子根汤,可归为――肝著栀子根汤证:肝著,乏力、口干、口苦、尿黄、右胁不适,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者,栀子根汤主之。
      
      [参考文献]
      [1]康俊杰,康素琼.肝脏七病诊断与治疗[M].福州:鹭江出版社,1994.11-12.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缩印本)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987-1988.
      [3]王雪芬,陈家源,张贵岭.栀子茎和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6,11(10):44-45.
      [4]康俊杰,康素琼,康良石.康良石防治急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1994,3(1):24-25.
      (收稿日期:2007-08-18)

    相关热词搜索: 栀子 根汤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