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借航全媒体】 全航信息通信

    时间:2019-02-02 04:34: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境外媒体与国内媒体之间、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能报道独家新闻,各媒体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对河南来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意义尤为重大。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了报道好全国“两会”,采取了全媒体的报道方式,实现了三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实现全媒体融合,第一次在京设立两会视频直播间,大量视频访谈内容由此传回河南;第一次推出手机“微报道”。这在河南媒体的“两会”报道史上,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众所周知,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作为一种以促进媒体融合为目的的新生现象,全媒体的报道策略正在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媒体接受。如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新的办公地点中,将独立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同样的编辑部也出现在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和《纽约时报》采编部门。国内尝试这种报道策略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是一些中央级的媒体,如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他们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已经尝试了全媒体的报道方法。总体来说,全媒体的传播方式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推出全媒体报道策略,这在其两会报道史上是第一次。
      
      1+1>2――集团全媒体两会报道做法探析
      
      在此次“全媒体”的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所有媒体共同参与、深度融合,在新闻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媒体间的分工合作,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形成了差异化、多样化的报道形式,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需要,提高了对新闻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了1+1>2的效果。
      从报道阵容上来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媒体全部集合,各媒体间分工合作,深度融合,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河南日报》以沉稳严肃的报道为主,从全局出发,做政策解读;《大河报》、《河南商报》和《河南法制报》则在配合《河南日报》的同时,注重与河南有关的两会新闻的报道,如经济、法律方面的政策解读和新闻事件报道;如对中原经济区就用50多个版,100多篇报道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和宣传;大河网与人民网、新华网等合作,发挥网络媒体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在全国、全球范围内传播“两会”信息;户外多媒体及时向社区、街道群众传递两会视频信息;手机报和微博则从细节入手,捕捉会内会外的花絮性信息,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使整个报道显得生动、活泼。如赵三军的《社长送包子》的微博报道:“为了抢新闻,做好‘两会’报道,同事们顾不得吃饭,朱社长专门给大家送来了热包子。大家说,新闻好,包子香。社长说,你们辛苦了,多吃几个肉包子补补。”又如大河网的《两会花絮之记者风采》,有每个赴京采访记者的工作照和简单介绍,这些幕后情况的介绍,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拉近了与网友们的亲近感,更能吸引人。
      通过各媒体间的融合,实现了纸媒互动、报网互动、网网互动、新媒体互动和户外媒体互动相结合的全媒体两会报道的强大阵容。
      
      凸显媒体共性与个性――集团全媒体两会报道成效显著
      
      从报道内容上来看,本次两会报道全面及时,重点突出且关注民生、贴近受众: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各媒体分工合作、深度融合,而且在报道思想也有所转变,关注的重点从以领导为主转移到基层代表委员和民生问题上。报道内容既有对政策的详细、深入解读,也有会场外的花絮;既有严肃、沉稳的会议报道,又加入了轻松、幽默的元素,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报道全面、规模宏大。从3月3日到3月15日,《河南日报》共推出17个“全国两会专页”,比去年同期多出7个;两会图文报道共250多篇,比去年同期多10多篇;《大河报》共推出114个“开局之年看两会”专版,比去年同期多出22个版;两会报道500多篇,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大河网“两会会客厅”共对40多位代表委员进行访谈,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0位。通过各媒体间的融合,本次两会报道内容全面,既有对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大会的情况的全面、深入报道和解读,又有大量会场外部、新闻幕后的花絮报道。这种沉稳与活泼兼备的报道方式,能够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使他们既能了解到全国大局、整体性的政策,又可以对河南本地的发展重点、局势走向有一个清晰、权威的认识,而这也正是受众的关注点所在。本次两会报道的版面和栏目也比去年更丰富、更吸引人。如《大河报》主要的栏目有“两会聚焦”、“要闻汇”、“风向标”、“众议苑”、“微报道”、“河南风”、“名人堂”、“花絮”、“两会会客厅”等,丰富的栏目和多样化的报道体裁为整个报道增添了趣味性,也使报道内容更具活力,严肃与活泼兼备的报道风格更能适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报道重点突出,特色明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的受众以本省群众为主,如何选择受众关心的新闻点,怎样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是决定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此次的两会报道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如在对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大会的情况进行详尽及时的报道的同时,还立足本地,报道与河南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特别是对中原经济区战略进行了集中全面的报道。如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下发后,《大河报》就推出了16个铜板印刷的“中原经济区特刊”专版;3月7日,习近平副主席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大河报》紧抓这一时机,推出了《代表委员建议――给力中原经济区》专题,还及时配发了评论;另外,其每天还推出2~5个版的“大中原 大交响”栏目,向读者持续介绍河南代表委员的两会动态,以及中原经济区的最新消息。从3月3日到3月15日,刊发两会报道114个版, 报道500多篇,其中关于中原经济区的报道就有50多版,100多篇。
      转变报道思想,更加关注民生。“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之一,民生问题是当今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满足受众需求,以受众为中心已被各种媒体普遍认可和接受。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转变报道思想,摒弃了以前以领导为主的报道模式,更多地关注基层代表和委员,用更多的笔墨来报道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新闻事件。如大河网选取的访谈对象中80%以上都是河南省内的基层代表委员,有村支书、有教育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谈论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三农”问题、教育、医疗、住房等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上。又如3月3日《河南手机报》晚报的“两会花絮”栏目发布了“两会代表裴春亮请记者帮忙 想招大学生到新乡创业”的招聘消息,并公布了2个报名联系电话。此信息一经发布,便产生了强烈反馈,报道发出的第二天,两部手机就各接到100多个有意应聘者的电话。在这之后,《河南手机报》又相继发布了两条人大代表公开招贤的信息。在就业难成为共识的情况下,河南手机报发布这样的两会信息,是切实关乎民生的报道,为河南、甚至全国的手机报用户提供了重要就业信息,用户也感受到了一份温暖和关心。
      总之,通过分工合作、深度融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这次两会报道中实现了媒介共性和个性的共同凸显,为受众传递了全面、及时、重点突出、贴近民生的两会信息,达到了对两会新闻资源的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实现了1+1>2的报道效果。
      
      仍存缺憾――集团全媒体两会报道反思
      
      虽然在本次两会报道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部分媒体都实现了协调、深度的融合,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纵观全局,实际贯彻情况与其前期的宣传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手机报和微博为主的新媒体上,这两种新的传播形式在本次两会报道中都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互动效果较差的问题。
      信息传播不及时。河南手机报和微博都没有发挥自身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特点,致使信息的新闻价值降低。如河南手机报开设的“微报道”栏目,本应是为了发挥手机报信息简短便捷的优势,向用户及时传递两会最新动态,但从3月3日到3月14日的两会报道中,河南手机报只发布了一条“微报道”和一条“微访谈。”这与其在3月1日晚报中宣传的“本报历时数月、精心打造的‘微报道’也将在‘两会’期间精彩亮相”的效果相差较远,也让满怀期待的受众以失望结束。又如, 河南手机报在3月5日《河南手机报周末版》使用资料图为“全国人大会议9时开幕 温家宝将作报告”配发封面图片。这或许是由于手机报是在早上8点左右发送的,而全国人大会议在9点开幕,手机报发送时还没有现场图片造成的。但全国人大开幕是两会的一项重要事项,受众更想了解今年的最新情况,如果河南手机报在人大开幕后增发一条快讯,把现场的图片、会议信息传达给受众,或许就能弥补“资料图片”的缺憾。
      微博方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四个官方微博参与两会报道,分别是大河报新浪和腾讯官方微博、大河网的“大河微报道”和河南手机报的新浪官方微博,数量之多可见其对两会的重视,但效果却大打折扣。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性,但在本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与两会报道的官方微博普遍更新过慢。大河网在3月5日下午16时10分曾发布“两会”微博一篇,但接下来5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都没有新的信息发布,可见其更新速度之慢。笔者对这四个微博从3月3日到3月14日共12天内的两会报道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这四个微博在本次两会报道中,发布信息量少且速度很慢。其中大河报QQ官方微博关于两会报道的信息共27条,其新浪微博共23条;大河网的微博共8条;河南手机报的微博仅有3条。数量最多的大河报QQ官方微博,但平均每天不到3条信息,这与微博即时传播的特性相差甚远。且大河报QQ官方微博的信息包含了其他几个微博的全部信息,内容与纸媒报道也几乎完全一致,信息的高重复率使其对网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手机报与微博的互动效果较差。手机报的短信互动和微博草根性、即时互动性是它们的独特优势,但在本次两会报道中,河南手机报和微博的互动效果却收效甚微。手机报虽有“今日读者来信”专栏,但发布的用户留言是日常的投诉、求助等信息,缺乏代表委员或手机报用户关于两会话题的互动,没有体现两会特色。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由中国移动和其他媒体合办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手机报《新闻早晚报》,其不仅每天集中报道“两会”新闻,还与用户展开互动,定期刊发用户关于两会的精彩留言,留言被刊发出来的用户,还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这就极大提高了手机报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这种便捷、及时的互动在《河南手机报》的“两会”报道中却没有体现出来。
      微博也存在类似问题。笔者对上述四个微博的互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四个微博在互动和传播信息方面收效甚微。如大河报QQ官方微博粉丝19万多,在其发布27条两会信息,有网友评论或转发得很少,最多的评论也不到50条;其新浪微博粉丝2万多,在发布的23条两会信息中,每条的评论或转发都在10个(次)以下,有的评论为0;又如大河网的微博粉丝276人,其发布的8条两会信息中每条的评论或转发次数都在5个(次)以下;河南手机报的微博粉丝2032人,其共有的3条两会信息只有5条评论。从粉丝数量与评论和转发次数的对比上可以看出,这四个微博的信息都没有引起网友的较大兴趣,受众参与度都较低,互动效果也随之降低。
      总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此次全媒体的两会报道策略,在媒体间的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媒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毕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还存在着手机报和微博传播速度慢、互动效果差等问题,这实质上是如何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媒体特色和优势的问题,也是全媒体实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严励系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研究员
      孙聪利系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媒体 借航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