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评奖形式比较】 普利策新闻奖评奖要求

    时间:2019-02-07 04:31: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作为美国新闻最高奖和中国综合性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集中体现了各自国家的传媒政策、传媒伦理和传媒文化。
      普利策奖由约瑟夫・普利策设置,自1917年开始,在每年4月中旬公布,5月下旬颁奖,距今已有88年的历史。其授奖对象包括:小说、戏剧、诗歌、音乐、历史、传记、非小说类纪实文学著作以及新闻。新闻奖是普利策奖中最重要的奖项,被世界公认为美国新闻最高奖。
      中国新闻奖的前身是始于1980年的全国好新闻奖,1991年改为中国新闻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创办,是我国每年一届的综合性的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12月颁奖,在全国所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评选出特别奖以及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
      选择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作为中西新闻的比较文本,学界已做过大量分析,但大多从作品内容、风格层面进行。本文拟从评奖程序和获奖构成等形式层面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评判标准的不同比较,探析中西传媒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
      
      一、评选程序的分析比较
      
      1.奖项设置
      普利策新闻奖全部授予纸质媒体,奖项包括:公众服务报道奖(Public Service)、突发性新闻报道奖(Break-ing NewsReporting)、调查报道奖(Investigative Report-ing)、深度报道奖(Explanatory Reporting)、独家报道奖(Beat Reporting)、国内新闻报道奖(National Reporting)、国际新闻报道奖(International Reporting)、新闻特写奖(Feature Writing)、新闻评论奖(Commentary)、文艺批评奖(Criticism):、社论写作奖(Editorial Writing)、社论性漫画奖(Editorial Cartooning)、突发性新闻摄影奖(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和特写摄影奖(Feature Photography)(1)。
      中国新闻奖的奖项分为言论、消息、通讯、系列报道、漫画、副刊、论文等,同时接受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作品参评。
      在奖项设置脉络上,中国新闻奖的划分标准较为清晰,普利策新闻奖则相对模糊。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主要以体裁为划分标准;而普利策新闻奖在设置公共服务报道奖等功能性奖项的同时,还使用了体裁(如调查报道奖、深度报道奖、独家报道奖)、地域(如全国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和时限(如新闻特写奖、突发性新闻报道奖)等划分标准。
      另一方面,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也比较传统化。从1980年到现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在评选项目、评选办法等方面虽作过一些调整,但与新闻改革的进展相比,奖项的设置显得相对滞后。比如,对于报纸、通讯社的评奖项目,1980年为消息、通讯、评论、标题和新闻照片五类,1981年增加了来信,1982年又增加了新闻漫画和版面,到1988年发展到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来信、版面、专栏、标题、新闻照片、新闻漫画十类。1991年举行的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设置了消息、通讯、言论、报纸版面(要闻版)、新闻摄影五个奖项,第二年增加了新闻漫画,此后一直没有变化。(2)
      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的传统化还体现在文体方面。在新文体日趋成熟和发达的今天,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早就摈弃了对文体的限制。比如2005年度的独家报道奖(《华尔街日报》艾米・马库斯,报道癌症患者的情况)在文体上就运用了特写、调查性报道等多种手段。而中国新闻奖沿用的仍然是老名词:通讯。
      
      2.评选机构
      普利策新闻奖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作评选机构,委员会固定成员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和奖金设立者之孙小普利策,其他评委则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聘请。初评委员会共有102名评委(分20个独立评奖小组),常务委员会成员18人。
      中国新闻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作为主评机构。评选机构下设五个组:消息、言论组(含新闻摄影、报纸副刊)、报纸系列组(含新闻漫画、报纸版面)、广播组和电视组。评委则由中国记协聘请,人数不定(第十五届为66名)。
      普利策奖的评委会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每年在对奖项开始评选之前,都会对评委名单进行审核,审核工作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行。评委直接对作品负责,不受任何人的领导。委员会的成员中,有一半多来自学术界,且本身和评奖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这样一种评选机制,决定了这个奖同纯粹由媒体自行评选的新闻奖有根本的区别。“学院奖”的独立性与公正性,有助于张扬普利策新闻奖的权威地位。而中国新闻学术界对新闻实务界则影响甚微。中国新闻奖的评委由中国记协聘请,评奖委员会中绝大多数都是各报各台的总编辑和台长(评委所在单位也参赛)。在第十五届的评委中,只有5名来自学术界,占总人数的7.6%。
      
      3.评选过程
      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一般持续一年。每年的2月1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评奖办公室开始接受作品申报―――2004年共收到1423件。评奖小组将在一个半月时间内挑选出每个奖项的提名(每个奖项有3个提名)。
      在3月上旬,由77位作家、出版者组成的评委团将评判14个新闻奖项的作品。评选的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自从设立这些奖项后,委员会扩大并多次重新核定新闻类的项目,使其能够和美国新闻业的演变同步。从1964到1999年,每个评奖小组由5名成员组成。1999年以后,由于公众服务报道奖、文艺批评奖、新闻特写奖、独家报道奖和社论写作奖项的参选作品数量越来越多,上述奖项的评奖小组成员增加到7名。评委们将集中工作3天,评审每一件作品,并对作品进行提名。公众服务报道奖,社论性漫画奖和特写摄影奖的展示作品限制在20篇以内,而新闻特写奖则必须少于5篇。在图片方面,一个独立评奖小组将同时评选突发性新闻报道奖和新闻特写奖。评论性漫画奖是1922年设立的。摄影奖设立于1942年,1968年又被分为现场报道新闻或突发新闻和特写。随着计算机修改照片技术的发展,委员会于1995年规定“任何内容经过处理或改动的作品,除了惯常的报纸裁剪和编辑之外,将不予接受”。
      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8月揭晓,12月(或次年2月)颁奖。先由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进行初评,按规定的分配数额分别报送各复评委员会参加复评,并由复评委员会按规定数额报送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参加定评,同时评选出8项复评奖:摄影、漫画、版面、副刊、广播直播、编排、电视直播、编排,2004年还新设初评奖。最后的定评分为7个评审小组,各组评委对本组参评作品审阅、审听、审看,并无记名投预选入围票。各小组先评议、讨论预选入围作品,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一等奖候选作品和二、三等奖获奖作品。一等奖候选作品须达到小组实到评委的2/3票;二、三等奖获奖作品须达到实到评委的1/2票。每个等级最多进行3轮投票,如第3轮仍未投出规定的获奖数额,原则上空缺不补。一等奖候选作品经全体评委审阅、审听、审看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定,达到实到评委2/3票数的候选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从纵向来说,中国新闻奖奖项比普利策新闻奖要少(中国新闻奖为4个等级奖项,普利策新闻奖为14个奖项);但从横向比较,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却比普利策新闻奖要多许多:2005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258个(另有初评奖若干),这些奖在程序上并不非常规范,既无经费保障,也欠缺公正。同时,越来越多的初评和复评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的奖项目前虽增至十余个,但老传统不变,即每个奖项只表彰一人(有时并立2人)或一个媒介,所以每年获此殊荣的只有十余人。
      另外一个细节的差别来自淘汰率。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报送参评作品425件,获奖作品186件,淘汰率为56.2%;第十届报送作品428件,获奖作品190件,淘汰率为55.6%。(3)而据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评奖办公室称,2005年普利策新闻奖的淘汰率是98%,这个数字还是十年来最低的。
      
      二、评奖尺度的分析比较
      
      1.评奖标准
      普利策新闻奖每年都会对参选作品有详细要求。
      比较2000~2004年的分类定义,改动并不很大,以下是2005年普利策奖项的分类定义:
      1.报纸通过利用其新闻资源如社论、漫画和摄影以及报道而提供的值得赞许的杰出公众服务;
      2.杰出的突发性地方新闻报道;
      3.由个人或团体以单篇或系列报道方式所做杰出调查性报道;
      4.阐明一个有意义并复杂的主题,展示了对主题的上佳把握,文笔流畅,表述清楚的杰出解释性报道;
      5.对特定主题或活动进行持续、富有知识性的杰出专题报道;
      6.全国性事务杰出报道;
      7.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事务杰出报道;
      8.特别关注文学的高质量和独创性的杰出特写报道;
      9.杰出的评论文章;
      10.杰出的文艺批评文章;
      11.风格清晰,有道德目的,推理扎实,在作者认为导向无误时,具有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能力的杰出社论;
      12.本年度出版的,有独创性和有评论效应,绘画水平高,具有形象化效果的杰出漫画或漫画选辑;
      13.黑白或彩色,单张或多张,相关组照或像集组成的杰出突发性新闻摄影;
      14.黑白或彩色,单张或多张,相关组照或像集的杰出特写摄影。
      中国新闻奖并没有类似的详细要求,时任中国记协国内部副主任的阮观荣曾在一本新闻学期刊上撰文《哪些新闻作品容易获得“中国新闻奖”》,透露了一些评奖细则。阮文认为,要获得中国新闻奖,作品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题材重大,题材新鲜,题材典型。题材重大,是指新闻作品的内容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者在全国和国际上有很大影响,为社会所关注。新鲜题材,是指报道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给人以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启迪,对事物的发展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典型题材,是指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在全国和国际上有普遍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2.深度报道、分析性新闻、思辨性新闻。
      3.报道角度选择好。
      4.新闻背景强。
      5.提法准确、写作精细、制作精良。
      两者比较可以发现,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奖标准因为题材的分类划分较为详细,有的奖项对于作品的风格要求较高(新闻特写奖),有的对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要求较高(公众服务报道奖),有的则对风格和舆论导向都给予关注(社论写作奖)。而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社会价值(舆论导向、社会影响)上,对于文章本身的关注则比较笼统(准确、精细、精良)。
      
      2.字数限制
      普利策新闻奖对获奖作品没有字数限制。中国新闻奖评选对字数和时间要求比较严格:1991年规定消息600字以内,通讯2000字以内,评论800字以内。1992年改为消息1000字以内,通讯3000字以内,言论2000字以内。广播电视则为消息4分钟以内,评论15分钟以内,新闻性专题15分钟以内,新闻性节目编排30分钟以内。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明文规定:“对超长作品,须由各参评单位从严掌握,主要领导签署特别推荐意见,方可参评。在全部获奖名额中,超长的报纸、通讯社作品限评1~2个奖;超长的广播、电视作品,各限评1个奖。”(4)
      从技术上来说,限制确实必要,但却难以解决一个问题:调查性报道不太可能在较小篇幅(或较小时段)完成。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常见万言,中国新闻奖则规定文字消息1000字以内,言论2000字以内,通讯3000字以内。问题的症结在于把对短消息、对现场新闻适用的特殊要求扩大化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新闻实践的要求增设新的奖项,为不同奖项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对各种不同体裁使用一个标准。
      
      三、获奖情况的比较
      
      1.奖励办法
      与精心准备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不同,每年5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LowLibrary)的圆形大厅里,普利策奖获得者只是在中午便宴上从该校校长手里接过奖金和奖状。到场的也只有获奖者家属、专业同行、委员会成员和新闻学院的老师。委员会在很久以前就拒绝了将这项活动在电视上进行大肆宣传的请求。公众服务报道奖没有奖金,只颁发一枚普利策金牌,其他类别的获奖者除证书外,还有于2004年提高至10000美元的现金奖励(原5000美元,2001年提高到7500美元)。获奖者还可得到向新闻学院教授推荐4个奖学金名额,每个名额各提供5000美元普利策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可使3名优秀的毕业生旅行、写报告并在国外学习,另一份奖学金颁给一名从事戏剧、音乐、文学、电影或电视评论的毕业生。
      中国新闻奖获奖者将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荣誉证书,各省市以及各获奖单位对获奖个人和单位另行修订奖励办法。
      普利策新闻奖对于奖项的公布相对而言比较明确,奖金数目、奖学金办法都一一公开;中国新闻奖则比较含糊,没有具体金额,也没有确切的奖励办法。各省市的奖励也不一样。
      
      2.获奖作品分布
      很难摸清普利策奖的获奖分布规律,因为几乎没有规律。《洛杉矶时报》在2004年度囊括14个新闻奖项中的5项大奖(突发新闻报道奖、文艺批评奖、社论写作奖、专题摄影奖和国内报道奖);到了2005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分布则非常分散,《华尔街日报》和《洛杉矶时报》两家并列第一,也只是各自斩获两个奖项。在过去的岁月里,普利策奖委员会做出的决定经常会成为评论家的众矢之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样的老牌报纸都曾经多次获得多项大奖(《纽约时报》累计获奖91项高居首位,《华盛顿邮报》累计获奖37项居第四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获奖的保证。比如在2005年,《华盛顿邮报》和美国报纸发行量第一的《今日美国》均颗粒无收,而美联社(累计获奖47项排在第二位)更是在过去的3年中没有得到过任何奖项。委员会也常接受那些不知名报纸的作品。最典型的例子是圣托马斯(St.Thomas)的《维尔京群岛日报》(The VirginIslands Daily News),这份小报因揭露该地区猖獗的犯罪率与当地刑事司法体制腐败之间的关系,获得1995年的公众服务报道奖。
      中国新闻奖前12届的评奖活动共评选出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2081件。其中,中央新闻单位获得589件,约占获奖总数的28.3%;地方新闻单位获得1342件,约占获奖总数的64.5%;军队系统和专业报纸等获得150件,约占获奖总数的7.2%。而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共有258件作品获奖(一等奖28件,二等奖89件,三等奖131件,中国新闻名专栏10个)。其中,中央新闻单位获得86件,占获奖总数的34.7%;地方新闻单位获得137件,占获奖总数的55.2%;军队系统和专业报纸获得25件,占获奖总数的10.1%。在28件一等奖获奖作品中,中央新闻单位获奖作品14件,达到一等奖总数的50%。同时,中央、地方和部队新闻单位的获奖比率也趋于均衡,这体现了中国新闻奖历年以来注重各省级党报获奖平衡的趋势,一般会确保各省得奖数量在某个数量上浮动。另外,协办方的媒体一般会比较占优势。
      
      3.获奖作品情况
      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少有单篇,而基本上是系列报道和专栏。如2005年度获得突发性新闻报道奖的新泽西《明星纪事报》作品就是由9篇报道组成;而《波士顿环球报》获得深度报道奖(关于干细胞研究的报道)则是凭借该报记者加雷思・库克从2004年4月4日―――12月26日的8篇“清晰而不乏幽默感”(评委会语)的解释性报道。评论方面也是如此。康妮・舒尔茨是2005年度的新闻评论奖获得者,她的获奖评论是10篇为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下层阶级代言的慷慨陈词。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则主要是单篇。
      在获奖作品的文体上,中国新闻奖对于社论的青睐也远不及普利策新闻奖。在普利策新闻奖14个奖项中,有4个奖项是专门针对评论类作品的(新闻评论奖、社论写作奖、批评报道奖、漫画奖),比例为28.6%;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28件一等奖中,言论类作品为4件,比例为14.3%(包括电视和广播评论)。
      
      4.获奖者情况
      普利策奖的获奖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为集体,获奖者来源主要是记者、编辑和专职专栏评论员。如2005年度普利策新闻奖15个获奖者(国际新闻报道奖2名并列)中有9名记者(2名摄影记者),2名社论评论员,4名专栏作家;而2004年度普利策奖13个获奖者(新闻特写奖空缺)中,记者7名(2名摄影记者),专栏作家3名,社论撰稿人1名,集体获奖2名。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公众服务报道奖的获奖者有时会注明获奖人名字,但实质上这个奖是授予报纸而非个人。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来源基本是记者和编辑。2005年度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28个一等奖获奖者中(每件获奖作品算一位获奖者),集体获奖2名,记者19名(其中包括新华社记者1名,报社文字记者7名、摄影记者2名、广播电台记者4名、电视台记者5名),编辑1名,社论评论员2名,其他4名(论文奖)。
      “一管而窥全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中西方新闻传媒在选择媒介优秀作品时不同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普利策新闻奖在历史和其媒体的发展本身都比我们有着不同程度的领先,所以在某些方面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展江:《新闻与正义》,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①文中普利策新闻奖资料来源均根据普利策奖官方网站(http://www.省略)翻译
      ②④王立宗:《也谈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改革》,《中国记者》1997年第9期
      ③刘书忱:《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断想》,《新闻与成才》2000年第8期

    相关热词搜索: 新闻奖 评奖 中国 形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