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越战中的电磁交锋(4)

    时间:2020-06-15 16:48: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马岩

    “ 野鼬鼠”III項目徽标

    1965年12月22日,装备雷达寻的设备的“野鼬鼠”战机,引导攻击编队完成了对北越地空导弹的首次成功击杀,虽然这是为期60天来“野鼬鼠”I项目在越南战场的测试飞行中的唯一战果,但足以证明该项目的可行性。正式登上战争舞台的“野鼬鼠”在与防空武器的殊死斗争中不断蜕变,逐步确立了其在作战中的重要地位。

    平台的升级

    在“野鼬鼠”I项目的测试中,验证了4机或5机编队是遂行“猎手一杀手”任务的最佳阵型。不过,这种编队形式和我们在阅兵式中看到的编队可不一样,几架飞机并不是排成一个四平八稳的固定形状,而是保持了一个动态的队形。在4机编队中,扮演“猎手”角色的“野鼬鼠”F-100F战机负责引导3架担负“杀手”任务的F-105D战斗轰炸机,其中1架F-105D作为F-100F的僚机,在它后方60~300米距离沿“S”形航线飞行,另外2架F-105组成另一支小队,在第1架僚机后方距离600~1200米处沿着镜像的“S”形航线飞行,这样,当第1架僚机掩护一方侧翼时,后面2架F-105可以掩护另一侧,随时保障编队两翼的安全。而采用5机编队时则有两种组队形式,4架F-105D可以两两成对,轮番掩护编队两翼,也可以各自为战,前后间隔300~900米,沿着长机的尾迹交错飞行。

    “野鼬鼠”I 通常采用3种队形。图为四机编队示意图,长机F-100F(蓝色飞行轨迹)直线飞行,3架F-105D(红色飞行轨迹)分为2 组,交替在左右侧翼飞行

    五机编队示意图,长机F-100F直线飞行,4架F-105D间隔300~900米,在长机后方以蛇形轨迹飞行

    五机编队的另外一种形式,4架F-105D分为2组,间距600~1200米,在长机后方交错飞行

    如果北越地面观察哨看到了一架“野鼬鼠”F-100F径直从头顶掠过,那么他将很快看到有如群魔乱舞般尾随其后的3、4架F-105D,如此“妖娆”的队形与其“雷公”的绰号着实不大相符。

    为什么身为僚机的F-105D不老老实实地跟在长机F-100F后面直线飞行呢,是为了显示其飞行技术高人一等?还是想用花里胡口肖的贪食蛇队形把敌方雷达绕晕?抑或是这些飞行员都开过黑出租,习惯绕路而不喜欢走直线?

    真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F-105比F-100飞得快。

    问世略晚的F-105更加侧重高速性能,其最大起飞重量比F-100重8吨,机身长4.4米,但翼展却短了1.2米,如果和二战时期的战机相比,F-105的长度和C-47运输机相当,但翼展却比“喷火”战斗机还小,想像一下二者组合在一起是什么画面。在挂载武器装备后,僚机F-105D的巡航速度比长机F-100F高出近200千米/小时。F-100F想快一点就得接通加力,但会使其作战半径明显缩短;而F-105又不敢降低速度,一来其窄小的机翼更适合高速飞行,低速机动性能不佳,二来在敌防空区飞行时,没人会乐意把速度降下来好让防空火力瞄准自己。

    作为“野鼬鼠”I 项目仓促上阵的测试平台,F-100F的劣势逐渐凸显出来,不仅飞行速度慢、载弹量小,连空中加油的方式也和美国空军主流战机不一致,增加了前线的后勤保障压力,使用新战机作为“野鼬鼠”平台很快提上议事日程。图为正在进行空中加油的“野鼬鼠”F-100F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改装成“野鼬鼠”的F-105替换掉老旧的F-100F。其实美国人早就想这么做了,1965年10月,以F-100F为平台的“野鼬鼠”I项目还在埃格林基地测试时,用类似的雷达寻的和告警设备改装F-105D战机的“野鼬鼠”IA项目也悄然启动。如果试验成功,那么整个“猎手一杀手”编队的机型就获得了统一,扮演“杀手”的僚机再也不用忽左忽右地蛇形前进了。然而,这个计划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F-105D是一款单座战机,让飞行员独自一人在驾驶飞机的同时操作雷达寻的设备和目视搜寻地空导弹阵地不现实,即便发他双份工资也忙不过来。于是,“雷公”的双座型——F-105F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的测试平台,项目代号为“野鼬鼠”II。在这一版本中,不仅采用了新型雷达寻的和告警设备,以及新的导弹威胁告警显示屏,而且雷达告警接收机没有安装在机身内部,而是挂在了翼尖。然而在试飞时,翼尖设备舱的重量让机翼产生了危险的振颤,工程师不得不加固机翼,而且对飞行空速进行了严格限定。由于“野鼬鼠”II在飞行性能和改装成本上都难以令人满意,所以这一方案也惨遭否定。

    经历了2个不成功的版本,美军摒弃了一些幺蛾子想法回归到初心上来,最终在埃格林基地通过测试更加务实的“野鼬鼠”III。与“野鼬鼠”I相比,III期项目采用双座机型的理念没有变、主要雷达寻的设备没有变、在机身内的安装形式沒有变,原有的M61航炮和全部武器挂载能力都得以保留,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用F-105F替换老旧的F-100F平台。

    1966年初,第1架接受“野鼬鼠”III改装的F-105F开始在埃格林空军基地开展测试。也许是生产商一味赶工期,导致质量管控上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APR-25接收机,由于同轴线缆的原因使其工作效能连“野鼬鼠”I的水平都没达到。所以,第一批“野鼬鼠”III战机不得不对机载设备进行重新改造和调试。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新的电子设备被加进来,比如使用安装在F-105机头上一系列小天线来对雷达威胁进行测向的AE-100系统,还有功能类似但是生产商不同的“指针”III系统,以及能够通过接收SA-2导弹制导雷达信号强度与角度来判断其锁定的是自己还是别人的0RC-317“SEE-SAMS”威胁告警系统等。新设备的不断加入,让每架飞机上安装的设备都不完全一样,使得第一批次的每一架“野鼬鼠”III战机相对彼此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1966年5月,第1批5架“野鼬鼠”III战机抵达泰国,次月被编入呵叻基地的388战术战斗机联队,另外6架则在6月底至7月初抵达泰国达利基地,加入了355战术战斗机联队。

    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野鼬鼠”F-105F战机

    当长机换成F-105F之后,“野鼬鼠”终于可以像普通F-105攻击编队那样飞一个朴实无华且枯燥的“指尖”队形了。飞行员们还发现,面对北越的雷达,除了航炮、航弹、无制导火箭弹、集束炸弹以外,他们的武器列表中又多了一个新选择——反辐射导弹。

    在发现雷达阵地后,F-100F会使用火箭弹和航炮发起攻击, 跟进的F-105“杀手”小队看到腾起的火焰和烟雾后,会继续使用威力更大的武器彻底摧毁目标。图为正遭空袭的SA-2发射阵地

    在换装F-105后,“ 野鼬鼠” 引导的“ 铁手” 编队终于可以保持同样的速度编队飞行了。图中距离较近的双座型战机为F-105F“野鼬鼠”,它携带了“ 百舌鸟”,略远处为挂载炸弹的F-105D

    反辐射武器亮相

    如果为反辐射导弹家族认祖归宗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的祖先是一款空空导弹。

    1958年,AAM-N-6“麻雀”III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开始装备美国海军。这种导弹本身是不发射雷达波的,需要由载机的雷达照射目标,导弹导引头通过接收目标所反射的回波来引导导弹向目标飞行。打个比方,这就像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你要找到一只玻璃杯,此时你没有任何照明手段,但会有个同伴拿着手电筒帮你找到那个杯子,并一直用光柱照射着它直到你走近它。

    再打个比方,还是在这个黑暗的房间里,这次要找的不是玻璃杯,而是一只点亮的手电筒,所以你就不再需要同伴的照明,只要循着目标发出的亮光就可以直接走到它旁边。这就是反辐射导弹的基本工作原理,因为目标本身会发出雷达波,所以只要有能够接收这种波长的导引头就能直接引导导弹飞向目标。

    在“麻雀”III入役的当年,美国海军武器中心就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展了一款反辐射导弹,型号ASM-N-10。1963年,美国空军和海军改变了以往各自编配武器型号的方式,开始使用统一的标准化名称,所以这种导弹有了新的型号名称——AGM-45A“百舌鸟”。与同样有了新名称的AIM-7“麻雀”相比,“百舌鸟”的大部分部件都能与之通用,但采用了更小的火箭发动机和尾翼,安装了威力更大的战斗部,当然,还有一个全新设计的导引头。

    “百舌鸟”的诞生,大大降低了搜寻和摧毁敌雷达的任务风险。因为在此之前,飞行员需要跟随雷达寻的接收机指示的方向直接飞临敌雷达上空,再冒着对方的防空炮火,依靠目视识破各式各样的伪装去发现雷达,最后才是用火力将其摧毁。没有在严密的防空火力网中杀个七出七入的胆识和武艺,恐怕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而拥有了“百舌鸟”以后,飞行员只需要根据接收机测定的方向径直朝雷达飞去,选择合适时机发射导弹(这远没有想像的简单,后文会有详解),导引头就能自动向信号源飞去,命中精度可达10米。

    1966年春,美国海军率先将“百舌鸟”投入实战,这种新武器让空军的“野鼬鼠”飞行员们眼馋不已。然而再馋也没用,因为“百舌鸟”本来是美国海军出资研制的武器,在初期产能有限的情况下,肯定要竭尽全力先满足海军的需求,来自空军的订单不知到猴年马月才能安排上。

    为了能把海军的“百舌鸟”弄到手,美国空军费尽了心思,不过好在自己手里也有张好牌。当时,海军的雷达告警接收机研制进程不大顺利,但空军从应用技术公司(ATI)订购的AN/APR-25告警接收机已经通过“野鼬鼠”I项目的实战检验并实现量产。这时候,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在原始社会,人们可以用羊来交换大米,而美国空军此时的想法是,用刚刚下线的现货雷达告警接收机,向海军淘换一些“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而公元20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海军,对于这个盛行于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的要求,居然不加思索便欣然接受了。

    获得“百舌鸟”之后,部署在泰国的“野鼬鼠”1分队迅速对武器系统进行了升级,并于1966年4月18日进行了首次实战发射。当天的目标是位于越南中部洞海市西北约8千米处的一部“火罐”高炮控制雷达。当“百舌鸟”发射之后,4架扮演杀手角色的F-105D本想循着导弹的尾迹找到并轰炸北越的雷达和高炮阵地,但由于气象原因,导弹很快消失在了雾霾之中。虽然没有人目视确认此次攻击是否成功,但坐在F-100F后座的电子战军官,在告警接收机显示屏上观察到这部雷达发射机的信号消失了,直至他们返航也没再出现。

    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诞生,让“野鼬鼠”第一次具备了无需深入防空阵地即可摧毁敌雷达的能力。F-105F野鼬鼠战机通常携带2枚“百舌鸟”导弹,同时也会挂载炸弹或火箭弹。

    “百舌鸟”的先天不足

    尽管“百舌鸟”的加入让“野鼬鼠”具备了无需直接飞临雷达和导弹阵地上空就能将其摧毁的能力,但真正被它摧毁的雷达并不多。1966年4月18日至7月15日,“野鼬鼠”共发射了107枚“百舌鸟”导弹,有38个目标“可能被击中”,得到最终确认的战果仅有1个。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云层的遮蔽让飞行员无法判断目标是否被击中,而单凭雷达告警接收机上信号的消失并不足以证明雷达被击毁,有可能是对方突然关闭了雷达而已。此外,战斗部威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直接命中才能对雷达造成足够的毁伤效果,“野鼬鼠”飞行员们发现,那些被“百舌鸟”攻击后的雷达站,往往在1天之内就能恢复工作,他们猜测越南人所做的全部工作只不过是换了副天线而已。

    此外,“百舌鸟”还有几个先天性的缺陷。

    首先,早期的AGM-45A的射程只有十几千米,而SA-2地空导弹的射程超过30千米,这意味着“野鼬鼠”战机在发射“百舌鸟”之前就有可能被SA-2干掉了。如果把原来用火箭弹和炸弹去攻击雷达阵地比作用钳子在虎口拔牙的话,“百舌鸟”的换装充其量是换了一把大一点的钳子,依旧要冒险把手伸进老虎嘴里才行。而且,在飞行速度上,“百舌鸟”也比SA-2慢,也就是说,如果双方同时发射,当“百舌鸟”还在以1.5马赫的速度向目标雷达飞行时,SA-2就已经带着它重达200千克的战斗部以3马赫的时速飞到“野鼬鼠”面前了。这就像一个小个子和大个子打架,论长跑,小个子跑不过对方,比短跑,也没大个子跑得快,可小个子还偏要用手去戳人眼睛,这得有多大胆才干得出这事来。

    “百舌鸟”本是美国海军研制的装备,为了得到这种导弹,空军用最新生产的雷达告警接收机与海军进行了交换。图为1964年6月12日正在中国湖武器试验场试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A-4C“天鹰”战斗机

    不得不说,“野鼬鼠”的飞行员就真有这么大的胆子。但是,要顺利发射“百舌鸟”并命中目标,除了这过人的胆识和命运之神的眷顾之外,他们还需要一张表格。

    这张表格是用来辅助飞行员判断“百舌鸟”的发射时机的。尽管“野鼬鼠”搭载了多种雷达寻的设备,但所有这些设备只能对雷达进行精确的测向,没有一部设备能测出辐射源的准确距离。也就是说,“野鼬鼠”飞行员只知道雷达位于哪个方向,却不知道它离自己有多远,以至于在实战中,飞行员经常眼看着屏幕上雷达威胁的方位角从0突然变成180°,才知道自己刚刚从雷达阵地的正上方飞过。当“百舌鸟”导引头成功锁定目标雷达,而并不知道确切距离的飞行员按下了发射按钮,此时存在两种可能:如果目标在射程之内,它会被炸飞;如果目标在射程之外,它会安然无恙。而这一切,只有在“百舌鸟”的引信触发其破片战斗部的那一瞬间才能揭晓。在飞行员眼中,他发射的哪里是德州仪器公司的“百舌鸟”,分明是“薛定谔的猫”。

    为了掌握“百舌鸟”合适的发射时机,“野鼬鼠”首先通过机载雷达寻的设备确定目标的方向并向其俯冲,直至导弹的导引头在适宜的方位角和高度上锁定目标,然后,飞行员会将战机拉起,以上仰姿态发射导弹。这时,飞行员会用到一张重要的参照表,表格中列明了在给定的速度、俯冲角度和高度条件下需要拉起的上仰角度。但这张表也有个缺陷,为了简化计算,一律假定目标处在海平面高度,而如果雷达设在山顶或山脊线上,表格中给出的仰角就会存在很大误差。

    在“鐵手”编队中扮演杀手角色的F-105D也能够挂载“百舌鸟”,但由于没有安装雷达寻的设备,所以仍需要“野鼬鼠”F-105F引导其找到雷达,并告知其发射时机

    由于“百舌鸟”的威力有限,仍然需要“杀手”编队使用炸弹对雷达和防空导弹阵地进行毁灭性打击。图为被集束炸弹轰炸的SA-2发射阵地,可以看出大约1/2的阵地已经面目全非

    而且,“百舌鸟”还有个“挑食”的毛病,它的导引头工作频段很窄,只对波长较短的火控雷达感兴趣,而对波长更长的搜索雷达视而不见。一来二去,北越防空部队也摸出了规律,使用“百舌鸟”无法攻击的搜索雷达和地面观察哨,为“火罐”高炮控制雷达和SA-2的“扇歌”雷达提供空情通报,将二者的开机时间从原来的10~12分钟缩短到3分钟以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野鼬鼠”的飞行员往往来不及对照表格去计算需要拉起的角度。

    最后,“百舌鸟”不具备存储目标位置的能力。如果目标雷达突然关机,“百舌鸟”就会彻底迷失方向,分分钟化身弹道导弹溅落地面。在实战中,北越雷达操作员是能够对美军是否发射了“百舌鸟”做出判断的,由于“野鼬鼠”战机引导的“铁手”编队通常是4架飞机,在雷达屏幕上很容易与执行普通空袭任务的庞大机群区分开来,而且“百舌鸟”在发射时,其固体火箭发动机喷出的含有金属粒子的尾焰能够被雷达探测到。如果北越的雷达操作员看到附近的“铁手”编队先俯冲,再拉起,然后突然冒出一个小回波,就会迅速关雷达保平安。

    装备的发展和战术的更新,让“野鼬鼠”一点点成熟起来,同时,北越防空部队也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交锋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在下期文章中,让我们将目光暂时离开荷尔蒙爆棚的硬摧毁手段,看一看在兵马喧嚣的电磁战场上,又有哪些无形“杀手”即将登场。

    相关热词搜索: 越战 交锋 电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