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成交文物的生活化与世俗化倾向

    时间:2021-01-12 04:34: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啸东

    摘要:2020年9月23日,在纽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专场中,中国艺术品总交易额达到了 22358004 美元(约合人民币 1.52 亿元)。其中包括了战国青铜错金银嵌琉璃乳钉纹方壶、明朝铜文官立像一对等等,此次成交文物造型精美,工艺独到。本文论述笔者对艺术品拍卖市场文物特点的观察,从艺术史、艺术造型、工艺加工等角度,试图以美学研究视角,对艺术品拍卖市场及交易品的倾向性作出分析和总结。通过此次交易品青铜方壶和明铜文官立像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总结出艺术品拍卖市场文物的生活化与世俗化特点。

    关键词:拍卖市场;文物;青铜方壶;生活化

    一、战国青铜错金银嵌琉璃乳钉纹方壶

    1.错金银工艺

    此青铜方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原作为 Adolphe(1871——1949)收藏。這件方壶的错金银工艺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嵌错工艺,传统工艺即利用金银的延展性,在器物表面将金银成品捶打进器物的凹槽之内,最后经过磨挫,将表面加工至平滑。此种工艺最早见于商周时期。其形式精细繁华,雕绘工丽。钟嵘以错金银器物来比喻宋的诗?,可见其器物通常精美严实。但此次成交的方壶,其工艺并非上述错金银工艺,而是另一种类似于鎏金的工艺,即用金加水银,涂抹于器物表面,表面经过炭火的红开,水银经过蒸发,金银便留置在器物表面。1这类型的错金银器物的特征是器物表面多凹凸造型,传统的错金银表面多位平面,金银丝片在器物之上如同绘画的颜料,但又兼具材料的质感。而本次交易的方壶只在乳钉上采取了鎏金的工艺,从其外部造型和色彩来看,鎏金工艺相较于第一种错金银来说,工艺流程变得简化、并且不如前一种错金银的器物繁华和精美,相对而言,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天真稚拙的效果,因此从材料工艺方面,此件方壶在青铜器“家族”来讲其特点更功能化,生活化。

    2.方壶图像与造型

    方壶口有四只站立的羊,在古代青铜器中,羊的形象经常出现,其原因与文字本身以及《易经》有关。在说文解字中:“羊,祥也;祥,福也。”2另外,羊在《易经》中象征着阳气与吉祥,所谓“三阳开泰”。壶口的羊显现出简单而内敛的造型,淡化了其象征性内涵,而更像百姓家中豢养的牲畜。菱形的图案如同百姓家中悬挂的中国结,纹样让人感到亲切和亲近。

    这是因为到了周朝,由于王室衰微,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的阶级意义以及神权威严遭到了破坏与僭越,青铜器生产的权威性已不如前代,对于青铜器礼制的控制已由中央逐渐转移到各诸侯国,出现了各诸侯生产制造青铜器的现象,青铜器因此也有了地域性。当然,这也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有密切关系,整体的社会文化由“神本位”逐渐转移到“人本位”。

    在此背景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纹样装饰逐渐走向“自由、清新、唯美的艺术风格。”3纹样也越来越抽象。方壶壶身的纹样由九颗小乳钉组成的菱形基本单元组成,三角形由九颗小乳钉拆分而成,纹样简约凝练,非常贴近生活化,相较于商周青铜器来说,已经变得平实而平易近人。青铜器已经逐渐摆脱过往的威严和神秘,逐渐走向世俗化。同样,商周时期青铜器所代表的某种阶级性和礼仪性也逐渐淡弱。而越来越偏向于生活器物,其风格也越来越朴素。

    二、明铜文官立像一对

    此次拍卖的另外一件展品是明朝十六、十七世纪的铜文官立像一对,尺寸高172.7cm。成交价是110.9 万美元。同样,这组真人大小的铜雕塑,也表现出某种世俗化的特征和倾向。

    1.材料

    中国传统雕塑中多以泥塑石窟雕刻为主,在处理石雕时讲究循石造像,不注重写实,从文化上来说,中国人的雕刻讲求尊重自然,尊重材料,而并非“人定胜天”的思想。因此,从材料特质及材料的文化背景来讲,明祖陵的雕刻中有很强的“石雕感”——坚实、古板、僵化。而衣纹的雕刻也多以直线为主,凸显了雕塑的建筑感、神秘感,最终表现出雕塑的某种庄严的纪念性。而此次交易的两件铜制雕塑从材料上来讲,大约是以失蜡法铸造,失蜡法在铸造之前都是以泥胎作为工匠或艺人进行雕刻的对象,而泥土的材料较石头更为柔软,更为便于塑造。因此此次拍卖的两件铜文官立像整体轮廓柔和,多曲线。空间感更强,形体变化更为流畅,总而言之,材料的转变让青铜雕塑变得更接近于现实中的人。铜材料相较石刻陵墓雕塑来说更为温和,带有温度。

    3.体量

    体量对于雕塑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雕塑带给人不同的心理影响。例如纪念碑雕塑往往需要站立在较高的底座上,从空间感和尺度上拉开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这类雕塑往往是神像、传说人物、以及著名的纪念性人物,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雕刻的著名的《大卫》。这类雕塑往往是远离普通人世俗生活,他们可能以某种精神性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人在观看这类艺术作品时会以自身作为尺度和标准去衡量面对着的艺术品,在巨大的雕塑面前,人会不自觉感到自身的渺小。而此次拍卖的两件铜文官立像,其尺寸近似于真人大小:
    172.7cm。而底座大约是整体雕塑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这就使得其更为接近现实生活,更为世俗化。首先雕塑与真人大小相近,这使得观众在看到作品时并不会感到与自身太大的差异,雕塑人物的身高就像历史电影里的人物,似乎也曾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观众也会在这种尺度的雕塑前感受到某种“平等”。而这种“平等”即意味着雕塑的世俗化与生活化,另外,与江苏明孝陵的石刻雕塑相比,这两件铜雕塑的底座更为低矮,这使得雕塑更为接近“地面”,也就是与观众相同的现实世界,低矮的底座消解了雕塑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观者感到更为亲近。

    3.形体及面部表情

    明代陵墓雕刻人物表情多庄严肃穆,受到宗教雕塑的影响,具有宗教化的倾向。而此次拍卖的两件铜雕塑人物表情轻松自然,面露微笑,神情怡然自得,完全褪去了宗教化的神秘倾向,更贴近现实中的人物。两件雕塑人物面部表情不一,其中一件憨态可掬,似乎是在向观者打招呼问候,又似乎是听到了什么可喜的事情。面部造型也更倾向于真实的人物,宗教化雕塑的倾向性更为减弱,人物胡须柔软,拉近了人物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两件雕塑形体变化丰富,衣纹线条流畅,衣物的布质感、包括衣物的厚度和柔软度都进行和深入细致的刻画和表现,并且,衣物的造型也与人物的肌肉骨骼联系紧密,整体雕塑更符合解刨学,即更贴近真人,衣物也更趋近现实。

    三、结束语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列举了此次苏富比拍卖的两件展品。通过这两件展品来分析当下艺术品交易市场备受青睐的艺术作品及其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

    成交文物的世俗化、生活化倾向。另外几件展品如十七世纪黄花梨夹头榫平头案、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赏瓶《大庆乾隆年制》款、乾隆年间白玉雕刻赤壁夜游图插屏、以及西周侁簋等文物,也都体现了这一倾向性——文物的实用性、叙事性、世俗性。

    参考文献:

    [1]刘艳,杨军昌,谭盼盼.“错金银”新论[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04):75-86.

    [2]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3]阎国宇,梁爽.浅谈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与装饰纹样的演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3):52-54.

    相关热词搜索: 艺术品 化与 世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