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试析网络流行语“酸了”

    时间:2021-01-12 04:35: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酸了”是新出现的表达个人主观情感的网络流行语,它借助隐喻机制在网络语境中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语义内涵,其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也得到了发展更新。“酸了”走红的原因与语言系统内部、多模态话语形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酸了” 网络流行语 隐喻 走红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从2019年2月起,微博、贴吧、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众多自媒体乃至传统网站都开始被“酸了”霸屏。到2019年5月,经过短短三个月的发酵,百度搜索引擎上竟然出现了上亿条相关结果,其热度令人震惊,与之相关的“酸民”“柠檬精”等网络热词层出不穷。2019年12月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我酸了”名列其中。

    一、语义溯源

    “酸”本义是醋,也指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这在先秦的典籍中多有记载,如《荀子·荣辱》中的“口辨酸、咸、甘、苦”。后来《说文解字》也对“酸”字做了讲解:“酸,酢也。从酉,夋声。关东谓酢曰酸。”东汉之后“酸”的语义从客观元素向主观感受扩展延伸,产生了其他引申义。其中“嫉妒”(仅指男女关系方面)这一引申义在明清小说中常常出现,如明代沈璟《义侠记·诲淫》中的“又且吃醋捻酸,防闲得紧,教奴终日纳闷”,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夜爆红的“酸了”正是在“酸”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基础上适当延展,在网络语境中获得了“羡慕、嫉妒、自嘲、讽刺”等语义。

    二、语义新解

    (一)语义内涵 通过检索BCC语料库以及微博、贴吧、微信等网络平台的语料,发现“酸了”的语义内涵比较丰富,选取了如下语料试作分析。

    (1)真酸!多位强援驰援国足,让韩媒彻底坐不住。(网易新闻,2020-04-24)

    (2)明星生图依然颜值在线,网友:酸了。(百度资讯,2019-08-18)

    (3)国外情侣大撒狗粮,我酸了。(今日头条,2020-03-26)

    (4)全球最年轻亿万富翁仅22岁,你酸了吗?(百家号,2020-04-16)

    (5)#北大学生将鲁迅作品改成rap#别酸了,评论区的酸味都穿透我手机了。(新浪微博,2020-04-03)

    对语料进行归纳整理,“酸了”的语义基本包括两种:第一,羡慕、嫉妒别人,对自己不能和他人一样感到心酸、悲伤,表示自嘲,如例(2)(3)(4)。第二,对于看着他人的成就而说出一些“酸言酸语”的人的调侃与讽刺,如例(1)(5)。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酸”只收录了如下五个义项:①化合物的一类,如盐酸、硫酸等。②像醋的气味或味道。③悲痛;
    伤心。④迂腐(多用于讥讽文人)。⑤因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微痛而无力的感觉。由此可见,“酸了”是在网络语境中衍生了“羡慕、嫉妒的心理状态”“对因嫉妒而产生丑态行为的讽刺”等新义项,其语义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二)情感色彩 “酸了”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客观评价某种事物或某个人,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多偏向于中性,但在网络语境中其情感色彩发生了变化。通过语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酸了”的情感色彩由“中性”逐渐演变为“中性”与“贬义”。与“酸了”相关的网络词汇还有“酸民”“柠檬精”等,虽然它们都以酸的感觉作为第一切入点,也往往包含嫉妒的意味,但只要将它们置于各自应用的语境中,便会发现它们在情感色彩上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6)雪莉心软放过酸民却送命,200韩星硬起来推雪莉法。(百度资讯,2019-11-18)

    (7)柠檬精来了!瑞典公然指责塞尔维亚:夸大中国帮助无视欧盟。(搜狐网,2020-03-31)

    (8)年薪百万刚脱贫?我酸了!(《新京报》,2019-5-17)

    (9)2020应届生薪资报告:腾讯40万,华为30万……我酸了。(百度资讯,2020-4-23)

    “柠檬精”“酸民”出现于语境中多为贬义,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应的关键词是“冷嘲热讽”“恶言恶语”,甚至是“逼人致死”,这已经不是自由的网络评论而是赤裸裸的网络霸凌。而反观媒体上“酸了”的相关条目,字里行间确实流露些许嫉妒情绪,但更多的是与他人对比审视后的心酸与自嘲,以及对他人幸福的羡慕。由此可见,“酸了”虽然也包含了嫉妒的意味,但是从情感色彩而言,它更多是一種正面、善意且有节制的嫉妒,与“柠檬精”“酸民”所代表的负面情绪宣泄是截然不同的。

    (三)适用对象 “酸了”不仅语义内涵得到了丰富,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其适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酸了”的适用对象由“物”发展演变为“人”,“酸了”原多倾向于表达日常生活中某种东西变酸或身体某部位酸痛,如“酒酸了”“腰酸了”,但在网络语境中演变为人的心理状态,如例(2)表达了对他人美丽外表的向往、羡慕,例(3)表达了对他人美好爱情的羡慕、渴望,例(4)表达了对他人成功人生的羡慕、嫉妒。

    三、新义衍生的理据

    据美国波里奥教授等人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辞格。如果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创新用法计算在内,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用多万个辞格”。由此可知,隐喻是在生活中被大量使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即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网络语言隐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基本义与衍生义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且相似性的关联度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酸了”之所以发展了其语义内涵,正是人们主动使用隐喻的结果。

    从隐喻认知角度分析,“酸了”是从物理状态域投射到心理感受域,其“羡慕、嫉妒”语义是通过“醋”引申出来的。醋具有“酸性”,“酸”这一客观属性映射到主观感受上往往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情感,以往人们用“吃醋”一词表达羡慕、嫉妒的心理情绪。现今网络语境更倾向于结构简单、内涵丰富的词汇,网友们为了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主动运用隐喻思维,通过“醋”这一媒介,使“酸了”具有了“羡慕、嫉妒、自嘲、讽刺”等语义,这是因基本义与衍生义在心理上的相似性而产生的语言现象。

    由于人们普遍有这种认知感受,“酸了”直接作为喻体出现在网络语境中,不仅没有妨碍人们的正常认知,反而生动凝练地概括出人们复杂又微妙的感受,取得了更好的交际效果。这就是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認知经验主动使用隐喻的结果,“酸了”的语义内涵得到了发展,网络语言也更加日常化、灵活化了。

    四、走红原因

    (一)语言系统内部 从语言系统内部来看,“酸了”有其独特性。语音上,“酸了”是双音节词,符合汉语的双音节语汇规范,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相较于“羡慕嫉妒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类似表达更为经济省力。语义上,“酸”围绕[+像醋的气味或味道]这一义征,借助隐喻机制,衍生了[+羡慕][+嫉妒] [+自嘲] [+讽刺]等新义素,语义内涵和语义色彩趋于丰富,语义特征也随着具体语境而变化。语用上,“我酸了”具有新奇感,有意识地解构了“酸”这一概念的普遍认知,扩大了认知距离,给人以新的语感体验。在话语交际方面“酸”具有主观性,能体现说话者的情感和认识,既能讽刺他人,也能自嘲,可引起共鸣。

    (三)社会心理需求 语言的运用与语言使用群体所处的环境和心理有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承受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飙升的房价和物价、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毕业难工作难结婚难等现实问题,使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生存的艰难使年轻人亟须寻找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但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达,又使各种富二代、俊男靓女、社会精英的优越生活大肆暴露在众多焦头烂额的年轻人面前,这不仅给年轻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使他们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未来的困惑和焦虑。而“酸了”的出现正好让年轻人在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图景时少一分嫉妒与自责,转而使用自嘲的话语“酸了”来调解自己,使年轻人在自我调侃的活泼语境中实现心理调适与自我认同。

    五、结语

    “酸了”的产生,是说话人要突出个人情感态度诉求而对语言进行简省的结果,它借助隐喻机制,在网络语境中衍生了[+羡慕] [+嫉妒] [+自嘲] [+讽刺]等新义素,成为“丧文化”“佛系文化”的一员。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不仅改变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对语言本身也产生了影响。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说话人的个人需求,而其能生存的土壤,一方面是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则,网络媒体和表情包文化的推动;
    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

    [1] 雨薇.汉、俄语味觉词隐喻用法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

    [2]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徐旗旅,杨文全.你“柠檬”了吗[J].汉字文化,2020 (1).

    [4] 黎聪.漫议“我酸了”[J].语文建设,2019 (12).

    [5] 叶蕴,孙道功.我想说,“我太难了”[J].语文建设,2020(3).

    作 者:
    张怡微,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 流行语 网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