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之进路

    时间:2021-01-29 00:01: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探究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属性,并从意识形态的传输内容、传播路径、生成效果三个维度分析了目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实现意识形态领域“标”与“本”、“德”与“法”、“正”与“新”、“疏”与“堵”的结合,以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  键  词: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主义;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0)07-0015-07

    收稿日期:2020-05-22

    作者简介:赵俊男(1984—),女,辽宁营口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BZZ003;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7CSH002。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政治团体对本阶级或本团体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体系,是一定阶级或政治团体从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1]就话语权的语义而言,其最早是指主体自我表达的权力,后扩大为信息传播主体的现实影响力和潜在影响力,社会层面的话语权则是指信息传播主体影响、引领、掌控社会舆论的能力。我国学界普遍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是指在媒介环境中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和传播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纳、影响人民群众判断和选择,从而引导社会思潮、控制社会舆论的能力。[2]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属性——人民性

    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做的是“人”的工作,人民群众不仅是意识形态争夺的目标,更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

    纵观古今,每一次社会变革之际,发动变革的团体或阶级都希望在最广范围内最大程度上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因而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无数次历史事件证明,谁能掌控住意识形态话语权,谁就能号召起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支持力量。同理,任何执掌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维护阶级利益,也一定会通过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塑造和掌控来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同。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连接越来越紧密,交集和矛盾逐渐增多,意识形态话语权亦开始成为国与国之间展现国家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发力点。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讨论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讨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争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在此政治语境下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制定和构建一套能够反映自身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思想体系,用来汇集民意、凝聚民心。

    马克思主义史无前例地将唯物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相结合,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鲜明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人民性”不同于其他政党的“人民性”。在我国,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复兴大业和强国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的过程中,既有来自内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外部的阻力,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化解风险、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目标。中国的发展最终依靠的是人民群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同样依靠人民群众,既要用智慧的方式“把理说通”,更要用实际的成果“为理佐证”,当理念和实践高度统一的时候,真理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具说服力、号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当物质生活需要日益得到满足后,精神生活需要就更加凸显出来。新时期,意识形态是“文化自信”的前进方向和决定因素,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普遍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会失去灵魂。从个体角度而言,对所处时代、所处环境、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否认同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底色。马克思主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认为人从来都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社会发展、经济强大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发展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人的幸福。意识形态话语权既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既定目标。同样,人民群众既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目标、依靠力量,更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服务对象。只有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之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才能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二、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权力影响力,其路径主要体现为话语表达权(内容)——话语传播权(渠道)——话语主导权(效果)的闭环,即通过输出内容和传播路径的影响力获得广泛认同,以扩大自身的支配力和指导力。时下第四次科技革命初现端倪,我国的经济更加活跃,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开放,文化更加多元,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如此纷繁的变化亦使得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复杂,问题更加凸显。

    从输出内容看,对人民群众吸引力下降。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要论断,并告诫全党“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3]然而实践中,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输出内容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语言空洞,材料陈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70多年前的欧洲,作为跨越近两个世纪、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理论,人民群众在接受和理解上本身就有一定的晦涩感,如果不努力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并丰富其表达形式,就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语言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意识形态语言的输出风格应该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感召力强、平实中蕴含大智慧。但在意識形态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理论功底不深、群众联系不紧、用心程度不够,或是用标语式的空话、套话、大话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或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报纸、文章的观点,不会用事实说话,不会用故事传情。二是缺乏整体规划,统合性差。日常工作中,由于意识形态建设时间线长、成果不易量化,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将其列在“紧急事件”之后划入“重要不紧急”范畴。既未作整体性的安排,也没有环环相扣的设计;既未作详细的人员分工,也没有实际效果的检验。部分基层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不足,有时间就做一做,没时间就放一放,有大事就说一说,没有大事就不出声,甚至将其视为“走过场”,为了“工作留痕”挂几条标语、出几张宣传海报即算了事。三是话题没有抓住关键点。少数领导干部在选择意识形态输出内容时有过度理想化的倾向,甚至刻意回避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难点话题。有学者在调查后发现:“有79.6%的人认为现在思想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思想与现实脱节。”[4]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就不可能得到理解、接受、认同和支持,更不可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信仰并以此为价值准则付诸实践。

    从传播路径看,与人民群众距离感增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信息交互方式的兴起,信息传播日渐“去中心化”“双向化”,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马上就可以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留言、弹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互动性、参与感大大增强。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化,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路径还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缺少互动性和参与感。在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一旦人民群众无法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见,自然会切断与信息的联系。因此,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不仅要关注“说什么”,还要关注“以什么方式说”。然而现在意识形态的宣传仍主要采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只能单向传输,人民群众很难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受众面和时效性降低。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单调的文字与静止的图像已成为过去式,音频、影像、动画等新型传播方式更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一个成功的话语交流与沟通,要求话语主体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有效性需求:一是可领会性,即确保交流内容能够让对方理解;二是真实性,即提供真实内容并加以佐证;三是真诚性,即表达沟通意愿赢得对方信任;四是正确性,即说出正确的话语获得对方认同。[6]意识形态的话语沟通同样需要满足这四个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有影视作品、大众文学、专栏节目、短视频等诸多传播方式可供承载,一些党员干部却不愿用、不敢用、不会用,依然选择传统方式进行正向无差别密集宣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疲劳钝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从生成效果看,同人民群众隔阂感加深。在国际层面,自我国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就从未停止,“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社会主义崩溃论”“民主社会主义”“中国威胁论”“军队国家化”等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西方意识形态既采用刚性方式抹黑主流价值观、唱衰发展目标、污蔑英雄模范、大肆渲染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采用柔性方式借助电子游戏、电影、社交网络、文学作品等推销西方生活方式,渗透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普世价值”,企图引发人民群众对我国政治体制和主流价值观的质疑,进而实现其“分化”“西化”“和平演变”的妄想。面对各种敌对思潮,一些领导干部或是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回应不及时、不主动,或是担当意识不足,对于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言论不愿正面发声,导致人民群众对其政治性产生质疑,在思想上与其渐行渐远。在国内层面,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个体的关注圈和影响圈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个体接受的信息越来越纷繁复杂,思想也愈加个性化、多样化(见下图),其中不乏一些或故意歪曲事实真相或制造思想混乱或放大社会矛盾的负面思潮;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数字技术,将其作为脑力的延伸,使得思考判断能力有所下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1.6%,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1.5%;高中及以下学历占80.5%。可见,目前我国网民整体上呈现出年轻化、低学历的特点。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信息甄别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且从众心理严重,很容易受错误观念的误导出现价值迷茫或价值错判。而在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少数领导干部政治性弱化,片面夸大舆论纠错的作用,对这些负面思潮及错误观念持宽容或中立态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民群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与其产生隔阂。

    三、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标”与“本”相结合,对于意识形态的形式与内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思维、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史无前例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高度统一,如此深奥的理论不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研究是很难理解透彻的。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式上的喜闻乐见和内容上的深入浅出。换言之,即要准确把握和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用人民群众愿意接受、能够产生共鸣的方式引导舆论走向,调动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征虽然分解了人们对权威信息的注意力,但其信息成本边际递减、信息质量平等获得、信息速度实时高效等巨大优势同样可以为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供条件,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为意识形态宣传渠道的拓展提供了可能。新时期,应在重新整合已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搭建更为宽广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和实践平台,不断发掘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如将线上内容资源与线下讨论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将学习积分与精神荣誉、物质奖励挂钩,引导人民群众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加强企业和社会的联动,充分利用企业党建活动和主题教育的资源,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聆听理论教育的机会;等等。当然,无论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发生怎样的改变、技术手段在其中起到何等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坚持其自身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德”与“法”相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在意识形态治理领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不单是实现道德与法律功能上的互补,更强调道德对法理念、法灵魂的价值统摄性,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新时期,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领导干部既应成为“法治”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成为“德治”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督促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法守法。德润心,法治行,心主行。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撑。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意识形态治理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注重培育人民群众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其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正”与“新”相结合。知常明变,守正创新。新时期,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守正是根基,创新是源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正”,指的是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经典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系列经典著作特别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将其立于案头、铭记心头,要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学,在一遍遍重温中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论高度;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利器,能够坚定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仰,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指的是理论要新、语言运用要新、话题塑造要新。首先,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要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真理性,更在于它是一套自生长的理论,随着无产阶级的斗争和实践变化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也努力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其次,意识形态话语权语言运用要“新”。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表达上要注重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避免过于文本化、概念化,要用简短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形象地将理论表述出来,如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座大山”“糖衣炮弹”、邓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论述接地气、聚人气,人民群众不仅“听得懂”,更能“听得进”。再次,意识形态话题塑造要新。要注重从重大事件中提炼话语主题,如也门撤侨中所彰显的中国力量、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以此为主题不仅有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有助于积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疏”与“堵”相结合。任何风险的爆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产生与发展总会有一定預兆,如果提前做好准备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意识形态领域同样如此。在风险因素已经萌芽但还未达到爆发状态时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有效管控,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一般性问题演化为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极易引发围观评论,其中既有对真相的追踪质疑,也渗杂着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侵入。对此,要坚持“疏”“堵”结合,对于人民群众的关切和质疑要“疏”,恶意的诽谤和谣言要“堵”。主流意识形态要敢发声、早发声、巧发声,把事讲清楚,把牌摊开打,不掩盖事实,不回避责任,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舒缓人民群众焦虑。对于那些借机生事、抹黑攻击、造谣传谣的,要坚决抵制、依法严惩,特别是对于那些打着“民主”“自由”等幌子煽动人民群众情绪的敌对意识形态要坚决堵住其“出口”。突发事件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主流意识形态要争取的是人民群众,要依靠的也是人民群众。被动防守不能取得胜利,只有增强斗争本领,敢于亮剑,主动发起进攻,用科学去抵御谬误,用真理去揭露谎言,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才能真正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22.

    [2]刘康.“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传播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建构路径: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9,(5).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4]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3.

    [6](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责任编辑:刘  丹)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right in China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ideological transmission content,transmission path and generation effect,and then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combine “standard” with “basis”,“morality” and “law”,“positive” and “new”,and “sparse” and “blocking” Hand,build the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t ideology.

    Key words: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people"s character;Marxism

    相关热词搜索: 进路 意识形态 话语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