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当代自信

    时间:2021-01-30 14:04: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杨金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为了根本的任务。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到“现在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尖锐,不但国与国之间比较起来是这样,就是一个国家内部,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比较起来也是这样。”[ ]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化,亟需在较短的时间内打下良好的工业基础。计划经济体制中高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等优势恰恰契合了当时强调工业的发展,所以选择了计划经济运行体制。

    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提到:“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现在很需要跑”,深刻认识到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与吉布尼谈话中提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也不要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是生产力發展的、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显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相适应的。单纯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实际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等论断。

    进入新时代,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发展的动力与目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所体现的就是更关注于人本身的整体发展。”[ ]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实现全方位现代化,是当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现实的回答

    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党的八大指出了我国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了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建立能够实现高效的资源调配能力的经济运行体制;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受美帝等国家的封锁,只能效仿苏联的发展模式,所以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启了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60年代中期,由于对主要矛盾的误判以及经济体制的僵化,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些弯路,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到“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物质文化的丰富。显然,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后,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市场化改革遇到了挫折,集中表现在企业承包制与价格双轨制等问题上来,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经济市场化的迫切需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民对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环境等有了更高的追求。习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上,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以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我们的奋斗方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着力要解决的问题。要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市场主体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理论的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与苏联基本一致,坚持马恩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是不能相融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是消灭商品经济而应实行产品经济,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同志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陷不断显露出来,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以及毛泽东在1958年指出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重视商品生产的作用等,实际上已经开始不再照搬苏联模式,将马克是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实际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认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很好的坚持下来。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实践与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指出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商品经济,实现了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第一次飞跃。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认识上的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五大指出对所有制结构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重大问题作了新的阐述,提出了多元的所有制结构,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是多样性,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认识上的第三次重大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基本形成。

    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济发展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最终的目的都要落的人民上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本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在发展中不断深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是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守正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一项阶段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价值的再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以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为价值愿景。如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新中国的主要历史任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性作用,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重要基石。实践证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中国人民迎来了由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不断强起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关键性要素。历史一再证明并 将继续证明实现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与美好愿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以坚持人民为中心为价值主题。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理念的返本开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修改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始终以人民为逻辑起点,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围绕人民的需要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价值追求。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已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既不是“歪路”、也不是“邪路”,而是走向现代化的光明之路。有力的回击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道路的谬论,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展模式的全新道路,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我国创造性的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推动不同国家文明相互交融,提出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主张,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窠臼,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总之,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道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前方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走自己的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这条道路的自信,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3.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八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5]李海青.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点的历史演进[J].理论视野,2016(04):25—29.

    [6]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3.

    [7]建党以来重点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

    [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6.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5.

    [1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7.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3.135.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