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一字立“骨”,读懂庄子

    时间:2021-02-08 12:06: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课文特点】

    《庖丁解牛》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本文充分地体现了庄子妙趣横生,充满哲理的创作风格。它堪称先秦散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哲理丰富,又彰显“在喻言中尽情发透正言”“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语言魅力。具体地说,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绘声绘色,逻辑深刻,文采与哲理兼备,读来引人深思。其以人物间问答的方式,向读者揭示出生活中的一个道理:通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做事时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庄子散文多由寓言组成。庄子所谓“寓言”是指寄寓着另外一层深意的语言。《庖丁解牛》运用高度形象化的寓言,阐述高度抽象的哲理。文章以刀喻人,以“技经肯綮”喻社会矛盾,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主张躲避矛盾,顺应自然中道,采用“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的处世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身”“全生”“尽年”。

    【设计思路】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1]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中提出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从而“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重庆市第七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高中组)“古代诗文阅读”课型决赛,在重庆市璧山中学落下帷幕。执教《庖丁解牛》(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71-72页)的来自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的刘骥老师获得该课型决赛一等奖。“阅读教学要践行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并且一定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选择解读视角。正确、合理、科学地选择解读视角,才会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生機”。[2]这堂课是基于课时课程“视角切入”的理念所作的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走“视角切入”之路,才可能深入,才可能深刻。庄子的《庖丁解牛》见诸课堂的公开课,见诸报端的教学设计,很难见到从一个阅读视角切入剖析文本的。优质课大赛追求出新出彩,那么,选择怎样的解读视角,这堂课才将“标新立异”出高效呢?教材编者在课后“探究·讨论”第二题中有表述:“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效果。”原文共四个段落,第三段占全文四分之三的篇幅。联系《庖丁解牛》的创作背景及庄子的处世哲学,教者从“游刃有余”中抓取一个“游”字,运用一字立骨法解析文本,将教学重心放在让学生学习并体验“一字立骨”解析文本的方法。

    【学习目标】

    运用“一字立骨法”,探究式学习道家经典《庖丁解牛》。

    【实施步骤】

    一、明确探究方法

    一字立骨法,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炼语(经过提炼而含义深长的语句,如谚语、俗语、格言、警句等)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

    一字立骨法本是艺术构思的方法,同时,也是文章解读与鉴赏的一种方法。指围绕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进行文本解读和鉴赏。

    二、提取“骨”字——游

    (一)如何提取“骨”字

    “骨”字主要来自于题眼或者文眼。所谓题眼,指题目中语用价值最大的字眼,或者揭示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表达文本的情感,或者串联文本的线索。所谓文眼,指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3]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找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二)课文“骨”字提取

    从题眼中可提取“解”字,从文眼中可提取“游”字。如果链接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就能比较容易地作出判断:《庖丁解牛》的“骨”字,应该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句中提取“游”字。

    (三)“游”字文化探源

    甲骨文“游”( )字,上下结构,上为“旗帜”的象形符号,下为“子”字,指学童。意为飘扬的旗帜引领着一队学子。

    篆文“游”( )字,左右结构,左为“水”字,右为“游”字。指古代学子举着旗帜,翻山渡水,越境巡学。

    “游”字的本义是古代旌旗上面的飘带或下垂饰物,作名词用。甲骨文、篆文对“游”字的诠释,都指向“游学”“巡学”,作动词用。到“游刃有余”句中,由其动词义引申为“转动,运转”。

    设计意图:

    《庖丁解牛》的“骨”字为什么不是“解”,而是“游”呢?“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贱。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豨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4]庄子的这一段话可以作为《庖丁解牛》“骨”字的注脚。“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却不会失去自己的真性。这个句子即是对庄子处世哲学思想的集中概括。

    庖丁“游刃有余”,“游”是“转动”“运转”的意思,成语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解牛的全过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成语。然而,庖丁解牛之“游”,庄子哲学思想之“游”,二者意思大相径庭,怎样联系起来呢?

    庄子是寓言大师,他写作《庖丁解牛》的旨趣在于说明“养生”的道理,进而关联其处世哲学思想。因此,学习《庖丁解牛》,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读懂了“游”字,也就读懂了庄子。

    三、涵泳:赏“游”之美

    切换PPT出示文段(学生朗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师问①:文段从哪些角度描写庖丁解牛呢?

    生1:从视觉(动作)上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手足并用,膝肩共舞,和谐完美;触、倚、履、踦,一气呵成,优美流畅。

    生2:从听觉(声音)上写,砉然、騞然,砉騞之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清脆悦耳,富于韵律。

    师问②: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写庖丁解牛呢?

    生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用了排比手法,相同句式紧密排列,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四个短句排比,渲染了解牛动作的娴熟,突出了庖丁技艺的高超。

    生2:“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用了比喻兼夸张的手法,恐怖的声响居然如同美妙的音乐,这样写同样是为了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

    师问③:这一段有四个所字结构,同学们要注意掌握它的翻译方法。

    切换PPT显示: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短语;翻译为“动词+的‘某某(不定代词)”。如,所触,接触的地方。

    让学生翻译:所倚、所履、所踦

    师问④:一般屠夫解牛的场面肮脏污秽,解牛的过程惨不忍睹,然而庄子笔下的庖丁真是大手笔呀,他解牛简直就是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拟寓言呢?

    生1:为了引起文惠君的惊叹与好奇。

    生2:为下文写庖丁“游刃有余”作铺垫,这一段所渲染的神妙无比的完美表演,靠的正是庖丁“游刃有余”的技术支撑。

    生3:为文末写文惠君“得养生焉”作铺垫。

    设计意图:

    教材编者在课后“探究·讨论”第一题中这样设计问题:“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写,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騞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教者在“赏‘游之美”板块四个问题的设计,是以编者的“探究·讨论”一为依据的,这四个问题遵照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表达到主旨讨论的逻辑顺序作预设。当然,此时的“主旨讨论”还只是停留在浅表层面,旨在让学生明白:庖丁解牛的完美表演,是靠“游”技支撑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5]庄子的“体道”,表面上看是个人的自我修养,其实是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追求物我交融的境界。从这一角度说,“道”又是一种精神境界。所以,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不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同时,也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所致。《庖丁解牛》第1自然段“字面”始于“技”(已到达游刃有余的境界)——渲染庖丁解牛的神妙场面,“字里”却指向“道”——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怎样才能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呢?庄子曰:“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四、品鉴:明“游”之技

    课文第3自然段占全文四分之三的篇幅,教者围绕“游技”设计了三次主题阅读探究活动:

    主题阅读活动一:沉潜文字,品鉴语言

    1.特殊句式品析

    切换PPT显示:

    (1)宾语前置,如:技经肯綮之未嘗。

    (2)介宾短语后置,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省略句,如: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2.表达技巧品析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衬托中兼有夸张,衬托是事物之间的比较,夸张是艺术变形,目的都是为了突出高超技艺所获得的结果: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主题阅读活动二:感知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

    阅读思考:庖丁解牛到达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让我们赞叹欣赏之余,内心还会心向往之,他是怎样玩转杀牛刀的呢?是一蹴而就还是熟能生巧呢?

    思考提示:所见全牛——未尝见全牛——游刃有余

    主题阅读活动三:探析“游刃有余”的境界

    阅读思考:庖丁解牛不是没有困难,也会碰到大骨头,遇到错综复杂的筋骨,他是如何做的呢?

    思考提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心存敬畏

    教师小结:原来庖丁既不会魔法也不仅仅是熟能生巧,他不过是在解牛的过程中,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设计意图:

    教材编者在课后“探究·讨论”第二题设计问题时有这样的表述:“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的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效果。”教者在“赏‘游之技”板块三次主题阅读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以编者的“探究·讨论”二为依据的,这三次阅读活动从引导学生读懂“字面”到读懂“字里”,从语言表达到聚焦文章主旨展开探讨。

    第三段首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是本段的中心句。板块探究专题名称为什么用“‘游之技”,而不用“‘游之道”呢?教材注:“[道]天道,自然的规律。”显然,这里的“道”不止于庖丁解牛之“技”。《庄子》写人叙事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人叙事本身,而这一段正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说明庖丁解牛之“技”是怎样到达“游刃有余”之高度的。“游”之技,恰好承接了第二段文惠君“技盖至此乎?”之问。

    五、关联:悟“游”之道

    师问①: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全文。庄子生活在大动荡、大变革、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战国时期,形象生动的譬喻是《庄子》重要的艺术特点,《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请问:庖丁解牛的“刀”比喻什么?“技经肯綮”比喻什么?

    生1:以“刀”喻人。

    生2:“技经肯綮”比喻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师问②:文惠君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教材注:“[养生]指养生之道。”请问:庖丁游刃之“技”与文惠君养生之“道”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生1:文惠君说的养生之道,无外乎就是像庖丁解牛游刃那样,顺应自然,避免各种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生2: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要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

    生3:刀在错综复杂的牛体之间游走,顺应牛体生理结构,寻找缝隙游刃,从而保养了刀锋;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按规律办事,顺其自然,追求自由,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教师小结: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儒家大贤如孔孟为了改变乱局,恢复礼制,主张有为而积极奔走于诸侯之间;道家大贤庄子则反对他们过多干预天道,主张顺其自然,避开矛盾,游戏人生,追求自由,保全生命。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形象来表明自己的生命哲学和生存智慧,这正体现了《庄子》寓言特色:用高度形象化的寓言,去阐释高度抽象的哲理。

    师问③: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目的。现在我们来捋一捋《庖丁解牛》的思想内容,同学们读出了些什么呢?

    生1:养生要顺应自然。《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是讲养生的关键方法的,庄子讲庖丁解牛故事的本意便是讲养生的方法:认为人们要像庖丁手中的刀一样躲避矛盾,顺应自然之道,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生2:处世要回避矛盾。论世知人,将《庖丁解牛》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创作心态中去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庄子是为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而主张躲避矛盾。不过,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庄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的。

    生3:处事要顺应规律。《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也带给我们积极的启示,那就是要重视掌握事物的规律,办事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

    设计意图:

    教材编者在课后“探究·讨论”第四题中这样设计问题:“庖丁說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教者在“悟‘游之道”板块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以编者的“探究·讨论”四为依据的。三个问题由游刃之“技”关联到养生之“道”,由养生之“道”关联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6]按照庄子的理解,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这就是庄子在那个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处世哲学。

    【设计亮点】

    庄子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心是“道”,这也是道家学派的由来。“道”有多层含义,可以指宇宙的本原,可以指万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可以指宇宙万物的同一性,还可以指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如何通过《庖丁解牛》读懂抽象的“道”进而读懂庄子呢?从高中语文的学科特质着眼,教者的教学设计呈现如下亮点:

    一、一字立“骨”,凸显课程建构

    “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7]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对学生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出了要求。基于课标“专题学习”、多维度“整合”的要求,教者采用一字立骨鉴赏文章的方法,围绕一个“游”字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探究活动。

    “正确、合理、科学地选择阅读视角,才会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生机。文本解读视角一旦选择,作品中符合这一视角要求的相关内容便会优先进入师生的视野,其所关注的内容重点便会有所侧重,所作出的解读也会有所偏向。”[8]“游”是《庖丁解牛》的“骨”字。“骨者,髓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骨”字,即是涵蕴作品风骨精髓的字。“游”字是《庖丁解牛》的“精髓”,庖丁解牛之“技”的最高境界是“游”,用“游刃有余”去诠释这种境界;文惠君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是“游”,用“顺其自然”去诠释这种境界;庄子处世之“道”的最高境界是“游”,用“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去诠释这种境界。在“游”字视点下解读《庖丁解牛》,内容关涉到解牛的神妙场面、解牛进阶的三个阶段、文惠君养生之道、庄子处世之道时,师生探究式阅读的逻辑终点都要聚焦到“游”字之上,“游”即是在这个特定的教学课时里课程内容建构的目标视点。

    二、一课一“得”,凸显课标要求

    “中学语文课堂践行课时课程,是学科课程改革行之高效的路径。将每一个课时的授课视为课程来建构,其课程观的要义在于动态生成。课程建构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上,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课时课程的核心理念定格在‘视角切入‘问题驱动‘思维创新‘一课一得四个视点上,这正是当下中学语文课堂亟待关注的。”[9]“一课一得”是笔者课时课程教学观的核心理念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是文选的荟萃,都是文章的作品坊。在这个作品坊中,“教书匠”的无效劳动太多。教师面对纷繁芜杂的文本内容,往往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当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时课程教学观要求将所有选文的阅读视角予以定位、定向,遵照“寻同求异”的原则,确定单篇文章的解读视角,凸显教学效果,务求一课一得。[10]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1]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并体验探究过程,其教学内容就需要尽可能地集中。“一课一得”的课时课程理念,这一理念正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实施要求而提出的。

    三、一点多“维”,凸显读写融合

    “阅读的逻辑终点在哪儿?在写作。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而不是写作课;课堂上很少要学生写,但一定得‘怀上写作的种子。‘写作的种子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所‘孕育的写作意识,诸如材料剪裁意识、谋篇布局意识、层次意识、线索意识、修辞意识。阅读教学的‘教,教师涵养写作意识;阅读教学的‘学,学生涵养写作意识。阅讀课堂上,师生有意识地搭建‘阅读和‘写作的链接,从而实现‘读‘写的和谐共振,完美融合。”[12]在阅读教学中师生涵养“写作意识”,采用“一点多维”的模式开展阅读教学,在学生写作的结构布局、材料剪裁,以及行文的逻辑构架上都将会获得下意识的熏染,甚至产生明确的指向作用。

    一字立骨鉴赏文章的方法,其鉴赏过程有助于学生涵养写作意识,因为一字立骨法原本就是文章构思写作的一种方法。这堂课以“游”字为探究视点,在“游之美”“游之技”“游之道”三个维度展开了探究,其中在“游之道”板块,还紧扣“游”字内涵探究了“游之喻”。每一个维度的探究,都紧扣“游”字内涵,从形式到内容进行设问与组织讨论。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者都或轻或重地照顾到了“语言表达”这一体现语文学科特质的元素。在课时课程教学观视域下,笔者认为课堂阅读教学的逻辑终点必须指向学生的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孕育写作意识,这既是阅读教学研讨避不开的话题,又是阅读教学实践需要笃定坚守的语文教学生态。

    【实施策略】

    “一点多维”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如何达成其教学的深度与效度呢?鉴于课堂40分钟的时间局限,笔者建议教者开发教学工具“三单”,即探究单、助读单与测评单。简明、适切而直击教学重难点的“三单”,将助力学生高效完成文本学习任务。

    举个例子来说,庄子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但引导学生学习《庖丁解牛》又是不能回避的话题,于是,教者在“助读单”的“创作动机——知人”部分归整助读内容:

    “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13]流沙河认为,庄子为人不持有任何立场,“得其环中,以应无穷”[14];主张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5];主张追求自由,“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16];主张修身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7]。

    庄子安身立命的立场、方法、理想、修养,是构成其哲学体系的基础。教者引用流沙河的观点,稍作阐释,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读懂庄子。

    教者开发“三单”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呢?总体原则:简明扼要,适需适用。“探究单”供学生课堂学习使用,教者按照“一点多维”的要求作设计,设计原则:思维创新,问题驱动。“助读单”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教者针对“探究单”中需要搭建的知识支架作设计,设计原则:适需归整,简捷易记。“测评单”供学生课后作学习效度评价使用,教者围绕“探究单”“助读单”及课堂教学生成作设计,设计原则:能力立意,思维优先。

    【设计反思】

    让教学设计基于课标定位。“‘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课标‘围绕所选择的目标,是针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师生而言的,但事实上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则大多是网络上或相关文本上现成的目标;课标要求‘根据自己的特点,但事实上教学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大多也是资料上提供的;课标要求‘根据需要采用,但事实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还是资源上提供的。试问师生的课程意识都去哪儿了?”[18]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见教学设计面面俱到的格局,基于课标适合“自己”适合“需要”的定位,将学习目标锁定在“运用‘一字立骨法,探究式学习道家经典《庖丁解牛》”上,以“游”字视点为中心展开多维度的阅读探究,打破了传统教学“教教材”的魔咒,开辟出了一条“用教材教”的阅读教学新路径。

    让教学设计基于单元要求。《庖丁解牛》来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四单元,编者在单元知识“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指出“从形象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于是,教者将阅读探究视点放在“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上,而最能体现文本意旨的是“游”字。用“游”字塑造庖丁的形象,以“游”字关联庄子的创作意旨,这样就构成了教者教学设计的逻辑脉络。

    让教学设计基于学情需要。为着反思阅读教学传统而做的这个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之中很可能遇到问题。第一,每一个环节的思维容量都比较大,对于学生自主性不是很强的班级,其实施很有可能感觉时间不够用,气氛也不够热烈;鉴于此,教师需要涵养系统语文教育观念,敢于浪费时间是教育的一大原则,必须认识到内“动”(思维的)才是真正的“动”,这样的课教师不妨多一些搭台,多一些守望。第二,基于新课标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着力凸显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教学设计,对于学习小组建设不健全的班级,实施起来会有一定困难;鉴于此,教师一是要做好分工合作的策划,二是要从长计议健全并规范语文小组学习制度。第三,采用“视角切入”法解读文本,容易误入碎片化解读的泥淖,规避碎片化解读现象,教师需要借助“助读单”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脉络。

    参考文献:

    [1][7][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8][9][10][12]官炳才.“课时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3):1-5.

    [3]清·刘熙载.艺概[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4][5][6][14][15][16][17]张耿光.庄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13]流沙河.庄子现代版[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9.

    [18]官炳才.基于课标的语文课程意识自觉[J].语文教学通讯,2016(7~8A):3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领导力建设行动研究项目子课题“‘课时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编号:KZSYQ024(2016)阶段成果、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渝教规办[2016]11号)“高中语文课时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16-30-006)后续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庄子 一字 读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