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活用教材,让小数线成为大支架

    时间:2021-02-09 22:07: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蓝小苗

    数学教材作为静态文本,以简洁的数学语言表征结论性知识,教师不能只是单纯作为搬运工,要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本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以激活教材的内涵资源,把静态知识背后的动态思维挖掘出来,让教学素材的运用达到最大化,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教材是课程理念的直接体现,是数学知识传承的主要载体。教师应当合理、有效、灵活地使用好教材,让教材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让教材活跃于课堂。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页例10“近似数”一题,在教材中给出了一条数线,目的在于借助数线直观地帮助学生明理明法。但是,具体实施教学时,如何充分应用数线这个直观模型突破难点,让学生由“距离”切实找到求近似数的方法,从而为“四舍五入”的模型做好铺垫,更好地培养数感呢?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重点和知识本质,激活教材的内涵资源,让小数线成为大支架,支撑起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一、借数线明道理,铺稳基石

    近似数无疑是抽象的,借助直观来把握抽象,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教材的例题中,呈现了一条数线和两句话(如图1)。

    数线是一种介于直观和抽象之间,非常具有结构化功能的优质数学模型,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思考“数”的过程中,的确能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但是,数线只是静态地呈现了9985接近10000,笔者认为这样的呈现方式承载的知识比较单薄。一方面,数感较好的学生,即使没有数线也能感受到9985接近10000,所以这个数字太特殊反而体现不出数线的作用;另一方面,9500这个数字是一个分界线,该如何有效体现它的价值?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设计了探索性活动,以期更好地发挥数线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建立“远近模型”,从而使其能够对一个数的近似数作出准确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片断:

    师:我们参观植物园,园丁叔叔告诉我们,一共有8692棵仙人掌。

    生1:大约有9000棵。

    生2:大约有8000棵。

    师:这两位同学都想用一个整千数来表示,究竟哪个数更合适一些呢?

    生3:我感觉都不是特别接近。

    师:看来不太好理解,那咱们请数线来帮忙。先填一填每个方框里的数,再标出8692大约在哪个位置。

    师:再次观察这条数线(如图2),看看每一个点上的数字比较接近哪个整千数?

    生:8100离8000只有一格,而8100离9000有九格,所以8100比较靠近8000;8900离9000只有一格,而8900离8000有九格,所以8900比较接近9000;以此类推……

    师:那么8500比较接近谁呢?

    生:离两边都一样远,它是中心点,分界线。

    师:这个8500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生:以8500为分界线,小于8500的数比较接近8000,大于8500的数比较接9000。

    上述教学过程,将数字9985改为8692,由于并不是非常接近整千数,学生没法一下子找到9000,从而引发了探究的必要;让学生标出每一个点表示的数字,去经历更充分的观察,从而发现8500这个数字的特别之处,这样只要任意给出一个四位数,学生就能根据分界线进行推断,使学生突破认知的局限性,真正理解近似数本质。这样化静为动的教学方式,让这条数线生动了起来,承载了更有思考价值的探究活动,使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探索,促使学生从“接近”的角度对近似数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明理明法,形成更准确的认识,为揭示近似数的概念以及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铺稳了认知的基石。

    二、借数线构体系,搭好支架

    数学习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完善,精心设计的习题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如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3)。

    603米约是600米,9992人约是10000人,这两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但是,3198元的近似数可以是3000元,也可以是3200元,这道题编者是要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数的近似数可能不止一个,这里隐含着近似数的精确度知识。如何将这道题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领悟到将一个数精确到整千数、整百数,甚至是整十数的方法,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深入,将学生的认知融通成一个系统结构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去商场看中一台洗衣机,售价为3183元。

    师:姐姐说“大约3000元”,这么说合适吗?为什么?(如图4)

    生1:合适!以3500为分界线,3183小于3500,比较接近3000。(出示数线)

    师:可是妈妈说“大约3200元”,这么说又是为什么呢?

    生2:这也是可以的,以3150为分界线,3183大于3150,比较接近3200。(出示数线)

    师:但是,爸爸说“大约3180元”,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3:这样说也对,以3185为分界线,3183小于3185,比较接近3180。(出示数线)

    师:仔细观察这三条数线,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4:如果要求一个数近似于哪个整千数,要以百位上的5为分界线;如果要求一个数近似于哪个整百数,要以十位上的5为分界线;如果要求一个数近似于哪个整十数,要以个位上的5为分界线。

    上述教学过程,我将3198改为了3183,是由于3198无论是精确到整百数或整十数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改为3183就避免了这种情况,承载的教学容量更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做这样的修改很有必要。有了前一环节的经验基礎,第二次利用数线的直观形象图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同一个准确数可能会有多个近似数。这样,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迁移,才算实现了对近似数知识的内化和认知的建构。

    从例题的情境中建立模型,再将模型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思想。这样的设计前后联系,从学生熟悉的“远近”和“分界线”出发再次展开探索,一条小小数线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近似数概念,使学生融会贯通,较为完整地展现了知识系统,从而为之搭起了一个坚固的思维脚手架。

    三、借数线促延伸,架起天梯

    本课教材呈现的所有习题中,并没有涉及近似数的取值范围。笔者认为,如果能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延伸到近似数的取值范围,能较好地增加教材的弹性,为发展学生的数感提供更为丰富的载体。这样,将本节课的知识置于整个体系中,更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这样的教学将使知识的包容性更大,思维的刺激性更强,数学的生活化更突出!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有两家超市都在招聘员工,甲超市贴出招聘启事“月工资3000元”; 乙超市也贴出招聘启事“月工资大约3000元”。如果你去应聘,你想去哪家超市?如果你是老板,你打算发多少元工资?

    同桌讨论,一人扮演老板,一人扮演员工,在小组里玩一玩。

    汇报,请同学上台表演发工资。

    (1)请一位老板给甲超市员工发工资。

    师:观察老板发的工资是多少元?

    生:只能发3000元,这是一个准确数。

    (2)请一位老板给乙超市的三位员工发工资。

    师:老板给这三位员工发的工资为什么不一样?

    生(老板):我给1号发3200元是因为他工作特别努力;我给2号发3000元是因为他只是完成了工作任务;我给3号发2700元是因为他总是迟到。

    师:老板给他们发了不一样的工资,大家有意见吗?

    生:这是可以的,因为“大约3000元”是近似数。

    生(老板):如果1号下个月更努力,我会继续给他涨工资;但是,如果3号还是迟到,我会再扣他工资。

    师:按照招聘启事,涨工资最多可以涨到多少?扣工资又能扣到多少呢?

    请数线帮忙(如图5),直观地看出工資的取值范围应该比2500元多而比3500元少。

    上述教学过程,让课堂更具趣味性,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通过游戏,学生明白了3000的准确数可能比3000更大些,但不能超过3500,如果超过3500就近似于4000了;也可能更小些,但不能小于2500,如果小于2500就近似于2000了。第三次借助数线,运用逆向概念的方式,让学生从直观支撑走向数的抽象,更深入地理解了近似数的本质,为后续学习“四舍五入”渗透了模型。游戏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习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架起了天梯!

    本节课在保留教材原有数线的基础上,活用教材,深入分析、理解编者意图,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案,做足了“数线”的文章,使它成为一以贯之的情境任务串,力求做到对一个学习素材的运用达到最大化,深度挖掘素材蕴含的教学点,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体验探究,有效刻画了近似数的概念,从而不断逼近思维极限,实现深度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 小数 支架 活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