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追随汉语言文化天空的太阳

    时间:2022-03-23 14:41: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追随汉语言文化天空的太阳

      置身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感受:语文教育曾一度边缘化了。课外名著阅读,有名无实;课堂文本诵读,蜻蜓点水;学生日记没时间写,生字懒得练。表现在学生身上,根源在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及其社会、家庭。“数理化是拳头学科”“英语和计算机是前沿学科”,因此,校园内外铺天盖地的是理科练习,反复抄写的是英语单词,如痴如醉的是网络天地,无可奈何的是语文学习。因此,出现了他们不愿看到的情形:渐趋苍白的是语言,走向荒凉的是文学,悄然衰微的是母语。面对现状,他们彷徨,他们心痛:汉民族语言,国人的母语,中国教育的源头,承载着他们民族独特的思维,穿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风云,传承华夏文化,传扬民族道义,传播科学知识,传递思想观念,积淀厚重,功不可没。可以说,一个汉字,一个词语,都是那样的隽永有致,余韵悠长。直面炙手可热势绝伦的英语狂潮,面对着汹涌而来的“读图”狂热,怎样才能留住民族的根、灵动民族的魂?他说: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只能,也唯一能够的就是和他的同仁、他的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和忠诚,传达汉语言文字的美丽深邃、博大精深,以此焕发着民族语言的蓬勃生机,带领学生去追随文化天空的太阳,在诗意的汉语言文字天空下茁壮成长。

      他从汉字入手,教学生公公正正地书写,仔仔细细地品味。在讲汉字的演变时,根据汉字会意的特点,讲一些汉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或比喻义,扩大学习视野,增进学习兴趣。他曾以“孝”字为例,让学生发现其美的韵味:是一位老人牵着一个孩子的手,相携而行。这一路走来,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孝行感天动地,孝文化生生不息。结合和谐社会的构建,他和学生们一起体味“和谐”一词的意蕴:“和”即五谷丰登、丰衣足食;“谐”即有发言权,民主自由。先人的向往,今朝的气象,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时代变迁。实践证明,适当的讲一点古文字,恰切地沟通古今,就能传达出汉语言文字的深邃意蕴,使学生被浓郁的古文化书香吸引,油然而生怀灿烂文化之情、奋发光大中华文化之意,激发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他说,不时看到这样的优质课:一会儿多媒体声色光电,一会儿小组合作交流;一会儿几个学生表演,一会儿小制作展示……课堂热热闹闹,形式花样翻新,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如醉如痴,回味时,却鹤去楼空。他感叹曾有的潜规则:语文课人文教育是否亮丽,多边活动是否充分,课堂有无创新,教师讲授是否超越时限……这样的规则,这样的课堂,优质课“悠”了,教师“名”了,字词句冷落了,文本解读淡化了,语文的面貌模糊了。如此,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以感悟人文精神的有机联系被生生地割裂了。

      吕叔湘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事实上,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是优秀作者、文学大师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抒写人生、反映社会的经典之作,非经过潜心的、个性化的解读,不读懂含义隽永的语言文字,是难以悟其真谛、解其内涵的。它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以不断地沉淀学养,智慧人生。

      语文教学中,他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他在与学生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时,让学生说其贾岛与韩愈的逸闻趣事,玩味“推”“敲”之高下,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僧人一记轻微的敲门声,即惊动了宿鸟噪鸣,转瞬即逝的意象,尽现其环境的幽静,响中寓静,收“鸟鸣山更幽”之效,有出人意外之胜。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他引导同学们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诗的景物和韵味,一词一景,白描手法。既有冷落暗淡的气氛、清新幽静的境界,亦有幽雅闲致的村野图景,更有孤苦游子的清影。“枯,老,昏,古,西,瘦”六字传神,无限愁思尽寓于景物之中。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他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品词赏句中,同学们领会着汉语言文字的神韵,感悟着“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文章精义》宋.李涂)的真谛来。

      他深有体会地说,教师要有诵读的硬功,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出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感人,传达出汉语言文字特有的感召力。听过一位青年女教师《小蝌蚪找妈妈》的范读,直教人身临其境,似乎看到了清淩凌的春水、小蝌蚪的一路问询,和小蝌蚪那日渐泛绿的肤色,听到了小青蛙的鼓鸣。这需要教师深入文本、进入感情世界,去体味内涵,荡起情愫的涟漪,掀起感情的波涛。

      诵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时,他向孩子们讲述周总理及其老一辈革命家戎马倥偬、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峥嵘岁月;力挽狂澜、砥柱中流的大智大勇;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的忘他奉献;睿智机敏、从容应对的外交家风采,和身无分文、洒骨灰于河海大地的风范,及其联合国下半旗致哀的情形。当他和孩子们一起诵读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人仿佛看到祖国大地总理风尘仆仆的身影,外交谈判桌上他那潇洒的谈吐,听到了人民大会堂他那爽朗的笑声——同学们心动情涌,潸然泪下,感动,敬仰,怀念,一起交织在深情地诵读声里。当然,文体有别,内涵迥异,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韵味,不同的韵味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有诵读的十八般武艺。有的要读得深沉凝重,有的要读得欢快舒畅;有的要读得慷慨激昂,有的要读得婉转恬静。

      读《沁园春.雪》,就要读出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北国雪景,读出一代伟人雄视千古、建功立业的豪迈意兴;读《天净沙.秋思》,就要读出游子思乡的孤独悲凉,读《忆江南》,就要读出深闺女子望穿秋水的殷殷情态和盼而不得的寸断柔肠。它要求他们的语文老师,沉潜下来,深入文本,与作者情感相通,与人事景相融相契,用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把坚定与动摇、倔强与驯服、高尚与卑贱、善美与恶丑、愉悦与凄楚等,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实现“心与心的融会交汇,灵魂与灵魂的告白,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

      “教师要有过硬的语言课堂语言表达力”, ——他说这一直是他不懈追求的语文能力修养。他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新课的导入,它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学习兴趣的大门,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神一爽;像强力磁场,使学生备受吸引;像投石平湖,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它显示着教师的智慧,彰显着教师的素养。在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时,他用心设置了这样的导语:“也是这么一个初秋时节,13世纪初叶的一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正率部驰骋疆场,横扫千军。当他经过伊金霍洛旗地区时,深深为那里布满绿色的草原奇景吸引住了,勒马观赏,欣羡不已。当即插马鞭于地以为记,令部下在他百年之后将他掩埋于此,以偿夙愿。日月轮回,悠悠七百多个春秋过去,如今,当他们把目光投向昔日故地时,夕阳残照里,风逐黄沙飞。沙漠吞噬了美妙怡人的绿,遮掩了高天明丽的蓝。面对沙漠的肆虐,谁能无动于衷?如何抵御沙漠来势汹汹的进攻,还大地新绿,长天湛蓝?现在让他们一起聆听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的战斗召唤吧。”(载于《语文教学通讯》1999第9期第21页)那时,他分明看到同学们振奋的面容,一睹为快的激动,兴味盎然地进入了文本。

      教学中,他一次次体会着汉语言文字的感召力,它芬芳着学生的心境,幸福着他的教育人生。一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课改实践告诉他们,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最具活力的教学要素。于漪老师的词采风华、情真意切,魏书生老师的平易简洁、亲切风趣,钱梦龙老师的凝练快捷、缜密严谨,他们“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以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之功,游刃有余地驾驭着课堂教学语言,让学生得以汉语言文字的滋润,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认为教师要有示范作文的功力,身体力行,在新课程改革中彰显汉语言文字的蓬勃活力。不然,只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那是十分苍白乏味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望而生厌。从教近四十年来,教学间隙里,他坚持写作练笔,或诗,或文;或朝花夕拾,或即景生情,信笔走来,不拘一格,和同学们交流,或投向报刊,对学生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小浪底水库,是祖国建设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就在他们的家乡。借学校组织的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他和同学们一起吟诗写文。他的小诗《小浪底放歌》,散文短篇《大河依然》得以发表。他以面对面的写作显示汉语言文字的活力。

      他试着大手笔勾勒:

      一坝巍然欲界天

      千峰靓妆碧水前

      天落镜湖三千里

      坐赏水域九重帘

      他试着摄景成趣:

      渔箱棋布东西水

      游人指点南北岸

      朝来游艇披彩霞

      夕照渔舟正唱晚

      他在诗的末段飞动想象礼赞:

      北山愚公息肩望

      远古大禹犹自惭

      似闻伟人笑声朗

      黄河盛世终安澜

      他在散文中直抒胸臆:

      “黄河,他的母亲河。不息奔流的是你的豪放,波光潋滟的是你的娇艳。发源于冰川雪峰,不择细流、融汇百川是你的胸怀。接高天长风,荡山川污秽,在十万大山中奔突,冲决黑山峻岭,笑傲峭壁悬崖,炸响峡谷惊雷,裹挟万里长风。九曲回肠向大海,一条黄龙向东方。笑傲鲧重重围堵,叹禹疏导放行,睥睨诸侯争霸,雄视刀枪剑戟,为黄河儿女呐喊助威,对倭寇咆哮怒吼,亮昆仑倚天长剑,挺八百里太行钢铁脊梁。黄河精神中华魂,十亿华夏壮古今……”

      他在一次大型征文活动中,和同学们一起动笔。

      他的《往事并不如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同学们欢喜雀跃,孩子们乃至同事欣赏他质朴深情的语句:

      “26年前的深秋,在慈母的叮嘱声里,在妻子10公里山路相送的依依不舍中,他走出了大山的怀抱,走出了养育他28年的故乡,走进了河南省新乡师范济源师范班。

      “月落日升催人老,倏忽两鬓已飞霜。每有独处的片刻闲暇,或逢夜半梦回的校园静谧,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忆起读师范的日子,油然而生出万般情愫。”

      孩子们祝贺他的成功,他欣赏孩子们的灵气、聪颖。教学相长中,孩子们成长着——王芳同学在省级作文大赛中获奖,王云云同学在市级快速作文中夺魁,孔超艳同学的文章变成了铅字,许多同学有了自己的诗集、文集。学校演讲、校刊、壁报,都会留下他班同学的墨香。他以他的笔耕不辍,影响着孩子们在运用汉语言文字的作文中,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迷人魅力。

      访谈结束了,这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抒情般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从远古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传说中的仓颉造字,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楷书,一路走来,巍巍华夏,泱泱大国;刀耕火种,漫漫洪荒;刀枪剑戟,诸侯争霸;汉文字,发端于华夏始祖粗糙的大手,历经风雨雷电的淬炼,几经磨难而没有中断,悠久的文化,绵长的历史,凝聚着华夏的厚重,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沉潜着无限的生机,滋润着今朝中华儿女,走向世界。这一点连西方学者也公认不讳——帕默尔在他的《语言学概论》中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炎黄子孙可以自豪地说,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民族文化天空的太阳。让我们一起追随华夏文化天空的太阳,挺起泱泱大国的文化脊梁,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光耀五洲四海。

      诚如是: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关热词搜索: 汉语言 文化 天空 太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