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散文|入伏晒酱

    时间:2022-08-06 14:13: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散文|入伏晒酱

      灶上的麦香味唤醒了游离的身体,奶奶也终于坐在蚕匾边给我赶蚊子了,一扇一扇轻而柔。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散文|入伏晒酱,欢迎查阅。

    散文

      “入伏晒酱!”是奶奶的口头禅。作为家庭主妇的奶奶,一年四季都在为家人的吃喝精打细算着,既要吃的好,又要省着钱,所以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每到夏天,做酱更是件大事,事关一家人一年的调味。

      夏日晚餐后就在自家的道场上乘凉,我躺在蚕匾里,仰望星空,点着数不完的繁星。唯有奶奶还在厨房里忙碌,将我们白天剥去壳的胖蚕豆放在锅上蒸。屋外没有丝毫的凉风,只有夜蝉扯开喉咙还在“不耐烦”的叫唤。灶间的热气不散,热到何种程度是无法用温度计了测量的。

      厨房不大,昏暗的电灯上笼罩着一团雾气,奶奶在热气腾腾的水雾中穿梭,就如传说中的田螺姑娘看不清脸。也是白天玩累了,数着星星,穿过厢房看着朦朦胧胧的灯光,我竟沉沉睡去了。

      是灶上的麦香味唤醒了游离的身体,奶奶也终于坐在蚕匾边给我赶蚊子了,一扇一扇轻而柔。

      奶奶的到来说明做酱的原料“麦糕”已经出锅。(“麦糕”是煮烂的蚕豆与麦粉糅合后切称小块,在水锅上蒸熟后的产物。)我急吼吼的起身直奔厢房,连拖鞋也不穿,拉开灯,在八仙桌上一蚕匾的麦褐色的麦糕如同士兵一样整齐排列着,顶上还有丝丝热气弥漫在空气中。麦糕里不仅有麦香,还有豆香,拿起不再烫嘴的麦糕,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由于“麦糕”质地好,两个下肚已经吃撑了。朝外看去,只见竹椅上的黑影不紧不慢地摇着蒲扇。关灯、出门,重新躺下,奶奶的蒲扇又扇来了凉风,我在饱嗝中又沉沉睡去。

      第二天,凉透了的“麦糕”面皮变厚,麦身也不再柔软而是硬邦邦的了,人称“老麦糕”(乡间称脸皮厚的人为“老麦糕”)。奶奶却视这些硬邦邦的东西为宝贝,在自己的不大的卧房里腾出空间来放着。还在放“麦糕”的蚕匾上盖上稻草,等待“老麦糕”发酵。七八天后,原本有点麦豆香的“麦糕”变成了霉味。去掉蚕匾上的稻草,发现“麦糕”表面起了一层金黄色的菌丝,俗称“黄子”。

      奶奶早已经将大酱缸洗干净、擦亮缸底了。将“黄子”放到盛有盐开水的酱缸里,搬出屋子,放在烈日下暴晒。为了防止飞虫进入酱缸里,奶奶还在缸口扯上丝棉罩住。虽然有丝棉罩子,但小虫子们还是不顾死活,闻香扑来。酱是没有吃到,虫脚却被丝棉缠住动弹不得,加之烈日暴晒,可怜的小飞虫为酱而亡。

      从此,我每天就会到日头下,用长竹筷去酱缸里搅上一阵子,这样的工作我要连续20天左右,一直从硬块到粘稠。说来也怪,入伏天竟无一点雨下,酱缸接受着日晒夜露。渐渐的,酱越搅颜色越深,浓酱赤紫;渐渐的,酱越搅味道越浓,酱香扑鼻。正如广告中所说“晒足180天,晒出美味鲜。”酱晒好了,奶奶就将大酱缸里的酱分装在小甏里封口,以备一年四季食用。

      乡下人平时都吃豆制品、蔬菜,这些菜性淡,浇上自制的豆瓣酱(酱舀在碗里放上菜油在饭锅上炖热),味道就浓了,而且菜色也喜庆了。夏天农人劳作出汗多、胃口差,菜里来点酱入味杀饭。臭豆腐蘸酱是最佳搭配,会出现“扑鼻闻奇臭,入口生奇香”的美妙感觉。

      传说酱为周公所创,用豆制酱,始于汉代。《齐民要术》里详细记载了用豆制酱的方法。奶奶没有文化,是不知道酱的来历,但她只知道百姓人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是必备的,酱做好了就是完成了一个让家人吃好的心愿。

      现在,超市里什么样的酱都有,随你挑选,但尝过之后总感觉少点什么。做酱的这道风景随着社会发展渐行渐远,如同奶奶在厨房蒸气下的背影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唯有那句温馨的“入伏晒酱”永远留存在回忆里。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 入伏晒酱 随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