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难忘的季节|散文

    时间:2022-09-16 09:24: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难忘的季节|散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祖国在巨变。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难忘的季节|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难忘的季节

      我生长在农村,但真正体验麦收的滋味,还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我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同时,也成了生产队的正式劳动力。

      那大集体时组织收麦的阵容比较庞大,全生产队一上工都是上百个人。加上麦收原本是人们饥肠已久的渴望,因此,开镰的第一天,社员们就一个个跃跃欲试。考虑到自己的身份,我当时还真是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不仅提前将镰刀磨得锋利,而且还专门找了一套旧衣服作为“防护服”。那兵团式的收麦看上去上是一种“风景”,其实它不亚于一场马拉松比赛。那火炉般的热气,那钢针般的麦芒,那荆棘般的麦茬,那刺猬般的麦堆等,时时都在考验收麦人。但是,那时的人脑海里有个信条: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如争取胜利。所以,割起麦来依然争先恐后。大概是割麦的第三天上午,我突然发现右手掌心有一大块皮鼓了起来,以为是打的泡,也就没有吱声继续割下去,谁知下工回到家,那老皮却大块大块地剥脱下来,面对自己那又红又嫩的两个手掌,一开始的确心里发怵,但想到那是麦忙季节,咋好意思请假?于是便默不作声的又继续坚持了。

      在骄阳似火的麦田里,那些弯腰贴地,挥汗如雨的社员们,当干到半晌时总盼着有人水送来。那时候不仅没有什么自来水或纯净水,甚至连手压井水还没有,全村人的所有吃水都要到那口百年老井中去打。而那土井水的卫生条件是极差的,水里面不光是常年漂浮着杂草、活虫、死物等,而且还不断有那些寻死不活的人跳到里面泡身子。渴不择饮呀,当看到挑水人摇摇晃晃的从村里走来时,那口渴得冒火的人们便大步地迎了上去。这时又见保管员金贵地往筲里撒上一撮糖精,没等开喝呢,一张张嘴巴便流出了涎水。那时在地里喝水没有茶碗,没有水杯,老农民多少辈子的习惯都是搬着筲襻子狂饮。你听,那饮水时从喉咙里发出的咕咚咕咚声,那饮水后从嘴唇间蹦出的吧唧吧唧声,让人是多么的陶醉。还有那男人们喝足凉水,顺手拎起褂襟抹拉脸上汗水的动作,更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印象最深的一次割麦是在1975年,当时我在商丘师范读书,为响应毛主席“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号召,学校安排我带领睢县籍的34名学员到睢县李庄大队孟油坊村学农。李庄大队是抗美援朝退伍军人李茂生的家乡,这个村在当时也因李茂生被誉为“共产主义的钢铁战士”而享誉全国,因此,它自然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学习锻炼的好去处。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正赶上麦收,我作为一个领队,亦当身先士卒。当时政治气氛很浓,为了组织好麦收,大队、生产队都要成立一些麦收组织,我所在的孟油坊也就成立了“睢县武装部突击队”“商丘师范突击队”“孟油坊青年突击队”等,并且各有旗帜高高飘扬。会战选择到在了村西北角那块麦田,清楚地记得,那块地不仅麦子长得好,而且地段长足足得二百多步。开镰那天,我特意将未婚妻送的一直不舍得穿的短衫穿上,因为那上面印有醒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吃过早饭,各队人员便手提镰刀,头戴草帽向麦田奔去,举目望去,那金浪翻滚,麦香飘溢的原野,那银光闪烁,浩浩荡荡的队伍,那成格成行,郁郁葱葱的泡桐树,真的如诗如画!

      割麦按照生产队长“老品”所指定的方位进行,没等发话,上百个男女青年竞先奔向麦田。一阵子的拼割,我和另外两个领队分别走在了前面。那是技术的比武,如果你不会用镰,就会耽误时间;那是耐力的较量,如果你有停歇,就很快被人超越。那是一场劳动竞赛,每个人在10米,50米,100米的奋勇向前,瞧,收麦人似饿虎扑食,麦铺子若银河点缀,整个麦田里没有号鸣,没有人喊,只有镰刀割麦的沙沙声......

      第一晌收麦结束了,我们那位城里长大的同学累到了;整个麦子收完了,我们商丘师范的学员受到了大队、生产队领导和社员们的高度称赞。去年夏天,在县城偶然的碰上一位满头白发的妇女,她直呼其名的同我说话,我一时诧异,没待我说话,那人又说:“俺娘家是孟油坊的,当年你在俺村帮助收麦”。这时,我顿然有了印象,真没有想到,今天竟然碰上了47年前一同劳动,且飒爽英姿的那位妇女队长——刘梅。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岗村的红手印推动了农村土地改革。从此,农村麦收季节不再人欢马叫,红旗招展,一家一户的各自为战代替了昔日的集体会战,农田被分割成一条条、一方方,开启了每家、每人在各自一亩三分地里耕耘的模式。

      四十年前的芒种节的头第一天夜晚,我睡得很早,而那如银的月光透过窗户也早早将我唤醒。自己认为天快明了,于是只身拉着架子车匆匆向官路东那块麦地奔去。这时村庄一派寂静,大地一片灰白,路上没有行人,没有车辆,只有那新埋的吊死鬼坟隐约可见。约有两刻钟的功夫到了地里,我先定神看看那月光下的麦垄,接着便“单打独斗”起来。因夜间空气清凉,所以割起麦子来也不觉劳累,结果二亩地的麦子将近割了一半,抬起头来看看四周,发现天依然是那样空寂,只有偶尔远处传来的狗叫声,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打了“晕鸡”。

      月亮继续西斜,麦浪继续翻动,我还继续地割下去,一块地的麦子终于割完了,这时东方也露出了红霞,我伸伸酸疼的腰,展展麻木的胳膊,抹抹脸颊上的汗水,接着又抡起了那沉重的木杈……

      时间已经多年过去了,而老伴每当提起当年收麦之事,仍然是黯然泪下。我家过去是“一头沉”,实行责任制初期,那沉重的生产劳动基本都落在了老伴和孩子身上。女儿四五岁都会做饭,姐弟俩五六岁就帮妈妈下地拔草、拾麦等。由于生活、生产条件所限,那日子普遍过得相当仔细,收麦时不仅割得干净,而且等麦子拉完后要用耙子搂一遍,最后人再排着捡一遍,真是一穗也不舍得丢。也正因为如此,到了麦季孩子们也都排有用场,每天早起,要么让其烧锅做饭,要么让其下地干活,但那毕竟是孩子啊,女儿在家做饭经常是“火烧眉毛”,儿子下地拔草不断是“揠苗助长”。有一年麦季,我因工作回了单位,老伴实在忙不过来,只有拉着两个孩子一起收麦。一天早起,他们娘仨天未亮就去了村西的麦地,到了地里先是大人割小孩拾,接着是大人装小孩扶,当老伴将一车麦子拉回家又回到地里时,发现两个孩子却躺在地上睡着了。后来老伴诉说,那时她当看到两个孩子满脸满身灰尘,卷缩熟睡的模样,自己一阵心酸,泪水直流。我在回味,那年月其日子过得是多么不容易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祖国在巨变。凝聚着农民智慧,流淌着农民血汗的传统的农耕与麦收,早已离我们远去,可每每想起,总是那么记忆深刻,回味悠长。

     

    相关热词搜索: 难忘 季节 散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