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上工治病首重心阳|治病就靠一点真阳

    时间:2019-01-15 04:46: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心阳为人体阳气根本”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长期以来,这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正确性毋庸置疑已被中医界广泛接受。本文作者以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为依据,认为在全身阳气的构成和功能行使中,除肾以外的其它各脏尤其是心在人体阳气中占有重要作用故提出“心为人体阳之主宰”这一全新观点。
      【关键词】藏象学说;心阳
      
      《素问•灵兰秘典论》所“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使医者在涉及阳气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脏腑生理功能紊乱,不振事实上,在全身阳气的构成和功能行使中,除肾以外的其它各脏,尤其是心在人体阳气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心,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肾阳为人体阳气根本”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是中医界视为亘古不变的真理。诚然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它在客观上却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它对人体多方面的生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涉及人体基础物质代谢的各个方面,如血液运行、津液输布及能量布散等这些功能活动的发挥归根到底是通过心阳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为人体阳气之主宰。
      1心位上焦,性属阳脏
      根据中医阴阳学说观点,心脏的阴阳属性是阳中之阳,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前一个阳指心处于阳位,即位于上焦后一个阳指心具有“阳主动”的属性和功能特点即强调心的推动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心为阳中之太阳,表明心高悬胸中,乾阳施化如《灵枢•决气》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如雾露之溉是谓气。”从而激发人体整体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如阳光普照温煦大地,造就万物生生化化如心阳虚衰则气化失司,阴霾四布,病理产物堆积而变证蜂起。
      2五行属火,通于夏气
      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方法是中医的重要推理法则,它是以五行为中心结合事物的性质进行前后联系,对事物进行归类的方法。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中心属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的特性实际上是指心阳的特性。心阳具有温煦、推动、激发、振奋之功涉及机体气血津液等基础物质,心阳充沛则物质代谢正常;就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而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阳充沛则心与其它脏腑联系之道通畅,它脏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心阳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生理上五脏与五季相应,夏属火心亦属火,故心外应夏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通于夏气。”夏季温热之气对心可起到相长之作用,心阳常处于振奋状态。病理上,夏季气候炎热暑邪常易伤心而致神昏窍闭;再者,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水克火,冬季属水其寒凉之气可抑制心阳,心阳不振之证常在冬季加甚,足见心阳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性。
      此外,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脾阳根于肾阳,但从五行关系上讲,脾阳应该根于心阳,因为生土心属火,脾属土,即心阳可温脾阳,临床上许多心衰病人多有胃肠机能减退就是证明,又如临床常见的心脾两虚证,就是因为思虑过度,损伤心的阳神、耗伤心的气血,从而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致。
      3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藏象学说将心肾关系概括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心阴,使心火不亢,这样才能维持心肾两脏之间的阴阳协调平衡而这对协调平衡关系对全身的阴阳协调平衡又是至关重要的。在心和肾的关系中,阳气方面强调的是心阳的作用,即心的“君火”对肾的“相火”的作用,也就是君火为统帅,相火为根基;而阴精方面则强调的是肾阴的作用,这是因为五脏中心属火为阳脏而肾属水为阴脏。既然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说明心阳对肾阳具有振奋作用而使肾阳保持充沛,从而使人体阳气之根的肾阳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若心阳虚衰则不能下温肾阳,势必导致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出现阴寒内盛之证。临床上多种虚寒证候的产生常导源于心阳不足进而波及肾阳,采用温补心肾的方法治疗常可收到良效,盖与此有关。
      4 主血藏神本于心阳
      藏象学说将心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主血脉其二是藏神。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循环系统。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和脉道通利。其中心气充沛最为重要,心气就是指心之阳气,通过心阳的推动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和能量敷布,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在血液的化生过程中,心阳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灵枢•决气》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变化而赤”就是指在心阳的温化作用下,将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液的过程。而心藏神的功能是以心主血脉的功能为基础的,联系二者的纽带是血液。其机理是一方面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神的正常活动还离不开心阳的温养作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即指阳气养神,则神旺而聪慧精明;病理上心阳虚衰则不能养神而神衰,如《伤能强500~1000倍[1]。有学者认为,“心钠素”在心衰中的各个阶段均显著升高,可作为心气虚、心阳虚的评判指标,单纯血浆“心钠素”的升高意味着患者疾病还仅仅是心气虚、心阳虚阶段,如果在“心钠素”升高的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也显著升高,意味着疾病由心的阳气虚波及到肾,进入心肾同病、心肾阳虚阶段,故“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同时升高,可作为心肾同病、心肾阳虚的依据[2]。
      5心阳式微,百病丛生
      从临床角度来看,由心阳亏虚所致病证极为广泛,如属于“胸痹”“心痛”范畴的冠心病,其发病基础是心阳虚。《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上焦心阳虚而不振,导致下焦阴邪乘而上犯,痹阻不通而致胸痹心痛,《医门法律》也说:“胸痹总因阳虚,故阴乘得之。”再如现代医学的多种心脏病变(如风心病、高心病等)的晚期均可出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呈现中医阳虚水泛证候,究其病源多始发于心,其病变规律是先出现心的阳气虚,心阳不能温养肾阳,而累及于肾,而致心肾阳虚证。如真武汤是治疗肾阳虚衰脾失健运的主方,现代研究证明,该方具有强心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的作用,临床常用于心血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及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和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另外,现代医学抢救心衰、休克的常用药物,如地高辛、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其作用的靶点在心,即使是使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其主要作用是作用于血管受体,使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心病的治疗当贯穿振奋心阳的主线;同时表明,君火为统帅,相火为根基,君火虚衰势必导致相火虚衰,故而通过振奋君火客观上能起到补益相火、恢复肾阳气化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上,我们都有理由认为心为人体阳气之主宰在重视肾阳的基础上对心阳的作用切不可等闲视之。在遣方用药上贵乎温通
      如前所述,在维持心功能正常的三大要素中,心气的充沛最为关键,因而对于心脏疾患,临床用药当以益气温阳为第一要义,如中医治疗心的阳气虚衰,抢救心阳暴脱,常用参类、五味子、附子、桂枝、肉桂、干姜、炙甘草等品,这些药物在归经上均能归心经,通过补益心气、振奋心阳而发挥临床疗效;治疗心的阳气虚衰常用方剂如炙甘草汤、四逆汤、生脉散、参附汤、独参汤等,临床运用也每获良效。再者,许多温肾回阳的药物不仅归肾经,也归心经,其作用的靶点大多在心,如附子、人参、肉桂等,其中附子为传统的温肾助阳药,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其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其强心成分有去甲乌药碱等,同时附子还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临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指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中医学倡导“神与形俱”“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心阳充沛,不仅可以通过主血脉而养形而且可以通过其振奋温煦作用而养神,在保持形神高度统一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1从现代医学论中医心与肾主水的相关性[J]1四川中医,1996,14(6):3.
      [2] 蒋梅先彭鹏唐静芬,等1“心肾同病”等病机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循环激素的关系[J]1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
      

    相关热词搜索: 上工 治病 重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