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海伦·福斯特·斯诺的一张照片

    时间:2020-05-31 03:26: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秋石

    这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拍摄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日,拍摄地点位于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康涅狄克州麦迪逊小城门格尔镇郊一座具有200年历史的农舍里,照片中一位身着中式毛蓝布旗袍的美国中年妇女,笑容满面地端坐在一架老式电动打字机前面……

    无论是这位笑容满面身着中式毛蓝布旗袍的美国中年妇女,还是摆在她面前的那架上了些年纪的老式电动打字机,以及她所居住的这座古老农舍,都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位美国中年妇女,名叫海伦·福斯特·斯诺。在十多年前战祸遍地、内外交困的旧中国,她和她的丈夫埃德加·斯诺一道,冲破国民党统治当局设置的一道又一道樊篱,冒险深入中国共产党所在的“匪区”,先后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实地采访,最终以《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这些史诗般经典著作,向全世界人民报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伟大革命事业。而她面前的这架旧式电动打字机,则是13年前,她在北平盔甲厂胡同13号寓所的客厅里,协助她的战友、丈夫埃德加·斯诺撰写《红星照耀中国》时所使用过的;至于她现在所居住的这所建于1752年、属于美国殖民地时期保护性古建筑的农舍,是他们自中国回到美国后,埃德加·斯诺用其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版税所得购下的。埃德加·斯诺遭受麦卡锡主义迫害离去后,海伦·斯诺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晚年进养老院。

    那时,由于麦卡锡主义在全美国持续肆虐横行,导致海伦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但她始终没有停止过手中那支书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歌颂中美人民友谊的如椽之笔。因为在她的心中,一直没有忘记她在中国的那段经历:在她和埃德加·斯诺居住的北平盔甲厂胡同13号院,他們与中共地下党和进步学生一道筹划抗日救国的伟大的一二九运动,并且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里,和爱国学生们肩并肩手挽手地上街示威游行;她和她的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陕北苏区红军根据地深入采访,在延安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和红军官兵朝夕相处达四个月,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轰动效应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及其姐妹篇《续西行漫记》;她与埃德加一起,在左翼青年作家姚克、杨刚、萧乾等人的协助下,翻译、编纂完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左翼作家作品集《活的中国》一书,并在英语系国家出版与推介……

    毋庸置疑,正是12年前在延安待过的那段与中国共产党人、红军官兵朝夕相处的生活,使得海伦深信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必胜。1937年岁末,海伦在着手撰写《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漫记》)一书开篇时,就满怀激情地向西方世界读者作了如下高瞻远瞩的昭示:

    中国的劳动阶级……他们要求生活之少、给予生活之多,超过了任何民族的人民。他们的大脑和双手是如此的聪明灵巧,他们的忍辱负重与不息斗争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他们在任何工作领域都是那么才干出众,以致于理解他们,便是无条件地赞颂他们,便是希望他们挺身而立……这个劳动阶级的人们,在中国人口中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依然贫困而非强盛呢?为什么还这么弱?历史对这位沉睡中的巨人的讽刺和嘲笑还将延续多长时间呢?我想,这时间不会太长了……

    自那时以来的4000多个日日夜夜,海伦在心底深处一直构筑着“中国该强盛了”的梦想。她坚信中国一定能够获得新生而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她同样确信: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天,她就要为架设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桥梁,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续西行漫记》英文版封面

    在离开延安12年后,1949年10月1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一个“当惊世界殊”的消息: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当海伦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一消息时,她激动极了!犹如一下子掀掉了麦卡锡主义久久压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磨盘一般的轻松万分。海伦个人当前面临的一切烦恼、困难和种种不幸,顿时被冲决得一干二净!于是,海伦高高兴兴地穿上了她在中国买的旗袍,虔诚地端坐在那架老式电动打字机前,请来友人拍摄了一张照片,作为自己庆贺新中国诞生的最好纪念。

    紧接着,海伦俯身在这架老式打字机前,满含激动地敲下了这样的文字:

    共产党人掌握了政权,我如释重负,这一切都是在1949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的。从我到达中国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担心着美国的对华政策,也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现在,起码可以说,大局已定。

    打那以后,直至离世,无论国际风云如何波谲云诡,也无论自己身处一种怎样的境地,她的心永远向着新中国,她的脉搏永远和中国人民齐跳动。靠微薄养老金度日的她,婉言谢绝了中国政府和民间团体所提供的资助,不惜忍痛变卖几十年前购得的珍贵文物,自筹资金,于1972年和1978年两次重返中国,以极为公正客观的态度和立场,进一步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1989年的中国发生政治风波之后,面对国际上出现的一股反华反共逆流,82岁高龄的海伦·福斯特却依然初衷未改,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抒发她对伟大中国及其中国人民理解和信任的动人诗篇。她在《友谊》一诗中旗帜鲜明地表示:

    在每一个十字路口,

    总是那样坚定不移。

    ……

    在另一首题为《永恒》的诗中,海伦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友情:

    我的心在中国,

    我愿在墓中面向东方,

    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

    1991年8月21日,海伦在给中国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寻找星球的结合点,也许是织女手中的丝线,跨越太平洋和天空,将东西方连接起来。”

    为此,海伦进一步阐释道:“自己的思想是‘架设桥梁,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条件架设一座越过银河通往共产党中国人的桥梁的美国非共产党人……”

    1997年1月15日,海伦·福斯特·斯诺逝世四天后,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全体同事在发出的唁电中如是评价道:

    她对中国人民深厚的爱,她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她为促进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所作出的贡献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在这些方面,她都是早期的架桥人,是后世青年的榜樣。她的名字,将载入中美友好的史册,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1997年5月2日,在美国康涅狄克州麦迪逊小城郊外墓地,大家为海伦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美国政要、先后来此探望过她的四位中国大使、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人士和美国20个州的150余位朋友聚集在一起,为海伦送行。葬礼上,与海伦神交达62年之久的老朋友,不远万里赶来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黄华,以《架起一座友谊、理解与合作的桥梁》为题,作了墓前致辞:

    60多年来,为什么海伦能够坚贞不渝,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忠诚的朋友?这是因为她了解中国的历史,能够用历史的眼光综观全局,从不迷失方向;因为她了解中国的国情,能够从实际出发,看到问题的本质。正如海伦在《续西行漫记》的前言中写道:“看到亿万中国人民起来革命是当今世界最令人寻味的现象。这场革命在国际上具有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在这一历史关头,凡在中国住过的人,必然会感受到这场最强大的人类争取自由的运动在推动历史的进程。对我来说,这次旅行是一次新的发现。我发现了一种新思想,一种新的人,他们在地球上最古老、最停滞不变的文明中开辟着一个崭新的天地。”

    经过40年的沧桑,她在1984年写道:“迄今为止,在中国,唯有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道路“有所成就,尽管它有过种种曲折;任何其他制度都未曾取得丝毫的进展。”

    海伦有一次写道,她始终认为自己是美国人民的一个代表。并深感(美国)命中注定要同中国友好。她和丈夫埃德加意识到他们担负着某种独特的外交使命,即在银河两岸架起一条通向中国的桥梁。

    (责任编辑 杨琳)

    相关热词搜索: 福斯特 海伦 一张照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