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镌刻在兴安岭上的绿色誓言

    时间:2020-10-05 06:39: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Green Oath Engraved on the Xing"an Mountains

    兴安低首,根河呜咽,云雾含悲,林海泣诉。

    56岁,一个正值壮年的生命,轰然倒下了。倒在他为之倾洒智慧与汗水的兴安大地上,倒在他为之奋斗不息的森林事业上。

    2019年6月19日晚23时30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牺牲。他的生命历程永远定格在东经121° 25" 58.05〞北纬51° 05" 24.23〞的大兴安岭这一坐标点,一座无名的山峰上。

    于海俊,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代家窝铺村。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在此后的32年韶华里,始终奋斗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0.67万平方公里上,全心全意地为大森林奉献着智慧和力量且无怨无悔。他学林、务林、忠于林,护林、爱林、殉于林。汗水,浇湿了来路,鲜血,染红了归途。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于海俊牺牲后,中国森林防火微信公众号、内蒙古日报、林海日报、新京报、中新网、学习强国、人民网、人民日报等20几家媒体都在报道他的感人事迹。2019年6月26日、7月29日新华社全媒体2次刊播了他的事迹,7月29日的《用生命守护那片绿色一追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干部于海俊》,5天时间里浏览量就高达300多万次。

    一位采访过于海俊同志的老林区新闻工作者为他写下一副挽联:

    胸怀林海,三十二载不忘初心忠诚坦荡可昭日月;

    林业才俊,五十六年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正气乾坤。

    一位网友深情的留言:您的足迹留在林海,您的汗水洒遍兴安,您的心中装满绿色,您的音容与世长存。您的嘱托我们铭记,您的夙愿我们践行。您的离去我们不舍,您的风骨我们传播。

    有火情,主动请缨一“我先上”

    2019年6月19日15时07分,根河林业局护林防火管理处接到火情报告——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有烟点。15时15分,于海俊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奔赴火点。18时左右进入了火场。当时火场内偃松、站杆、倒木非常多,林火已发展成树冠火,加速蔓延。根据火场形势,于海俊带领扑火队员以“一点突破,两翼推进”的作战方案全力组织扑救。

    20时20分,经过全体队员2个多小时的奮力扑救,火场全线合围,外围明火被扑灭。但是为了火场的安全,不发生死灰复燃,于海俊不顾疲劳,安排快速扑火队,再打一个扣头,队员们在前面清理,于海俊在后面逐段进行查看,此时的火场形势复杂,过火站杆很多,但他全然不顾危险,一边查看火情,一边拿着GPS圈火场面积。21时左右,扑火队在行进清理的过程中,突然听到对讲机内传出电报员孙宝民的呼喊,“快来人啊!砸到人了!砸到人了……”扑火队员们顺着喊声往回跑。跑到跟前一看,一根10多米长30多厘米粗的过火站杆被风刮倒,砸中了正经过这里的于海俊。已经处于休克昏迷状态的他,手里仍然紧紧地攥着GPS。

    几个队员把于海俊抬上担架往山下送。下山没有路,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丛,走起来特别艰难,并且这时候天已经黑透了,还有浓烟,20几个人带着头灯在前面用油锯、砍刀开路,15个人轮番替换抬运担架。过了40多分钟后,队员们终于将于海俊送到了山下车队的位置。但距离火场附近的简易公路还有十几公里的山路,120急救车无法开进来,只能用运兵车把担架上的于海俊同志运送到简易公路入口。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将他送上了120急救车。望着急救车呼啸走远,扑火队员们忍着伤痛的心情返回火场继续战斗,每一个人都在祈祷敬爱的于海俊会安然无恙、平安归来。到达火场下车时,队员们发现了于海俊留在车上没吃完的半包饼干和半瓶水,那是当天下午上山时所有扑火队员统一配发的给养,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两样最最普通的火场给养,已成为于海俊留给大家最后的纪念。6月19日23时30分,敬爱的于海俊同志,带着他追寻绿色、描绘绿色、守护绿色的梦想,在兴安岭之颠永远的“睡着了”……

    2017年5月2日,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时间紧任务重,当时于海俊带着63名队员一起,在第一时间登机奔赴火场,晚上17点30分左右进入了火场,他毫不犹豫的带领队员立即进行扑救,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将两公里多长的火线明火全部扑灭,这时大家累的东倒西歪,不想动弹。他让大家稍作休整,可年过半百的他却没有停下来,拖着极度疲惫的身子拿着GPS又巡查了一圈,随后他告诉队员们马上转移,找个有沙石有水源的地方宿营。可火场距离河边较远,大家又特别疲惫,况且夜晚在河边宿营,不仅风大而且寒冷,大家虽然不理解,但还是执行了他的命令。到了后半夜,起风了,风向突变,林火飞窜。第二天一早队员们重返火场时,发现原本想要宿营的地方早已被大火烧过。队员们这才明白,于海俊为什么要那么严肃地命令大家了。大家都说,如果不听他的话,麻烦可就大了,极有可能发生伤亡事故。队伍对这次火灾的积极扑救,有效的阻挡了火势的蔓延,得到了管理局森防指的高度肯定,于海俊被评为林区2018年森林防灭火先进个人。他亲自书写制作的《毕拉河从营地旁流过》这样一部ppt格式的扑火经验资料,至今仍在扑火队员手中传递着。

    2018年6月22日,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伊木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23日,于海俊率领100人乘坐直升机直奔火场参与扑救。飞机降落舱门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个大吊桶,为腾出更多的乘座空间,于海俊和前面的几名队友一同将大吊桶搬运出来,在搬运过程中,一个大铁块掉落下来,重重地砸在了于海俊的脚面上。怕大家担心,怕影响队伍的士气,他一直没有吭声。下午14时左右,队友们在休整时发现,于海俊左脚的鞋怎么也脱不下来,原来,整整十几个小时,他硬是咬着牙,强忍着疼痛爬山、过河,带头指挥扑火作战。此时他的脚背已经肿得如馒头般大,大脚趾头泛着深黑色。队友们赶紧拿出云南白药给于海俊喷上,心疼的对他说:“于局长下山吧,你放心,火场有我们呢!”他却笑着说:“没事,我要和兄弟们在一起”,他就这样靠着一支云南白药在火场上坚持着。于海俊在根河林业局工作的八年半时间里,带领队伍扑救火灾12次,每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有工作,主动承担一“我来干”

    走进于海俊的办公室,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扶手磨破了的办公椅,已经旧了的扑火服、上山穿的单水靴、棉水靴、掉了碴的白瓷杯子、工作笔记、各类文件。件件东西都仿佛向人们哭泣着、诉说着于海俊生前的日日夜夜。于海俊常说:我就想为林区、为老百姓干点儿实事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8年,一期“天保”工程启动的时候,于海俊带领规划院全体设计人员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林管局下达的各项工程规划设计任务。这项工程是包括天然林资源管理、富余人员分流、转产项目设计及科研于一体的跨世纪工程,是关系到林区人民子孙后代如何生存的宏伟工程。当时,于海俊作为规划院副总工程师、规划设计室主任,他关注的,不仅是当下,还有长远的未来,他深知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重大战略意义,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于海俊带领规划设计室全体成员整天加班加点地工作,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实在累了就趴在满是图纸的桌子上,打个盹儿。马上过年了,于海俊却一连7天7夜没有回去,妻子送来了换洗的衣物,看到他胡子拉碴一脸憔悴,既心疼又无奈,忍不住哭了,可于海俊却埋怨妻子不该来。调到根河之后,于海俊更忙了,根本顾不上照顾家里,更别说陪陪孩子,一直以来,儿子于东越都是从妈妈口中了解爸爸,童年时,他对每天早出晚归爸爸的印象就是严肃,也很羡慕班里的同学,因为自己的爸爸总是那么忙,长大后,他逐渐理解了自己可敬的父亲,想他的时候,不敢打電话,怕影响父亲工作,只好浏览根河林业局的网站。于东越知道,在新闻上肯定能看到爸爸的身影,知道他最近都在做些什么。于东越和大家说,“父亲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他忠于一生的工作。我们一家三口曾计划要到南方旅游。可是,爸爸总是说:‘有空了,一定去,他推了一次又一次。爸爸永远失约了。当我想念爸爸时,我就看看那张送我去安徽上大学时,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家一起出去旅游。”2011年,于海俊到根河林业局工作后的八年半时间里,于海俊经常一连好几个月都不回家。他的生活就在工作当中,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他把工作看作天大的事。就在他去世当天6月19日上午,还先后参加了林业局组织的节能宣传周和森林调查设计技能比武活动,又配合上级三个工作组在根河局开展业务工作。于海俊回牙克石探亲次数很有限,回家没有坐过一次公车,他说单位有规定,公车不能私用,都是乘坐绿皮火车往返,单程需要漫长的6个小时,妻子去根河看望他也是坐火车去。妻子说:“我每次去根河都赶到周末,只要他有时间,他都会在出站口下边的电线杆子那儿等着我,我去了就陪着他加班,我俩还说,等到明年我退休了,我就搬到根河来照顾他,海俊听了可高兴了”。至今,妻子还珍藏着两人往来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车票,她一直想等到于海俊退休之后,把这些火车票编成一本纪念册,编成一本对情感时光的追忆,来纪念他们聚少离多,又相互支持、挂念的岁月。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于海俊勤奋敬业可谓是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孜孜以求,舍小家、顾大家,单位在变,职务在变,但他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始终没变,是什么让他饱含了亲民爱民的满腔热忱?透过他的人生经历或许可以找到答案。于海俊是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早些年,于海俊的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挣工分,母亲生病在家,日子过得很困难。为了供他上大学,弟弟、妹妹们只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种地,从小贫苦的求学经历,使他深深懂得生活的艰难与不易。1986年在学校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于海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来到林区,一干就是32年。远在赤峰的父母在世的时候,只知道儿子工作很忙,常常坐在村口盼望于海俊回家,却不敢打扰他。今年夏天,原本定好赶到母亲去世3周年的忌日回家给母亲上坟的于海俊,和弟弟匆匆打了个电话,说林区今年防火形势严峻,不回去了,没想到,就再也回不去了。弟弟于海瑞说:“我哥总说忙,母亲在世的时候,就像小孩一样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了才能见我哥一面”。哥哥的突然离世,使于海瑞一直难以接受。“我的父母就是朴实的农民,虽没有文化,但从小就教育我们走正道,我哥从来不做违背原则的事儿。我们都在农村,也想过让他给孩子安排个工作,我哥说到哪儿都得考试,不能搞特殊。他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时刻听党指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他和孩子们在一起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干,靠自己走出来的路最踏实。”于海俊把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工作,把爱和奉献都给了职工百姓,常年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患上了高血压,平时很少饮酒,有一年冬天,妻子在通话中发觉于海俊喝多了,刚想责备他,却听到他说;“我今天去工队了,工人们太辛苦了,我必须得陪他们喝点儿酒、唠唠嗑,和他们说说知心话儿,让工人们解解乏儿。”那年还没有停伐,为了让工人们在山上安心工作,于局长经常上山,走遍了各个工队,询问工人们在生活上、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回来就着手解决。在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追授于海俊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中,这样写道“要学习于海俊同志严以律己、清廉淡泊的高尚情操。他干净干事、克己奉公,多次承担国家林业局和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重大项目,无一例违反党风廉政规定的举报和负面反映,从没有在项目建设中为亲朋好友打招呼,更没有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组织对一个基层干部如此评价,相信人们的心中都很信服。

    有梦想,奋力追寻一“我描绘”

    2003年10月,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规划院接到设计北部原始林区128公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塔路的紧急任务。那里的森林植被依然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状态,从未进行过生产性采伐,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地域最冷的泰加林原始林区。原始林区里除了一条主路再无路,没有现成的房子可以住,于海俊承担了这项紧急任务,他带领勘察设计队员进入了原始林区。一个星期后就下雪了,加之阴坡常年未融化的积雪,最深雪处已经没过膝盖。于海俊带领队员们背着七八十斤重的帐篷和给养、勘查工器具徒步穿行原始林,偶然碰到一些山洞,虽然住的能比四处透风、床底结冰的帐篷环境好些,可四处乱串的耗子直往被窝里钻。白天,他带领选线组人员冲在最前方,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泽,测绘、设计,为工程调查后续工作开展打头阵,一天下来双脚磨出了血泡,手和脸到处有冻裂。晚上,他忍着难捱的疼痛和钻心的瘙痒,他和队员们一边在雪地里烤馒头片,煮冻白菜充饥,一边统计整理、录入调查数据。夜里,他怕队员们挨冻,又悄悄地起床当起了“烧炉工”。就这样带领队伍从深秋到初冬,奋战40余天,穿越大兴安岭北部的原始林区,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200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全国森林资源第7次连续清查任务由规划院承担,工作任务是在大兴安岭10.6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林海中,每间隔8公里布设一块样地进行调查。时任规划院副院长的于海俊是这次工作任务的总指挥。因大兴安岭地区地广人稀,连续清查布设的样地与驻地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远。当时负责乌尔旗汉林业局的王立双调查组,在傍晚骑摩托车返回驻地的途中,在距驻地50多公里外摩托车胎被扎,无奈只好打电话救援。正在吃晚饭的于海俊听到消息后,二话没说放下碗筷就立即驱车前去“救援”,同事们都说于海俊不必亲自去,让他放心在驻地等着就行,可他却心疼一天外业劳累的同志们,坚持自己去买摩托车内胎,又到商店买了些食物一同带去。当碰到立双后,于海俊第一句话就说“辛苦了,你们先吃些东西。”说完后便拿出扒车工具亲手换起车胎来。也就在这一年,规划院外业队员曹景先调查组深入根河林业局萨吉气林场开展全国森林资源第七次连续清查任务,一天晚上10点多传来消息:“调查样地较远,外业队员曹景先和吕维新二人早上5点出发,现在还没有返回,阴天下雨不好辨别方向,可能迷山了”。看到室外大雨倾盆,已经休息的于海俊立即组织人员展开寻找,自己也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衣衫急匆匆的往样地赶。于海俊带领大家满山遍野的呼喊曹景先和吕维新二人的名字,由于事发匆忙,他连水靴都没换,双脚裹满了泥,胳膊和衣衫被树枝刮了多条裂口,一条条血道子染在了白色的汗衫上。大家喊得嗓子都哑了,一直到凌晨3點多钟才找到他二人,于海俊急切地询问二人是否受伤,紧张的上下查看他们身体状况,说着“兄弟们受苦了,没事了、没事了。”此时,浑身湿透的于海俊,汗水、泪水、雨水、泥水早已分不清。

    于海俊对大兴安岭林区充满了深深的挚爱。在大学期间,他就选择到阿里河林业局营林处作为毕业实习单位,深入现地调查,写出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幼令林蓄积生长量的调查报告,甘愿把毕生所学投身林业保护、发展和建设中。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当时在林业调查规划战线工作10余年的于海俊遇到自己人生的关键时期,为国有林区编写《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林业重大政策调整时期的方案。这项工程是是关系到林区人民子孙后代如何生存的宏伟工程。当时,国家、自治区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模式可供参考,而《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基础工作是对森林经营方式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划分。于海俊作为设计项目负责人,带领设计人员足迹踏遍了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从图里河、甘河两个试点林业局的规划到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从各林业局森林分类到公益林、商品林建设规划,于海俊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在单位,直至完成方案,而他的家就在离办公楼不足两百米的家属院里。天保工程实施期间,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于海俊先后参与编制了4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创造性提出“补植补造”概念及森林经营措施,成功纳入《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培育实施方案》和检查验收办法中。他主持设计的《吉南工程造林总体设计》、《阿尔山林业局苏河人工速生丰产林基地总体设计》等成果,多次在国家、自治区和管理局获奖。多年来,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了“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他先后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项荣誉。2009年,他被聘为全国森林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62)委员,成为了森林调查和规划设计行家里手,这也是对他多年立足岗位、刻苦钻研的肯定。于海俊同志是林业系统的知名专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典范。他始终以拼命诠释使命,以实干创造实绩,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推动林业改革、促进林区发展的具体行动。

    翻开他的履历,清晰地记录着他突出的业绩:他主持推动构建起根河局森林资源监管“一体两翼”新格局,以林业局、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为责任主体,生态保护建设监测中心和森林资源监督机构为两翼”,走出了生态保护建设良性发展的新路子,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具体行动。他推动根河林业局确立了科学合理的管护方式和管护建设目标,建立健全了森林管护机构和林业局、林场、管护站(区)和管护责任人四级管护责任体系,落实了管护主体和职责,积极推行森林管护内部购买服务,制定了各类森林管护内部购买服务合同文本。他积极推动阳坡造林,严格落实造林各项技术规程,要求“造一片、成活一片、保证一片”,与干部职工同吃、同劳动,让万亩荒山荒地披上绿装。

    他深入开展根河林业局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清理违规建设家庭生态林场等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他落实科学化管理,在根河林业局转型发展中,积极顺应从以木材生产为主模式向以生态建设保护为主模式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主持废除、完善、制定了林业局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百余项。

    时间倒流到于海俊同志牺牲的前一天。6月18日,根河林业局党委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上午会议结束前,于海俊将撰写的心得体会郑重地交给党组织。他在心得体会材料里这样写到:“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业局生态环境质量作为

    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这是于海俊同志交给党的最后一份思想汇报。

    青山留忠魂,绿水吟悲声。往昔成追忆,他日放歌城。于海俊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时每刻,都为这片绿色林海心心念念,用心、用情与之相融。

    于海俊同志牺牲后,他的先进事迹通过新闻媒体、报告会等平台广为传颂,对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追授于海俊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做出向于海俊同志学习的决定。2019年国庆前夕,于海俊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今天,于海俊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先进事迹,已深深镌刻在共和国七十年的林业发展历程上,深深镌刻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深深镌刻在每一名默默奉献于祖国绿色事业的广大务林人心中。

    于海俊同志留给后人的精神风范,必将光耀林海,激励一代又一代务林人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接续奋斗。

    (图片由大兴安岭宣传部提供)

    (责编:张志国)

    相关热词搜索: 兴安 镌刻 誓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