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隐秘的天才:哈罗德·罗斯与《纽约客》

    时间:2021-01-29 06:02: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谢天海

    《纽约客》是美国出版界一本富于传奇性的杂志,它立足纽约,放眼世界,既有美国大都市的独特风格,又以强烈的人文性和讽刺性使其在西方文化界占据一席之地。谈到这本杂志的出现,就不得不说起它的首任主编哈罗德·罗斯,正是他凭借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独具慧眼为美国文化开创了这本不同寻常的杂志。本文将介绍这位出版界奇才与这本杂志的故事。

    初露锋芒

    罗斯于1892年出生于科罗拉多州阿斯本市的一个苏格兰-爱尔兰移民家庭,父亲乔治·罗斯是一名银矿矿工,母亲爱达是一名小学教师。罗斯8岁的时候,由于政府取消了以白银作为货币的政策,导致银价下降,全家生计难以为继,不得不离开阿斯本,辗转于科罗拉多各地,最终定居于犹他州的盐湖城,靠经营建筑破拆公司和回收旧建材为生。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奠定了罗斯一生充满矛盾的性格。一方面,由于没有幸福的童年,罗斯性格腼腆害羞,缺乏安全感,而这种不断迁居的生活又令他变得容易躁动,对于远方充满了渴望。虽然罗斯儿时的正规教育时断时续,但身为教师的母亲对他要求极为严格,常常在家为他补习语法,订正错句,罗斯很早就把语法正确变成了人生的第二天性。同时,母亲还培养了罗斯每日阅读的好习惯,尤其对传记和冒险故事喜爱有加。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由广泛阅读形成的开阔视野和对文字的敏感性为他日后成为出版界巨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罗斯作为新闻人的基因深深植根于他的血液当中。早在14岁时,他就进入了中学校报担任编辑,并由此进入本地的《盐湖城论坛报》实习。作为小记者,罗斯在城里收集各种新闻素材供报社发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他逐渐对学校课程失去兴趣。再加上爱搞恶作剧的天性,令他成为学校不喜欢的坏学生。在高中二年级,他离开了学校。按照他的说法:“我被新闻的魔法迷住了,每天在警察局闲逛的时间远远超过上课的时间。”

    尽管他的父母极力反对,罗斯还是走上了成为一名新闻人的道路。退学后,他先是来到自己叔叔所在的丹佛市担任了一段新闻通讯员,后来又回到盐湖城,供职于《盐湖城电讯报》(后并入《盐湖城论坛报》)。一切从底层干起,让他接触到很多为报社工作的自由写手,这些身上充满了故事的作者令罗斯大开眼界。渐渐地,盐湖城满足不了罗斯越来越大的胃口。1908年,年仅16岁的罗斯和一个稍大一点的朋友一起到加州去闯世界。不幸的是,他的朋友带着他们共同的财产逃跑了,罗斯不得不沿着加州的铁路前行,打各种短工,历时两年才回到家乡。仅一年之后,罗斯再次出发,来到了加州玛丽丝威尔,加入当地一家名为《诉求》的报纸,正式开始了他辗转于各家报社之间的生涯。从1910年到1917年,罗斯至少为二十家以上的不同报纸工作过。他居无定所,往往是来到一个地方工作一段时期,攒够旅费后就离开,再来到另一座城市。半流浪的新闻人职业培养了他的生存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技能,让他年纪轻轻就具有了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此期间,一篇报道令罗斯声名鹊起。1913年5月,美国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名年仅13岁的女孩儿被性侵后杀害,警方将嫌疑集中在一名名叫李奥·弗兰克的犹太人身上,将其宣判死刑,这一案件在种族矛盾集中的南部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历经两年多的审判和上诉后,高等法院驳回了弗兰克的上诉,但佐治亚州州长因关键证据存疑,将弗兰克由死刑减刑为终生监禁。减刑激怒了当地种族主义者,他们于次日劫持弗兰克,将他带到被害女孩儿家乡私刑处死。众多媒体跟踪了这一案件的全程进展,而代表《佐治亚人》报的罗斯的报道最为详实和精彩。从他冷静细腻的描述中,读者已能依稀看到日后《纽约客》为之自豪的新闻客观性。罗斯对弗兰克的案件作出了如下的评价:“我们无法贸然认定弗兰克是否有罪,但也许可以说他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是无罪的,他没有受到公正的审判,对他不利的证据都是非结论性的,无法依照无罪推定原则证明他有罪。”这段话能够明确地感觉到罗斯作为一名新闻人的公正立场。

    军中岁月

    1917年,年仅25岁的罗斯加入美国远征军,随着25000名来自美国各地的青年,一起来到法国参战。在军队当中,罗斯担任下士,他很快为自己的新闻人才能找到了用武之地。他自告奋勇,徒步五十英里来到巴黎,参加到美军杂志《星条旗》担任编辑,该杂志以报道美军在法国的战争情况为主,同时还要发表宣传性文章鼓舞士气,并兼写一些战地报道,为国内的各大报纸供稿。在近两年的工作时间中,罗斯以其卓越的才能获得了同事的认可,成为《星条旗》的总负责人。到战争结束时,《星条旗》杂志一共出版了71期,国内外读者达50多万,总盈利达到70万美元。在经营杂志的同时,他闲不住的个性又给他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他敏感地意识到美军士兵业余生活单调乏味,需要一些杂志来进行调剂,于是,他将各种军队当中以及当地的趣闻轶事凑在一起,编写了一本名为《美国佬談话》的幽默小册子,以一本一法郎的价格在军队里出售,这种胆大妄为的行为却出乎意外地给他带来了好处。美国陆军红十字会看到这本小册子非常欣赏,竟一次定购了五万本发给士兵阅读,这本小册子为罗斯带来了整整两万法郎的收入。后来,他从朋友那里听说由于战争即将结束,法国的经济会陷入绝境,货币也会贬值,他当机立断,将这笔钱换成3100美元,分31次寄回了美国。战争结束后,《星条旗》杂志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远征军司令约翰·潘兴将军的点名称赞,而罗斯的卓越表现为他赢得了荣誉,获得了美军特别服役勋章的提名。虽然最终没能获得表彰,但罗斯成为整个“一战”中唯一一名仅有下士军衔的被提名人。

    对于《纽约客》来说,“二战”既是挑战,又是极大的机遇。由于大量《纽约客》的编辑和作者应征入伍,一时间《纽约客》的人手捉襟見肘,不得不临时招聘大量新手,影响到了刊物的质量。由于战争的爆发,《纽约客》的经济条件下降,大批广告商中止了合作,这一切都让罗斯焦急不安,早已退出一线的他不得不再次上阵加班工作,然而,就在杂志苦苦支撑之际,其影响力也随着美军在世界各地的活动悄悄扩展开来。欧洲和亚洲的读者越来越多,杂志开始接到更多的读者来信和作家的投稿,内容涉及战争与人性的方方面面,使得杂志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与立体。杂志雇佣的年轻记者虽然经验不足,但勇敢冲动,敢于冒险,写出的报道真实详尽,一扫以往战争报道当中那种陈腐之风,更加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们通过《纽约客》了解到盟军如何在欧亚战场上浴血奋战,击败了德意日法西斯联盟。一些著名战役的报道,包括诺曼底登陆和北非战场的报道,都非常有效及时地鼓舞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士气。开战两年之后,《纽约客》彻底扭转了颓势,发行量蹿升至32万份,其中国际读者占了一大半。

    1946年,《纽约客》发表了由记者约翰·赫施撰写的报告文学《广岛》,真正奠定了其作为美国杂志界霸主的地位。赫施出生于中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到英国读研究生,作为战地记者,报道了大量欧洲战场上的著名战役,1944年因深入描写美军占领意大利小镇的小说《阿达诺》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45年,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之后,西方报界对于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剧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杂志主编肖恩敏锐地觉察到,这些大量的报道缺失了很多重要细节,例如投放原子弹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原子弹的制作过程,对广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十几万平民的遭遇是怎样的。肖恩意识到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于是发电报给身在上海的赫施,邀请他赴日本写一篇有关广岛的报道,希望他再次展现自己成名作中的才华,写下一篇能够纪念原子弹投放一周年的文章。赫施在日本采访了三个多星期,写下了一篇长达150页,名为《广岛诸事记》的惊人报道。全文分为四个章节,分别采访了亲历广岛原子弹的六位幸存者,有日本人,也有在日的外国人,全文以一种冷静而真实的口吻,记录这一人类的灾难。

    稿件交到罗斯手上,罗斯深深地被震撼了,他觉得这是他“看过的最了不起的故事”。最初,他考虑将全文分四期连载,但在征求了肖恩和赫施的意见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一期《纽约客》专号,单独刊发这篇文章。这个做法冒着很大风险,在一本长期以来被视为幽默杂志上刊登一篇有关人类末日的天启之作,对于读者的阅读口味不啻于一种挑战。罗斯对此慎而又慎,在出版前两个星期与赫施反复修改稿件,订正事实达两百余处。同时,这一决定对外严格保密。1946年8月31日,《纽约客》如约发售,人们惊讶地看到所有杂志销售人员戴上了白色臂章,整本杂志共六十八页,除了广告、日历之外,只有赫施长达三万字,更名为《广岛》的文章。杂志卖出后,罗斯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来自美国政界的批判和读者的围攻和退订大潮,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毫无必要。杂志上架后一抢而空,黄牛把原价不到1美元的杂志炒到了15到20美元。要求加印杂志的呼声响彻全球,单行本随后出版,立刻登上了“每月一书”的榜单。祝贺信如同潮水一样涌入编辑部,爱因斯坦来信要求订购一千本这一期杂志。这篇文章成功的原因,也许用当期的编者按来说明最为合适:“本周的《纽约客》只刊发一篇文章,记录了一个因为原子弹而彻底被遗忘的城市以及其人民的遭遇。刊发本文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很少有人了解这一武器的毁灭性力量,也许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一下使用这一武器带来的可怕后果。”这篇文章刊发之后,《纽约客》真正成为杂志出版界的巨人。此后,杂志受到了更多著名作家的关注,包括杜鲁门·卡波蒂、雪莉·杰克逊、约翰·厄普代克等人都成了杂志的专门供稿人,将杂志打造成了真正的文化精品。

    1951年,就在《纽约客》如日中天之际,由于长期过累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罗斯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他工作达26年的杂志。但他热诚谦逊的为人,尊重人才,不拘一格的工作方法和一丝不苟、认真无私的态度,始终作为《纽约客》杂志的宝贵财富写入了美国文化历史之中。正如在他的传记当中写道:“他是一个隐秘的天才,拥有一种磁石般的魔力,能让每个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他身边,并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罗斯 纽约 隐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