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不止一生一世:一生一世美人骨

    时间:2019-01-04 04:32: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几年前,身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85岁高龄的吴大猷应邀来北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的学生、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陪着他,摆脱记者的“围追堵截”来到天坛公园。当他站在回音壁的一侧,将耳朵贴在椭圆形的墙壁边沿,从回音壁另一侧传来李政道教授的轻唤:吴先生,听到了吗?
      听到了,听到了!吴大猷欣喜地回应着。他的眼里噙满泪水,他的神情专注而又有些恍惚。时光不能倒流,但白发如雪的吴大猷却仿佛回到从前。他听到的何止是钟爱的弟子的声音,许多相隔已久的亲朋好友的声音分明如潮水般涌近!仿佛,他的爱妻阮冠世的温柔细语,也飘过胡同小巷,飘过琉璃瓦顶,飘过森森古柏,在他耳畔,不,在他心里停留。
      
      一
      
      吴大猷读大学时有两个抉择影响了他的大半生。一个是他选学物理学专业,后来留美回国,参与创建北京大学物理系,被尊为“中国现代物理学泰斗”。他的学生中,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李政道、杨振宁,有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有中国物理学会会长黄昆等一代英才。另一个,就是他爱上了红颜知己阮冠世。
      阮冠世是1928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的。此时,吴大猷已是物理系四年级的学生了。深冬的一次热闹的同学聚会上,他们认识了。18岁的阮冠世亭亭玉立,梳着“清汤挂面”似的发型,穿一身浅蓝色的立领裙服,略显苍白的脸上有一双明澈的大眼睛。不过,吴大猷听说这个女同学竟和自己学的是同一个专业时,不免暗暗吃惊。
      那个年代,能进学堂的女孩子很少,能跨进大学门的女孩子更少,能上物理系的当然极为罕见了。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吴大猷发现阮冠世聪慧过人,令他刮目相看。
      而阮冠世虽进校门时间不长,但对吴大猷已经“耳熟能详”了。吴大猷那年21岁,才华出众,是南开大学物理系公认的尖子。因为成绩优异,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就是实验课的助教,并且翻译了不少国外的物理学者的文章。网球场上,吴大猷也是个“明星”,他参加大学院际比赛拿过双打冠军。
      此后,阮冠世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就会前来向吴大猷请教。吴大猷也乐于向阮冠世倾诉对事业和生活的看法。在大学宽阔的图书馆门前,在树林环绕的碎石路上,在校园外清清的河水边,有过他们漫步的身影,也有过他们一阵又一阵飞扬的欢笑。
      吴大猷欣赏阮冠世的个性,觉得她就是他的意中人。然而,纤弱的阮冠世虽然和吴大猷一样志存高远,可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病,这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很难治愈的。阮冠世照常上课,吴大猷悄悄地下定了决心,这一生要搀扶着她往前走。
      1929年夏,吴大猷从南开大学毕业。阮冠世赞同他报考清华大学公费留美,以求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因准备不充分,吴大猷没被录取,后被南开大学聘请留校任教。好友知道吴大猷的实力,很为他惋惜,他倒反而乐呵呵的。后来他说了实话:没考上是好事,留在母校任教,我可以就近照顾她。
      吴大猷住在名叫“百树村”的教员宿舍楼里。听说牛肉汤能养肺,每天跑一趟菜场买瘦牛肉,成了吴大猷坚持不懈的“功课”。傍晚,他在桌前灯下读书写作,熬牛肉汤的陶罐在煤炉上煨着,香气四溢。浓浓的牛肉汤煨好了,他请要好的工友送到女生宿舍去给阮冠世当“药”喝。
      当时吴大猷薪金菲薄,还得买专业书籍,天天做牛肉汤是很奢侈的。他节衣缩食,只有一个愿望:牛肉汤能让他心爱的阮冠世早日健康。
      阮冠世家在北平,父亲是律师,连她在内共有姐妹兄弟七人。而吴大猷老家在广东肇庆,5岁父亡,他是跟随到天津当中学校长的伯父上学的。每当礼拜天和节假日,当阮冠世回家的时候,总是约吴大猷同行。很快,吴大猷的渊博学识、幽默谈吐和忠厚的为人,赢得了阮家人的喜爱。
      
      二
      
      1931年9月的一个黄昏,吴大猷和阮冠世告别亲朋好友,在天津港登上一条轮船,开始了辗转赴美深造的行程。
      吴大猷获得的是中华文化基金会研究奖助学金,阮冠世则得到美国纽约州Elmira女子学院的奖学金。当他们决定一同赴美的时候,实在囊中羞涩。吴大猷向他四姑母借了3500元钱,四姑母又送了他500元,这才凑足出国的盘缠。他们来到美国后,因为各自进入的学校不同,再不能天天见面,只能忍受短暂分离。
      吴大猷在众多学校中选择了密西根大学,首先是因为这所大学收费较低,每学年约100美元,他可以省下些助学金资助阮冠世。后来发现歪打正着,密西根大学是研究红外分子光谱的鼻祖,当时走在世界物理研究前沿,而且教授多为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
      从1931年9月至1932年6月,吴大猷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修完24个学分,顺利拿到物理学硕士学位。他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先进科学知识。期末成绩评分中,导师给他评语是:an excellent youug Man(优秀的年轻人)。
      这年暑期,阮冠世转入密西根大学工程学系。吴大猷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阮冠世过于刻苦,病情加重了。经医生诊断,她的肺病必须住院治疗。
      阮冠世顽强地抗争着病魔。1933年夏,当吴大猷取得博士学位之后,阮冠世也获得了物理工程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考进密西根大学工学院的研究所。
      吴大猷再获中基会的研究奖助学金,留在密西根大学做研究工作。当时他选择了“锕元素的探讨”作为研究课题,这是世界科学界的一个空白。18年后,西博格博士继续研究,因发现9种以上的超铀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他见到吴大猷时坦率地说:“当年能获诺贝尔奖,应该归功于您的论文。”
      1933年深冬,阮冠世的病情又有了反复。学校医院束手无策,把她送进了纽约州北面的一所疗养院。远离家人在异国他乡治疗慢性病,看着枯萎的树叶在缓缓飘落,她内心遭受着疾病和孤寂的双重折磨。而吴大猷的探望,是她最快乐的节日。
      
      三
      
      1934年7月,吴大猷接到北京大学的聘书。尽管留在美国生计无忧,但祖国的召唤高于一切,吴大猷当即决定回国。行前,他买了套新西服穿上身,坐火车到疗养院去看望阮冠世。医生不允许阮冠世出院,吴大猷劝她别着急,等病情好转了再回国。
      暂时留在美国养病的阮冠世,心已经跟随吴大猷走了。一封封信漂洋过海,倾吐着彼此的牵挂。次年春天,阮冠世出院了,她独自乘船回到祖国。经不起长途旅行的辛劳,阮冠世又病倒了。她住进北平的“德国医院”,诊断为肋膜炎,持续高热不退。她病情时好时坏,让吴大猷一直放不下心。医院,成了吴大猷在紧张的教学和科研之外最经常的去处。他觉得,阮家的姐妹兄弟再多,也不能代替他的照顾,而结婚是他能够长期照顾她的唯一方式。
      1936年夏,吴大猷向阮冠世正式求婚。然后,他请表哥到阮家“说媒”,得到了阮家的同意。他把母亲接到身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并且如实地说明未来媳妇的身体不佳,可是他们相爱。一向宽容而开明的母亲,对于独生儿子的婚事,没说一句不乐意的话。
      1936年9月6日,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证婚,吴大猷和阮冠世在相恋7年后结婚了。爱情像一道射穿云层的阳光,挥洒在他们婚后的日子里。渐渐的,阮冠世身体好起来,下床走动像个健康人,医生说,真是个奇迹。天晴了,只要吴大猷在家,就会陪她晒太阳,他相信平静的生活是她健康的开端。
      “七七事变”,把战争推到了善良的中国老百姓眼前。北平城危在旦夕,吴大猷担心母亲的安危,和阮冠世一起陪母亲转往天津亲戚家。9月,政府通告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师生,尽快到湖南长沙集中,吴大猷和几个北大同事约好搭船南下。由于兵荒马乱而又路途遥远,亲戚们劝吴大猷母亲留在天津,也劝阮冠世留下,免得她拖着有病的身体跟着吴大猷出远门吃苦受累。
      吴大猷安顿好母亲和妻子,向姑母借了700块钱上路了。当年他出天津港赴美留学,是与阮冠世同行,虽与故乡离别却并不孤单。此次南下前程未卜,成为妻子的阮冠世不能相伴,让他愁肠百结。他和同事在青岛港下船,另一条发自天津的客轮也靠岸了。他无意中把目光投向那条船,竟然在下船的人流中发现了四处张望的阮冠世。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原来,吴大猷刚刚离开天津,阮冠世就后悔同意留下来了。她不顾亲戚的劝告,买了船票马上南下。巧的是,吴大猷和同事原计划从天津坐船到香港,再从香港到广州,换乘粤汉铁路到长沙。谁知一行人大多晕船,呕吐得厉害,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到青岛时弃船登岸走陆路。这一改变,吴大猷上了青岛码头,正好和阮冠世碰上了头。
      吴大猷喊着冠世的名字,大步奔上前去,紧紧握住了她的手。她恍然如同梦中,喃喃地叫他,兴奋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他们从青岛转济南,再经徐州、郑州、武昌等地,到达长沙,在三所大学组成的“临时大学”任教。
      可是很快,后方成了前线,长沙也不太平了。涂着红膏药标记的日本飞机三天两头空袭,尖啸的警报声闹得人心惶惶。吴大猷又应聘入川,去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在四川大学设立的讲学堂当教授。1938年夏,吴大猷偕阮冠世前往云南,应邀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原以为云南远离日军进攻的锋芒,可使阮冠世安静养病,不料在云南的8年,是他最为艰难的一段经历。
    不止一生一世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的婚姻故事 文/傅宁军 图/李成志
      几年前,身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85岁高龄的吴大猷应邀来北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的学生、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陪着他,摆脱记者的“围追堵截”来到天坛公园。当他站在回音壁的一侧,将耳朵贴在椭圆形的墙壁边沿,从回音壁另一侧传来李政道教授的轻唤:吴先生,听到了吗?
      听到了,听到了!吴大猷欣喜地回应着。他的眼里噙满泪水,他的神情专注而又有些恍惚。时光不能倒流,但白发如雪的吴大猷却仿佛回到从前。他听到的何止是钟爱的弟子的声音,许多相隔已久的亲朋好友的声音分明如潮水般涌近!仿佛,他的爱妻阮冠世的温柔细语,也飘过胡同小巷,飘过琉璃瓦顶,飘过森森古柏,在他耳畔,不,在他心里停留。
      
      一
      
      吴大猷读大学时有两个抉择影响了他的大半生。一个是他选学物理学专业,后来留美回国,参与创建北京大学物理系,被尊为“中国现代物理学泰斗”。他的学生中,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李政道、杨振宁,有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有中国物理学会会长黄昆等一代英才。另一个,就是他爱上了红颜知己阮冠世。
      阮冠世是1928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的。此时,吴大猷已是物理系四年级的学生了。深冬的一次热闹的同学聚会上,他们认识了。18岁的阮冠世亭亭玉立,梳着“清汤挂面”似的发型,穿一身浅蓝色的立领裙服,略显苍白的脸上有一双明澈的大眼睛。不过,吴大猷听说这个女同学竟和自己学的是同一个专业时,不免暗暗吃惊。
      那个年代,能进学堂的女孩子很少,能跨进大学门的女孩子更少,能上物理系的当然极为罕见了。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吴大猷发现阮冠世聪慧过人,令他刮目相看。
      而阮冠世虽进校门时间不长,但对吴大猷已经“耳熟能详”了。吴大猷那年21岁,才华出众,是南开大学物理系公认的尖子。因为成绩优异,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就是实验课的助教,并且翻译了不少国外的物理学者的文章。网球场上,吴大猷也是个“明星”,他参加大学院际比赛拿过双打冠军。
      此后,阮冠世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就会前来向吴大猷请教。吴大猷也乐于向阮冠世倾诉对事业和生活的看法。在大学宽阔的图书馆门前,在树林环绕的碎石路上,在校园外清清的河水边,有过他们漫步的身影,也有过他们一阵又一阵飞扬的欢笑。
      吴大猷欣赏阮冠世的个性,觉得她就是他的意中人。然而,纤弱的阮冠世虽然和吴大猷一样志存高远,可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病,这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很难治愈的。阮冠世照常上课,吴大猷悄悄地下定了决心,这一生要搀扶着她往前走。
      1929年夏,吴大猷从南开大学毕业。阮冠世赞同他报考清华大学公费留美,以求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因准备不充分,吴大猷没被录取,后被南开大学聘请留校任教。好友知道吴大猷的实力,很为他惋惜,他倒反而乐呵呵的。后来他说了实话:没考上是好事,留在母校任教,我可以就近照顾她。
      吴大猷住在名叫“百树村”的教员宿舍楼里。听说牛肉汤能养肺,每天跑一趟菜场买瘦牛肉,成了吴大猷坚持不懈的“功课”。傍晚,他在桌前灯下读书写作,熬牛肉汤的陶罐在煤炉上煨着,香气四溢。浓浓的牛肉汤煨好了,他请要好的工友送到女生宿舍去给阮冠世当“药”喝。
      当时吴大猷薪金菲薄,还得买专业书籍,天天做牛肉汤是很奢侈的。他节衣缩食,只有一个愿望:牛肉汤能让他心爱的阮冠世早日健康。
      阮冠世家在北平,父亲是律师,连她在内共有姐妹兄弟七人。而吴大猷老家在广东肇庆,5岁父亡,他是跟随到天津当中学校长的伯父上学的。每当礼拜天和节假日,当阮冠世回家的时候,总是约吴大猷同行。很快,吴大猷的渊博学识、幽默谈吐和忠厚的为人,赢得了阮家人的喜爱。
      
      二
      
      1931年9月的一个黄昏,吴大猷和阮冠世告别亲朋好友,在天津港登上一条轮船,开始了辗转赴美深造的行程。
      吴大猷获得的是中华文化基金会研究奖助学金,阮冠世则得到美国纽约州Elmira女子学院的奖学金。当他们决定一同赴美的时候,实在囊中羞涩。吴大猷向他四姑母借了3500元钱,四姑母又送了他500元,这才凑足出国的盘缠。他们来到美国后,因为各自进入的学校不同,再不能天天见面,只能忍受短暂分离。
      吴大猷在众多学校中选择了密西根大学,首先是因为这所大学收费较低,每学年约100美元,他可以省下些助学金资助阮冠世。后来发现歪打正着,密西根大学是研究红外分子光谱的鼻祖,当时走在世界物理研究前沿,而且教授多为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
      从1931年9月至1932年6月,吴大猷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修完24个学分,顺利拿到物理学硕士学位。他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先进科学知识。期末成绩评分中,导师给他评语是:an excellent youug Man(优秀的年轻人)。
      这年暑期,阮冠世转入密西根大学工程学系。吴大猷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阮冠世过于刻苦,病情加重了。经医生诊断,她的肺病必须住院治疗。
      阮冠世顽强地抗争着病魔。1933年夏,当吴大猷取得博士学位之后,阮冠世也获得了物理工程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考进密西根大学工学院的研究所。
      吴大猷再获中基会的研究奖助学金,留在密西根大学做研究工作。当时他选择了“锕元素的探讨”作为研究课题,这是世界科学界的一个空白。18年后,西博格博士继续研究,因发现9种以上的超铀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他见到吴大猷时坦率地说:“当年能获诺贝尔奖,应该归功于您的论文。”
      1933年深冬,阮冠世的病情又有了反复。学校医院束手无策,把她送进了纽约州北面的一所疗养院。远离家人在异国他乡治疗慢性病,看着枯萎的树叶在缓缓飘落,她内心遭受着疾病和孤寂的双重折磨。而吴大猷的探望,是她最快乐的节日。
      
      三
      
      1934年7月,吴大猷接到北京大学的聘书。尽管留在美国生计无忧,但祖国的召唤高于一切,吴大猷当即决定回国。行前,他买了套新西服穿上身,坐火车到疗养院去看望阮冠世。医生不允许阮冠世出院,吴大猷劝她别着急,等病情好转了再回国。
      暂时留在美国养病的阮冠世,心已经跟随吴大猷走了。一封封信漂洋过海,倾吐着彼此的牵挂。次年春天,阮冠世出院了,她独自乘船回到祖国。经不起长途旅行的辛劳,阮冠世又病倒了。她住进北平的“德国医院”,诊断为肋膜炎,持续高热不退。她病情时好时坏,让吴大猷一直放不下心。医院,成了吴大猷在紧张的教学和科研之外最经常的去处。他觉得,阮家的姐妹兄弟再多,也不能代替他的照顾,而结婚是他能够长期照顾她的唯一方式。
      1936年夏,吴大猷向阮冠世正式求婚。然后,他请表哥到阮家“说媒”,得到了阮家的同意。他把母亲接到身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并且如实地说明未来媳妇的身体不佳,可是他们相爱。一向宽容而开明的母亲,对于独生儿子的婚事,没说一句不乐意的话。
      1936年9月6日,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证婚,吴大猷和阮冠世在相恋7年后结婚了。爱情像一道射穿云层的阳光,挥洒在他们婚后的日子里。渐渐的,阮冠世身体好起来,下床走动像个健康人,医生说,真是个奇迹。天晴了,只要吴大猷在家,就会陪她晒太阳,他相信平静的生活是她健康的开端。
      “七七事变”,把战争推到了善良的中国老百姓眼前。北平城危在旦夕,吴大猷担心母亲的安危,和阮冠世一起陪母亲转往天津亲戚家。9月,政府通告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师生,尽快到湖南长沙集中,吴大猷和几个北大同事约好搭船南下。由于兵荒马乱而又路途遥远,亲戚们劝吴大猷母亲留在天津,也劝阮冠世留下,免得她拖着有病的身体跟着吴大猷出远门吃苦受累。
      吴大猷安顿好母亲和妻子,向姑母借了700块钱上路了。当年他出天津港赴美留学,是与阮冠世同行,虽与故乡离别却并不孤单。此次南下前程未卜,成为妻子的阮冠世不能相伴,让他愁肠百结。他和同事在青岛港下船,另一条发自天津的客轮也靠岸了。他无意中把目光投向那条船,竟然在下船的人流中发现了四处张望的阮冠世。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原来,吴大猷刚刚离开天津,阮冠世就后悔同意留下来了。她不顾亲戚的劝告,买了船票马上南下。巧的是,吴大猷和同事原计划从天津坐船到香港,再从香港到广州,换乘粤汉铁路到长沙。谁知一行人大多晕船,呕吐得厉害,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到青岛时弃船登岸走陆路。这一改变,吴大猷上了青岛码头,正好和阮冠世碰上了头。
      吴大猷喊着冠世的名字,大步奔上前去,紧紧握住了她的手。她恍然如同梦中,喃喃地叫他,兴奋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他们从青岛转济南,再经徐州、郑州、武昌等地,到达长沙,在三所大学组成的“临时大学”任教。
      可是很快,后方成了前线,长沙也不太平了。涂着红膏药标记的日本飞机三天两头空袭,尖啸的警报声闹得人心惶惶。吴大猷又应聘入川,去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在四川大学设立的讲学堂当教授。1938年夏,吴大猷偕阮冠世前往云南,应邀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原以为云南远离日军进攻的锋芒,可使阮冠世安静养病,不料在云南的8年,是他最为艰难的一段经历。
      
      四
      
      昆明风景秀丽,有春城之称,但在祖国山河破碎之时,也逃不脱日军飞机的骚扰。加上逃难的人多,物价飞涨,他们生活得极为艰难。手头最紧张拮据的时候,阮冠世仅有的戒指也不得不卖掉了。
      吴大猷夫妇借住在西南联合大学附近的岗头村,一次隔壁房子被炸,他们住处的墙壁倒塌了,所有的东西都被埋进了泥土堆,囤积在缸内的两袋面粉也未能幸免。吴大猷扒开泥土一看,瓦缸没被炸破,可是面粉已掺杂了玻璃碎片和土渣,他和阮冠世细心地用水冲去杂物,然后做成面筋吃。
      虽然阮冠世需要人照顾,可是没钱请保姆,家务事都由吴大猷自己承担了。他去学校上课,经常带讲义的同时,也带上菜篮子,等下了课买些菜回家。荤菜是难得见到的,一天他好不容易买了两条鲫鱼,拿回来在缸里冲洗,想给冠世补补身子。他有事进房间不到几秒钟,出来时缸里只剩了一条鱼,有一只乌鸦衔着另一条鱼正飞上屋顶。
      “物质生活的困难是实情,但更大的压力来自冠世的病。”吴大猷印象最深的是1943年的一场车祸。那天他从岗头村搭乘一辆两轮马车到联大上课,下坡时马突然惊跳,把他抛下车板,顿时昏倒在路旁。经医院诊断是后脑震荡,他整整在病床上躺了四个星期。
      阮冠世本来就有病在身,经常发烧、心跳甚至咯血。吴大猷病倒后,她跑前跑后,硬撑着服侍他。等一个多月后吴大猷初愈,她便倒了下来。
      “那时只有我一个人伴着她,不停地忙着换衣、烘干汗湿的衣服,喂牛奶,做橙子汁,数脉搏,心里有说不出的忧虑。那时最希望的是有个人来,可让我离开她片刻镇定一下自己。”医生劝吴大猷做好思想准备,可是他不灰心,阮冠世也没有灰心,她终于靠着自身的挣扎活过来。
      “大概是我的神经特别健全吧!我也有我的逃避方法。这段时间里,我写了一本讨论多原分子的振动光谱和结构的专著,17篇研究论文,并从德文将Wigmer关于群论的书译成英文。如果没有这些逃避,我的神经恐怕是支持不了的。有些朋友说我是个‘标准丈夫’,他们不知道我是一面招呼妻子,一面过着一种逃避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吴大猷夫妇卖掉剩下的物品,筹措旅费回到北平。吴大猷这才得知,就在日本投降前夕,他在天津的母亲去探望一个老朋友,不料一架失事的日本飞机訇然坠落在房顶上,母亲和屋里人全部遇难。
      吴大猷像旋转的陀螺拼命地工作,以排解家庭不幸的刺激。1946年,吴大猷应邀赴美考察研修,准备在国内筹建科学研究机构。在他的建议下,全国高校遴选了数理化等领域的5位优秀学生一同前往,以培养中国紧缺的急需人才。阮冠世身体渐愈,被获准同行,先与他们从上海启程赴美。
      1948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选出第一届院士,共81人,吴大猷荣列其中。因为吴大猷出国之初是以两三年为期限的,他写信给国内有关部门“复命”。但此时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无暇他顾,科研机构的筹建化为泡影,他只得暂留海外了。次年秋,吴大猷获加拿大国家科学院(NRC)的聘函。他决定受聘,主要原因是阮冠世的健康状况仍难以控制,而渥太华的气候和环境对她会有好处。
      
      五
      
      阮冠世的身体不允许她生孩子,可是她和吴大猷都非常喜欢孩子。吴大猷的堂弟看出他们的心思,把小儿子葆之过继给吴大猷夫妇,他们专程去香港把两岁的葆之接到身边。一个可爱的小生命的加入,改变了阮冠世生活的重心。她原来是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了葆之,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回学校念书的想法,给葆之以全部的母爱。
      葆之无忧无虑地长大。他生来好脾气,懂事得早,学业也出色,朋友们都说这是吴大猷夫妇的福气。1963年春,14岁的葆之考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主修数学和音乐。阮冠世欣然陪同葆之前往加州。那时医学水平已有很大提高,阮冠世的病虽不能根治,但也不像以往那样可怕了。
      葆之大学毕业,吴大猷夫妇感到莫大的安慰。阮冠世已经年过50,曾有过的病痛并未消蚀她的优雅风度。在外人看来,阮冠世作为吴大猷夫人,尽可以分享丈夫的成功、儿子的优秀所带来的荣耀。可阮冠世不满足,硬是凭着惊人毅力,继续完成中断了的学业,仿佛去征服爬了一半的山峰。她在儿子读完硕士学位的时候,通过了化工硕士学位的考试。
      1970年,在阮冠世60岁的花甲之年,她荣获了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而她儿子葆之,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那天是她最高兴的日子,晚了几十年的证书,她还是拿到了。她是个有志气的人,不然的话,不甘心啊!”在吴大猷的记忆中,戴着博士帽的阮冠世一头银发,前后左右簇拥着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年轻同学。她笑得那么香、那么甜!
      也许,一纸博士文凭在阮冠世并没什么实用价值,难得的是吴大猷的理解和支持。他把他们的共识“发表”在课堂上:“求学问的最高境界,是在于兴趣。到此境界,念书也就欲罢不能,乐在其中。若将目标放在功利上,以功利为出发点,其心态是不健康的。”
      这之后的阮冠世,终于可以无牵无挂地做她想做的事。她无师自通地画起素描和水彩画,不但兴致盎然地创作,而且在参展时多次获奖。吴大猷是家里当然的“鉴赏家”,他评价她画的是“带点中国画意味的西洋画”。他对夫人戴上博士帽后又多了顶画家的头衔很开心:“我还从来不知道她有画画的细胞!”
      怡然自得而充满情趣的晚年,似乎在向吴大猷夫妇招手。可惜幸福来得太短暂了,1979年夏,阮冠世的右肺完全钙化,只有左肺维持生命。葆之是个孝顺的儿子,他辞掉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家陪伴和照料母亲,分担着吴大猷的焦虑。
      1980年9月,吴大猷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科学联合总会大会。10月7日,突然接到葆之电报,阮冠世病危。吴大猷匆匆返回美国,阮冠世已经住进危重病房。躺在枕头上的阮冠世吃力地对他微笑,说话都非常困难了。
      12月2日,阮冠世拉着吴大猷的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72岁。她走得很安详,脸上没有痛苦的痕迹。而吴大猷却悲痛欲绝,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走了。阮冠世不光是他的好太太,更是他的好朋友啊!
      
      六
      
      台北市广州街的“文博大楼”闹中取静,这里有吴大猷的寓所。儿子葆之读完博士后学位,在美国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频繁的越洋电话,他们一家人每年会来看望老人。年逾9旬的吴大猷不愿离开讲坛,定期去台湾“清华大学”讲课。
      当我们拜访吴大猷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绕过阮冠世,生怕触动他情感深处的创痛。可说起他的经历,他很自然地提到站在他身后的阮冠世。
      他告诉我们,每当想起阮冠世,他会随手拿起一本书或者做些其它事,把念头引开去。那些往日的生活印象,会在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叩响他的记忆之门。我惊叹他的记忆力,尤其是他和阮冠世有关的那些时间地点。我有个奇怪的感觉,走进吴大猷的住处,阮冠世似乎无处不在。她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她只是远行了。他们还像往常一样,只是暂时别离,暂时的……M(责编 周华)

    相关热词搜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