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使役型文本翻译策略分析

    时间:2020-05-14 09:13: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曹淼

    摘  要:使役型文本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碰到的文本类型。使役型文本要求在翻译成果中完全再现原文的情境和意图,否则便失去了使役型文本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作为译者,应该在此类文本翻译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认真分析文本类型,确定翻译策略,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德汉使役型文本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使役型文本;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1

    一、什么是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主张的目的论认为,“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整个翻译行为受翻译目的驱使完成整个翻译过程。在目的论的视角下,翻译活动可以首先进行文本分析,确定翻译文本属于哪种类型,然后根据译文的翻译动机、目标语的读者类型、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等诸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合的翻译策略。也就是说译者自身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自己抉择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翻译出目标语读者欢迎的文稿。本文即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举例说明分析使役型文本翻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策略指导。

    二、使役型文本翻译策略

    1、什么是使役型文本

    译者在拿到文本的同时,要浏览文本,确定文本的类型,以确定自己的翻译策略,才能让自己的翻译得心应手。赖斯按主题交际功能把文本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类:

    (1)信息型文本:它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包括信息、知识和事实。这类文本的特点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作者的态度中立、纪实性强、语言求实;

    (2)表现型文本:它以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达到感染目标语读者和娱乐消遣为目的,文本中的叙述、描写和抒情相互交融,表达生动、语汇丰富、富有感染力;

    (3)使役型文本:它以引导目标语读者行为和态度立场为目的的,突出号召鼓动性,包括演说、广告和评论,文本特点是作者的立场鲜明、语言具有激情,句式丰富。

    因此看来,文本类别对译者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面对使役型文本时,译者应注意要唤起目标语读者的兴趣或引发作者所期望的行为,源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目标语读者的社会文化特点对译文的内容和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译者翻译策略举例分析

    尽管人们说:“文无定法”,但是各种文本毕竟有自己的特征,其本身所包含的独特的词汇、短语、句式和语篇结构,将其与其它问题区别开来。译者一方面要善于识别源文文体的固定格式和语言规范,包括惯用习语。另一方面也要熟悉目标语相应体裁的行文规范,翻译时做适当的策划处理。使役型文本追求译文的社会交际功能,源文内容和形式对于译文来说只是“原料”,不是主导地位。如果要保持译文源文的使役功能不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的论原则,对源文的内容和形式作必要的调整组合。

    文化差异是译者在翻译使役型文本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不同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生活方式、观念、信仰和历史背景都不相同。这也会使译者在翻译使役型文本过程中遇到困难。在众多差异中,历史背景的差异最值得探讨。例如演讲这样的使役型文本,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作者本人往往都是政治家,他们旁征博引、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译者所看到的文本往往都既有纵向的历史深度,又有横向的时代广度。这就要求译者必须了解源文所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目标语读者,了解源文的情境,从而呈现目标语读者接受的译文。例如:丘吉尔1946年在瑞士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Unter den Siegern herrscht eine babylonische Verwirrung misst?nender Stimmen, unter den Besiegten abe das trotzige Schweigen der Verzweiflung.” 这句话最难理解的是babylonische Verwirrung misst?nender Stimmen这个短语,如果我们把它直接译成 “不和谐声音的巴比伦式的混乱”,恐怕读者看了之后一定会非常费解。实际上丘吉尔是借用古巴比伦城市文化的繁荣而吸引其它各国人员到来而造成的一种多语言并存的这一现象。这是用来比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之间,尤其是前苏联与英美法西方盟国之间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明争暗斗。所以把这个词组灵活地译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整句话可以译为“战胜国之间中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战败国则笼罩在一片绝望的沉默和无声的反抗气氛中。”这样的处理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译文在源语言语境和文化中对目标语读者产生的交际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译者应在翻译理论“目的论”指导下,根据翻译材料利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同时要在考虑源语言语境的同时关注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张崇智.德汉翻译教程[M].2002(5).

    [2]孙立平. 翻譯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9(8).

    [3]高小辉.从目的论视角看电影《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译[J].科技风,2019(9).

    相关热词搜索: 使役 目的论 翻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