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行书创作中的常见问题探析

    时间:2020-11-09 00:08: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吕卫寰

    摘 要:从古到今,写得飘逸流畅、潇洒多姿的行书作品总是深得人们的喜爱,历朝历代的文人书法家几乎都擅长写行书。时代发展到今天,书法已经渐渐退出了实用的舞台,但行书的艺术魅力仍然光彩依旧,还是有很多人痴迷行书和钻研行书,但是很多人在临帖的时候虽能将范字写得较好,而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却总是举步维艰,难以适从。文章列举了大多数人在行书创作初期常见的几个问题,针对行书创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行书创作;笔画;结构;章法

    自古以来,行书一直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书体。究其原因,一方面,欣赏优秀的行书作品犹如欣赏行云流水一般,让人感觉到无穷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行書既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又不像楷书那样规矩森严,因此,行书作品总能赢得大家的偏爱。早在科举时代,文人们大都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印象中,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似乎都有经典的行书作品传世。当今社会,人们依然喜爱行书,在各种书法展览活动中,行书作品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大多数人在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几个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谈起行书创作,印象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未对传统经典行书作品进行过仔细和深入的临习,或凭自己的兴趣任意挥洒,或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学习浅尝辄止,随后就开始进行“行书创作”。有人把这一类行书创作称为“自由体”,这种称谓可谓一针见血。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起初阶段一定要从深入学习传统开始。现代著名书画家李可染先生曾经说过,学习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李可染先生的这句话无疑是他毕生的经验之谈。纵观古今,但凡在中国书画艺术领域取得不俗成就的艺术家都有对传统艺术进行过艰苦学习的阶段,比如:齐白石在早年便学习《芥子园画谱》,将其临习数遍,得其要旨,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代书法家王铎更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通过一天临帖,另一天搞创作,将对传统的学习贯穿终生。由此看来,在进行行书创作之前,一定要先临习古代优秀的经典行书作品,而这种对经典行书作品的学习绝不能是浅尝辄止的,一定要深入地学进去。比如宋代的米芾,他所临之字常常能以假乱真,他曾经戏称自己的字为“集古字”,正因为他在传统上所积淀的功力,他才能跻身于“宋四家”而名垂青史。现在很多人虽然也临习经典作品,但对于范本的学习往往只学个大概就自认为可以了,这样就难以学到范帖的精髓。对范帖的临习一定要精细,要扎得进去,重视笔画和结构的细节再现,通过这种严谨的训练,学习到范帖的精髓,这一点尤其重要,古人常说“入帖”,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优秀的经典行书作品,历朝历代都有值得学习的大家,比如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唐寅、王铎等人,足可师法。一般来说,学习行书从王羲之入手是比较合适的,东晋以来,所有行书名家或多或少都受过王羲之父子的影响,有人甚至这样说:“不学王字,下笔就错。”在对经典行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临习之后,才能逐渐过渡到行书创作。其实,一个人如果临帖功夫深,能达到背帖的程度,创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关于行书创作,最忌讳的就是写一辈子的“自由体”行书,这样其实就是浪费时光,终难登行书艺术的大雅之堂。而对古代经典行书作品进行细致并广泛的学习,这样看上去暂时是慢,但其实蕴含着以后的发展和高度。

    唐宋以来,多数人练习书法都是由楷书入手,由楷书练习过渡到行书练习,这种步骤是没有问题的,宋代的蔡襄在《论书》中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楷书技法完备,书写又较缓慢,由楷书学习过渡到行书学习是符合书法学习规律的。但是,一个人如果较长时间地练习楷书,会不由自主地把楷书的书写习惯带入到行书的书写过程中。殊不知,无论是从字的笔画、结构来看,还是从运笔速度来看,行书与楷书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先从笔画来讲,在起笔、行笔和收笔的技法方面,行书与楷书各有各的特点和方法,相对而言,楷书笔画更稳重、更严谨,而行书的笔画更加灵动,更加轻盈。再从结构方面来看,楷书的结构更强调平稳、匀称和端庄,而行书的结构更加多变,离合参差,正侧俯仰。因此,在由楷书学习过渡到行书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两者的差异。特别在行书的初步创作过程中,是很容易把楷书书写的很多习惯带入到行书书写的过程中,那样就很容易把行书写得行笔迟滞,结构呆板。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行书最主要的特征是流畅贯通、灵活多变。那么我们在行书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要写出行书的这些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行书的美感。

    在行书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一种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一般人都知道,行书最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感。所以一些人在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刻意追求行书的“行云流水”之感,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缺乏常年临帖的功底,很容易把行书写得很“轻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的行书看上去龙飞凤舞,潇洒流畅,实际上笔画轻飘,缺乏力度感。实际上,行书的轻盈流畅是建立在沉着稳健的基础之上的。苏东坡曾评价米芾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从苏东坡的这段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篆书、隶书、行书、草书都应该注意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沉着和痛快,或者说是稳健和痛快。实际上,写得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将沉着和痛快这两个对立的因素很好地统一起来,使书法作品看起来既稳健沉着,又痛快流畅,这一点在行草书书写的过程中反映得尤为突出。写得好的行书、草书作品必定是将沉着和痛快这两个对立的因素进行了有机的统一。在行书的创作过程中,要避免笔画轻浮的问题,首先在临帖的时候就要注意,每一笔画都要要写到位,起笔、行笔、收笔既要有力,又要轻盈飘逸。其次,在行书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做到笔笔力透纸背,这样自然就避免了笔画轻浮和油滑。

    在从行书临摹到行书创作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从集字入手,以字帖中的范字组合成诗词、文章、对联等等,这叫集字式创作。在集字式创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只是机械地将字帖中的范字原样背写出来,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一种问题,即上下字不连贯,左右之间的字势不协调,整篇字自然就难以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不但每一个字的笔画之间要有呼应,更要注意上下字之间的贯气,这样就需要在行书集字式创作的过程中,将字帖中的范字加以调节,将范字的大小、长短、宽窄、肥瘦加以变化,以达到上下贯气、左右协调的目的。所以,在进行集字式行书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调节,既要使我们书写的行书保持字帖的原意,又不能原封不动地把它们背写出来。当然,随着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要集众家之长,创造出自己新的面貌,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终生的努力了。

    在行书创作初期,还有一个问题是很普遍的,即将几家完全不同风格面貌的范字生拼硬凑在一起。曾经有个学生练行书数年,学习了王羲之、米芾等不同作者的行书,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便将所练习的多家不同风格的范字组合拼凑在一起,当他的老师看到他的创作的时候,告诉他要注意理解两个概念,即“混合”和“化合”。混合即以上所说的将不同风格面貌的范字强行拼凑在一起,这是不可取的,艺术需要统一面貌,不能机械拼凑,而“化合”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正确方法,不管你临习了多少家不同风格的字帖,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将所有的范字统一成一种风格。清代姚孟起曾经说过: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入帖时要尊重原帖,尽可能使自己临写的字在風神气韵上接近原帖,而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主观的调节或创造,切不可胡乱拼凑。所以,一方面大家在临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步骤,尽量做到“先精一家,继采众美”,先不要广泛临习各个名家的作品,最好是先集中精力学习历史上某个名家的一种字帖,即“一家一帖”,做到精益求精,然后再学习这个名家的其他字帖,最后再广泛临习多家字帖,这就是千百年以来最合理的学习步骤。第二个方面就是在临习了多种不同作者的字帖后,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把不同特点风貌的字进行统一,切勿生拼硬凑。艺术需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行书创作尤其如此。

    在行书的创作中,还有一种问题值得重视,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包括正文、款书、印章三个部分。正文是书法作品的主体部分,款书和印章也是一件书法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在初期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往往对正文非常注意,会努力写好正文的每一个字,但在书写款书的时候,会有一种很随意的心理,往往信手一挥,回到“自由体”模式,造成的结果是正文与款书不和谐,就像是两个人写的字。殊不知款书也是一件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款书与正文相得益彰。因此,在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也要注意书写好款书的每一个字,保持款书与正文的风格特点统一。

    在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大家非常容易犯以上列举的几种毛病,对于书法的学习,从来没有人能一蹴而就,总是不断地在改正错误中前行。本文的一些观点,虽然有些是老生常谈,但也希望带给书法爱好者们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倪文东.隶书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3]崔廷瑶.行书学与用[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4]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行书 探析 常见问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