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一间阿嬷的灶KA,滋润四口人家

    时间:2020-11-13 04:32: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笪颖

    说起“台商”,很多人会自然想到台积电这样的大企业大项目,但事实上,在南京这片创业的热土上,还有很多来自台湾的“微商”,正在把梦想变成自己想要的生活模样。他们慢慢地与南京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一座城两岸情”因为他们的扎根,城更美,情更深!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一句话,道破生活的真谛。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征服了味蕾,更让人觉得幸福和满足的事情呢?尤其是对于一直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如果遍寻不到那一口自小就深刻于心的“阿嬷”味道,也许亲自把它“解锁”出来就是最好的解忧之法———既“胃”藉了自己,也治愈了他人。

    “无心插柳”的阿嬷灶KA

    凃嘉凯说,他和张陈诚都是因求学而来到南京。开始两人并不熟识,因为贪恋家乡的那一抹味道,慢慢走到了一起。用凃嘉凯的话说,是“张陈诚带着我到处去品尝台湾美食”。

    相识之初,两人遍寻南京大街小巷的台味。虽然试了很多,但总也找不到自己儿时的味道,两人心中一直存有遗憾。毕业以后,凃嘉凯和张陈诚决定定居南京。“我喜欢这座城市,干净、舒服、人文素质跟台湾相似。”凃嘉凯说。面对现实生活,去做些什么呢?两人商量着、纠结着,想了很多,也尝试了一些。尤其是张陈诚,直到生孩子前,还在一边操持着餐馆,一边兼着帮老东家四处出差,做着企业培训的活儿。

    “其实,现在这家餐馆是我们无心插柳栽出的‘果”。张陈诚说,“苦”于遍寻不到一家正宗台式美食的时候,有朋友曾提议“不如几个人合伙开一间吧”。朋友们可能只是灵感迸于瞬间的“想一想”,而她和凃嘉凯却是“当真了”。

    为此,凃嘉凯还特意回台中待了两个月,潜心跟着一位专门做台湾小吃的阿嬷学习烹饪技法。将餐馆取名叫“阿嬷的灶KA”,重点也在于强调味道的纯正和地道。“阿嬷”在闽南语中是“奶奶”的意思。“阿嬷的灶KA”即“奶奶的厨房”之意。

    不荒所学的药膳烹饪法

    据了解,凃嘉凯原本是想在南京开一间私人诊所,把“家庭医生”的概念引入大陆。后来经反复斟酌,决定将几年的所学糅合膳食,用于食疗的推广。

    在阿嬷的灶KA,无论你是单点卤肉饭,还是选择搭配好的套餐,都会为你配上一個秘密武器———清味可口的药膳汤。这是凃嘉凯根据季节时令的不同,独家配制的药膳汤。因严格控制放入汤中的药材剂量,且精心调配药材种类,不仅汤色清爽不浊,口感也清淡无明显药味。

    “自2016年开店以来,我们会根据体感的温度和节气变化,及时调整药材包。”张陈诚说,凃嘉凯自身学医,也出自医学世家,医学对“精准”的要求,被他严格运用到了药膳的烹饪中:汤头要熬足14个小时以上;在临出锅前15分钟放入药材包;药材的配比一定要以老少皆宜为最基本的要求……

    这样的用心,寻着“阿嬷”味道而来的台湾人懂,周边小区住户和大学城的学生们也懂。每天一到饭点,小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不少家长特意领着小朋友到店里吃一吃清淡的药膳套餐,喝一杯夏季专配的凉茶,听几曲耳熟的闽南歌。

    度己以绳的规矩传承

    笔者刚寻味到餐馆门口,恰好碰到凃嘉凯带着女儿豆花来到店里。闲聊中,当被问到“哥哥叫什么名字”时,豆花支吾不答。站在一旁的凃嘉凯解释说:“我们一直教育两个孩子,小辈不可以直接叫长辈的名字的。”原来如此!

    虽然离开家乡已有10年了,但是沿袭自父辈的一些风俗礼仪,凃嘉凯和张陈诚还在一丝不苟的坚持着,并且传承给了下一辈人。“我们不仅仅是对自己和家庭成员恪守着传统的礼仪要求,对于进店消费的客人,也是有一定的行为要求的。”张陈诚说。尤其是看到有些客人带着孩子来店里吃饭,孩子到处乱跑,或者是言行上对自己的长辈不尊重,或者是打扰到了别人的就餐,张陈诚都会上前委婉提醒。

    “很多朋友劝我‘开门做生意嘛,没必要这么傲娇,但是我就是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张陈诚打趣。

    而这份一丝不苟的认真,也被用到店面管理和经营上,除了口味追求纯正地道、药膳追求“应季适宜”、工序精准外,对于环境卫生的清理和保持,也是始终坚持“一天三次酒精擦拭桌椅”“每周一次彻底清洁”“纯艾熏驱虫”等等。

    渐入佳境的“南京宝妈”

    又是一年“幼升小”。最近,给哥哥毛豆上哪所小学成了张陈诚的心头大“问”。虽然一直在坚持着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每个月都会跟幼儿园请假,带上兄妹俩出去游玩一圈,但是在阶段性的学校选择上,张陈诚俨然已经有了“南京宝妈”式的纠结和焦虑。

    就着这次闲聊的功夫,张陈诚还趁机打听了很多关于南京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信息。从张陈诚对教育体系的侃侃而谈,可以看出她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早有介入”“很是上心”。“我常常跟嘉凯说,我们赚钱是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孩子。所以一定要教育好小孩,而不是只顾着开店!”

    相比之下,跟张陈诚的聊天会更有带入感。可能是因为她的口音中已不是那么的明显,也可能是因为她的言语间更多些“南京宝妈”的务实、直接和带着生活烟火气的人情。和她聊天,就像和其他在宁生活的小姐妹们聊天一样,有夸张的吐槽,有面临选择的焦急,也有对生活的理想追求下“大萝卜”心态的豁然。而这些也正是南京这座悠然古都赋予人的“兼容”“慢活”的市井气。

    (南京市栖霞区委统战部供稿)

    (责编  孙  波)

    相关热词搜索: 一间 滋润 阿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