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看似无理却有理”的语文感悟力培养

    时间:2020-12-10 08:01: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郁清霞

    【摘要】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对文本、语言、“人”的感悟力,才会准确把握课堂,创造出本色、高效的语文课堂来。中学生要学好语文,也要有这种感悟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力。以《香菱学诗》为例,分析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拥有和培养语文感悟力。

    【关键词】语文 感悟力 文本 语言

    《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论诗时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这是聪明的香菱对诗的一种“敏锐感觉”。这种“看似无理却有理”的模糊感觉,其实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抽象直觉。在语文学科范畴内,可以称它为一种“感悟力”,一种对文本、对语言的感悟力。语文教师需要这种对语文敏锐的“感悟力”,而语文课堂也需要老师着力去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力”。

    一、对文本的感悟力

    我们经常听到语文教师说:“为什么别的老师能抓住重点,我却不能?为什么我找不到文章的切入点,如果我能找到的话,我也会讲得很精彩。为什么我的课上不出新意?为什么我的课堂显得那么零散?”其实,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文本的一种整体感悟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一直坚信:‘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我认为,要培养对文本的感悟力就要学习香菱:首先读诗,读优秀的作品,读完后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在布置预习《香菱学诗》时,我要求学生这样做:读一遍,写一次感受,而且必须是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这样认真地读4遍,写4遍,看看自己有哪些收获,在看看后,一次读比前一次读多些什么感受,再写一写整理整理。这样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感,自己悟,得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在感知阶段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曹雪芹原来的标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让学生比较“香菱学诗”的标题与曹雪芹的标题哪个更好?这一问题的设计,考察的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力,学生的预习扎实的话,很轻松的就能感觉到课文就是突出了香菱吟诗的“苦”,所以原题目的内涵更丰富,它不仅写出了香菱对大观园中其他女子的羡慕之情,更概括出了香菱学诗的刻苦。这种感悟力的基础就是要多读文本,一遍一遍的读,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所以。我们培养对文本的感悟力的第一步,就是读文章,读优秀的文章,反复的读,并说体会谈感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下来,对文本的感悟力一定会提升的。如果是老师,定能快速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如果是学生,定能更轻松的读懂文章内容。

    二、对语言的感悟力

    语文姓“语”名“文”,“语”即语言文字,语文科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语文科语言独特的美在于它丰富的内涵,在于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蕴。所以进行词句教学,引领学生“咬文嚼字”,是语文老师必做的功课,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力的重要途径。在本堂课中我让学生在掌握词句正确含义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感知、感悟能力,解读、感悟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意蕴,最终品尝到语言“味道”的精美,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香菱学诗》中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对文中传神的语句的推敲、揣摩。第一个问题:请找出文中具体描写香菱学诗很“苦”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苦”?第二个问题:香菱自己觉得“苦”吗?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其他人的态度呢?这两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经典传神的语句赏析,通过斟酌推敲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理解语言背后的潜臺词,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涵蕴。比如,赏析文中薛宝钗的话。宝钗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是不欣赏香菱学诗的,进一步还能感受到薛宝钗的思想性格:她是一个有很重的封建等级观念的人。在他的心目中,一个侍妾,是没必要学诗的。看,从一句看似平常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人物的态度、心理、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间百像。像这样的分析很多、很深入,很经典。并且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我逐步有层次地引领学生体会了香菱学诗的“苦”,身世的“苦”;又通过分析她写的第三首诗的诗句、词、字,揭示她内心的“苦”;再通过曹雪芹的判词,揭示香菱的灵魂都是“苦”的。至此,对本文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推敲中,完成了课堂的主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用时最长,是教学的重点,也即把咬文嚼字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感知、感觉、感悟的能力。

    当然,语言感悟力培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替作者说话、替作者表情达意,还可以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等。但无论怎样的词句教学,它的目的都是通过反复的品味、玩赏、体验、让学生感知到词语的准确性,领悟到词语的表现力,最终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对“人”的感悟力

    曹雪芹说:“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对“文”、对“语”、对“字”有感悟力,对“人”更要有感悟力。而这“人”又不仅包括文学作品中的“人”,也应包括教师每天面对的“人”——学生。

    当然,对文章情节的分析也能感知人物,但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是看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典型的细节描写更好,尤其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字句的运用越是传神,越是精到,就越有必要去玩味、欣赏语言文字。也就是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就能解读、体会人物,就能感悟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所以,这里重点要说的是第二个方面——对教师服务的主体学生的感悟。

    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把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感悟力可以迁移到现实中立体的人物身上,对教师来说,课堂上就需要对学生有“感悟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时曾举例:“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因为它不仅在教书,而是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想强调的其实是教师要多读书,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更多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给学生。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要随时给学生以积极地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来推进教学,要对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观察到“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以随时应变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程等;要能靠近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准确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探索知识,把握情感,体验生活。这就是教师需要的对“人”的感悟力。

    总之,我觉得对文本、语言、“人”的感悟力,最初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要提高、加强、洞悉,我们就要经历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长期的学习、训练、体验过程,才能培养起“看似有理却无理”的语文感悟力,才能学会从语文角度去读文、品言、看人,才能进入“看山像山,看水像水”的境界,做一名有特色、有能力、有眼光、有文采、有品位的真正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 无理 有理 看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