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基于高职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研究

    时间:2020-12-23 04:11: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杨雪青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技术技能型的人才,所以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要发展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队伍。事实上,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却处在较高水平,这必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探析了高职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成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倦怠;负面影响;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5.038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公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并提出了具体措施,进一步发展好职业教育。随着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文件的实施和颁布,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导向,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第一资源。在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对高职教师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且处于较高水平,这势必会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1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概念界定

    1.1 高职教师群体

    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范畴,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较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职教师群体是指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教师群体,高职教师群体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教育任务。

    1.2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随后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把职业倦怠归纳为个体在长期从事重复性、高强度大负荷的工作而导致的一种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个人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重复机械的工作中,逐渐会产生疲惫、厌倦的心理状态。一旦工作出现压力时,而个体又不能顺利应对,这样个体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逐渐会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3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环境中,持续面对教育教学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劳、心力衰竭、情感封闭和亚健康的一系列极端状态。具体表现为丧失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满意程度骤降、情感出现冷漠与疏离等状态,也反映出教师面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挑战时产生的无力感。

    1.4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职教师在持续教授高职学生的过程中,面对自己的授课对象、授课效果以及自己授课状态所呈现出一系列较为极端的状态,如备课敷衍、授课缺乏热情,无法从高职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的满意度都低,缺乏与学生必要的沟通,或者表现出对学生的冷漠与疏离等状态。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细化,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这一群体开展的概念界定。

    2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

    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个人、家庭、学生和学校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个人方面

    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经常出现疲倦状态,抵抗力下降,身体不堪重负,难以承受繁重的教学工作。这将直接影响教师个人情绪,继而待人冷漠,不善与人交往,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互动,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人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教师个人职业的发展。

    2.2 家庭方面

    教师的職业倦怠,导致教学工作中的情绪化,这种负面情绪极易被代入家庭环境中,影响家人情绪,导致家庭矛盾激化,产生冲突,从而破坏了家庭和谐的氛围。紧张的家庭气氛,反过来又加剧教师个人情绪化,进一步加重教师的职业倦怠状态,从而出现恶行循环的现象。

    2.3 学生方面

    教师的职业倦怠,必然导致教师对课堂投入较少,无法深入去研究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缺乏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教师的消极情绪会传递给学生,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互动,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持有怀疑的态度,难以接受和配合老师的教学,导致学生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培养。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其授课的高职学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并最终危及教育的总体质量。

    2.4 学校方面

    据麦可思的调查研究,高职高专教师中,有近58%的专任教师表示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且从教时间越长,职业倦怠发生的频率越高。高比例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专业教师人才的流失,影响学校人才质量的培养,影响学校的口碑。

    3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高比例存在于高职教师群体中,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3.1 工作压力大,琐事繁多

    (1)教学压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操作,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更多。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去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高职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科研压力。高职院校的老师不仅要面对繁重的教学压力,还要承担科研压力。科研成为衡量高职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本身就是高职教师的弱项。原因之一,高职教师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早期都是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系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不擅长科研;原因之二,高职院校中高层次的科研指标又少,竞争激烈,难以申报成功。科研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让高职教师心理受挫,备受打击和煎熬。

    (3)琐事繁多。高职教师在兼顾教学和科研之外,还要承担其他大量的工作,如指导学生各种技能大赛、校企合作业务、创新创业大赛、顶岗实习管理、跟岗实习管理、教学资源库建设、MOOC项目、智慧课堂、翻转课堂、课程思政、毕业设计、社会服务等工作内容。

    高职教师在工作中,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教科研压力,还承担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任一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势必会引起教师个人情绪低落,内心压抑,意志消沉,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3.2 教师评价体系单一

    高学历高职称也是高职院校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准,尽管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并不代表高技能,但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仍然是一张绿色通行证。考博士评教授职称仍然是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追求目标和奋斗方向,职称不仅代表了教师的专业能力,还和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密不可分。评职称是高职专业教师晋升的唯一途径,也是证明自身业务水平的唯一方式。而职称评审过程中,又有许多人为因素影响,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又会牵涉到教师个人社会资源、社交范围。职称评审不仅要求教师的教科研,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很多高职教师难以应付,要不就听天由命,加入“佛系”大军,要不拼命社交,心力交瘁。单一的评审体系直接导致高职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

    3.3 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呈现双低

    “教师职业成就感”指的是教师在完成每一次教学任务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挖掘了自身的教育潜能,按照预期标准,实现了教育教学目的,为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一种内在满足。高职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基本特点是个性活泼好动,动手能力较强,但是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难以集中,尤其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很多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控制自己不去使用手机,无法集中精力去听课,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课堂互动效果差,课堂气氛比较尴尬。高职教师面对如此糟糕的课堂经常是唱独角戏,面对这样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效果,不可能感到快乐或成功,更难以获得内在满足。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成就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体验。成就感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高职教师的低成就感不可能带来幸福感。

    低成就感与低幸福感极易让高职院校的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心情郁闷,心理挫折感不断加强,逐渐丧失工作热情,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3.4 社会认可度低

    高职教育虽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在科研资源的分配和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倾斜等方面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配置,社会普遍的认可度低。相关用人单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高职学生,整个社会也不能客观的看待高职教师群体,严重挫伤了高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长久以来,高职教师为满足社会高期望所做的努力和社会对其工作的评价存在差距,对高职教师工作的不认可,导致高职教师群体对工作失去兴趣,没有热情,产生一种消极情绪反应,必然会导致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3.5 教师自身主观原因

    高职教师群体中有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不强,个人意志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这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自己和学生都有职业期待,一旦达不到自己预期效果,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否定自己的价值,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丧失工作的热情,情绪低落,产生职业倦怠。

    4 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4.1 强化教师培训体系

    为了缓解高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为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内容既要涉及专业前沿、教育教学方法,又要包括科研申报。高职院校教务处和科研处,应该依据不同老师处于不同阶段,制定相对应的持续性培训方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尽可能多地为专业教师提供国际化培训交流,注重培训效果,优化培训激励机制,真正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和科研压力。

    4.2 标准量化,减轻工作负荷

    高职院校应从教师“双师型”素质要求出发,结合教师的年龄、教科研能力,制定合理的课时、科研任务,适当地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工作,对涉及到的工作都要具体量化,制定合理的科研指标。对于一些与专业教师技能关系不大的学生管理类工作,应归口到相应的学生管理部门或学生管理者,不要过多度地消耗专业教师的精力,要让专业教师集中精力去做有利于自身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培养的工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释放情绪,避免造成职业倦怠。

    4.3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体系应是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性指标,对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应师多种指标,而非单一的职称指标,可以依据教师工龄对教学工作的贡献,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化等非同一标准,个性化的评价模式。结合高职教师所在的岗位和学科自身的特点,創建不同的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完善教师评价指标,需要时刻注重动态化、过程化,而不是仅仅注重结果,是为了让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

    4.4 提高教学水平,改善课堂环境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高职学生,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调动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互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升自己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进入良性循环阶段,避免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4.5 坚定职业信念,健全教师心理

    高职教师应该客观看待自己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高职教师岗位的重要性,认识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高职教师的高学历和高技能对应着自己的高职责,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职教师要提高自信心,相信自己,善用自己的资源,抵抗外界的干扰,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避免职业倦怠的现象产生。

    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导向,由主流媒体和网络自媒体大力宣传普及,通过广泛宣传,使得政府、企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职业教育观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他们的职业教育观,倡导和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升对职业教师的尊重,首先,最为重要的是提升高职教师的待遇,从物质上为高职教师提供保障。其次,社会各方支持可增强教师的自信心,从精神上为高职教师提供保障。有了精神和物质的保障,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开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5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及时解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高高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符合当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品,崔慧慧.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22):94-96.

    [2]张丽霞,束义明,黄宇灵.上海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及缓解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07):114-115.

    [3]沈雪容.民办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的精益模式探究[J].就业与保障,2019,(09):30-32.

    [4]王育芳,黄小媛,刘超,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9,(26):99-100.

    [5]吴银芳.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解决途径[J].才智,2019,(08):149.

    相关热词搜索: 倦怠 高职 群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