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时间:2021-01-12 04:35: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艺璇 李春霞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孔子在创办私学时首次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被我国历朝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发展与完善,至今仍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于古于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 孔子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论。顾名思义,“因材施教”从字面来看就是根据不同的“材”来实施不同的“教”,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品质与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与辅导,选择适合学生并紧跟时代步伐的策略。孔子因材施教原则的提出,不仅对当今语文教学有指导作用,而且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中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因材施教的学说理论在不同时代得到了不同教育家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完善。例如,孟子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就有颇多见解,对于这个理论他不但有所继承,而且他从性善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教亦多术” ,认为虽然人生来具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环境与个人德行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个人才能的差异。因此,他的“教亦多术”就是在告诫后世的人们教学生也要用多种方法,不仅如此,他认为学生也有多种类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对症下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同样继承并发展了因材施教理论,同时指出:“教师对特别的、天才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训练;
    对于学生来说,要自我反省,针对自己的弱项想出解决办法。”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于漪、魏书生在提到如何能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时,都提到了因材施教在如今的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经过后人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因材施教的理论长盛不衰。语文教师始终秉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加强对学生道德、知识、能力全方面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孔子为我们留下的财富,不仅要有所继承,更要有所发展;
    不仅要让这个理论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服务,还要对未来的语文教学有所启迪。所以,从古代圣人孟子到现代蔡元培先生再到如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都将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的宝剑;
    此外,这种继承并不是仅仅“继承”,他们彻彻底底地将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有所继承,更将其有所发展。当今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因材施教理论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服务,还要对未来的语文教学有所启迪。

    二、当代语文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障碍

    (一)班级人数较多。教师站讲台上讲,学生坐下面听这种课堂模式由来已久,并延续至今。在大容量的班级中,学生个性鲜明,兴趣与爱好不尽相同,学习方法多种多样,生活方式大相径庭,教师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实属不易。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需要照顾到每位学生的特点与感受,又要完成任务,那对语文教师而言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此外,在语文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了解的情况下,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与课上的进度完美契合,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如何开展高效语文课堂?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如何让语文教师真真切切地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让如今的语文教师产生了疑问,也在他们的脑袋里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高。1.从教学内容看。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眼界也要求不断地拓展,不能仅仅拘泥于语文课本。教材内容本身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并不是难事,但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需要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自身素质有更大的提升。因此,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备课。此外,大多数的语文教师身兼班主任一职,他们既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又要处理班级的各种琐事,还要维持课堂秩序并保证课堂效率,这些问题都在无形中给语文教师增加了重担,让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在备课过程中思考每位学生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这是因材施教难以进行的阻碍之一。2.从教学方法看。灌输法、死记硬背法、惩罚法等方法存在于大多数初中。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背会一篇古文,要求学生们写十遍甚至几十遍;
    对于学生的错别字语文教师更是上百遍地罚写,这些做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而导致对语文失去兴趣,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而使得语文成绩不高,并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没能得到提高,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这是因材施教难以进行的阻碍之二。

    (三)应试教育深入人心。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这门课程的两大特点,然而现在注重的却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过于单调并强制的考试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只看学什么可以应对考试,例如,语文阅读的答题公式、作文写作模板等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采取的措施。教师仅仅是为了教而教,逐渐忘记了初心是什么,这种初心应该是不泯灭每一位学生的天性,不固化每位学生的思维,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与特长,所以这种“唯分数论”是因材施教难以推行的阻碍之三。

    三、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对课堂效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加深对语文教材的认识与理解,串联语文知识内容,以点带面,形成语文知识网,再把语文知识融入课堂,进而传授给学生。其次,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这门课程的两大特点,不同于理科有成型、标准的体系。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思维更发散、更开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学生引领到语文学习的正确轨道上,在几节课结束后,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教师所散发的文化魅力能够深深感染学生,尽最大可能去感受每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语文,主动找方法,主动养成习惯,从而保证语文教师能够又好又快地实现目标。

    (二)因材施教与新课标的统一要求相结合。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即从德智体美方面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因此,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语文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例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语文教师在教案以及课后作业的设置上可以分为非基础部分和基础部分,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进行相应的点拨与辅导,这可以让学生自己明白自己的程度及为之努力的方向,逐渐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也可以让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满意度。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多么特殊,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尽管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这就使得统一要求是有可能实现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了解每位学生,从每位学生的个性中寻找和概括学生的共性,并以此为基础寻求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即建立在学生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程度的基础上,保证每位学生不掉队,使班级这个队伍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是整体特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应充分了解并掌握,以此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校在因材施教中的主要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领导充分了解到因材施教对当今教育的影响,才是因材施教得以实施的关键。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校应配备不同的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学校可以为个别班级调整语文教师,这样既提升每个班级的语文教学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也使得因材施教能够順利进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发现学生不适合这个班级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班级调整,要求每个班级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每位学生,因材施教。

    四、结语

    两千多年以来,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教育舞台上经久不息,不断地被补充发展与完善。孔子创办的私学,弟子三千,贤才七十二,而如今数以百万甚至千万的学子都将受益于因材施教,这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两大特点都在提示着我们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们发挥,无论是读、写、表达交流还是综合运用,都要大胆地让学生创作与发挥,语文教师进行指导、纠正与补充。

    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不能仅仅靠语文学科或者语文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到因材施教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因材施教的思想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同时,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力求达到因材施教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 王霄.试论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 黄承军.孔子的因材施教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王琼.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J].教育科学,2014(12).

    [5] 杨瑾,余群英,徐媛.孟子哲学视野中的权变管理理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作 者:
    王艺璇,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
    李春霞,博士,佳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因材施教 浅谈 语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