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关于“昼访夜谈”工作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24 10:37: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于“昼访夜谈”工作法的调查与思考

      xx是革命老区、也是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战争年代,正是靠着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作风,党带领老区人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光荣历史。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新的“革命”中,xx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创新开展“昼访夜谈”活动,找到了一把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架起了一座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一、最直观的感受: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县处级干部带头下沉,各级党员干部全员参与,每月驻村住户两次以上,通过“访、谈、做、引”,切实解决影响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打通群众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面对面“访”。各级干部大走访、大调研,“一杆子插到底”,到联系帮扶的群众家中开展“三看”“三听”“三解”,即看家庭情况、看增收渠道、看帮扶效果;听工作落实、听意见建议、听社会反响;引导群众解放思想、面对群众解释政策、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活动开展以来,仅县处级干部就走村入户1600多次,看到了实情、听到了真话,解决了群众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等实事850件次。一名县级干部在周河乡西河村走访时,看到一个家庭因灾因病致贫,主动当起了帮扶联系人,把这个家庭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去年家里脱了贫,女儿也考上了特岗教师,日子越过越好。

      心贴心“谈”。党员干部把办公场所从机关大院搬到田间地头,晚上住在群众家,在院场、村部或群众家中,召开“三会”、进行“三谈”、开展“三查”,召开乡村干部、农村党员、脱贫攻坚责任组三个层面座谈会,分别谈如何发挥组织领导、推动落实等方面作用;如何支持村级事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履行责任、推动问题整改。同时还查摆了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行业部门政策落实和帮扶责任人履责等情况。这个过程中,领导放下“官架子”,干部掏出“心窝子”,群众打开“话匣子”,大家谈得深、谈得实、谈得亲,激发出对群众的亲劲、抓工作的韧劲、干事业的拼劲,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实打实“做”。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要看怎么干。当地突出“三抓”“三干”,做到“三好”,即抓基层党建、抓工作推动、抓政策落实,干家务、干农活、干实事,记好民情日记、绘好民情地图、理好发展思路,让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千斤乡抓住基层党建这个引领,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在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家“扶贫车间”建立党支部,把260多名贫困群众聚到了产业链上。党员干部主动开展“五个一”活动,到农户家中吃一顿饭、干一次农活、办一件实事、宣传一次扶贫政策、制定一份帮扶计划的,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有的比亲人还亲。很多群众就说,“现在干部到村里是真干事的”。

      手牵手“引”。注重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开展感恩心、奋斗心、向善心“三心”教育,让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比如,开展“清洁庭院、幸福家园”行动,引导群众把房前屋后“扫干净”“摆整齐”,以外在环境改善带动内在习惯养成。有干部就说,“我们清洁的也是作风,激活的就是人心”。比如,创办“幸福大讲堂”,不拘形式、打破“套路”,用群众认同的话讲群众认可的理,村部、文化广场,甚至大树下,都成了群众了解党的政策、学习实用技术、丰富文化生活的“讲习所”。比如,开设“幸福驿站”,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知晓、清洁庭院、自立自强等10类标准,对群众进行评分,群众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自我管理更加积极。一位村民发自内心地说,“幸福生活是党和国家给的,要知恩感恩,不然良心过不去”。

      二、最明显的变化:心齐气顺干劲足

      “昼访夜谈”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呼唤民意,赢得群众充分认可,特别是脱贫攻坚满意度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xx在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率先脱贫。

      一是密切了干群关系。一些干部和群众之所以有隔阂,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理解,因为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通过“昼访夜谈”活动,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重新坐在了一条板凳上,重新回到28年红旗不倒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如此,在基层和农村的“大课堂“中,党员干部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再教育,学到了群众智慧、掌握了工作方法,提高了能力本领。过去,群众感觉干部“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现在感到干部有了更多的“人情味”“泥土味”“汗水味”。杜洼村一名70多岁的村民就说,“干部来我这儿,我不图他干啥,哪怕啥也不干,和我扛扛‘二蛋’,心里也是高兴的”。

      二是提升了治理能力。群众的幸福感源自于对党组织的依赖感、对党员干部的信赖感。“昼访夜谈”活动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夯实了基层治理的根基。xx村的第一书记xx说,“过去村里组织开会,大喇叭喊了几遍,人来的稀稀拉拉,现在只要在微信群发个通知,院子很快就坐满了”。群众主体意识被唤醒,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更加高涨,xx乡xx村两村民因墓葬产生纠纷,一位农村老党员主动介入、妥善调解,避免了两个家族群体信访。党风正则民风淳,xx乡以前是县里的信访大乡,xx年以来,矛盾纠纷少了,全年没有发生一例市级以上非访,在今年脱贫考核第三方评估中,实现“零问题”“零反馈”。

      三是带动了群众发展。干部干出样子,群众才会甩开膀子。得益于“昼访夜谈”活动树立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农村党组织谋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近几年,当地抓住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机遇,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251个,xx村因此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乡村旅游“网红村”的华丽转身。身边的变化最有说服力,过去,村民聚在一起说得是家长里短,现在谈得是怎么发展。西河村的贫困户张胜利看到村里的发展势头,借了8万块钱回村开起了农家乐,第一年就赚回了本钱,如今已是乡亲眼里的“能人”,游客点赞的“红人”,他的脱贫故事还登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

      三、最切身的体会:做好群众工作就要接地气、能落地、可持续

      群众工作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xx“昼访夜谈”工作法虽然在脱贫攻坚中产生,但其蕴含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精神实质和实践价值却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我们即将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用好看家本领,确保各项工作更加接地气、能落地、可持续,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站稳群众立场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xx开展“昼访夜谈”活动,干部沉到基层,放下的是身段,上来的是民心;迈开的是工作步伐,拉近的是干群关系,不仅赢得了群众对党的拥护,也改变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不管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是其他工作,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用群众赞同的方法办群众满意的事情,把群众力量和智慧凝聚到事业发展上来,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要坚持问题导向能落地。xx“昼访夜谈”活动从解决脱贫攻坚中群众认可度、满意度等问题入手,直面“脱离群众的危险”,直击干部作风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也推动了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了民意基础和工作基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实践的起点。进入新时代,“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仍然存在,只有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提出问题,以责任担当研究问题,以实干精神解决问题,用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回答群众之问,发展之问,才能让政策措施靶向精准、落地生根。

      要注重工作创新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群众工作也出现了新特点,很多“老套路”已经解决不了新问题。xx“昼访夜谈”活动持续推动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探索了“幸福大讲堂”“幸福驿站”“清洁庭院、幸福家园”等做法,对接了群众需求,抓住了群众的心。这充分说明,创新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源头活水,我们既要把过去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念和做法坚持下去,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加快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各项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相关热词搜索: “昼访夜谈” 工作法 调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