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主题教育 > 正文

    国防动员(讲稿)(9)

    时间:2020-08-12 08:16: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国防动员(讲稿)

     人类自从出现战争以来,就随之出现了战争动员。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战争动员。战争动员已经成为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此,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战争动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德国从1939年“闪击”波兰开始,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七个国家。造成这些国家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国家在战争动员上的严重失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波兰,1939年3月就被德军包围,而波兰到8月20日才下达总动员令,战争开始48小时,统帅部便陷于瘫痪,9月底波兰全军瓦解。法国的情况更惨,在德军“闪击”之下,全国不能适时转入战争轨道,兵力不足,生产迟滞,法军一周就被击败。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10分钟以后,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48小时动员30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万猛增到40多万,很快地扭转了战局。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沙龙师,就是从预备役动员编成的,战争爆发第二天就开赴运河前线作战,并在反击中率先突过运河西岸,重创埃军。这次战争以色列所以迅速从被动变主动,可以说主要靠的是紧急动员。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次胜利。”上述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当遭到突然袭击时,往往是在比较被动和仓促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因此,战争动员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国防动员概念

     动员是战争的产物,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古代,虽然没有“动员”的概念,但在战争爆发前后,已有发布誓言或檄文,征募兵士,征用车马,筹措粮草,扩编军队等活动,这就是古代的战争动员。“动员”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末的法国。1789年法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和反抗,欧洲君主国家结成同盟,对法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法国资产阶级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国民公会于1793年8月23日颁布《全国总动员法令》,宣布“从现在起到一切敌人被逐出共和国领土为止,全法国人民始终处于征发状态”。总动员令发布后,在很短时间内,就组建了一支42万人的军队,还动员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使战争获得了有效的物质保障。法国的这次总动员,明确提出了“动员”概念,制定了动员法令,丰富了动员内容,促进了动员的发展,是近代战争动员史上的一个范例。

     战争动员,亦称国防动员或动员,在1916年法国的《军语词典》中即出现这一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各国对战争动员活动的不断改进,动员这一概念也就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今天,动员作为各国公认的固定概念,国际通行的军事术语,已被普遍地使用。中国的情况略有特殊,即“动员”这一概念有两种涵义:一是在军事用语上指战争动员或国防动员;二是在普通用语中指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为了区别起见,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战争动员”或“国防动员”,以便对其涵义加以限制,避免与第二种涵义相混淆。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总的前提明确,不会产生异议,为避免累赘,也往往使用“动员”。这样,在军事术语中就出现了“战争动员”、“国防动员”和“动员”并用的情形,它们涵义相同,只是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有时加以限制,有时不加限制。在国防法中如使用“动员”一词,显然属于不加限制的情况。我国兵役法第48条中所用的“动员”,也是指“战争动员”或“国防动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对动员的解释为“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人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对“动员”的概念作如下几点理解:

     其一,动员的主体,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动员是一种高度体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利益,在国家授权下以国家名义实施的行为,是国家履行职能的特殊表现。无论实行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所进行的战争动员活动都反映着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

     其二,动员的对象,是一切能够为战争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涉及到与战争相关的所有因素。首先,动员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是进行战争的主体,人的素质、条件和状态,直接影响到动员的质量。在人的动员中,武装力量的动员又是核心,并且是全部战争动员活动的重点。武装力量动员之外的其他动员,基本上都是围绕武装力量进行并为其服务的,最终也要通过武装力量才能对战争发生影响。其次,是物力的动员。武器、装备和物资的生产、储备、筹措,早已成为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对物力的依赖更强,对物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再次,是财力的动员。战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要靠强大的财力支撑,财力是战争赖以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现代战争特别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财力的巨大消耗,使战争对财力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一个国家财力的强弱,对于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高低及动员程度消长,对于能否坚持战争,夺取战争的胜利有重大影响。

      其三,动员的手段,是国家(或政治集团)“采取紧急措施”,通过转变体制而形成的动员机制。由于战争具有突然性、紧迫性、危急性等特征,因而动员必须采取紧急、特殊、非常的手段。为适应战争要求,动员必须将平时体制转变为战时体制,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具体而言,就是要将法制措施、行政命令。政治发动、教育宣传等各种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高度集中的领导与指挥、周密而严格的计划和部署,统一掌握、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其效能。在动员的手段中,既有发动、调动、调整、发掘的一面,又有统制、管制、限制的一面,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二者相辅相成。

     其四,动员的实质,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在动员之前,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力量,这种能力毕竟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动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采取特定的手段将其转换为战争实力,一切为了战争,一切服务于战争。在有些情况下,动员也可能不是为了直接参战。比如为了威慑敌对国家而进行“备而不战”的动员。但它们并未改变战争动员的实质,因为它们同样实现了从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转换。

      其五,动员的过程,分为平时动员准备和战时动员实施。动员准备是动员实施的基础。平时做好动员准备,积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后备力量,不仅对战时实施快速动员,还可以起到遏制战争、威慑敌人的作用。在大规模战争中,动员不是一次性行为,而可能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根据战争的需要反复进行。

      其六,动员的作用,在于夺取战略主动权,全力保障战争的实施。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1)动员是确定战略目标的依据之一。制定战略目标,必须考虑国家的动员能力。只有加强平时的动员准备,重视开发和积蓄战争潜力,增强战争实力,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驾驭战争全局。(2)动员是国家迅速实现平战转换的关键。通过动员,军队才能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体制,实施战略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各个领域才能迅速转人战时轨道,具备强大的战争实力。(3)动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条件。战争是双方实力的对抗,也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夺取战争主动权,不仅与军事战略直接相关,而且与综合国力的消长也有很大、关系。通过动员,才能及时形成战争所需要的各种力量,为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提供基本条件。(4)动员是保障战时军需民用的根本措施。通过动员,才能重新分配与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重点保障军队所需要的兵员,保障扩大军工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

     二、国防动员分类和内容

     (一)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

     1、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安全受到局部威胁,在部分地区范围内,或部分领域和部门进行的动员。

     它具有规模小、时间短、相对独立的特点。根据战争发展的需要,局部动员也可能上升为总动员。

     决定实施局部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局部动员是战争动员中最常用的动员类型。进行局部动员时,国家在总体上仍实行和平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如70年代我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所进行的动员,就属于局部动员的一种形式。

     2、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指在国家发生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将整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切领域纳入战时体制,集中统一地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

     决定实施总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总动员通常是在国家确已发现全面战争征候或大规模全面战争已经爆发,需要举国迎敌的情况下被迫并公开实施的。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动员、前苏联在二次大战时抵抗德国侵略的战争动员,都属于总动员的类型。

     (二)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

     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动员,其目的,军事上在于出敌不意,向敌发起突然袭击或避免暴露已方的行动企图;政治上是为了避免给敌人以发动战争的口实。在战争史上,通过秘密动员而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成功战例不胜枚举。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以执行“海狮计划”为名对英国佯动,并与苏联签订贸易协定,有效地迷惑了苏联,掩护了战前的动员,使其“闪击”收到了巨大的作战效益。

     公开动员,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动员,通常在战争即将爆发前或爆发后进行。公开动员,传播快捷,覆盖范围广,政治号召力强,是快速动员、争取主动的有效动员方式之一。

     (三)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

     应急动员,是在战争临近或遭敌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紧急进行的动员,其目的在于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与战争相适应的作战力量。应急动员通常包括临战动员和战争初期动员。临战动员是指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进行的动员;战争初期动员是指战争爆发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突发性、突变性不断增强,战争进程大大缩短,争取时间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应急动员将成为现代条件下国防动员的主要方式。

      持续动员,是在战争初期动员后所进行的中、后期动员。持续动员的目的在于不断保持和增强军队的作战实力。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总统布什曾三次签署行政命令或授权国防部征召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并动用后备部队,以保证“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其中,后两次动员就带有持续动员的性质。

     (四)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政治动员等

     战争动员是随着战争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古代,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战争消耗只是一些冷兵器和粮草等,战争动员的对象为人口、粮草、牲畜等。直到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动员领域才开始拓展到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例如:在二战期间,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部门,更进一步被纳入战时轨道,成为统筹安排和集中使用经济力量,满足战争物资需要的重要措施,使得战争动员日趋完善。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四次大规模的科学技术革命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近代和现代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武器装备相继进入战争领域,战争需要的物资越来越丰富,就使战争动员的领域更趋复杂。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为在国际上寻求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多次派高级官员前往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10多个国家游说,争取支持,使外交动员更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战争动员发展到今天无所不包,已拓展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信息、外交等各个领域。

     ? 1、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扩充和调整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所进行的活动,通常包括兵力动员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动员和后勤物资动员。武装力量动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内容,是战争初期夺取战略主动权和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也是决定战争能否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各种动员都是围绕武装力量动员进行和展开的。

     兵员动员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完善动员体制和管理后备兵员,包括健全动员机构和法规,制定和修正动员计划,划分动员补充区和建立专业技术兵储备区,组建预备役部队,登记和训练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以及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等。战时主要是根据国家动员命令,在停止现役军人退役、休假的同时,征召后备兵员,以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兵员补充部队,并随着战争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进行持续动员,保障战争的最后胜利。

      武器装备动员平时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筹集储备,管理好各种武器装备和器材,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发展现代战争所需要的武器装备。战时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国家动员命令,在军事系统的统一部署下,本着就近的原则,分别进行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战略、战役储备装备的紧急启用,把完好的装备迅速、准确地配发给作战部队和其他武装组织,保证战争需要。

      后勤物资动员平时的主要工作是,搞好物资储备,做好军民通用物资的登记统计,制定战时征用计划。战时,根据部队扩编和作战需要,开设物资供应站、物资储备基地,对军队实施各种物资保障。

      武装力量动员基本形式如下:

     (1)按战时编制补充编实现役部队,齐装满员,简称“编实式”,是战时兵员动员的首要方式,速度快,效果好。

     现役部队接到动员命令后,停止转业、复员、退伍、休假等活动,迅速召回外出人员,调整部队建制和人员,补充武器装备和物资,达到齐装满员。

     (2)扩编现役部队。以现役部队为母体,通过补充兵员达到部队建制的扩大或数量的增多,即“扩编式”。迅速按照动员扩编计划和预定方案完成部队扩编任务。

     (3)组建新的部队,从现役部队抽调指挥员和技术骨干,通过补充兵员,组建新的作战部队,即“组建式”。也可以以军事院校为基础,抽调学员和其他人员为骨干,组成新的作战部队。还可以由地方与军事专业相关的部门包干组建新的保障部(分)队。

     (4)将预备役部队和地方部队调服现役和升级为野战军,即“升调式”。

     预备役部队是区别于现役部队的一种武装组织,是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为基础进行编组。预备役部队平时寓于民间,需要时一声令下,可以整师、整团地转为现役部队。地方部队是执行地区性军事任务的部队,包括武装警察、生产部队在内。平时主要担负内卫、守护、维护社会治安、生产建设等任务。在需要时,地方部队可迅速升级为野战部队,开赴战区,投人战斗。在我国,地方部队升级为野战部队,民兵升级为地方部队,源源不断,已成为一个独特的、完整的兵员动员体系。

      (5)征用急需物资。主要是全面组织油料、弹药、器材等作战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供应,以及运输工具、医疗器材、药材和经费等保障,组织突击生产武器装备尤其是新型武器装备,以满足军队扩编的需要。

     (6)健全动员机构,加强组织领导。随着战争的发展,进行持续动员,以保证军队不断补充和扩大,直至战争结束。

     扩军是动员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战争初期,扩军首当其冲。国家在迅速将现役部队等武装组织由平时转为战时,快速实施战略展开以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的同时,下达的第一道动员令必然是扩充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33个国家,约15亿人卷入战争,动员总兵力达7000余万人。战争不仅需要战士在战场上搏杀,还需要大批劳工在军工生产岗位上苦斗。此外,兵员动员的另一项任务是发动和组织公民担负战时勤务。解放战争时期,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动员战勤民工、民兵80多万人,挑夫36万人和车夫139万人,有力地保障了军队作战的需要。

     2、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为了保障战争的物资需求和稳定战时经济秩序,促使企业、经济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转入为战争服务的轨道,调整经济资源配置,增加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生产所进行的活动。

     经济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动员,动员的基础。国民经济动员,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商业贸易、邮电通信、财政金融、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动员。在现代条件下,工业、金融和科技动员尤为突出。

     工业动员的任务,是挖掘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工业产品产量,特别是扩大军品生产规模,为战争和其他国防斗争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它是经济动员的主体。工业动员的对象,包括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常备军工企业是动员的首要对象,后备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企业是持续动员的基础。工业动员依据国家的动员法令、计划,由政府机关实施。

     财政金融动员,是筹措巨额军费保障战争需要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家战时经济稳定的有效措施。财政金融动员准备的主要工作有:制定完善的财政金融动员法规;加强国防财政金融储备;为增加国家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储备,对重要经济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和后方基地提供一定的资金;从财政上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建立动员生产线,结合战时需要增加交通、邮电和防空等建设的投资。

     科学技术动员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应用新兴科学技术,利用科研设施和成果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为国防斗争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使军队保持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科学技术动员通常包括:科技研究机构的动员,科技人员的动员,科技经费、设备和物资动员,科技成果和科技情报的动员。科技动员准备的主要措施有:制定符合国情的科技发展和动员政策、计划,培养造就现代化的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基地建设,不断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科技储备等。

     国民经济动员的作用与意义就在于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主要是重新配置经济资源,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力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战争需要。做好经济动员工作,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平时就要兼顾战时需要,实现民用经济与军事经济协调发展。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保障战争需要。现代条件下,以经济部门为分类标准,一般将经济动员区分为工业动员、农业动员、建筑业动员、运输业动员、商业贸易动员、财政金融动员、信息产业动员,等等。

     现代战争是高能耗战争,经济动员任务越来越艰巨,战争的费用如火箭般的速度不断激增。以美军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的日战争费用为1.94亿美元。越战时,约2.3亿美元,海湾战争时,美军日均耗高达14亿美元。

     经济动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动员是对现代战争的物质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供应必须依托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战时生产。国家为保障战争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战前的物资储备,还要在战时转变经济结构,扩大军品生产。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尽管有一定的储备,但仍然进行了经济动员,以确保急需物资的生产。如沙漠战靴月产量从零猛增至15.7万双,沙漠迷彩服的产量在6个月内从零增加到每个月37.6万套。另一方面,战争的一方一旦遭到军事、经济和政治制裁,其国民经济体系和生产基地将受到打击和破坏,战争潜力必将被削弱。例如,科索沃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猛烈的轰炸,破坏了许多经济目标,使南联盟的经济至少倒退了30年,也使南联盟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有效的经济动员,才能打破制裁,稳定社会经济,创造支持战争的良好环境。

     3、交通战备动员

     交通战备动员是指在全国或部分地区调集交通力量,全力保障战争需要的紧急行动。国防交通动员通常在国家动员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由国防交通主管机构组织,协同政府、军队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交通战备动员准备包括:在平时制定完备的国防交通动员的法规和计划,健全国防交通机构,建立国防交通保障队伍,储备必要的国防交通物资和器材。

     交通战备动员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军队机动、兵员和武器装备的补充、军工生产、军品供应、居民疏散、工厂搬迁以及其他人员、物资的前送后运等。

     交通战备动员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战备网络规划与建设,交通战备工程设施建设,交通保障队伍建设,交通保障物资和器材的筹措、储备以及保障计划、方案的拟定,军事运输设备的研制和改进,战时交通保障计划的拟制与落实,运力动员筹划与落实,交通保障队伍的组织与训练,战时交通运输指挥机构的设置与转换预研,国防交通教育与科研、法规建设等等。交通战备动员,是战争需要的保障,包括铁路运输动员、公路运输动员、水路运输动员、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动员等,确保军队机动,兵员和武器装备的补充,军工生产,军品供应,居民疏散,工厂搬迁,以及其他人员、物资的前送后运。

     根据工作内容和性质,交通战备动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战备设施建设。

      交通战备设施建设,是交通战备各项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交通战备网建设、战备工作建设以及其他相关设施、设备建造等。

     

     2)在交通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 在交通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是指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和通信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交通工具的制造中,同时考虑国防和军事需要,使之既满足平时需要又适应战时需要,既保证民用又便于军用,增强平战时交通运输的生存能力和输送(传输)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改善交通网布局;二是提高运输能力;三是有利于防护和抢修;四是修建军运设施;五是对运输工具制造的要求。

      3)交通保障队伍建设 交通保障队伍是指战时或特殊情况下执行交通工程设施抢修和防护、物资抢运、通信保障任务的组织。交通保障队伍主要由专业保障队伍和交通沿线保障队伍组成。其中专业保障队伍主要由铁路、公路、水路、电信和航空的工程队伍、装卸队伍、通信保障队伍等组成,分别承担本系统的战时保障任务,是和平时期和战时执行抢修、抢运的专业骨干力量。交通沿线保障队伍是由铁路、公路、内河沿线以及港口、机场、车站等周围地区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专门担负交通保障任务的组织,是战时保障的依靠力量和后备力量。此外,交通警察、巡警、治安民警,是维护交通沿线社会秩序和交通秩序、实施非战争行动交通管制和调整的主要力量。

      4)交通战备物资器材储备 交通战备物资器材,是战时交通保障和平时抢险救灾的物质基础。按用途一般分为运营物资器材、抢修抢建物资器材、防护物资器材和通用物资器材四种。交通战备物资器材中既有通用和常用的,又有专用和特殊的。通用物资器材来源广泛,在平时的储备建设中可以少储或不储,需要时可临时筹措,就地取给。专用特殊物资器材则来源渠道有限,临时筹措不易,是平时的储备建设的重点。交通战备物资器材储备分为国家、部门和地方三级储备,分别列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物资储备计划。国家储备,主要是原料、材料,为临战前和战时生产提供物资。部门储备,主要由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和民航总局储备本系统战时抢修、抢建和抢运所需的物资器材和机动工具。地贪储备,主要由省、市、自治区储备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交通战备物资器材。

     5)拟制交通保障计划

     交通保障计划是为完成战时交通保障任务、明确保障方针原则及各项保障猎施而编写的一种文书。它既是战时组织实施交通保障的预案,也是平时组织知落实交通战备工作的依据。按保障范围、业务系统和作战规模等,交通保障计划可分为全国交通保障计划、军区交通保障计划、地区交通保障计划和专业保障计划等。交通保障计划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交通网路的建设和使用;二是交通线路、目标的保障分类和保障任务区分;三是交通设施防护;湘是交通保障物资器材的储备和筹措;五是地方运力动员;六是战时交通运输组织指挥。

     6)拟制重点目标保障方案

     交通重点目标是指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对交通运输控制作用明显的交通建筑物和交通线路会集的地段,通常指铁路枢纽、大型河海港、航空港、重要桥梁、隧道、通信枢纽等。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交通重点目标是敌人破坏的主要对象,也是交通保障的重点。为保障战时交通重点目标通畅所制定的预案称为交通重点目标保障方案。

      交通重点目标保障方案主要包括修复、迂回、舟桥、轮渡、倒运、接运、疏散、隐蔽、对空防御和地面警卫等措施。重点目标保障方案的拟制工作,应在各级交通战备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以铁道、交通、电信、航空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交通运输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保障军队行军作战的生命线。以往战争都表明,出色的交通运输,能够保证战争的胜利,低效率的交通保障,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因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都重视国防交通建设。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之所以能够跨洋远征1万多公里,在阿根廷的家门口夺取了胜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其具有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海湾战争中,美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完成大规模的兵力投送,实现对伊拉克的作战部署,靠的是强大的海空运输能力。科索沃战争中,敌对双方为了在机动中求主动,围绕交通线的破坏与反破坏,进行了殊死斗争。这一切都表明,交通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以至对整个战争进程和结局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世界,武器装备越先进,部队机动性就越强,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就越大。因此,国防交通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1988年起,全国交通装备部门广泛开展了正规化建设,实现了战备工作与经济工作“双向纳入”。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95年2月颁布了《国防交通条例》,标志着我国国防交通工作从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进一步确立了国防交通的法律地位。

     交通运输动员对保障战争需要、夺取战争胜利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交通运输动员能保证军队的快速调动。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英军之所以能开赴远离本土1.3万多公里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作战,即得益于交通运输动员的高效率。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英国就成立了继“苏伊士运河事件”以来的第一个战时内阁,调用了大批商船,组建南大西洋特混舰队,派往南大西洋参战,为夺取战争主动权打下了基础。其次,交通运输动员可确保前线与后方联系的通畅。马岛战争中,英国依赖特混舰队里的56艘商船,形成了长达1.3万公里的后方补给线,使参战部队的作战物资和生活用品都有充分的保障。而与英军相比,阿根廷军队缺乏完善的交通运输动员措施,在英国特混舰队到达前的28天内,他们还没有把足够的物资运往马岛,使守岛军队物资严重短缺,影响了战斗力。第三,军队后勤保障依赖交通运输动员。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名士兵一天的物资消耗量为20公斤,而到了海湾战争时期,这个数字提高到250公斤。海湾战争时期,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动员,先后征用了几百架民航飞机、200多艘民船和80艘国防后备船。在战争开始前,美国就已向海湾地区运送了800多万吨物资和装备,有效地保证了美军军事行动的需要。

     4、人民防空动员(简称人防动员、民防动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局部战争都表明了这样一种基本的作战模式:空袭与反空袭。我们许多军事专家对未来我国可能要爆发的战争作了估计:一开始敌人就大规模地派兵到我们国土上的可能性较小,首先,敌人恐怕还是利用精确制导武器,远程作战飞机进行空袭。因此,防空动员应成为当前动员建设的重点。可以预见,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敌人必然运用其先进的空袭兵器对我重要城市和目标实施大规模、高强度、全方位的空袭,如政治首脑机关、军事指挥系统、关键生产生活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乃至国民精神心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一旦爆发战争,多数反空袭作战将是在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不可能全面夺取制空权。这就要求我们在防空动员建设中必须强化防护意识,台湾以武力抗拒统一的意图越来越明显,我军应组织沿海主要城市进行防空动员演练,以增强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人民防空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防空动员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空设施建设,组织防空专业队伍,普及防空知识教育,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等。

     人民防空动员的内容,一般包括群众防护动员、人防专业队伍动员、人防工程技术保障动员和人防预警保障动员。

     群众防护动员的主要工作包括:平时对居民进行人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防空训练,构筑防护工事和掩体,对人员、重要目标等进行必要的防护准备;战时适时进行人员隐蔽,实行灯火管制。在有放射性物质、毒剂沾染的情况下,对受染地区进行消毒和消除。

     人防专业队伍动员的内容包括:平时根据战时防空任务的需要,组建人防专业队伍,搞好训练,提高执行人防工作任务的能力。战时在杀伤区开展抢险和紧急修复工作,对蒙难居民进行医疗救护,防火灭火,对受染人员、物资、设备和重要目标进行洗消,消除放射性沾染,维护社会治安。

     人防工程物资技术保障动员的主要工作是:平时做好工程物资技术资料普查;拟制人防动员计划和保障计划;加强有关人防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战时对居民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目标实行伪装,根据需要与可能合理地组织人防力量,适时对各种装备器材进行补充和维修,随时保证向疏散地区居民群众供应粮食和各种生活保障用品等。

     人防预警保障动员的主要工作是:平时规划和实施通信和警报网的建设,组织对空观察战时及时向有关部门了解和向人防系统通报空中情况,并按规定适时发出空袭预报、警报和解除警报信号,加强警报系统的防护,确保连续警报能力。

     人防动员的作用主要有三个:第一,民防动员是抗敌空袭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民正是依赖卓有成效的民防动员,以劣势装备抗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达78天之久,创造了“战争奇迹”。第二,卓有成效的民防动员可使战争潜力得以保存。人力资源是战争潜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做好民防动员,才能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第三,战时社会稳定需依赖民防动员。战时维持社会稳定,是争取主动、保证持久作战的一个关键。而民防动员能够有序地组织民众开展防空活动,达到人心不散、秩序不乱的目的,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等的正常进行。

     5、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国家或掌握武装力量的政治集团为了进行战争而开展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全体军民的爱国热情,动员军队英勇作战和人民群众踊跃参战支前,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争取世界人民和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援。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政治动员在国防斗争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是赢得战争胜利特别是正义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顺利进行其他动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政治动员分为国内政治(思想)动员和国外政治(外交)动员。

     政治动员的目的在于:激发全体军民的爱国热情,动员军队英勇作战,动员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增加生产,全力支援战争;通过各种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争取世界人民和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援。

     我国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有国防动员委员会。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有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国防教育等办公室和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承办相关工作。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总理担任,副主任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副职领导担任,委员由国家有关部委和解放军各总部的领导及所属办公室的领导担任。地方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本级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本级政府的副职领导和同级军事机关的主要领导担任。近年来,军队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法规,联合组织实施了交通运输、联合防空袭等国防动员演练。我国正进一步健全国防动员法规,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积极推动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政治动员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其他动员的效果乃至战争的进程。政治动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取民众对战争的理解和支持。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汲取越南战争失败的教训,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第二天,美国总统即通过接受记者的采访,向美国人民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声称“出兵符合美国的利益”,为战争做舆论准备。战争期间,美国发表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的第一个战时国情咨文,以此来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此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二是为战争胜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目前,把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纳入政治动员之中,争取国际支援,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动员手段。海湾战争前,美国一方面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另一方面由政府首脑出面,开展大规模的外交游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美军得以进驻沙特阿拉伯,并切断了伊拉克的输油管道;106个国家参与了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39个国家出动共80多万军队组成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英、法、日、德、沙特等国出资数百亿美元支援战争……美国得到了一个可保证其打赢战争的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国防动员准备与实施

      (一)动员的准备

      1.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打牢动员的思想基础

      做好动员准备,有赖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努力。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是动员准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通过教育使全体人民认识到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环境,但和平环境需要强大的国防来维护。不打仗,可以不动员,但是决不能不进行动员准备。相反,维护和平更需要加强动员准备,以便利用有利的时机,壮大和平力量,制止战争爆发。

      2.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打牢动员的物质基础

      国家动员能力取决于动员基础,包括国家的人力资源、国家经济部门的生产能力、战略原材料的储备、财政金融的实力等。我们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积蓄和发展战争潜力。同时,国民经济建设必须随时考虑到动员的需要,必须具备转人战时体制的能力。例如,大型企业兼备军品生产的能力,交通运输具备适应战时运输的能力,通信设施具备保障战时通信指挥的能力等等,这些都不是战争打起来可以仓促完成的,必须平时预先做好准备。在进行经济建设中要把军事目的、军事用途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在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赋予各部门、各方面一定的动员职能。

      3.搞好后备兵员储备,打牢兵员动员的基础

      民兵、预备役是常备军的后备兵员,是现役部队组编补充兵员的主要来源,也是战时动员的组织基础,在整个动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后备兵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些石须从提高质量入手,做好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兵员动员准备工作。着眼未来合同作战特点,积极开辟有效途径,扩展专业技术兵储备量。一是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加强与动员扩编部队挂钩联系,充分利用部队的装备器材和技术人才,实行对口带训,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兵员数量;二是调整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和县城厂矿企业集中、技术力量雄厚、军地通用准备器材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兵组建面,增加专业技术分队种类和组建量;三是以地(市)和县(区)为单元,分别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四是不断调整、改善武器装备种类,逐步搞好配套,在民兵组织和预备役部队中有计划、按比例逐步组建一些炮兵、工程兵、装甲兵、防化兵等特种专业技术分队,优化兵员结构。

      4.健全和完善动员体制,打牢动员的组织领导基础

      动员体制是动员领导机构与动员计划、动员法规体系的总称,是国家准备和实施动员的组织保证和法律保证。健全的动员体制,对提高动员效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必须健全和完善动员领导机构。要进一步理顺关系,逐步形成分工科学、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关系,使整个动员体系精干、高效,保证后备力量动员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健全完善国防动员的法规。只有健全法规制度,才能使动员准备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保证动员准备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第三,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动员计划。计划是动员准备与实施的主要依据。因此,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动员计划,逐步形成完整的动员计划体系,包括国家动员总计划、国民经济动员计划、武装力量动员计划、人民防空动员计划、交通通信卫生动员计划、科学技术动员计划、支前保障动员计划以及政治动员计划等,并将动员计划列人国家基本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计划一经制定和批准,就应下达给各级贯彻执行。

     (二)动员的实施

     1.动员实施的时机

     正确把握住动员时机,就能掌握战争主动权,反之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过早动员会打乱自己的计划,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还可能成为敌人的借口;过迟动员,军事上被动,并将造成损失。要依据国际战略环境、敌国战争准备的变化和兵员动员工作的特点来确定兵员动员的时机。如应急动员,在战争即将爆发之前,风云变幻莫测,要迅速判断,抓住时机实施动员;临战动员,交战双方已经打响,态势高度紧张,必须全力以赴搞好人力、物力的动员;战争中后期动员,要纵观全局,掌握节拍,保持后劲。

      为准确把握动员时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预测。内容包括:国际战略环境;敌国军事战略思想发展趋势,军事实力,经济能力,武器装备技术水平;本国的军事实力、后备兵员和快速动员状况以及可能得到的援助。二是加强战略侦察,做到知己知彼。除了动用现代化手段实行军事情报侦察外,还要通过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三是综合分析,果断决策。必须审时度势,从猎取情报,分析情况到动员令的下达,都要快速决断,及时反应。

     2.动员实施的程序

     战争动员,要依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和动员计划来组织实施。动员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过程。能否有效而持续地实施动员,不仅取决于一国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条件,而且取决于社会制度和战争的性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还取决于组织动员的能力和动员准备的程度等。

     实施动员的程序,是指按时间先后和流程次序,对兵员动员的实施过程所安排的工作步骤。一般程序有:

     (1)发布动员令

     动员令是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某些部门转人战时状态的命令。动员令的发布,关系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各国大都由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十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规定,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并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第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发布动员令分公开发布和秘密发布两种。动员令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前的政治、军事形势,敌国发动战争的企图和本国所面临的威胁;国家进行战争的意志和决心;对战争动员实施作出的原则规定和要求;明确战时国家动员机构的组成和权限;明确动员的规模和开始动员的日期。

     (2)调整和加强动员机构

      和平时期的动员机构,无论是人力还是权限都难以适应战时需要。因此,一旦战争爆发,必须及时调整和加强。一是要加强动员机构的力量。各行政区的动员机构要吸收与动员有关的工、商、贸、交通、燃料、公安、司法等部门的领导参加,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动员效率很高的机构。二是要赋予较高的指挥职权。动员事关国家安危,责任重大,如果权力有限,指挥无力,处处受制,就难以完成繁重的动员任务,影响战争的顺利进行。所以,各级战争动员机构都应由职务较高且精明强干的人来领导,并赋予较高的职权。各行政区的动员机构,必须有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各部门、各行业的动员机构,必须由部门、行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三是调整扩大动员机构。可在其中建立“指挥决策系统”、“组织计划系统”、“协调系统”、“政治工作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

      (3)修订战时动员计划

      战时情况千变万化,“计划”的修订是完全必要的。战时修订“计划”由国家各级动员机构负责实施,吸收有关部门参加。“修订”的基本原则:以平时制定的“计划”为基础,以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和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战役计划为依据,以满足部队动员需要为目标。对“修订”工作的要求是:通盘谋划,抓住重点;内容全面,条文具体;注重效益,具有弹性。

      (4)落实动员计划

      动员令发布之后,负有动员任务的地区、部门和行业,应根据修订的动员计划,迅速转人战时体制。武装力量、国民经济、科教文化等部门和社会生活,都以保障战争胜利为轴心迅速进行调整。

      武装力量要迅速转人战时状态。满编部队应迅速集结到指定地域,补充武器装备;有作战任务的部队,要迅速开赴前线。简编部队应迅速补充,满员齐装。预备役部队应根据情况,迅速集结、换装、发放武器装备,实施交接,转隶关系,明确任务,并抓紧时间进行整训。民兵应做好应征准备,同时启封民兵武器,成建制组织起来,进行必要的训练。另外,视情况准备成立新的部分)队。

      地方政府各部门要根据上级下达的动员任务,积极实施动员计划。经济部门要迅速动员民用工厂转产,生产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服装和食品等;科研机关要抽出人力、物力,研制、开发新型武器装备;教育部门要组织地方有关的大专院校为军队培养和输送人才;宣传文化系统要搞好政治动员,加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参军参战的宣传教育;民政部门做好优抚工作;外事、外贸部门应积极争取外国的军事、经济援助,并通过各种途径广交朋友、打击敌人。总之,各行各业都要动员起来,落实战争动员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转人战时体制,为战争服务。

     平时的动员准备是战时动员实施的基础。平时作好动员准备,积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后备力量,不仅对战时实施快速动员,夺取战争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起到遏制战争、威慑敌人的作用。

     四、现代战争动员的主要特点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规模大,范围广,突然性强,破坏性大,特别是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以及高技术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使战争更加残酷,人员伤亡、物资消耗巨大。这一切对动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是:

     1.动员范围大,领域广。局部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无论是进行小规模的局部战争,还是进行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动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海湾战争中,美国在陆、海、空三军都征召了后备役人员,动员的范围几乎涉及全国各个方面。除兵员动员外,还动员征用大批民船、车辆和大型民用运输机,以及作战和生活物资达数万种。伊拉克为对付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民防等各个方面。可见,现代局部战争规模虽有所不同,但动员中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组织工作极其复杂。动员涉及的各种对象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动员工作必须全面筹划,整体协调,从多方面作好准备,才能适应现代战争中对动员的需要。

     2.动员内容多,数量大。所谓数量多,就是动员的兵员和物资要有足够的数量,首先要保障战争初期的需要,同时还要保持持续的动员能力,以保障战争中后期的需要。世界近期发生的局部战争,规模虽然有限,但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物力、财力消耗增加。如海湾战争仅打了43天,美军及多国部队却消耗了611亿美元,平均每天消耗11.2亿美元。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美国动用了3132艘大型舰船昼夜不停地往返于战区至美国本土和欧亚等地运送作战物资,出动军队和民航飞机1. 1万架次向海湾运送武器装备、弹药给养,甚至动用了美国在世界各军事基地的战略储备。高技术战争中,作战物资处于高强度、高速度的消耗状态,这就要求提高持续动员能力,从而要求在平时打好动员的基础。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33个,共15亿人口,动员总兵力70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61个,共17亿人口,动员总兵力1.1亿人。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只打了18天,阿、以双方亦动员大量人员、物资投入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动员兵力116.5万人,动用坦克3550辆,飞机1011架,直升机190架,作战舰艇128艘;以色列动员兵力41.5万人,动用坦克1700辆,飞机690架,直升机84架,作战舰艇49艘。

     3.动员时间紧,速度快。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突发性、短促性、速决性不断增大,从发现战争征候到实施动员的时间十分短暂,可供动员利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为夺取战争主动权,要求军队组建扩建和展开快;人员物资的运输、补充快;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快,改组工业结构、扩大军工生产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军队完成动员的时间为5-21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军队完成首批动员的时间为2-9天。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战争爆发后15分钟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动员令,1小时后征用了大批民用汽车投人军事运输,48小时内动员了30万人开赴前线。美国在海湾战争爆发前进行的武装力量动员,部队开赴战区的时间一般只用2-4天,其中,陆军先头部队接到总统命令后2天内就抵达沙特阿拉伯。由此可见,战争动员所能利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动员的速度比以往要求更高,即使在战争爆发之前进行动员,其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只有快速完成动员任务,才能获得先机之利。高速度的战争动员,可在一定时期内弥补兵员数量上的不足,改变作战力量的对比,夺取战场主动权。反之,基础再雄厚,力量再强大,也将受到压制、分割而难以发挥作用。

     4.动员技术兵员多。现代战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直接一线直接参战的士兵和指挥人员减少,后方技术保障、设备维修人员成倍增加,这就导致军队中专业技术兵员比例不断上升,要求兵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军事素养,以便能迅速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的技术种类仅有20多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展到160多种。现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军队中的专业技术种类已达到几千种。可见,现代战争对专业技术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后备力量战时动员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征召的后备役人员,大都是专业技术兵。英军在海湾战争中动员的1500名后备役人员,全部是专业技术兵。战争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参战的军兵种越多,专业技术兵比例就越大,对动员的整体质量要求就越高。质量重于数量,已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动员的基本要求。

      5.科技动员地位突出。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十分重视新兴科技的开发研究,建立完整的军事科研体系,筹集巨额资金,集中大批的科研人员,从事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集中近4000名科学家,投入20亿美元研制原子弹。进入80年代后,其每年用于军事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费的50%以上。

     6.动员隐蔽,准备充分。

      现代侦察情报手段先进,远程兵器精度高,破坏力大。战争初期,敌人必将依仗其先进的技术装备,采取各种手段,对我进行破坏。因此,在组织实施动员时,特别是兵力的集结与机动,军用物资的储备与运输,应力求做到隐蔽安全。在平时,要根据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演练,以适应战时复杂情况下实施快速动员。许多国家平时就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健全领导机构,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五、战争动员的发展趋势

     战争动员历来是关乎国家安危和战争胜负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军事领域内正在发生的新军事革命不但引发了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军队体制编制的深刻变革,而且对战争动员也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1、高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

     战争动员直接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战争样式变化的影响和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决定着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战争动员的发展趋势。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条件下,战争基本上是人力的搏斗,战争动员以兵员动员为主,是一种“体能型”的动员;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战争由冷兵器时代逐步进入热兵器时代,战争动员以国民经济动员作为重要内容,成为一种“经济型”动员。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深刻改变着世界的经济面貌,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变化,世界发达国家的军队正呈现出武器装备智能化,人员构成知识化,作战编成一体化和指挥控制高效化的大趋势。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动员,已进入以“智能型”为主的新阶段。一是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先进生产成果,开发研制新的武器装备系统;二是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社会科技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和装备资源,不断提高战争动员的高科技“含量”;三是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先进的信息设施和信息力量,不断完善战争动员指挥自动化系统,提高战争动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2、空间范围显著扩大

     在动员空间上,随着远程投送工具和远程打击兵器的广泛运用,战场空间显著扩大,作战范围可能延伸至太空、高空、低空、地面、海面直至地下、水下,出现空地一体、空海一体、海地一体的立体化战场。即使是规模很小的战争,战争动员也将是“全方位”的,必将动员陆、海、空、天、电力量参战,依靠诸军兵种联合制胜。在动员范围上,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军事同盟的强化,未来战争动员的“国际性”走向日趋明显。在动员内容上受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越来越大。

     3、预备役人员比重不断攀升

     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大量使用,使一线直接参战的士兵和指挥人员大大减少,而后方技术保障、设备维修人员则成倍增加,为适应这一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