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主题教育 > 正文

    附件登革热疫情防控救治方案.doc

    时间:2020-08-14 08:07: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临床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种类型,后两型病死率较高。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是国境口岸监测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

     流行概况

     1、世界流行概况

     登革热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根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命名为登革热。1944 年著名病毒学家Sabin 成功分离了登革病毒。1955 年Sabin 研制了鼠脑适应,神经毒力突变的灭活疫苗,并应用于人体。

     自1779年世界上首次报道登革热流行以来,陆续有此病流行的报道(如表5-1所示),流行地区主要是热带与亚热带,涉及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地区流行最严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的登革热在东南亚开始大流行。20世纪50年代主要流行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6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以后在新加坡、缅甸以及我国台湾及沿海省份;70年代后东南亚均有程度不同的流行;80年代后,登革热在东南亚地区日益加重,并成为大部分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

     70%以上的疾病负担发生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该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在近年来迅速上升。非洲和东地中海区域在过去十年中也有该病的更多疫情纪录。2010年,欧洲的两个国家也曾有登革热本地传播报告。城市化、人口和物资快速流动、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均是导致登革热全球增长的因素。

     图5-1 世界登革热流行分布图

     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DF病例多达1亿以上,DHF病例达几千万,受威胁人口达25亿,登革热已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50 万登革热住院病例,其中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最近的一次爆发流行发生在2012年4月,斯里兰卡全国范围内已报告9700例登革热病例,45人死亡。其中45%的病例出现在首都科伦坡所在的西方省,科伦坡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

     表5-1 登革热世界流行简史

     流行时间 流行地区 社会和经济损失 1779年 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 全球首次发现 1780年 菲律宾、美国费城、印度马德拉 1873年 台湾澎湖县 台湾首次发现 1880年 埃及开罗 4/5人口患病 1897年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首次发现 1922年 美国南部 10万人感染 1925-1926年 澳大利亚 56万人发病 1928年 希腊 造成约1000人死亡 1942-1945年 日本 每年约10万人发病 1960年 越南 约200万人发病 1977-1981年 波多黎各、古巴 患者数十万 1995年 南美洲 至少20万人感染 1998年 全球爆发 1200万人感染 2001年 美洲地区 60万人感染,1.5万人患登革出血热 2005年 东帝汶 336例病例,22例死亡 2006年 马尔代夫 602例疑似病例(包括64例登革出血热和9例登革休克综合征)。 2008年 巴西 登革热病例共120570例,其中包括647例登革出血热病例,48例死亡 2009年 佛得角 16744例登革热疑似病例。 2009年 印度 患者超过4720人,造成80多人死亡 2010年 巴基斯坦 1500多例登革热病例,15例死亡 2011年 菲律宾 截止8月初,发病45333人,其中267人死亡 2011年 泰国 发病3.77万人,27人死亡。 2011年 柬埔寨 发病5400余人,29名儿童死亡 2012年 斯里兰卡 至少9700发病,45人死亡 2、我国流行概况

     我国最早有关登革热的记载是1871年厦门的流行。1976年在援外人员中发现二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人,成为我国首次发现的登革热病例。1980年在海南岛爆发登革热疫情,这是建国后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登革热流行,报告病人近44万,死亡64例。之后每年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都会有局部流行。登革热的流行主要在5-10月份。多发生在气温高、雨量多的季节。一般雨后2-3周伊蚊密度上升,导致发病高峰出现。我国海南和广东主要流行季节在3-11月,海南高峰为4-6月,广东为8月。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的数量更多

     2、传播媒介: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花脚蚊暗刺蚊)通过吸食人血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伊蚊→叮带登革热病毒者→病毒在蚊体内复制繁殖→叮健康人→病毒随唾液进入健康人体→发病(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

     (三)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典型登革热

     1、初热: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在早期可预见儿童病例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

      2、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同一患者可见不同形态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觉大部分不脱屑皮疹可持续3-4天

      3、出血:25%-50%兵力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4、其他:约四分之一的病例有肝重大黄疸不见多

     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重型登革热: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四)登革热的诊治: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对症治疗:

      1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

      2、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3、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4、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5、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注入脱水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五)登革热的预防:

      1、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

      2、夏秋季外出注意防护野外活动穿长衣裤鞋袜或涂抹好防蚊药膏避开二次活动高峰尽量少到蚊子易孳生场所停留或活动流行期间少外出不到病人家中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夏秋之间注意保暖防感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个人或家庭邻居有疑似病人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