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自查报告 > 正文

    全国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之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

    时间:2021-03-05 14:01: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达达文库编辑按】“十四五”即将起航,中国经济怎么干? 文|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非凡“十三五”即将收…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全国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之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5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十四五”即将起航,中国经济怎么干?

     

        文|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非凡“十三五”即将收官,壮阔“十四五”即将启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给未来中国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做出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发展引人瞩目,《建议》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等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和重要目标,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经济的实现路径。
            
         “十四五”时期处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5年将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5年,中国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第一个是要稳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人均GDP水平迈入发达国家门槛,这个任务很艰巨,意义也非常大。第二个很重要的是这几年可能要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使经济与社会不平衡不发达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面对重重挑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具体说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目标中没有直接提及增长数字,而是说要充分发挥“增长潜力”,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要努力保持经济增速在潜在增长率附近,使各方面要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说充分发挥了,质量又提升了,中国经济增长就没有问题,提不提速度都没有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以前发展阶段主要靠要素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未来要素投入空间也在收缩,就是投入的边际效率在下降,这样就要更多地去提高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转向创新的驱动。”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落实到经济发展层面,则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在创新驱动的大战略下,实体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现代化升级。《建议》明确“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我国“十四五”期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在当前复杂的国际下还着多重意义。
            
         王一鸣说:“在根本上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要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稳定性和竞争力是相互关联的,有足够强的竞争力,产业链才会更稳定。现在一些国家给我们断供,如果在一些关键环节,有国际最领先的水平,就不敢轻易断供,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反制手段,所以这两个我觉得是相互关联的。”
            
         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这其中“数字化”前景广阔。《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建议》中提出的战略部署。同时,《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近年来,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那么,在“十四五”期间提振内需的堵点如何打通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未来新的产业崛起,新的需求出现本身,它和人是连在一起的,怎样让人能够真正流动起来,真正实现农村人口未来市民化,提升到这样的手段,我想这可能是打破堵点的时候,可能在未来需要关注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户籍制度,涉及到农村用地市场化的流转,也涉及到城市租赁住房的建设,这些都是在‘十四五’期间改革需要去破题的关键领域和环节。”
            
         在“十四五”规划的蓝图中,很多经济领域的发展目标都一脉相承,围绕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做文章。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一章节中,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建议》中,“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内外环境在变,发展的定力不变。应对挑战,改革依然是最强大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从总体来看,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渠道还不畅通,市场竞争还不充分,部分领域价格尚未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建议》中勾勒了“十四五”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建议》还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这其中,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重要一环。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建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王一鸣说:“不要把国内循环为主体理解成每个地区都要搞循环系统,它一定是更加开放的,所以不要理解为对外贸易要减少,我们还要继续扮演世界的工厂,还要继续去成为世界的市场,所以进口博览会正在举办,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开放性,对全球生产要素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放眼未来,立足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开好局、起好步,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十四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意义重大

     

        文|刘现伟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经过40多年的艰苦探索,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同时,国资国企改革尚未到位,国有企业治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经营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进展回顾
            
         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改革实际,采取了不同办法和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按照时间脉络,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方式、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成为各方共识,这一时期国有资产运营方式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实行拨改贷、两步利改税、推行承包制、进行股份制试点等一系列改革。
            
         第二阶段:创新制度建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需要,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改革措施包括:推进股份制改革与国有企业上市,打造国有资本流动机制;
    实施“抓大放小”战略,推进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加大兼并重组力度,调整和优化国有资产布局。
            
         第三阶段: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管。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明确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基本原则。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分工上实现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确立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四阶段:以管资本为主全面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及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目前,与《指导意见》相配套的一系列文件已经印发,形成了国企改革的“1+N”文件和政策体系,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框架,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持续推进,国有资本运作积累了重要经验,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和历史性伟大成就。目前,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形成,许多任务还在持续落实过程中,改革仍然处于现在进行时。
            
         国企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固有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仍需加快。虽然经过多次调整,但国有经济布局仍不够集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需优化。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过散问题仍然突出,在398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国有经济涉足的行业仍多达380多个,“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还不少。一些企业主业不够突出、辅业存在亏损,对企业的经营运转、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等工作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亟须进一步提高。由于国有企业功能目标不明确和分类改革监管不到位,导致经营机制不活、效率不高。一些国企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意识,企业大而不强,没能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集中度高的优势。
            
         三是国有企业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尽管国有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政企不分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障碍。部分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仍然存在平均主义现象,紧缺人才、管理层工资收入低于市场价位,缺乏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机制。
            
         四是国资国企监管体制仍待完善。目前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仍不能适应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新要求。历史上国有企业从规模扩张、高速发展走过来,体制机制、发展方式比较适应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公司治理、商业模式还不太适应新阶段、新任务,公司层级过多,国资监管没有真正转到管资本上来,国有企业转变观念和思路的任务依然迫切。
            
         “十四五”深化国企改革的重大意义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十四五”期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速度、结构、动力呈现新的特点。国有企业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代表,行业产业的影响力强,在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人才和技术积累,实施国家重大创新工程的基础好、实力强,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承担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许多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四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最重要抓手。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在能源、交通、通信、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领域、要素保障领域比重较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因此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对产业链上下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无论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还是在非重要行业和非关键领域或者一般竞争性领域,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经营效率核心标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十四五”深化国企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新使命、新要求和新形势。
            
         国企改革面临更高发展质量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供给侧。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无法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高端高质的新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供更好质量的产品、更高水平的服务,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国企改革面临更高奋斗目标的考验。从“十四五”起我国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必然要求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有企业必须要扛起来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压力。“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会更加复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格局和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在增加,下行压力在增大。世界格局出现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全面竞争态势,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创新需求更加迫切。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摆脱技术依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努力突破。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要由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形成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有企业长期依赖的大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会更强烈,必须要下决心推动企业发展进行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更加公平公开公正,这都对“十四五”期间深化国企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董战峰 张哲予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大战略安排,提出了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明确部署。彰显了中央对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坚定决心,为“十四五”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深度融合    
          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和企业科学布局谋划,防止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严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能耗与排放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的力度。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深化工业行业超低排放政策,推进企业进园区工作。重视国家级新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的评估和治理,推动开展集群化治理和循环化改造。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广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的试点经验,打造绿色制造体系。
         构建现代清洁能源体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清洁能源企业。促进传统能源要素和新兴清洁能源要素的有机融合,深化专业化分工,形成制造与服务相互促进、多细分领域相互依存的清洁能源生态。构建相对完善的我国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完善我国清洁能源的全球供应网络,发展清洁能源领域的平台组织,改革我国清洁能源供应的体制机制,控制煤炭使用。
         加快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在公共交通、中短途客运、物流运输、出租车行业、城镇公共事业车辆等领域,实施“车—油—路”一体的轻型车超低排放。推动实施新车碳排放标准。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设施建设,筹建车用废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与郊区的公交系统衔接和覆盖。
         积极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通道,引导产业生态化转型,培育生态产业化发展,壮大生态产业新领域。推广节能环保产业,建设专业化节能环保企业,推动环保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环境服务综合体。加大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力度,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环境保护服务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绿色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构建绿色项目库。
         推进绿色生活与消费全民行动。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推广绿色生活行为准则,创建一批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创新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制定绿色消费指南,推广绿色产品,推动循环经济,完善居民水、电、气、垃圾处理等收费体系。
         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深化常规污染源治理,强化机动车、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质量达标,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水质保护,强化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加强近岸海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继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试点。提升环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强化危险废物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完善陆海统筹机制。设立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制度,加强碳市场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严格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全面落实“三线一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动引领和积极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推进“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政策,实施好空间的生态环境属性差异化管控,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政策体系。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空间评价制度和生态环境管控清单准入制,完善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实施水气土环境要素质量分区管控政策,建立重要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政策,实施分区分类差别化管控。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认识。强化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等生态节点保护和建设,加强蓝色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推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健全的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依托生态保护开发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完善“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实施精准监管和智慧监管,按照生态完整性完善区域生态监管机构,加强环境保护常态监管力度,完善监测点空间布局,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监测点信息采集数据种类和数量。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责任明确和数据共享的生态监测物联网,加强中长期环境质量预报能力建设,拓展建设自然生态监管。

     

    德国专家看“十四五”规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博喜文  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高级顾问    、法学博士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此句出自中国古代军事家和哲学家孙子的著作。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让我想起这句名言。此次会议自然与军事问题毫无关系,讨论的是和平时代的社会问题。我之所以提到孙子,是因为这位伟大的中国先哲的思想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在欧洲被广泛用于培养经济领袖及职业经理人之中。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向全会作了说明。虽然该纲要草案尚需在明年三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正式批准,但五中全会已向深入筹备和确定政治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发出了具有指导性的重要信号。会议召开之前,“十四五”规划的筹备工作已经广泛开展。例如,今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一共收集到网络留言100多万条,并从中筛选整理出1000多条意见和建议。
         自1953年以来,中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十三个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种体系亦可视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明确了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规模的国家的发展规划,为本国人民及外国投资者都提供了稳定和一贯的政策保证。先进行审慎的规划,再进行落实——这种模式或许是中国几十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而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不仅使中国受益,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锚。据官方统计,自2006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大贡献国;
    自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达30%。同时,在这一体系的框架中,后一个五年规划是在前一个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旧规划之间实现了无缝衔接。
         目前接近尾声的“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例如,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目前已超过一万美元。“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已得到实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由于在“十三五”期间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就业政策,就业状况持续保持稳定。2016年至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完全消除绝对贫困。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012年的9899万降至2019年底的551万。中国正努力在2020年底之前消除极端贫困。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消除绝对贫困的国家。正如2018年初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所说的,中国“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除了中国的领导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表现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人民的纪律性以外,“十三五”规划的成功也为中国经济从一季度受疫情重创下滑转而重返健康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专家评估,中国将是2020年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尽管开局前的情况良好,但“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仍然面临着不同寻常的挑战,这是由一些无需中国负责的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另一个因素是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恶魔”日益增多,使得多边主义和全球化面临危险。多边主义和全球化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了和平、安全和繁荣。在我看来,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尤其是美国为追求肤浅的强权政治而对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提出强烈的质疑,意味着对整个人类的福祉和进步的质疑。
         对于中国而言,这些形势的变化意味着:在即将实施的“十四五”规划中,要使本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受自身无法控制的外部风险的影响。换句话说:要“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我认为,中国现已制定的新发展模式将为进一步的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基于两大支柱。第一支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的“双循环”战略。这一战略旨在加强国内经济,同时日益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性。国民经济将通过提质增效实现健康发展。这也正意味着要坚决推进数字化、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高科技和创新等领域的发展。对于教育科研领域的进一步投资将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内需将得到进一步拉动。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收入显著增加,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做法。
         第二支柱是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的不断增强将为进一步扩大与国外互利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诋毁中国与国际脱钩是完全错误的。多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在世界各地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就曾明确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明确表示:中国将依靠“国内和国际双循环”,“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
    要使中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补充说,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越迈越大。
         当然,新的五年规划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实现其设定的远大的环境目标。其他议题包括人民收入的提高,优先就业政策,优质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重要的是,这一规划向国内外发出中国自信和稳定的信号。或者我们回到孙子的名言上来:中国正以稳定的秩序和冷静的态度应对全球的政治混乱和动荡。我认为,这符合习近平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出的要求,即“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以“拼抢实”的状态为“十四五”开局谋篇

     

         1月26日上午,在政协联组讨论会上,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殷切寄语,要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狠抓落实、奋力求“进”,全力推动经济尽快回归正常、回归本位,确保今年开局漂亮、全年精彩。过去的一年,是湖北历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湖北人民全力打好战疫、战洪、战贫三场硬仗,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双胜利的英雄答卷。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了 “十四五”时期湖北的发展宏图,从经济增长到居民收入,从生态环境到技术创新,从省域发展到乡村振兴,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方方面面。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局的精彩决定宏图实现进程。目标催人奋进,疫后重振的湖北,需要一个奋力赶超的明确目标,需要拿出“拼”“抢”“实”的精气神。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过去的成就是拼出来的。敢于“拼”,就是发扬“两军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拿出“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拼劲,精准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补齐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推石上山、爬坡过坎”。“拼”视野格局,“拼”敢闯善为,“拼”出彩业绩,以非常之精神、非常之作为推动湖北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发展,绘就壮美荆楚锦绣画卷。    
          快马加鞭催人急,“水击石飞,势也”,要让石头在水上飞起来,靠的是速度。不论是巩固经济持续回升态势还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不论是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不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无不需要拿出“抢”的速度。全力“抢”,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抢时间、抢人才、抢机遇、抢速度、比学赶超,转轨提速。在这个奋进的时代,只有进的快一点,做得好一点,才能变追赶为领跑,在稳的前提和基础上中擂响“进”的鼓点。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发展是硬道理,实干是硬功夫。“干”就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担当作为的奋斗者。以落实“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中心,彰显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以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为指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发展“三新”。干部群众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大干、实干、苦干,鼓足不甘落后的心劲,朝着更高目标奋勇前进。    
          踏平坎坷成大道, 携手奋进续华章。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时代呼唤我们新一年展现新作为,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加速的状态争先作为,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为“十四五”开局谋篇,推进湖北高质量发展!
         

     

     练好“十四五”时期基本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市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并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抓好“十四五”时期工作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力量的基础,是党执政大夏的基石和前提。同时,因条件缺乏、资源欠缺等因素,基层党组织也是力量较为薄弱的环节。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冲锋陷阵作用。然如何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必然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为“十四五”时期立好基准线、补好基础课、练好基本功,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全域提升。
        以政治淬炼为要提升领导力。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具有核心领导地位的,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法治、自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居民委员会的自治作用,都得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因此,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上下功夫,筑牢基层党组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责任,切实让基层各类社会组织统一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凝聚合力、深入协同,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大厦,确保为“十四五”规划执行落地提供政治保障。
        以思想淬炼为基提升引领力。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武装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头脑,确保牢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尤其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上出实招,注重学习教育与实践运用结合,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引领基层党组织一切行动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以实践锻炼为本提升号召力。正人先正己,帅人先帅己。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和主阵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是推动发展、造福群众的顶梁柱和带头人,要在实践行动中敢于表率、在急重险难中勇于攻坚、在群众期盼中锐意进取,才能凝聚团结群众、教育引导群众朝着共同目标聚力用劲。“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唯有汲取党群干群合力,才能提供强大引擎和动力。
        以专业训练为重提升组织力。党的力量来自于组织,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遵循。基层党组织如何在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激发战斗力、创造性,关键看是否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尤其要摆脱本领恐慌和“知识盲区”。新时代新形势下,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更高,决定了基层党的建设标准更严。从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再到加强城乡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又到推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有序有效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地落细,不断提高能干、会干、善干、干成的能力水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