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策划方案 > 正文

    党史讲座第二章

    时间:2020-09-15 09:32: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

     教学目的和要求:着重学习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理论。学习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与原则,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关于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着重领会坚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的极端重要性。认识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发展上的伟大意义。认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严重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及发展;红军长征的胜利

     教学难点:三次“左”倾机会主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类教学法;观察法

     教学手段:集中学习

     课时安排:一个学习日

     教学内容:

     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一)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①中国人民受压迫最深,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②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无级必须发动依靠他们,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③农村是反动势力统治的薄弱环节。

     2、可能性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半封大国。

     ②通过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有良好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支柱。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她的政策的不错误。

     (二)理论内容

     这一理论就是把革命重心放到农村,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在这里,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基础内容,根据地是革命的重要基地。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理论形成的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的发表。

     (三)理论意义

     1、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3、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

     4、理论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主要体现在两篇文章中: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具体而细致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政治态度,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文章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如首次把资产阶级分为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是我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问题理论,表明毛泽东思想已在革命风暴中萌芽了。

     (二)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及发展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具体说是四篇文章的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特别是1930年5月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1937年,毛泽东写了《矛盾论》、《实践论》,1938年写《论持久战》,1940年写《新民主主义论》和《〈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特别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表明我党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已经形成为完整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正式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三、三次“左”倾机会主义

     (一)概况

     第一次: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出现于1927年11月。主要错误是:革命性质问题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革命形势问题上过分夸大革命力量的发展成熟;革命策略问题上主张进攻,不顾条件暴动。这次“左”倾危害时间不长,1928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发布《关于共产国际决议方案的通告》,对盲动主义进行批判,至此结束。

     第二次:立三路线,出现于1930.6。主要错误:不承认革命需要主观力量的准备,不承认革命的不平衡性,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顽固坚持城市中心论;组织上搞宗派主义,排斥异已。立三路线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了重大挫折和破坏,白区党的力量也遭到破坏,如右江根据地红七军奉命孤军北上作战,结果军队由6万减为2万,淅鄂西根据地的红二军团远离根据地去配合攻打长沙,全军3万人减为1万人。

     1930.9召开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立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

     第三次: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出现于1931年元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主要错误:在社会性质和阶级关系问题上,夸大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在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主观力量的发展;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在军事斗争中,主要正规战,阵地战;在白区工作上,采取进攻形式和冒险行动,拒绝利用一切合法斗争手段;在组织问题上,大投宗派主义和惩办主义。严重危害:这次冒险主义,几乎葬送了红军、葬送了党、葬送了革命,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具体来说,其严重危害表现有三:一是丧失了“九.一八”以后出现的有利革命形势;二是使红区革命力量损失达90%以上;三是使白区革命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1935年元月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中央的历史。

     (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达四年之久之因

     1、共产国际的扶持。

     2、王明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具有很大欺骗性。

     3、党内存在着“左”的思想基础。

     4、深厚的社会根源。

     (三)党内容易出现“左”倾之因

     1、革命急性病作祟。

     2、深厚的社会根源。

     3、党内存在着“左”的思想基础。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

     (一)五次反“围剿”简况

     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连续对红军(红色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第一次鲁涤平指挥,第二次何应钦,第三、四、五次蒋介石亲自指挥。敌人兵力一次比一次多,由第一次的10万人增加到第五次的100万人。我军兵力前四次只有3—5万人,第五次10万。

     前四次反“围剿”,由于毛、朱、周的正确指挥,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反“围剿”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时,毛受到“左”倾机会主义的排挤,由坚持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博古、李德指挥,采取不切红军实际的冒险攻坚,分兵把口,消极防御,致使红军惨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二)长征简单经过

     1934.10.21,红军反“围剿”再也不能继续坚持下去,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自江西瑞金、雩都和福建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他各路红军也先后开始长征。

     红七军团(即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1934.7.6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红六军团:1934.8.7,从湘赣革命根据地遂川横石出发。

     红二十五军:1934.11.16,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罗山何家冲出发。

     红四方面军:1935.3.28,从川陕革命根据地苍溪出发。

     红二、六军团(1936.7改称红二方面军):1935.11.19,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桑植刘家坪出发。

     红军在长征途中,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曾在川西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六军团也在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1935.12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10三大主力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三)遵义会议和盘县会议

     1、遵义会议

     在长征过程中,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红军处处被动,革命面临灭亡的危险。1935.元.7,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于15日—17日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地位,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后在行军途中又加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遵义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地位,成为中共在政治上达到成熟的标志。

     2、盘县会议

     盘县会议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经过贵州盘县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1936年3月28日、2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占领盘县和亦资孔地区,胜利进入南北盘江之间。为了决定红二、六军团走(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与留(留在乌蒙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3月30日,盘县会议在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驻地武营头(今盘县城关二小)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王震、张子意等同志。会议在“两个正确”当中决择其一,作出了北上与主力红军会合的决择。

     (四)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1935.5,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会师,人数达10万,中央确定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却提出向川康边地区退却,与中央发生分歧。中央举行沙窝会议对张国焘进行耐心说服工作。但红军抵达阿坝和巴西地区时,张国焘重谈“西进、南下”老调,并企国武力危害党中央,中央果断采取措施,摆脱张国焘的威胁,率军北上。张国焘举行阿坝会议,诬蔑中央北上是“右倾逃跑”,随后率军南下向川康边退却。10月15日,竟然在卓木碉另立第二“中央”,公开反党。

     红四方面军南下途中屡遭失败,大量减员,广大指战员认清了形势,在中央的关怀下,相当一部分红军后来回到了延安,张国焘本人也回到了延安。党还安排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但张国焘却顽固坚持错误,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最后于1938.4只身逃到武汉投靠国民党,当了可耻叛徒。4月18日,党中央决定将其开除出党。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由于西北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联合抗日局面,蒋介石对张学良、杨虎诚大为不满,于1936年10月亲临西安,逼迫张、杨“剿共”,张、杨多次进谏,要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均遭蒋严词拒绝。为此,张、杨决定发动“兵谏”。12月12日,张、杨派部队包围华清池,扣压蒋,囚禁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经过多方努力得以和平解决,蒋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国内和平新局面形成。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巩固西安事变解决的成果,1937年2月10日,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这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得到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赞同。会上,宋庆龄等13人呼吁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会议通过的宣言和决议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故会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战爆发后,在日本进一步侵略上海的非常紧迫的情况下,1937.9.2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止,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2、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4、具有长期性。

     5、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作用

     1、结束了内战,开始了和平新局面。西安事变之前的几十年,中国一直处于混战之中,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结束了这种内战局面,斗争矛头一致对准日本帝国主义。

     2、推动了抗战进程,是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不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至少要推迟取得胜利的时间。因为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共产党都出了力。

     3、对第三次国共合作具有借鉴意义。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共合作都有利于社会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打败了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如果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也必将产生同样效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