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党建材料 > 正文

    从管理到治理:高校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时间:2022-08-04 10:49: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从管理到治理:高校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构建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新型关系,推进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分离,建立科学高效且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方向明、道路宽、动力足、前景好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提高高校党建质量、强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支撑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形成的丰富经验是新时代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宝贵财富。

      一、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高校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以党的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进程,主导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安排,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优势。党建在融入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中所形成的独特且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开辟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建融入高校管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治理体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党建逐渐融入并强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逐渐形成的过程。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大学及专门学院采取校(院)长负责制,在校(院)长领导下设校(院)务委员会,研究、讨论和决定学校(院)的重大问题,校长由党中央任命,负责领导和管理高校。这期间党对高校的领导较为薄弱。1953年前后,全国201所高等院校中,48所没有党员校(院)长,但同时也在探索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的建设,选择了部分高校试行党委制。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应该受党委的领导”,要求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校党委的职责主要是配合行政构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高教六十条”)将这一管理制度再次明确为“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对高校管理中的领导权、行政权做了划分,明确了学校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高教六十条”的颁布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探索方向。这一时期,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推进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健全了政工机构,建立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通过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初步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

      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内在科学规律的把握不足,高等教育的管理很快离开了这个正确的方向。“文化大革命”前期,“踢开党委闹革命”分解了高校党组织的同时,行政系统、学校的正常秩序也遭受了严重破坏,整个高等教育陷入一片混乱。1966—1976年间,党对高校领导的体制经历了从遭受破坏到逐步恢复的过程,刚刚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崩溃到重建的过程。高等教育现代化早期发展的这段历史清楚地昭示出一个事实:高校党建工作遭到破坏的过程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遭受严重损失的过程;高校党建工作正常开展的过程就是我国高校发展井然有序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确立党在高校领导体制中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

      1978年,《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强化党委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入人心以及科教领域的迅猛发展,党政职责不清、党委陷入具体事务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同时,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浪潮不断涌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要求被一些高校错误地理解为要弱化党的领导,甚至不要党的领导。这一时期高校大多采取“校长兼书记”模式、“党的干部兼职化,党的活动业余化”模式以及党组与校长分工负责的“双轨制”模式,过分强调党政分开,导致党建工作虚化,思想政治工作乏力,降低了党委在高校的权威性,同时也导致“全盘西化”的西方自由化思潮在高校的泛滥,高校决策执行不力,工作效能下降。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全面反思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1990年4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强调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性。新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规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等学校仍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该通知明确了党委政治核心的地位以及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干部的职责,同时要求党委“力戒包揽行政事务”。1996年,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高校党组织工作的系统规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的设置、职责,党员的教育管理、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做出了明确规定。1997年,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指明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提出要将培养和造就一批学养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骨干摆到重要位置。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上确定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定为高校的根本领导体制,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基本定型,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遵循,开启了高等教育治理的新的探索之路。自此,高校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向自身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三)党建引领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以及教育投资主体多元格局的初步形成,人才市场对高校师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强。转变高等教育管理格局,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注重共建共享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全面准确地把握住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脉络,及时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管理向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转向,明确了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方向,充分动员、全面部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坚定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379,并采取了强有力的举措全面加强高校党建工作。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先后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201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2017年)、《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2018年)、《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2018年)以及《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21年)等文件,系统制定了高校党建现阶段改革发展的形势任务、目标原则、路径途径、战略策略、体制机制等,准确定位高校党建的工作范围,突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工作重点,划清了党政工作职责范围,强调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推进民主协商、集体决策、依法治校,为高等教育治理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这一时期,高校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取得了实质性的巨大成就,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第一,各高校根据中央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章、条例,党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严肃了党的组织生活。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强化了以党章和党内法规为基本遵循开展党建工作的法治意识、制度意识,为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第二,高校党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组织建设为重点,紧抓党务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完善了高校的政治生态,形成优良的党风,带动高校政风持续改善,有力地凝聚了高校人心,为高校协同治理打下了公正的桩基,搭好了坚实的框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依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以及《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的要求,高校严把党员发展关,积极吸收师生中优秀分子壮大党员队伍,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肃党纪监督,创新党建工作内容,激励师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助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为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跃升提供了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第四,高校积极探索新时代党建规律,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广泛开展,有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良好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生态逐渐形成。

      总之,回顾过去的七十余年,我们可以发现,党建工作状况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效能密切相关,党建工作做得好的时候就是高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的时期,党建工作弱化的时候就是高校各种乱象冒头的时候。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最大优势。“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框架。抓好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党建还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如党政领导职能协调不畅、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党员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没得到足够体现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明确党建工作在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定位,是保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根本出路。

      二、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之路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先进治理发展进程,同时也是根植于现实和本土,发展自身、壮大自身的过程。“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都是舶来词。我们虽然需要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但是唯有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方能有所成就。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既能够协调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管理难以克服的政治、市场与教育发展的冲突,以胸怀天下的共同理想化解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与遵循共同治理规则之间的矛盾,彻底打开高等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又能在有效组织化的同时充分激发高校师生员工的主体性,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

      (一)党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开新局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建构、传承、扩散的重要领域,本质上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居于国家领导地位的政治力量通过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行政手段统领高等教育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事实。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唯有通过每一所具体学校的制度设置、管理创新才能落实。理想的高等教育治理是既能够完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又能够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高等教育健康、有序、高质、快速地发展。然而,基于不同的主体聚合、发展环境等因素,每一所高校需要达成的目标又具有多重属性,对于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会出现不同的执行态度、执行方式、执行效果。因此,国家为保证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效果,往往采取垂直的管理模式介入高校对其进行管理,这容易导致高校的创新活力受到压制。虽然国家赋予高校自主管理权能够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但高校发展有可能会偏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初衷,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在价值输出、人才培养方面危害国家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党建引领”高校治理模式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新局。民主管理、协商共治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协商治理”的适用要求组织成员,尤其是高校领导者、政策制定者都具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在决策中能顾全大局。然而,现代社会当中巨量社会能量的聚集和释放以及发展速率的不断提升,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不确定性,使得社会矛盾形成及加重的概率大幅度提高,“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恰恰是最难构建的,因此欧美高等教育的协商治理模式往往导致重大决策因难以达成共识而效率低下。在我国,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治理实现对欧美大学治理模式的超越注入了“灵魂”和“动力源”。这一模式不仅使每一所高校内部确立了共同信念,而且使全国所有不同类型的高校确立了共同信念。在多种办学主体参与的高等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初步形成、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冲突也有所加剧的背景下,党的全面领导将我国高等教育纳入一个有机的治理整体。通过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对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要求的协调,各具形态的高校治理全部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治理现代化实践并行不悖、相互交融、互为表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79的论断,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对我国高校健康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二)党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出新策

      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为达成不同的管理目标形成了许多管理条块,同一条块中有许多部门。高校通过制度建设,将发展的目标落实到各条块部门具体工作中,形成了不同的专业管理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各条块的专业化也日益增强。条块工作获得赋权越多,活力也就越强,但条块内部的管理混乱和条块间协调困难问题也随之浮现。如果高校将权力集中,对各条块的工作直接管理,各条块又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放而不松、活而不乱是高校治理的核心问题。党建引领高校现代化治理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批党的干部被调入高校担任领导职务,确立了党领导高校这一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各条块部门内部都建立了各级党组织,逐渐构建出以党委为中枢、以各级党组织为轴突、以党员为末梢的高校党建工作全覆盖治理模式。党建工作全覆盖既能把治理权力放下去激发高校各级各部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能很快收回来,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该治理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力、组织力、行动力。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布局“双一流”建设,鼓励高校要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的不同方面争创一流,要求高校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必然要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然要继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部署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抓手就在高校党建。

      在具体的治理活动中,我国高校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赋权高校校长行政管理权,不断探索党建融入高等教育治理的规律,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理举措。高校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基本路径有效化解了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风险。在党建引领下,我国高校激发出强大的创新动力,形成了章程管理、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新制度、新方法。在党组织的监督和领导下,高校不断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学术标准,逐步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质量评估体系,顺利完成了历次重大改革,有力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党建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稳定器、创新发动机。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探索高校党建的规律和高等教育治理规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党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发新力

      不同时代面对的形势各不相同,我们的任务和工作思路、方法也必须跟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过去国家相对贫弱苦难的时代,行政化管理起到了最大限度集中利用资源夯实基础的作用,但高等教育领域治理的特殊性没有凸显出来,高等教育思想孵化、知识生产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国家的不断富强,高等教育迎来井喷式发展,高校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人员、资源管理调动的庞杂程度不断提升,需要实现的功能及完成任务的质和量的要求逐渐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也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高等教育知识生产、人才培养等职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彰显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强大治理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同时,为实现社会公平,服务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向着普及化方向的迈进,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个性化、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教育制度、教育机制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治理经验已经远远不能应对高等教育新的形势和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更科学高效的治理方式快速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以打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空间。

      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高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完善和运行、决策的执行力以及组织成员主体性发挥。首先,党的全面领导总揽制度建设的全局,决定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方向,广集群众智慧。高校党建制度作为高校治理的“元制度”,是高等教育治理制度体系建构的压舱石、稳定器,确保了高校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有效运转。其次,高校党建能够通过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高校各级部门的组织力,压实高校各条块的责任,激发其行政活力。最后,高校党建通过党员教育、党性锤炼,使教工、学生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不仅成为自觉维护和遵守高校管理制度的模范,而且成为主动关心、推动高校各项治理工作不断完善的带头人,党组织带动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为高校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持久、最强大的推动力。

      三、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向

      所谓现代治理,就是“多元合作共治”。从“管理”到“治理”,核心在于如何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建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379的作用,就是说高校党建只需长期扎实地紧抓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而不必干预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柔性的引导、服务而不是刚性的管理有机融入高校治理体系。高校党建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是指方向、立规矩、树正气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应着眼于人、着手于人,围绕用好人、管好人、育好人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一)用好人:校党委确保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不偏航

      把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盘,保证高等教育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是高校党建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377党的教育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性质是不容动摇的。能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成为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评价尺度。高校党委要引领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379。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治理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校应该立起来的“大德”。《论语·颜渊》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德”立不立得起来,群众看干部,看身边的干部。因此,用什么人、怎么用人直接体现着一个高校的党建强不强,决定着一个高校的工作作风好不好、治理层次高不高。毋庸讳言,我国高校在现实中存在用人跑偏现象。巡视发现,执行组织人事制度不规范成为高校的共性问题,部分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执行条例不严格,存在“带病提拔”“用人唯亲”“人岗不相适”等问题。巡视中反馈的高校物资采购、科研经费、招生用人、基建工程、校办企业等环节存在的严重廉政风险都和高校的干部任用把关不严分不开,在师生中产生很坏的影响,严重影响“三全育人”实效。

      要把各条线、各层级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好,高校必须“举之以众、用之以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把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确保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就要确保高等教育治理能够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听取高校内外治理主体的广泛意见,任用有公心、有能力、得到群众认可的人担任高校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全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的高校治理体系、治理制度,才会得到自觉遵守、主动维护,只有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决策和行政行为,才能得到积极配合、尽力推动。

      (二)管好人:党组织为高等教育治理定规立矩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意味着高等教育沿着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运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经过历史实践证明的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科学领导体制,是高效的科学管理机制的枢纽。若要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好,高校党建要在三个方面确立行为规矩。一是为形成党政协调的高效分工机制建制度。各级党组织应当强化领导制度建设的责任意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化为高校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把推进各级部门的制度建设作为党建的核心工作之一,明确党政分工,确立党组织的监督、规范制度,一方面要避免弱化、虚化党建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党组织大包大揽,使党无所不能、无所不包,该做的事做不到位,不该做的事又做不好。二是为形成合理的学术发展机制建制度。各级党组织应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和敬畏科学、尊重学术的意识培养相结合,确立支持、保障、服务、监督教授治学的制度,既要赋予学术充分的发展活力,也要杜绝学术腐败,保障学术的健康发展。三是为形成系统化的整体协作机制建制度。高校党组织应克服高校各部门只关注具体工作指标的事务性思维和习惯,构建各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制度体系,积极挖掘不同工作中的相同“战略元素”,让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努力都化为高校战略规划实现的合力。

      除此之外,科学的激励机制是高等教育现代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激励必须将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果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当前,高校普遍的激励模式大多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重短期激励轻长期激励,重结果激励轻过程激励,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短视、功利、腐败现象,同时也侵蚀了党组织的建设。党务工作、组织学习被视为浪费精力的活动,常常应付差事,形式主义泛滥。合理的评价制度是激励机制的基础。高校党组织应当与行政相互配合,构建一套相互补充的评价制度,形成全面、长效的激励机制。与行政侧重绩效考核不同,党的系统应当更注重考核党员和干部的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修养情况,侧重精神激励、长期激励、行为激励,鼓励集体主义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关注干部党员的大局观、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将考核结果与党内评优评先挂钩,并作为干部遴选聘任的重要依据,确保高校干部队伍德才兼备,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三)育好人:弘扬高等教育治理的正气清风

      从高校党建角度而言,“育好人”就是高校党组织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丰富党员头脑,不断提升党员思想认识水平,永葆党员的先进性,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高等教育现代化有三个维度: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包含了知识、道德、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精神或心理层面的现代化。同样,高等教育治理也包括思想道德层面的治理,也就是用先进思想去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帮助他们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充分地激发出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虽然思想道德的治理意味着在思想道德领域引发“变革”,但不能采取强制的行政手段,只能通过柔性的管理,即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高校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长,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为高等教育治理创造良好的治理氛围,优化高等教育治理环境。

      高校各级领导、学术骨干、教学名师中党员所占比重很大,是高校组织群体中的“领头羊”,可以说,党员在高校的各个领域、各工作环节中都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周围的师生员工都会起到示范作用。一个部门中,党员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这个部门的风气就正,工作开展就顺利,就容易出成果;反之,如果一个组织群体中的党员思想觉悟不高、道德品质不良、工作不积极、能力平庸、服务意识淡薄,这个群体必然精神涣散,士气低下,甚至歪风邪气盛行。现代社会形势多变、利益多元、信息繁杂、竞争激烈,普通党员思想上不断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冲击,很容易动摇初心、降低使命感。因此,在纷繁多变的局面下,不再直接掌握资源分配权力的党组织怎样长期有效地保持和提升共产党员的党性和能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高校要紧抓思想建设,深入研究新时代党员先进性建设的规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的头脑、用高尚的道德理念激荡党员的心灵的同时,为每一位党员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让每一位党员在高校中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在高等教育各领域、各方面成为甘于奉献、努力奋斗、一心为公、勇于创新的先锋模范。高校要让每一位党员都能自觉去做党的先进思想、教育方针的宣传员,成为联系群众、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引导者,带动广大师生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关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追求进步,努力为高等教育发展作贡献,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的民主管理。

      四、结语

      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党建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时代,在我国高等教育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探索、认识、掌握高校党建的规律,充分尊重和运用规律,构建科学的党建制度、党建模式,在滋养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