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党建材料 > 正文

    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及其机制构建

    时间:2023-05-30 09:40: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及其机制构建

    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问题关乎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点难点依然是三农问题。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遵循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规律,我国在延承多年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础上,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原则,以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列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并且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以乡村振兴工作为中心,推动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融合是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和乡村振兴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x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要求。x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制定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的实施细则”的要求。x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要求。可见,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问题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层面不断得到重视。x年我国已经进入建党百年的历史新征程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探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问题十分必要。

      学术理论层面,当前学术界研究主要关注如下层面。一是关于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研究。归纳起来,学术界主要存在“互斥性”“包涵性”和“引领性”观点的论争。首先,“互斥性”关系强调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二者产生时间不同。农村基层党建产生时间较早,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xx省安平县诞生,从此开启了农村基层党建近百年的建设历程;乡村振兴战略首次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至今不足4年时间。另一方面,体现在二者实现目标不同。基层党建以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为根本目标;而乡村振兴则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其次,“包涵性”关系强调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组成部分。由于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类组织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元治理”功能,因此,“组织振兴”主要指基层党组织的振兴。最后,“引领性”关系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和乡村振兴的主导性力量,应该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功能。二是关于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路径的研究。“互斥性”关系的理解过于专注差异性而失去了融合路径研讨的基础。“包涵性”关系的理解过于专注基层党建是乡村组织振兴中的重要内容,在融合机制探索方面,仅侧重关注基层党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整合功能发挥以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村级党建引领逻辑遵循以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党建+村中心工作”开展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党建+互联网”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等。“引领性”关系的理解则过于强调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功能,在融合机制探索方面,主要强调基层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性价值,具体体现在多元价值整合的引领理念重塑,“一核多元”的多主体引领结构再造,以联村党支部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多元化引领平台探索,政治、治理、发展和服务等多样化引领功能发挥,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组织权威重塑和党建吸纳与整合人才等为代表的多元化引领机制创新。但是该研究思路未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作用。综前所述,当前学术界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思考,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提升党建水平的关键。据此,本文在厘清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均是关涉我国乡村发展的全局性战略。虽然二者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均是系统性的国家工程,具有广阔的融合空间。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政策融合的理论诉求、基层实践的现实需要和建党百年的经验传承三个层面。

      (一)政策融合的理论诉求

      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关系机理的理解决定了融合机制的探索。与“互斥性”“包涵性”和“引领性”关系的阐释不同,“互融性”关系强调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存在着有机统一的互动关系。“互融性”关系为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而言,“互融性”关系体现为内容的共融性、主体的共通性、功能的互构性和价值的一致性四个方面。

      一是两者内容的共融性。一方面体现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范畴来看,乡村振兴是农村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统筹谋划和一体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本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从党组织的班子建设、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坚强战斗堡垒提出了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均属于系统性的复杂工程,体现为两者在诸多内容上具有同质性。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领域,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农村基层党建被赋予了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干部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乡村治理工作等多元职能。因此,二者在内容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是两者主体的共通性。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两项政策无论在制定主体、参与主体抑或目标群体层面均具有共通性。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相关制度与政策的制定主体,实施过程中均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统筹协调功能,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形成“一核多元”的工作推进机制,其最终目标均是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

      三是两者功能的互构性。一方面体现在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和组织等多重保障,进而将基层党建的制度优势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给基层党建提供崭新目标、政策机遇和检验标准。农村基层党建应该顺应乡村振兴的建设要求,以提升组织力、领导力、群众力、发展力和覆盖力为目标。同时,基层党建应该充分把握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着力提高其建设质量。x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最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果是检验基层组织建设、组织作用发挥的标尺,直观地体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功能具有相关内嵌的特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相互支撑。

      四是两者价值的一致性。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价值的一致性集中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战略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消解贫富差距和城乡二元为主要目标。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通过分类推动、政策扶持和农民参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农民群众权益得到维护。同时作为农村工作抓手的基层党建响应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建质量”的要求,通过创新“实践型党建”“服务型党建”和“发展型党建”等基层党建模式,发挥党组织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功能,推动农民的共同富裕,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指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是二者共同的价值旨归。

      (二)破解融合困境的现实需要

      一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两张皮”运作的现象日益凸显。虽然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抓党建促振兴”的政策要求,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机制设计也已纳入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策议程,但是在融合实践中如何将基层党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动能,以及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所提供的平台和机遇推动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仍然没有系统、成熟和清晰的思路。不少地方党委和政府依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文件,仍然拘囿于“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和“就基层党建抓基层党建”的尴尬状态。

      二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未能实现有效融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振兴已经列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理应与基层党建工作紧密融合。但在融合实践中二者却表现出不同形式的分离形态。首先是“学”与“做”的分离,即将党建工作窄化为具体的党务工作和政治理论学习,不少党务工作者对业务学习不够、研究不深,难以找到与乡村振兴实践融合的切入点。其次是“硬”与“软”的分离,即将乡村振兴视为硬任务,必须抓好落实,而将党建工作视为软任务,认为党建工作做多做少、抓与不抓都不会影响大局,以致党建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最后是“重”与“轻”的分离,即重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的形式,而轻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党组织阵地已达标,党组织活动经常开展,但乡村振兴工作未有进展;抑或是乡村振兴工作有所创新,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盲目加挂“党建+”牌子。

      三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实践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体系化的机制设计。目前,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已经根据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合机制,例如xx省招远市以“四化四融合”思路创建党建融合发展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xx省xx市通过实施“党建领衔”组合行动,引领乡村振兴;xx省抚顺县通过创新“党建+N”和“622”工作法,引领新时代的乡村全面振兴。在实践层面,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如果不能实现系统而有效的机制融合,不仅会影响乡村振兴的实施进度和实践成效,而且可能会给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带来一定程度的弱化。

      (三)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传承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顾建党百年的历史岁月,在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始终与党的中心工作有效融合,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得以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建主要发挥统一战线功能以服务于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中心工作;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初步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建通过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变等方面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探索等中心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建不断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拓展基层党建新职能,推动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工程等各项农村中心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因此,从历史经验来看,农村基层党建与党的中心工作有效融合构成了百年党建取得积极绩效的重要经验。

      从现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以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使命的政党,理应借鉴百年党建的积极经验,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存在着内容共融性、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致性为主要表征的“互融性”关系,从而构成了二者有效融合机制设计的内在逻辑。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两张皮”运作的实践倾向、未能实现有效融合的实践形态以及融合实践零散化的困境构成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机制设计的直接动因。农村基层党建与党的中心工作有效融合构成了百年党建取得积极绩效的重要经验,从而形构为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机制设计的历史逻辑。

      二、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存在着以内容共融性、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致性为主要内涵的互融性关联,为二者的融合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基层党建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有效融合构成了百年党建取得积极绩效的重要经验,为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机制设计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具体的融合实践层面,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借助基层党建的统合作用实现全面推进;另一方面,基层党建可以借力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乡村振兴借助基层党建的统合作用实现全面推进

      1.主体嵌入:基层党建与乡村产业振兴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村基层党建理应发挥对农村经济工作的统合功能,推动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乡村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开展家庭联产责任制改革以后,农户在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其生产积极性的同时,由于过度强调“分”的优势,而忽视“统”的功能,其自组织能力和村集体统筹能力极度弱化,农户又陷入“一盘散沙”的原子化状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户和村集体组织能力的双重缺失引发了土地细碎化问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困境等突出问题,从而导致了小农经济和村集体产业发展的双重弱化。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信息、资源、人才等优势,重构基层党建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机制。在基层党建实践中,主要通过主体互嵌的方式,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形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村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具体包括如下形式。第一,“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即通过党组织在全产业链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嵌入,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统筹整合资源,推动产业的发展。第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即村集体和群众以集体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村集体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坐实党对农村经济的全面领导,是一种构建“发展型党建”的创新做法。第三,“区域化党建+产业区域化”融合发展模式,即成立党建融合发展区或联村党支部等区域化党建平台,共同领导和决策联合发展产业类型及服务设施建设等事务,助推产业融合,实现“强村带弱村”,推动不同村庄共同富裕。例如,xx省招远市大户陈家融合发展区由地方党委牵头,推动大户陈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发展区内12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联合社,x年统一规划打造500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盛果期后12个村集体将增收200万元,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

      2.吸纳整合:基层党建与乡村人才振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农村基层党建理应发挥对农村各类人才的统合作用,推动乡村人才回流和主体性重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倾斜,特别是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人才外流所带来的是留守人口问题,留守群体由于自身弱势难以具备参与乡村发展的主体性。因此,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主体缺乏的双重障碍。

      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加强基层党建对人才工作的统合作用,强化基层党建与人才振兴的深度融合。基层党建具体可以通过吸纳和整合机制推动乡村的人才振兴。具体包括如下形式。一是“党建+外来人才”的吸纳模式,即通过发挥基层党建的独特优势,吸纳各类外来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工作一线;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或者“乡村振兴指导员”到乡村振兴重点村任职;可以通过发挥基层党建的政治和思想引导优势,推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素质和乡村振兴业务实践能力;或是通过基层党建将新乡贤、新农人等外来人才吸收为党员或者后备村干部,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党建+本地人才”的整合模式,即通过发挥基层党建的政治和组织优势,积极培育和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农村党员、农村老人和妇女等本地人才,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例如,招远市大秦家街道创新“四联一体”和“党建+五老议事会”模式。前者通过构建“村支部书记联系村两委成员、村两委成员联系党员小组长、党小组长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模式,充分调动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后者则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邀请村里有经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模范、老旗长”,成立“五老议事会”,调动村庄各类才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或是通过“党建+老人协会”或“党建带妇建”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方式,将乡村振兴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行动者”,重塑广大农民的主体性。

      3.引导监督:基层党建与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农村基层党建理应发挥对农村文化工作的统合作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个体主义等极端化的价值观念冲击着村民的传统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不断淡化,同时农民的城乡流动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匮乏,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遭遇困境。由于乡村公共文化的衰败,部分缺乏文娱活动的地区,不良的社会风气乘虚而入,特别是宗教文化在农村影响力不断扩大,阻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前乡村文化面临难以传承发展的严峻挑战。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统合作用,强化基层党建与文化振兴的融合力度。基层党建可以通过发挥引导和监督机制推动乡村的文化振兴。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发挥基层党建的引导功能,即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多种方式,挖掘和传承乡村本土文化。例如,基层党建可以家文化建设为引领,重塑农村文化氛围,或是采用“党建+乡贤会”方式,弘扬乡贤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挥基层党建的监督和纠偏功能,深入宣传教育群众,采用“党建+红色文化”的方式,邀请“四老”人员即老军人、老干部、老党员和老模范现身说法,或者采取“党建+乡村新闻官”方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抑或采取“党建+宗教基层工作”方式,依托基层宗教工作巡查员和基层宗教工作联络员,实现对基层宗教工作的常态化巡查和监督,同时依托宗教爱国人士在信徒中的威信,发挥其在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积极效能。

      4.价值引领:基层党建与乡村生态振兴

      农村基层党建理应发挥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统合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主义理念的导向下,农村经济社会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亟待提高,“垃圾山”“垃圾村”“癌症村”的现象不断出现,农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峻,乡村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因此,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统合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生态振兴的有效融合。基层党建可以通过价值引领机制推动乡村的生态振兴。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发挥基层党建的价值濡化作用,积极创新党建实践平台,宣传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例如,基层党建可以利用党建服务站、党建微家、党建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多元化阵地平台宣传发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其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发挥基层党建的行动引领功能,依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发挥党员的行动示范效能。例如,基层党建积极推进“两学一做”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党员积分制管理等相结合,探索新时代“党建+环境保护”新路子,或者采取“基层党建+生态+企业+农民”的模式,推动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5.组织重塑:基层党建与乡村组织振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基层党建应该强化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合作用,推动善治乡村建设和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和社会自主性的增强,乡村社会日益呈现出人员流动性、价值多元化和主体碎片化的状态,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存在“政治重要、治理软化”的问题。虽然党组织在制度文本的规定上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但是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却难以整合多元主体而呈现出“悬浮性”的特征。因此,如何发挥和提升基层党建统领乡村治理的效能,推动“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成为关键。

      乡村组织振兴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合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组织振兴的有效融合。基层党建可以通过主体重塑机制推动乡村的组织振兴。具体包括如下形式。一是“基层党建+各类组织”的横向覆盖机制,即依托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通过机构嵌入的方式,实现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村内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以及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全覆盖。二是“基层党建+联户党员”的纵向提升机制,即依托基层党建的组织引领,通过探索“区域化党建—村党组织—联户党员”的方式提高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例如xx省招远市整合政法、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卫健、应急管理等13个部门涉农管理职能,依托“党建融合发展区”,将联户党员打造为“全科网格员”,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三是“基层党建+三治结合”的规则重塑机制,即依托基层党建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分”领域的引领作用以及“合”领域的统筹调控功能,形成“一核多元”的多元共治格局。

      (二)基层党建借力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1.基层党建的运转经费不断充实

      农业税废除后,乡村两级组织的提留经费失去稳定渠道,财政拨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转资金有限,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动村集体增收困难,基层党组织运转经费十分匮乏,这严重制约了基层党建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乡村振兴可为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输血式积累”即基层党建可以利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而获得财政的奖补资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基层党建提供了大量配置性资源和财政政策支持,有助于党建活动的持续性开展。二是“造血式积累”即基层党建可以借助乡村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实现党建经费的增长;前者是指基层党建通过主体嵌入机制参与产业振兴,根据本地区村集体经济实际情况和党员群众意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直接形式或“企业+党支部+农户”间接形式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在实现农户增收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增长,夯实党建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指基层党建通过组织覆盖机制,实现对村内企业、合作社和社会组织的全覆盖,增加党员数量,实现党员经费的大幅度增长。

      2.基层党建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

      党组织队伍建设质量决定了基层党建引领能力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精英人才外流,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党员队伍结构失衡和党员队伍能力素质有待提升两大问题。前者体现在农村党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文化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不协调、党员队伍后备力量不足、支部班子配备有待加强和“领头雁”难以选择,后者则体现在党员干部政治素养、服务意识较差。这严重规限了基层党建效能的发挥。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为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基层党建可以利用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机遇实现党员结构的不断优化,具体可采取“党建+外来人才”的吸纳模式或者“党建+本地人才”的整合模式优化党员的年龄结构,提升党员的文化素质,充实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二是基层党建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领域实践,在引领和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检验基层党建的成效,淬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本领,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3.基层党建的实践领域不断开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长期的转型过程,以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制度改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为特征的治理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村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转型,再加上农村价值多元化以及西方“党政分开”观念的影响,基层党建出现了“为党建而党建”的“形式化党建”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党建活动内容单一,实践领域缺失;基层党建只是拘囿于“三会一课”的党员学习、党内民主生活、发展党员等工作领域,而未深入到乡村发展的实践层面。第二,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凸显。基层党建由于未能找到其与农村其他工作的结合点,导致党建与治理、党建与服务、党建与发展等层面的“两张皮”现象不断凸显,严重制约了党建综合引领性功能的发挥。乡村振兴为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场域,即基层党建可以通过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工作有效融合,拓展基层党建的工作内容和实践领域,拓展和提升党建的治理、服务和发展职能。

      4.基层党建的行动目标不断达成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其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党建目标的达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即在融合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六大建设工作,解决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也磨炼和提高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水平,全方位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第二,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有利于贯彻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即在融合过程中,基层党建采取不同的创新机制,全面融入乡村的五大振兴过程中,本质上是对“加强党对农村经济、人才、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等全面领导原则的贯彻。第三,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推动农民的共同富裕,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党的合法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改善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借助基层党建的统合作用实现全面推进,具体而言,基层党建可以分别发挥主体嵌入、吸纳整合、引导监督、价值引领和组织重塑功能,实现与乡村五大振兴工作的有效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另一方面,基层党建也能够借力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基层党建的运转经费不断充实、基层党建的引领能力不断提升、基层党建的实践领域不断开拓和基层党建的行动目标不断达成四个方面。

      三、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自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以来,至今已有三年。全国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融合实践,一方面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充分利用基层党建的组织和领导优势以及统合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在开展基层党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积极借用各种政策和资源,推动党建的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虽然各地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和好做法,但是在融合理论认知、融合工作机制和主体动力激发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融合理论认知不到位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推进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实践中,存在着“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关系”和“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两大理论命题。如果不能形成对该两大命题的清楚认知,可能将会极大影响融合实践的成效。一方面,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存在着有机互动关系即“互融性”关联。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互斥性”关系的认知将会失去融合路径研讨的基础,“包涵性”关系的认知将仅仅局限于强调基层党建在乡村组织振兴中的作用,“引领性”关系的认知将只拘囿于强调基层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性功能,这些认知均难以全面系统地探究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机制。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扮演“统领者”的角色,而不是“观望者”角色或“全能者”角色。“观望者”角色表现出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悬浮化”融合,即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工作窄化为政治理论学习,认识不到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消极等待上级政府的支持,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导致乡村振兴工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全能者”角色表现出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过度化”融合,即基层党组织过于介入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而影响到乡村振兴其他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融合工作机制不健全

      农村基层党建拥有近百年的实践历史,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工作体系与运作机制。目前,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共同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融合工作机制不健全问题,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难以实现“同频共振”。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融合政策缺乏。虽然中央文件多次提出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政策要求,多个地方党委和政府也开始制定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和高质量党建实施计划,但是政策融合层面,绝不多数地方还没有出台系统性的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实施方案。融合政策的缺失导致各地融合实践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各个地方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某个角度探索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机制,显然难以达到有效融合的理想效果。二是组织协调困难。党建工作组织保障健全,全国层面由中央组织部门负责,地方层面由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负责,具有动员组织能力强的优势;而乡村振兴工作虽然由农业农村部进行全国层面的统筹协调,地方层面实际上是由政府各类职能部门分头负责落实,具备专业性强和统筹难度大的特点。因此,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在有效融合和优势互补的实践过程中难免遭遇组织协调的困境而影响到融合实践成效。

      (三)融合主体动力难以激发

      党员是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过程中的主体。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进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理应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但是在融合实践中,党员的内生动力激发困难,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党员异质性增强,调动全部农村党员积极性的难度较大。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作化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农村党员有相当一部分是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因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城市,与乡土社会关联程度不断降低,其积极性难以调动。二是党员的综合素质降低,激发其主动性的难度较大。由于农村精英人员大多去城市打工或工作落户,留守在村的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差,农村党员干部带动能力有限,因此,农村党员的主动性难以调动。三是村庄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缺乏动员党员的经济成本。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原子化、农地细碎化、农村领头雁缺少的背景下,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难以为农村党员的组织动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四是过于频繁的督导和检查导致党员的创新意识有所懈怠。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基层党建的主导思路是强化监督,对农村党建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督导和检查。过于繁重的督导和巡查在发挥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和预防腐败积极效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负担,消解了党员干事创业和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四、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融合路径选择

      x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二者融合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应该在理论认知引导、工作机制健全和主体意识激发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

      (一)理论认知引导

      思想引领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关键。针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关系”和“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两大理论命题认知不清晰问题,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和理论学习。第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微党课等教育平台,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党建思想学习,借助于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平台,让每一位党员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存在有机互动的关系”以及“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扮演着‘统领者’角色”。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应该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提高基层党建质量的实干家、催化剂,而不是“旁观者”或“全能者”。从而可以在融合实践中,尽量避免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悬浮化”与“过度融合”的复合倾向,即既要防止以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形式化,又要防止基层党组织过度介入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避免出现基层党建代替政府、社会或市场主体现象的发生。第二,增加基层党建活动学习教育经费,活动经费用于支付乡村振兴相关主题的教育培训费用,帮助党员形成正确的理论认知,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奠定理论基础。

      (二)健全工作机制

      健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机制,应该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制定融合政策。各地党委和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党情、村情、农情,因地制宜,科学分析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合理制定融合有效性的标准,完善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实施方案,解决现有的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与党建高质量实施方案内容割裂、重复或者冲突问题,更好地指导二者的有效融合实践。二是强化基层党委和政府的组织保障,成立由地方党委一把手任组长,地方政府一把手为副组长,县级各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领导小组,合理分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工作。三是强化项目统筹与目标考核,通过设立党建项目化的方式,推动党建工作化虚为实,例如探索设立“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项目”,以项目平台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共同发展。同时探索改革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推动乡村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突出问题的解决和取得的成效等内容作为考核党建工作的重点,赋予其更高的比重,制定灵活性的奖惩政策,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激发主体意识

      针对融合主体内生性动力难以激发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采取措施激活党员在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针对流动党员主动性难以激发问题,应该鼓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灵活采用乡情感染、返乡优惠等各种策略吸引外地党员和能人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例如xx省临沭县大官庄村党支部利用春节开展“‘喊你回家过年’一封家信”实践活动,召唤远在他乡能人回村召开“诸葛亮”会,共谋发展大计,激发了外地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二是针对党员的综合素质降低而难以激发问题,应该采取“党建+外来人才”的吸纳模式和“党建+本地人才”的整合模式,特别是利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整合乡村经营人才、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农村老人和妇女等本地人才,提高其能力和素质,发挥其建设乡村的主动性。三是针对集体经济发展薄弱而缺乏动员党员的经济成本问题,应该采取政策奖补等措施鼓励发展村集体为主导的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融合模式。例如,xx省塘约村通过“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四位一体的综合改革,能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道路38。四是针对过于频繁督导而导致党员创新意识有所懈怠问题,应该落实中央关于基层减负的要求,合理督导,增加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关爱激励,增加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工资和补贴,探索优秀农村党员干部担任乡镇干部的上升渠道。同时在农村社区探索“全科党员网格员”制度,全面整合各职能部门下沉资源,提高联户党员的待遇,充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五、结论和讨论

      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问题关乎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党和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不断清晰化,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学术研究日趋热烈,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路径两个层面。具体而言,学术界主要存在“互斥性”“包涵性”和“引领性”关系的理论论争及其相应的融合路径设计,但是仍然不能够完全解释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机互动关系,更缺乏对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路径的完整而清晰地设计。因此,本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探究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问题。

      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政策融合的理论诉求、基层实践的现实需要和建党百年的经验传承三个层面。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的可行性则体现在: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借助基层党建的统合作用实现全面推进;另一方面,基层党建也能够借力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本研究从实践层面探究了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和融合路径问题。虽然各地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在融合理论认知、融合工作机制和主体动力激发方面仍面临一些障碍。因此,在融合路径选择方面,党和政府应该在理论认知引导、工作机制健全和主体意识激发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最后,由于本文主要侧重从宏观层面系统探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的有效融合机制,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是在微观层面上缺乏基于深度案例的经验分析和机制归纳,这也是今后研究可以开拓的方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