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元化:向着真实而生_王元化

    时间:2019-01-30 05:08: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5月9日, 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原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元化,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王先生驾鹤西去,我国学术界、思想界再失大师,令人不胜唏嘘!
      8月16日,是王先生百日忌,我们的哀思愈发浓重,特刊发此文,以表哀悼。
      
      “我对大学的观念就是在清华形成的。”
      
      王元化祖籍江陵,1920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后随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王芳荃居住在清华南院14号。当时,住南院1号的是赵元任,2号是陈寅恪,17号是王国维,他的父亲王芳荃堪称“清华元老”,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等一批现代著名学人,都曾是他的学生。
      王元化在清华南院一直住到7岁。时至晚年,王元化仍然不忘儿时趣事――王国维的脑后拖着一条小辫儿,南院的小孩子就给王国维起了个外号“王小辫”。每当王国维出现,他们就追在后面喊:“王小辫,王小辫!”王元化也是其中一员,但后来母亲对他说:“你不要笑他,他是这里最有学问的人。”对于那时的王元化来说,这些大师的满腹经纶以及他们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为他所未识,但童年的记忆却成了他终生的坐标,王元化后来回忆说:“我对大学的观念就是在清华形成的。”
      身为大知识分子的王芳荃,无疑是王元化学术生涯最初的启蒙者,而母亲桂月华,则让他从童年开始就沉浸在文学的氛围里。母亲的弹词吟咏,是他最好的催眠曲。母亲还能与丈夫诗词唱和,帮其润色中文函牍。母亲族中不乏最早沐浴欧风美雨的新式人物,而外祖母常带他泡戏院,使他直到晚年仍酷爱京戏。
      正是水木清华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使未读完大学的他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晚年的王元化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定名为“沪上清园”,他出版的一系列学术著作也以“清园” 冠之,诸如《清园夜读》《清园近思录》等等,而“清园”则是清华园之谓。如此强烈的“清华园情结”,是由于他对清华的美好记忆,更重要的是清华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孜孜以求之的目标。
      
      “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尽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王元化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与钱钟书在学界有“北钱南王”之谓。自20世纪90年代学界痛失钱钟书后,“北钱南王”只剩下王元化独栖一角,仍在进行思想的探索与反思,“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尽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1979年,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成为“文革”结束后,我国文艺理论学界和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最大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专著既对《文心雕龙》全书的理论体系作了严肃精湛的思辨和阐释,同时又第一次将这部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上升到与西方文艺理论交流对话的层面。尤其是关于刘勰身世的重新考辨,推翻成说,具有突破意义,后被学界大多数研究者认同。下篇研讨《文心》创作论内容。王元化揭示并阐发的一些古代文论术语,既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具有明晰的思辨色彩,曾引起长久广泛的讨论。
      王元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批评活动,先后发表《文艺漫谈》《向着真实》《文学沉思录》等一系列作品,其中《文学沉思录》是新时期最富创造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涉及诸如真实性、形象思维、人性问题等,思想深刻,入木三分,被誉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他更为关注文艺学、哲学背后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写出《传统与反传统》《清园夜读》《清园近思录》等一系列论著。
      此外,王元化还以反思著称于学界。他反复指出:“要不怕把思想,哪怕是自己最心爱的观念,放在理性的法庭上加以审判,重新估量它的价值,判定它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下去,这才叫反思。可以把反思说成是出于一种忧患意识,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对过去的信念加以反省,以寻求真知。”由此,王元化被学界誉为“中国知识界继续走‘五四’道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一面旗帜”、“中国读书人的良心”。
      王老家的客厅里悬挂着李锐赠的手书中堂,刘禹锡的《浪淘沙》笔走龙蛇:“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可谓王老跌宕起伏的人生写照。
      88载风雨人生路,即便是在大风大浪中,王元化始终坚守自己的风骨和思想,信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如他曾说过的:“我最向往的就是尽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留下一点不媚时、不曲学阿世而对人有益的东西。我也愿意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
      1955年,为政一帆风顺的王元化,不期然遭遇了“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牵连。长时间的隔离审查,写不完的交代材料,受不尽的屈辱。诚然,他没有王国维从清华园走到颐和园鱼藻轩的自由,他选择的方式只能以头撞墙,对缺乏证据的结论坚持不予接受。结果被定为胡风分子,开除党籍,行政降六级。
      “搞创作就要给人空间”,王元化在任上时,迪斯科刚刚在上海兴起,有些保守的舞蹈家向他举报,王元化却不以为然,“文化需要多元化”。1983年10月,全国开始“反精神污染运动”。当时,上海一家剧院排演经典歌剧《卡门》受阻。有人打报告给王元化,称剧中的一位女主人公“不正经”,王元化当即予以反驳:“这是世界名著,你总要让人家演两场吧。”
      早在1978年,王元化尚未平反,勉强在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谋得一个编辑职位时,就开始着手调查陈寅恪遗著散落的情况,把调查报告刊登在出版社的简报上,以期引起重视。他还鼓励陈先生的弟子写信给相关部门督促,并亲自致信周扬阐明这种追查的重要性。而当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说话的仅有王元化。
      “伍子胥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气概,正如莎士比亚剧中常常提及的罗马人有一种壮烈精神一样。”如今念及先生此言,实感这也是先生自身写照。
      
      “他这一生,都希望能为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争得应有的名誉和地位。”
      
      除了出版于1979年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王老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他20世纪80年代退休之后写成的。20世纪90年代是王老创作的高峰期,几乎每年都有新书出版。他的一个学生说,其实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他抓住人生最后的时光,以学者的敏锐眼光去思考分析一些问题,并且很迫切地让人们了解他的思考,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思考对社会或许有用。
      于是,当2008年4月底在病榻上听到自己最后的文章《王元化林毓生谈话录》只发表了上部,而下部迟迟没有发表时,王元化很焦躁,这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身为上海博物馆文物专家的王承义是王元化和张可夫妇的独子,从小在这个书香世家长大的他,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除了读书,他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特别的要求,这辈子,他就是为了读书而生的”。
      王承义回忆,父亲年轻时就曾向儒学名宿熊十力问学,而熊先生的读书八字诀“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也因此成了父亲的治学之道。“从小他就跟我说,读书不是简简单单读几遍的事,必须不断地重复、精读、通读,才能读透、读明白”。
      对读书这种超乎寻常的痴迷,使王元化先生即使在被隔离的非常时期,也坚持精读当时唯一“合法”的马克思主义系列书籍,并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2002年,年逾八旬的王老不幸身患癌症,但依然每天坚持读书、写作,为传播自己的思考,还赶了把“时髦”,在博客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父亲是以此来征服病魔,他这一生,都希望能为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争得应有的名誉和地位”。
      2008年5月9日晚10时40分,王元化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与肺癌斗争了多个日夜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作家李子云回忆:“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在连续11次放疗后,已经不能进食。再后来,脑水肿很厉害,人非常痛苦,几乎说不出话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元化也没有停止思考。就在先生去世的两天前,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前往医院看他,王元化看到汪的到来,马上就问他‘你看中国经济今年怎么样啊?’汪丁丁大声回答后不久,他就昏迷了。”
      
      “好在那一头,有张可等着他。”
      
      在现当代中国文化界,有三对夫妇可称得上是书香伉俪:林语堂与廖翠凤,钱钟书与杨绛,王元化与张可。
      王元化的夫人张可1919年出生于苏州,师承李健吾、孙大雨等名家,18岁时即翻译出版奥尼尔的剧本《早点前》,后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并成为知名教授、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王元化与张可于1937年在上海的“戏剧交谊社”结识。当时张可正在济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相同的志趣爱好使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他们一起在剧社排练讲戏,或到张可家谈文说艺,并共同参与地下党刊物的编辑。10年后,两人在上海以基督教仪式结合,并在此后漫漫人生路上相濡以沫,成为基督教结婚誓词最忠实的践行者。
      1955年,王元化因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隔离审查,长时间的压抑和孤独使他罹患了心因性精神病。张可顶住了各种压力,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王元化没有工作,只有一点儿少得可怜的生活费,张可的工资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张可在悉心照料丈夫饮食起居的同时,还为他所钟爱的学术研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并和他一起翻译国外莎士比亚评论,其后编成了洋洋50万言的《莎士比亚研究》一书。
      在度过了艰难岁月后的1979年夏天,本以为迎来曙光的张可却突然中风,昏迷7日不醒。后经抢救,病情得到控制、稳定,人也渐渐恢复了神志,却因大脑受损,完全丧失了阅读能力。王元化看着病中的妻子,一时情不自禁,竟像个孩子一样号啕大哭。
      王元化曾深情地说:“从反胡风到她得病前的23年漫长岁月里,我的坎坷命运给她带来无穷伤害,她都默默忍受了。受过屈辱的人会变得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不易觉察的埋怨眼神,一种稍稍表示不满的脸色都会感觉到。但她始终没有这种情绪的流露,我没有一次看见她以疾言厉色的态度待人,也没有一次听见过她用强烈的字眼说话。她总是那样温良、谦和、宽厚。只有听凭善良天性的指引才能臻于这种超凡绝尘之境。”
      2006年8月6日,夫人张可病逝,在那段悲痛的日子里,王元化“不能平静地阐述有关她的一切以及他们共同生活中许多值得纪念的事迹”。不过两年,王元化也追随而去。
      王老去世后,有位网友留下了一句话,感动了万千网友:“好在那一头,有张可等着他。”
      但愿天堂里知音众,二人又可谈文说艺,翩翩起舞……

    相关热词搜索: 而生 真实 王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