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诗歌从“小众”走向“大众”:“第一朗读者”传播模式的实践探索与优化策略

    时间:2020-11-06 20:01: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任岩岩

    编者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诗歌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一代人”(顾城语)的辉煌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走向小众艺术。当审美文化告别诗意,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散文时代”(周宪语)。但庆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诗歌虽依然小众,却从未式微,并持续保持着鲜活、旺盛的生命力。我国从来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今时今日,我们将如何利用互联网之便和科学技术之利,重新让诗歌从“小众”走向“大众”,从鲜少问津到人人喜欢?或许,具有探索精神和先锋特色的跨界诗歌实验项目“第一朗读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尝试。它历经七载,举办诗剧场七十余场,“真正实现了诗歌与大众的深度交流”。因反响较好,目前已成为深圳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且成为国内新诗传播和跨界艺术样式的标志性品牌。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诗歌的传播方式从触网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元,经历了从论坛网站到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音视频客户端等不同传播方式的发展演进。作为当代诗歌发展里程中的品牌项目,“第一朗读者”凭借多种艺术元素的跨界融合、真实厚重的现场感、开放性和公益性、线上线下的融合传播等特质打造了新世纪文化语境下诗歌传播的新模式。要获得长远的发展,“第一朗读者”还需加强内容生产,增强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持续性,立足深圳辐射全国,借明星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将文化传播功能与市场效益有机结合,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机制。

    关键词:第一朗读者  诗歌  传播模式  创新

    “第一朗读者”2012年诞生于深圳,是由戏剧家、诗人从容发起的具有探索精神和先锋特色的跨界诗歌实验项目,主要包含诗研讨和诗剧场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自启动以来已举办七季,诗剧场七十余场,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觉、听觉和思想冲击力,在深圳以及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外文学艺术界的高度评价。通过著名诗人、评论家、导演、戏剧家、原创音乐人的积极参与协作,“第一朗读者·诗剧场”致力于将诗歌与戏剧、音乐、舞蹈、影像等多种艺术元素结合,在校园、剧场、书城、美术馆、博物馆等开放性公共空间向社会大众集中展现,打造了新世纪文化语境下“诵诗”“唱诗”“演诗”跨界艺术传播的新模式。因为“第一朗读者”融文学性、艺术性、开放性、先锋性于一体,并通过线上多媒介(新浪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和线下空间(诗研讨、诗剧场)的立体互推,有效拓展了诗歌的传播空间,以具体实践探索了诗歌传播媒介的多种可能,对诗歌传播模式的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视域下诗歌传播方式的发展演进

    在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后,诗歌逐渐退出公众视野,开始由文学中心地位的中兴转向边缘化的旁落。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式微的局势开始有所扭转。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7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以满足碎片化的娱乐需求。”[2]在科学地总结中国新诗诞生以来的经验和考察新诗的现状后,诗歌理论家吕进教授提出了中国现代诗学正面临的三大前沿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诗歌的传播方式从触网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在完成以纸质书刊到网络媒介为主要传播阵地的转换后,诗歌传播又经历了从论坛网站到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音视频客户端等不同传播方式的发展演进。

    1999年,李元胜在重庆创办中国现代诗歌网站“界限”,为爱好自由的诗人提供研讨诗艺的栖息地。2000年,“诗生活”网在广东创建,同时开设有基于专业WEB页面的新诗论坛,并为其他有需要的诗歌团体免费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此后,诗歌借助网络得到快速发展传播,之后一年间,多个有影响的诗歌网站和论坛横空出世,为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在网络上发表诗歌、切磋诗艺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诗歌的发展传播。在论坛网站之外还有个人网站曾风靡一时,但个人网站因有技术、资金等门槛限制发展受阻。后来“新竹”等自助建站系统的出现虽有效解决了个人建站的难题,可是生不逢时,因为博客这个新事物在不久之后开始广泛流行。

    2002年,博客网(www.bokee.com)、中国博客网(http://www.blogcn.com)的創建标志着中国博客时代的来临。博客的出现让人们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是2005年推出的新浪博客,凭借其资源整合能力和影响力,通过邀请大批各行业各领域的名人入驻开博的营销策略,发展极为迅速,风头一时无两,成为传媒业营销的经典案例。因摆脱纸刊的束缚和发表的便捷,博客的产生给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寂静的诗坛开始热闹纷繁。发现的便捷让博客诗歌数量迅速增长,但因为筛选审核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博客诗歌质量的良莠不齐。“下半身诗歌” “梨花体” “羊羔体” “沈(浩波)韩(东)之争”“韩(寒)白(烨)骂战”等事件,让诗歌在沉寂多年之后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2009年,新浪推出的微博服务,顺应了人们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阅读需要,得到迅速传播。每条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正符合诗歌简洁凝练的特征,微博诗歌“微诗体”也悄然兴起。标志性事件有2011年端午节发端于腾讯微博的“首届微博中国诗歌节”,至2011年底,半年时间下来“微诗体”超40000首,参与人数计5000多人。[3]

    2011年腾讯公司重磅推出微信服务,其中的“公众平台”让每一位用户都能打造自己的品牌。借助微信的巨量用户群优势,满足了人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需求,诗歌类微信公众号得到快速发展。发展势头比较突出的有“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第一朗读者”等。如“为你读诗”公众号平台上的介绍语“为你读诗,给灵魂片刻自由”,动辄“10万+”的阅读量证明了在繁忙的生活之余人们没有放弃对诗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而读屏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机的全面推广为这种需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4G网络的广泛应用和5G网络的不断推进,手机成为人们连接网络的首选载体,移动客户端成为各大商家必争之地,移动音视频客户端领域因此得到广泛发展。致力于“用声音服务美好生活”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手机用户超过4.7亿,在移动音频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较高。“为你读诗”2015年入驻喜马拉雅,订阅用户数至今有38.2万,更新的363个节目已有8815.4万次的播放量(数据来源喜马拉雅官网和手机软件,截至2019年8月5日)。作为原创配音短视频社区,手机配音软件“配音秀”除了拥有众多配音爱好者、知名配音师之外,还云集了数量众多的诗歌爱好者,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打造成更精彩的视频短片,让诗歌在文字和声音之外获得了更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

    二、“第一朗读者”的传播特质分析

    诗人和戏剧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让从容较早认识到跨界诗歌的意义,成为跨界诗歌的积极实践者。她的跨界传播实验探索实际上始于1999年的大型诗歌剧《在共和国的窗口》,该剧作为从容诗剧联姻的首次尝试,通过对诗歌戏剧化的舞台表达,再现了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后被录制成电视诗歌片《深圳人》上下集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多次播出,反响较好。此后还有为第一届、第二届“中国诗剧场”所做的《我听见深圳在歌唱》和《穿越百年》的主题诗剧,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从容开始考虑做让诗歌真正走近大众的最新颖的诗歌推广,便是后来的“第一朗读者”。“第一朗读者”把传统的诗歌活动变成了横跨诗歌、音乐、朗诵、舞蹈、戏剧等各个门类的艺术盛宴,通过各种元素的有机衔接、有效的融合互动,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兼容并蓄,多种艺术元素跨界融合是“第一朗读者”最突出的特征。“第一朗读者”的跨界创新首先让诗与剧联姻,融入朗诵、音乐、舞蹈、沙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以诗剧场的形式推出,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接受难度,提高了受众的群体数量。此外,“第一朗读者”的兼容并蓄还体现在跨越文化界限的国际视野,即注重本土诗歌的同时对外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人诗歌的关注。如“第一朗读者”第七季特别邀请了日本著名诗人水田宗子及评论家岛由子参与,并将当季活动的第三、四场设立为诗歌研讨会,探讨“日本当代诗歌状况和中国当代诗歌在日本”“诗与剧:当代艺术的交汇与融通”等专题,以期提供更多国际化的视野和跨界艺術的思考。而且当季合作诗人年龄跨度非常大,最小的诗人姜馨贺15岁,最大的水田宗子81岁,突破了年龄的常规界限,充分体现了“第一朗读者”这个文化品牌的开放性和创意性。

    为了让诗歌更近距离面向社会大众,“第一朗读者”邀请诗人、诗歌评论家、诗歌翻译家从书中纸上来到现实空间,来到观众面前,亲自朗诵和演绎自己的诗歌,并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的剧场效果加持,其震撼力超乎想象。著名诗人站台,让活动的现场感更加真实厚重。让现场观众不仅能吃到“鸡蛋”(诗歌),还能看到“下蛋的母鸡”(诗人),更清晰地了解一些诗歌的创作背景、过程,从而对诗歌创作者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对诗歌作品的情感表达有更准确地把握。特别是出场诗人阵容豪华,“坚持选择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北岛、西川、欧阳江河、韩东、伊沙、李亚伟、于坚、王小妮、陈东东、郑愁予……许多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诗人都曾来到“第一朗读者”诗剧场与观众见面。“如果你没亲临‘第一朗读者现场,你永远想象不出它会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第一朗读者永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4] 这是诗人安琪在参与过第二季活动后的感受。随着经验的积累,诗剧场各个环节也都在不断地创新优化,特别是演诗环节,舞蹈和表演更加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更加注意挖掘诗人和诗歌自身的特点。而每期学术主持和学术嘉宾的设定则充分保证了活动的文学性和专业化。

    免费体验,充分体现了“第一朗读者”的开放性和公益性理念。“第一朗读者”积极介入公共空间,让原本个人化、圈子化较强的诗歌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实现了高雅与流行、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有效对接,消除了人们心中诗歌精英化的心理壁垒,让普通市民能完全免费体验诗剧场,感受诗歌的魅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诗歌,喜欢诗歌。校园、剧场、书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诗剧场的开放性理念,突破了以往戏剧活动与诗歌朗诵会的单一性、封闭性和狭隘性,拉近了诗歌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如“第一朗读者”创办人从容的愿景,“我们力图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场所让公众能够因朗读听见诗歌、因戏剧而看见诗歌、因音乐而热爱诗歌、因点评而领悟诗歌。通过我们的表演者唱诗、演诗、评诗、朗读诗等环节,拓展了当代诗歌的先锋化、开放型的立体呈现方式,强化了诗歌视听的艺术性、实验性,以诗现场的行为艺术等跨界的方式延伸了当代诗歌的传播空间,让公众在场体验、在场感受、在场参与,全方位领略当代诗歌的审美妙义。”[5]

    创新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传播。除了线下的诗研讨和诗剧场的近距离展现,“第一朗读者”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等传播方式,通过“第一朗读者”微博、微信公众号做前期的宣传预告、活动中的图文直播和活动后的总结,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今日头条”全程直播每场活动,同时依托广播电台、报纸、文学刊物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向社会大众尽情地展示“诗悦读、诗剧场、诗现场、诗聚焦”,有效地扩大了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诗剧场的各个环节一直坚持原创,特别是唱诗环节的作曲和歌唱都很优秀,专门创作的100余首原创“唱诗”歌曲深受观众喜爱,多首歌曲成为深圳街头巷尾的流行歌曲。“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第一朗读——诗歌成就奖”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诗歌奖项之一。鉴于深圳剧协在诗歌推广方面所做出的探索与贡献,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向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授予了“跨界诗歌创作与传播基地”的称号。

    “第一朗读者”在诗歌的大众传播与作品经典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文学艺术界的充分肯定。文学评论家何向阳指出:“‘第一朗读者真正实现了诗歌与大众的深度交流,这是新文化背景下的诗教传统的创造性接续。”诗人叶延滨则高度评价了“第一朗读者”的历史价值,他认为:“这一活动对于诗歌的经典化和大众化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是长久的,经验值得推广和总结,具有历史价值。它是21世纪最重大的诗歌事件之一,它必将载入中国诗歌史。”[6]

    三、“第一朗读者”的传播策略优化

    从2012年启动至今,经过七季的实践探索,“第一朗读者”在逐步地创新完善。要获得长远的发展,还需加强内容生产,增强辐射性,借明星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将文化传播功能与市场效益有机结合,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机制。

    加强内容生产,增强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持续性。“第一朗读者”自创办以来,每季开展时间相对集中,相关微博、微信公众号紧贴每季活动实时更新,但活动之外的其他时间更新较少,内容生产连续性有待提升。特别是与“为你读诗”等同类公众号相比,订阅量差距明显。在策划方面,可以考虑延长活动开展的时间跨度,像刊物出版一样每月一期或每两月一期,并在每期活动前做好主题诗人的预告推介,活动期间加强网络传播内容的专业化拍摄制作,活动后继续保持对主题诗人诗歌作品的关注,从而增强“第一朗读者”线上线下的内容生产的丰富性和延续性,提高品牌持续影响力和受众黏性。

    走出深圳本土,以深圳模式辐射全国其他城市。“第一朗读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验,反响较好,已成为深圳的一张文化名片。虽有一定的网络传播,但现场体验覆盖的人数有限,且多以深圳本地市民为主。因网络传播缺少现场体验的厚重感和震撼力,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第一朗读者”现已形成一套独立的运营模式,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走出深圳,逐渐辐射扩展到其他城市,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现场体验跨界诗歌的魅力。

    邀请明星加盟,借明星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虽然每场活动都有著名诗人的积极参与,但诗人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仍停留在文学圈、诗歌圈内,这也决定了“第一朗读者”品牌影响覆盖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要扩大影响,必须进一步加强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通过创新来扩大受众流量。而明星凭借影视作品的传播,追捧者众多,是自带流量的特殊群体,其影响力与诗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并且许多明星也是诗歌爱好者。因此,“第一朗读者”在“诵诗”“唱诗”“演诗”等环节,均可通过邀请明星参与,发挥各类明星朗诵、演唱、表演等专长,从而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增强传播效果。

    尝试商业运作,为长久发展探索市场运營机制。“第一朗读者”诞生至今一直有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要想谋求长久的发展必须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机制,寻求文学性艺术性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点,将文化传播功能与市场效益有机结合。这方面,“为你读诗”的付费有声图书、人文课程、文创产品等市场化探索经验可以借鉴。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付费意愿也逐渐增强,“第一朗读者”的商业运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页。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 70488.htm,2018年8月20日。

    [3]  郭思思、高世现:《2012,我们以微博的方式影响中国诗歌》,贵阳:《贵州民族报文学周刊》,2012年2月17日第23期。

    [4]  安琪:《亲历第一朗读者》,http://blog.sina.com.cn/s/blog_ 48c557e20102e9n7.html,2014年3月7日。

    [5]  从容:《我与诗歌的跨界传播实验与探索》,合肥:《诗歌月刊》,2014年第3期。

    [6]  张德明:《当代诗歌的跨界演绎与视听阐发——2013年“第一朗读者”诗歌活动综述》,合肥:《诗歌月刊》,2014第5期,第10页。

    相关热词搜索: 小众 大众 朗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