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峡两岸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试析

    时间:2021-01-14 20:03: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罗畅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和继承我国丰厚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高校,如何有效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值得深入探讨。与母体文化紧密相连的台湾,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有多年的积淀,比较两岸高校在该领域的现状,取长补短,探索出更为先进和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对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复兴不无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教育;海峡两岸

    所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制度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在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华民族屡经磨难而不衰,这与厚重且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关系密切。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在各方面跻身世界前列,中华民族的地位不断攀升,继承和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到每一个角落即成为了高校师生的神圣使命。因此,高校应当适时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到实处。同属中华文化区域的台湾,在高校通识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独到。研究台湾与大陆传统文化教育的异同,分析各方优势,发展科学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温润而隽永的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了千年中华思想的演变,无论从国家民族立场、社会秩序、个人理想追求等方面都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亮起一盏明灯。具体体现如下:

    (一)促进大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与看法,人生观与价值观影响人的行为动因,左右人的行为方式。选择了科学的方向,为之磨砺意志,锻炼能力,才能有助于自我成长。

    伴随现代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西方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逐步影响着中国社会。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如若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易将多元文化中的不良的观念树立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知是践行的基础和前提,消极颓废的思想状态必然成为大学生终身成长的阻碍。反之,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便有望逐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历朝历代不乏助力青年人养成优秀品德的经典。如告诫人们磨砺造就人才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有叮嘱年轻一代勤勉和终身学习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等。大学生唯有珍视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运用客观辩证的方式广征博采,才能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二)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和提升民族自信

    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对所在群体文化的赞赏。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糅各家,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风貌。然而,受互联网传播和文化大融合的冲击,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过于推崇日韩流,欧美风,他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知之甚少,对世代沿袭下来的节庆习俗等传统文化的具象并不知晓,远不如对西方节日般的热情。

    在文化竞争力凸显的当今社会,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国际上具备强大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坚实基础。肩负民族振兴使命的年轻人,唯有充分了解并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对自己民族与文化的崇敬,才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助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任何社会需要寻求长足的发展,唯改革创新是不二法门。中华传统文化随民族的持续变革不断创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都展示了国人勇于创新,不惧变革的精神,而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亟需汲取的精神养料。

    上述可知,高校改革发展的形势下,传统文化的注入与融合,有利于我国教育体系迸发出新的火花。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势不可挡。

    二、海峡两岸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对比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文素养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地方不同高校具体作法各异,收效不同。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流淌着共同的文化血脉。台湾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性、精深性等方面,有其特点与长处,值得比较研究,相互借鉴。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差異。目前,大陆绝大多数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设置在公共选修课程里,其常作为大学语文的辅修内容出现,学分占比很低。与此同时,该课程往往被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这些学生精力不足的时间段,不利于其有效深入的学习。另外,由于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缺乏相应的指导性目录,大部分选修课即便挂了传统文化与专业学科融合的名称,也无经过严格的审核,课程内容多半是专业课的稀释,侧重实用应用性课程的现象还是很普遍。课程设置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必然不利于教学的实施和开展。

    相比较而言,台湾高校主要以通识课程教育为渠道展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教育(“general education”)形成于19世纪,其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自我内化而形成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台湾受西方思潮影响,较早引入了通识教育这个理念。目前已有一百余所高校设有如通识教育委员会或教育中心,有专人统筹传统文化课程的运作。各通识教育委员会不仅有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规划,而且结合本校专业特点设置元素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有涉及宗教、艺术的“陶瓷艺术”、“易经与人生”,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地方习俗的“台湾民俗谚语探源”等。由此,通过通识课设置,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推行成效明显。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由于传统教育在大陆高校普遍不属于专业课范畴,没有专设机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也相对薄弱。许多学校不仅忽视对传统文化课任教师的资格审查,也缺乏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视。这导致该课程教学多以“快餐式”为主,教师只求通过课程灌输的方式完成计划课时,少有关注课堂有效性。相较而言,台湾高校从教学管理层面,有通识教育委员会或教育中心负责教师团队管理,对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的教师,有基础知识扎实和知识面广两个方面的资质要求。教学活动层面,通教委会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探讨通识教育的理念,审定通识教育的规划,细化课程相关业务等。

    再次,受教方认知与接受态度方面的考察。无论是课程配置还是师资状况都是学校站在教育者立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努力方式。但教育具有相互性,如若受教育者本身没有对学习目标、任务有清醒的认识,教育的效果仍会大打折扣。

    根据近年来关于海峡两岸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认知的调查统计数据,两岸高校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储备、认知以及学习态度方面,有大致相同的情况。其传统文化储备均偏于匮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观念都较为片面,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传统文化狭隘的视为旧时代遗留的约束礼教,因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愿意花时间潜心学习和参与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占比很小。两岸高校学生均更愿意利用新媒体,如微博或微信平台来接受碎片化的传统知识学习而非通过传统课堂。因此,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提高他们自觉性方面,两岸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者任重道远。

    三、有效实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试析

    (一)推行通识教育,合理课程配置

    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这一方面,台湾的通识课程体系先行一步,值得借鉴。建议以通识教育为载体,据不同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有机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当前,大陆部分老高校已经推行通识教育,例如,北京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程多达300多门,并挑选精选课为核心课程。许多新办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亦应重视通识教育,尽快建立通识课程体系。将原先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融到通识课程体系中,把传统教育课程作为通识课的必修科目,给予合理的课时、学分占比。

    与此同时,合理配置课程,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如将其分为事实性和价值性两个阶段的教育。事实性课程主要教授传统文化常识。例如礼仪、节庆、饮食文化等,可以作为低年级必修课程开设。价值性课程是指涵盖儒家文化等哲学思维的课程,则可安排作为高年级的选修课。学分配比上,事实性课程以识记为主,為鼓励学生积极性,可以设置较高的学分。价值性课程可采取开放式的方式考核学生对哲学思想的见地。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深教研水平

    为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大陆高校可以参考台湾高校的做法:建立独立的通识课程部,专门负责通识课程体系的具体运作,担任通识课程部主任人选以富有跨专业教学管理经验者为先。教务处配合调配新增传统文化课程在学生日程安排中的比重,以及合理计算学分。团委和辅导员则负责课程以外的学生活动。同时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选调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组成阶梯合理、稳定的教学团队。教授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不仅在学识渊博,而且行为举止上儒雅有致。课程部应统筹规划教学计划和教案,并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等等。学校应助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定期选派教师外出交流和学习,精深教研水平。

    (三)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传统文化不热衷问题,学校可尝试从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做努力,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到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魅力和生命力。

    例如,结合端午、元宵、中秋这些中华传统佳节,组织讲座、游园互动、传统佳节美食品尝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深入学生的社交圈,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在微信和微博以及学校官网上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适时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把握思想态度的转变,随时调整方案。

    (四)挖掘地方文化,设计定制式传统文化教育

    地方文化是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共同作用形成的历史积淀。由于传承的特性,地方文化能够被更完整的保留并更深的影响当地的年轻人。因此,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地方高校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向学生展示地方文化内涵,增强其认同感。

    以福建高校为例,拥有山地、海洋和大陆三种文化基因的闽文化,不仅世世代代浸润着福建民众,还对海峡对岸的台湾以及闽籍福建的海外华侨华人影响至深。近年来,福建的许多高校大力开展地方文化研究与教学。在2018年的福建省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中,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文星火”等都致力于将闽南文化和华侨文化发扬光大。福建农林大学组织学生开展闽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田野调研,强有力的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福州大学则组织学生以三坊七巷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文化;漳州也有许多高校就茶文化开展选修课。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从血缘上,闽台人民同宗共祖,从传统习俗上看,台湾很完整的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如今,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源远流长。福建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与台湾关系密切的优势,加强与台湾高校的联系,交流与探讨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寄托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高校作为高层次国民教育基地,对弘扬传统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唯锲而不舍的追寻和探索,以我国文化瑰宝之精华濡染中华学子的心灵与人格,才有望将同根同源的华夏文明绽放在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弓艳.文化经营与民族精神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04).

    [2] 陈龙涛,李佳,张爽,尤世红,刘玉平.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510,17(05):651-653.

    [3] 金旻.全球化语境中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以传统文化之传承为视角[J].教育观察,2016(04).

    [4] 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闽江学院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研究所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HXGJS013。

    相关热词搜索: 海峡两岸 文化教育 传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