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东方世界的盔甲武器4

    时间:2021-01-15 14:03: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传生 陈漠

    蒙古骑兵模型,展现了13~17世纪蒙古弓骑兵的形象

    草原游牧民族

    盔甲武器

    从骑兵出现开始直到19世纪结束,在整个亚州地區有一种类型的士兵主导着战争的基本形态,这就是弓骑兵。这种骑在马背上使用弓箭作战的战斗形态,大约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最早的弓骑兵是当时迁徙至俄罗斯草原的游牧民族塞西亚人(也称斯基泰人)。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一波又一波的部落集结、迁徙和不断发生的内外冲突,驱使弓骑兵的作战方式逐渐传遍整个亚洲大陆。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帕提亚人进入波斯,公元1世纪萨卡人进入印度,公元5世纪匈人进入东欧并建立政权,所有这些过程无不与弓骑兵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成功、最令人恐惧的弓骑兵是蒙古草原骑兵。1206年,蒙古族部落首领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王国。其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疆土从中国北部延伸至里海。后来,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将国土疆界向西扩展到匈牙利、波兰、波斯,以及与埃及接壤的广阔区域。1279年,蒙古人推翻中国南宋王朝。此后,继续向南扩张,攻占了北印度。蒙古弓骑兵四处征战,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13世纪蒙古弓骑兵穿着的是一种鳞片式铠甲,也称“鳞甲”。这种铠甲使用皮革、甲片、皮绳和织锦编织而成,制造方法是先将硬化的皮革片与小的铁甲片通过皮绳连接固定,形成一组组“鳞片”,之后再将各组“鳞片”层叠组合起来,并使用刺绣织锦加以装饰。这种铠甲是世界战争历史上最重要和普遍使用的一种铠甲样式,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数量极少。

    土耳其托普卡珀皇宫图书馆收藏的《法提赫专辑》(Fatih Album)中,一幅身穿鳞甲的中国骑兵形象插图,表明中国古代军事文明是经由蒙古传播到伊斯兰世界的

    小型盔甲,可能是捐给寺庙的“还愿盔甲”,来自中国西藏,17世纪制作

    一个蒙古骑兵模型,展现了13~17世纪蒙古弓骑兵的形象。这个模型主要由骑兵头盔、铠甲、马盔甲、马镫、弓箭筒、骑兵盾牌组合而成。其中,骑兵穿着的铠甲是一件保存尚好的17世纪鳞甲衣(lamellarcoat),使用铜合金、皮革和丝绸制成,长861mm,腋下宽度510mm,共有2703片鳞片,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蒙古骑兵鳞甲衣,它是博物馆1986年2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中购入的。模型中的马盔甲也是鳞甲,与骑兵铠甲一样属于同时期的产品,其制作精细,保存完好,这件展品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的。马镫是13世纪的铁制品,上面带有雕龙镀金装饰。骑兵配备的弓箭筒,年代为15世纪,全长794mm,宽258mm,深130mm,材质为皮革涂漆,带有黑色线条装饰图案。骑兵佩戴的头盔年代稍晚,是19世纪的制品,头盔盖的形状为半球形,带有镀银的宝石状盔顶,脸颊和颈部防护使用丝绸锦缎和粗布制作,上缘与头盔连接,形成对头颅和颈部的整体防护。当时骑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复合弓,有的还配备长矛和剑。

    《法提赫专辑》中的蒙古步兵形象插图

    鳞甲起源于中国,大蒙古国骑兵在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将其带到西亚地区。土耳其托普卡珀皇宫图书馆收藏的《法提赫专辑》(FatihAlbum),记述了14~15世纪大蒙古国的军事力量,在收录的插图中还有一幅是身穿鳞甲的中国骑兵形象,表明中国古代军事文明是经由蒙古传播到伊斯兰世界的。

    一件配有头盔的小尺寸鳞甲套装来自于中国西藏,头盔高240mm,甲衣长510mm,宽350mm,制作于17世纪。据考证,这种小型盔甲可能是捐给寺庙里的“还愿盔甲”,使用的材质和制作方法与全尺寸的鳞甲基本相同。甲衣下沿的裙摆和衣袖皮革上贴附有一层彩色织锦,增强了美感。关于展品来源,据博物馆介绍,这件盔甲是“1904年英国远征军从西藏带回来的,1954年由克莱夫提上校(A.M.Cleverty)捐赠给了皇家军械库”。

    蒙古骑兵头盔,13世纪制,配有银饰,并饰有中式狮子和西藏佛教喇嘛形象

    日本13世纪卷轴画《蒙古袭来绘词》描绘的蒙古弓骑兵,其佩戴的头盔是标志性配置

    一个13世纪的蒙古骑兵头盔,被放置在中央大厅一个单独的玻璃展柜中展出。其形状为碗状,高158mm,周长680mm,质量1.05kg,上面带有镀银图案装饰,装饰图案由滚动的树叶、中式狮子和西藏佛教喇嘛形象构成,这种形状的头盔在日本京都皇室收藏的绘画作品《蒙古袭来绘词》(约1293年出版)中可以看到,它是9~14世纪蒙古骑兵的标志性配置,完整的头盔还包括附着在头盔下沿的护布或通过铆钉连接的鳞片状护颈甲。这件展品极具珍罕性,是博物馆在1990年购入的。

    中世纪伊斯兰

    伊斯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世界崛起,被认为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现象。直到现今,希吉拉历仍然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国家通用的历法。伊斯兰教历元年,即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创立了伊斯兰教。公元624年,穆罕默德的追随者在拜德尔与麦加古来什贵族交战中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也成为“真主护佑”的证明,并由此确立了穆罕默德的权威和在西阿拉伯世界的支配地位。

    公元632~661年,继穆罕默德之后的四任哈里发(穆罕默德继任者、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统称),通过强大的宗教影响力和“圣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军事帝国。之后,在倭马亚(Umayyad)哈里发统治时期(公元661~750年),伊斯兰帝国又向西扩展到北非沿岸、西班牙以及法国南部部分地区,向东扩展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河、土库曼、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在伊斯兰帝国建立和扩张过程中,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公元224年,波斯人通过战争推翻了中亚帕提亚人建立的帝国。当时,帕提亚人采用的是典型的中亚战术:大量的轻骑兵弓箭手在装甲重骑兵支持下,使用弓箭和长矛作战。在打败帕提亚人以后,萨珊王朝延续了帕提亚的军事系统并进行改革创新,增加了装甲骑兵的数量,更加重视步兵的重要性。但是在公元651年,萨珊王朝的军队还是被新兴的伊斯兰帝国打败了。萨珊军队的盔甲和武器样式,被后来的阿拉伯入侵者接受,并一直沿用到13世纪蒙古人入侵。

    14世纪以后,帖木儿王朝(1370~1507年)成为最后统治波斯的大蒙古“后继国”,他们也信奉了伊斯兰教。在其他一些没有被蒙古人征服的阿拉伯地区,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纷纷宣告独立。其中包括占领阿塞拜疆和伊拉克、由逊尼派穆斯林建立的黑羊王朝(1375~1468年)和占据安纳托利亚东部、由什叶派穆斯林建立的白羊王朝(1378~1502年)。逊尼派与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的两大派别,在伊斯兰历史早期便出现了。逊尼派,全称“逊奈与大众派”,承认逊奈与古兰经具有同等权威。而什叶派将穆罕默德堂弟阿里也归于神圣地位,认为阿里隐遁的后裔“伊玛目”将以救世主(马赫迪)的身份再现。这两个教派的矛盾影响深远,不仅爆发过继承权之争,还延伸到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伊斯兰帝国解体后,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王朝和穆斯林内部不同派别间的争斗持续不断。

    皇家军械库收藏的中世纪伊斯兰盔甲武器大部分是14~15世纪的物品,它们几乎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即位于伊斯坦布尔的老拜占庭神圣和平教堂军械库,是伦敦武器经销商塞缪尔·卢克·布拉特(SamuelLukePratt)于1841~1843年从这里购买的。这些盔甲武器是伊斯兰世界错综复杂的战争产物,但是都被标以“tamgha”的标签,表示为土耳其所有。许多类似的藏品,可以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珀皇宫的帝国宝库里看到,托普卡珀皇宫是被作为奥斯曼土耳其的胜利丰碑建立的。

    头巾盔,使用金银镶嵌和阿拉伯书法铭文装饰,系15世纪晚期白羊王朝土库曼部落军队的装备

    头巾盔,饰有黄铜镶嵌的阿拉伯花纹图案和大号带棱角的库法体古阿拉伯字母铭文,15世纪帖木儿王朝骑兵的装备

    奇恰克(Cicak)头盔的早期版本,16世纪初制作

    头盔

    头巾盔(migfer),使用单块钢铁锻造,与清真寺洋葱状圆顶和穆斯林包头巾的形状十分相似,具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义,是伊斯兰世界的特别标志。

    一个在中央大厅单独展出的头巾盔,周长740mm,高420mm,宽260mm,质量2.2kg,是15世纪晚期白羊王朝土库曼部落军队的装备,头盔下沿有两个拱形的开口,附带锁子甲面罩,原本还有一个可调节的条形护鼻装置,现已缺失。头盔制作得十分精美,使用金银镶嵌和阿拉伯书法铭文进行装饰,铭文内容来自15世纪流行的阿拉伯诗句:“鸽子咕咕叫,愿主人富有、安宁、健康,终其一生”;“荣耀的信仰者,胜利凯旋的国王,愿他永远荣光、兴旺、富有、权威、安宁、健康”。

    另一个头巾盔,是15世纪帖木儿王朝骑兵的装备,形状与白羊王朝土库曼部落的头巾盔相差无几,盔体局部严重腐蚀受损,带有护鼻条,锁子甲面罩缺失,饰有黄铜镶嵌的阿拉伯花纹图案和大号带棱角的库法体古阿拉伯字母铭文,这种字体的装饰性铭文也是分辨帖木儿军队头盔的主要标志。

    細节显示锁甲铆接链上的铭文

    阿拉伯锁子甲,由头盔、锁甲面罩和锁甲衫组成,15世纪晚期制作

    盾是中世纪阿拉伯战争中普遍使用的防御装备。展品中,一个15世纪白羊王朝的盾,铁制,直径458mm,质量1.7kg,上面带有阿拉伯铭文、蔓藤花纹和嵌银装饰,铭文显示,它最初的主人是帖木儿帝国撒马尔罕统治者兀鲁伯(UlughBeg,在位1447~1449年)。另一个制作于17世纪的盾,使用铜、铁、藤条、织物等多种材料制作,直径525mm,深110mm,质量1.9kg,外观呈现美丽典雅的纹路,这样的盾是中世纪穆斯林骑兵盾牌的典型样式,在1683年奥斯曼攻打维也纳时仍被大量使用。

    青铜锤

    一个12世纪的波斯战锤(锤头),长115mm,最大直径77mm,握柄插口直径33mm,使用青铜铸造,上面带有华丽的波斯铭文,是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波斯武器样本。这种兵器可以在波斯民族史诗《列王记》的绘画作品中看到。《列王记》诞生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记录了从远古神话时期到7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灭亡4000多年间波斯帝国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以及50多位帝王的统治,被称为波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書。其中一幅配有波斯诗文的绘画,描绘了萨珊王朝时期波斯人与伊斯兰军队的作战场景,上面的诗文记录了骑兵的武器装备:“每个骑兵都有马盔甲、锁甲衣和腿甲,手持剑、盾、矛,或者锤、斧,弓袋里2张弓、30支箭,2根特别的弓弦附在头盔的后方。”另外一幅绘画截图,展示了双方手持青铜锤交战的场景。

    《列王记》描绘波斯骑兵使用青铜锤作战的场景

    陶罐式手榴弹,13世纪伊斯兰国家比较流行的投掷火器,叙利亚哈马工场制造

    马木留克手炮,1497~1498年叙利亚制造

    黑火药武器

    黑火药武器也出现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中。有资料记载,在中国黑火药技术传到西方之前,其他形式的易燃物也曾被作为武器在战场上使用。例如公元7~8世纪,拜占庭帝国就多次使用“希腊火”打败哈里发军队在海上和陆地的多次进攻。“希腊火”的物质成分是保密的,据学者推断或者是火药(硫、硝酸钠、碳混合物),或者是基于生石灰的混合物,或者是一种基于石油的物质如萘并吡咯等构成的。展品中有两件中世纪的火器:陶罐式手榴弹和马木留克手炮。

    陶罐式手榴弹,属于13世纪伊斯兰国家比较流行的投掷火器,由叙利亚哈马工场制造,最初保存在大马士革古城堡里。它的外壳是一种坚硬的陶器,高96mm,最大直径80mm,质量455g,顶部的圆孔用于装填易燃物和安装引信。

    马木留克手炮,是马木留克苏丹国(又称马木留克王朝,1250~1517年)火器兵营制造和使用的一种铜制手炮,后膛外面的铭文铭刻了一个人的名字:埃米尔·克特比·阿尔-阿赫马尔。这个人是叙利亚总督,也是火器兵营的教官长,在纳斯尔·穆罕默德统治马木留克苏丹时期,他在大马士革建立了4个火器营,极力推进马木留克军队现代化,但是此举遭到大多数贵族的反对,认为这是对精英骑兵传统的挑战。克特比在1498年离世后,推行马木留克火器的改革措施随之流产,马木留克王朝在1517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据介绍,该展品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惟一留存于世的马木留克手炮。

    相关热词搜索: 利兹 军械 英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