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时期以来的扬州戏曲剧目整理与研究

    时间:2021-02-03 10:05: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许婕 周依诚 韦钰

    摘   要:
    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扬剧是中国传统戏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剧诞生于扬州,发扬于上海,分为传统剧目、现代戏、折子戏、音乐剧四种。1949年特别是1978年以来,扬剧从繁荣发展到进入瓶颈期,在传承传播、演员演出、剧本创新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就扬剧发展脉络和扬剧剧目类型进行整理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求让扬剧这颗明珠重展光芒。

    关键词:
    新时期    扬剧    剧目整理与研究    传承和建议

    扬州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很重要,对一个城市更重要,文化反映这个城市历史的积淀,也反映城市当下的创新创造能力。若提及扬州文化,则扬剧必然在列,也是扬州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从发展脉络来看,扬剧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扬剧的发展可溯源到流行于清朝初期的民间表演艺术扬州花鼓。最早由木工、瓦工、铁匠、铜匠、剃头匠、裁缝等手艺人,逢年过节时结合玩灯赛会载歌载舞。此后,花鼓配上乐曲,表现一定故事情节,逐步形成花鼓戏,又称为“小开口”。香火戏源于扬州、镇江及其他各乡镇的民间香火和祭祀的风俗,在此风俗基础上对唱念做打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广场搭台演唱,形成了香火戏,又称为“大开口”。到民国初年,花鼓戏和香火戏艺人纷纷组班,前往南京、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尤其在上海形成繁荣局面。“大开口”和“小开口”在上海分别被称为“淮扬大班”和“淮扬文戏”。1931年,“大小开口”的艺人以“淮扬戏”为名在上海聚宝楼戏馆共同演出《十美图》,自此合流。1950年,“淮扬戏”由政府正式定名为“扬剧”。2006年,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IV-56。在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作为地方戏曲的扬剧该如何创新和发展,是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我们以扬剧为代表的扬州戏曲剧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整理基礎上分析研究,展望未来,为扬剧的发展献力。

    按照剧目类型来说,扬剧可以分为传统剧目、现代戏、折子戏、音乐剧四种类型。新时期以来扬剧的发展规模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规模相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剧在南京、扬州、镇江三地发展处于三足鼎立局势,现今主要集中在扬州,人员参演由老一辈演出家传承至现今的中年一代,继而传至青年与新青年一代,出现了发展的小峰值。我们整理了1978年至2019年演出较多的扬州戏曲剧目,具体剧目和表演情况详见表1(扬剧传统剧剧目一览表)和表2(扬剧现代戏、折子戏、音乐剧剧目一览表)。

    从剧种拓展而言,扬剧传统剧目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保持稳健发展,并且时有旧剧再创作。如《血冤》翻新过4次、《百岁挂帅》翻新过3次,这些经典传统戏剧取精华而去糟粕,在旧有的传统艺术上融合新时代的思想,老树逢春、欣欣向荣。同时,扬剧艺术家们又在产出新的戏曲类型,为扬剧发展输入新的血液。可以说,扬剧中的现代戏、折子戏、音乐剧等完全是新时代的产物。从表2中可以看出,现代戏自1992年开始登上大众舞台;最早的折子戏改自传统剧目,在1979年进入大众视野;音乐剧要等到2009年才崭露头角。不过,尽管新剧种数量极少,仍可窥见扬剧尝试与现代表演艺术进行融合与创新。

    从剧目数量来看,占比最多的仍然是扬剧传统剧目,总数达400多种,其他数目由多到少依次是现代戏、折子戏和音乐剧。从表1和表2可见,在2006年前后,扬剧表演数目开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发展最迅速,也是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峰值。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戏剧戏曲的背景下,扬剧有了一定的创新与发展,同样面临深层次的挑战。就传统剧目来说,近几年流传较广的剧目基本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比起现代剧与音乐剧等新兴戏剧形式,扬剧的传统剧目陷入了转型和突破的困境,一时间难以创作出具有影响的代表作品。同时,音乐剧、现代戏等虽然是扬剧适应时代而出现的产物,不受传统的束缚,在剧本创作方面大胆创新,但是它们都发展得还不够完善。这三种剧目的创作时间大体在2009年和2010年,显得后继无力,正是扬剧新兴剧目仍需改良的有力证明。

    从剧作内容来说,扬剧创作的内容随时代与剧种的拓展而有所改变,但与当下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切合度仍然较低。传统剧大多以才子佳人、忠君爱国、轶事传奇等为题材,如《玉蜻蜓》《百岁挂帅》《狸猫换太子》等,都是我国传统戏剧在新时代的延伸。虽然传统剧在新的题材方面也有尝试,但是扬剧的传统剧目仍是以传统戏剧题材更出众。随着音乐剧、折子戏、现代剧的出现,普通百姓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经由戏剧改造后被搬上舞台。如《县长与老板》《丈母娘夸女婿》等,现代剧、音乐剧等尝试用新的艺术形式书写新时代的生活,这是扬剧融合新时代精神的尝试和努力。需要意识到部分现代戏、折子戏改编自传统剧目,如折子戏《审土地》改编自传统剧目《断土地》,折子戏《挑女婿》是崔东升、杨彻根据幕表戏《一女嫁三夫》整理改编,折子戏《断太后》同样属于传统剧目范畴。

    从扬剧流派和演员培养来看,扬剧发展脉络中出现了五大流派,分别由高秀英(艺名筱秀英)、金运贵(原名刘秀卿)、华素琴、李开敏、汪琴等五位扬剧表演艺术家开创。“高派”以高秀英为首,高秀英曾师从范春奎、谢义才、傅承德、王如松、刘少舫等人,代表作品有《鸿雁传书》《恩仇记》《百岁挂帅》等,传人有李开敏、吴蕙明、祝荣娟、徐秀芳等。“金派”以金运贵为首,金运贵曾师从侯金奎、吴桂芳等人,代表作品有《楼台会》等,传人有筱金运贵、筱荣贵、姚恭林等。金派是唯一一个经文化部备案的流派,扬剧界曾经有“十生九金”的说法,影响深远。“华派”以华素琴为首,华素琴曾师从李筱琴、陈万芬、唐锡奎、周伍保等人,代表作品有《挑女婿》《恩仇记》等,传人有汪琴、李明英、王瑞鸾、徐爱萍、李霞等。“李派”以李开敏为首,李开敏曾师从林幼华、任秀兰、高秀英、王万青等人,代表作品有《玉簪记·偷诗》《大运河之歌》《夺印》《白蛇传》《秦香莲》《血冤》《盛世女丐》等。2008年,李开敏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传人有王由兰、洪小梅、戴俊茹、王瑞茹、张爱华、葛瑞莲等。“汪派”以汪琴为首,汪琴曾师从华素琴,代表作品有《审土地》《皮九辣子》《红颜泪》《玉蜻蜓》《恩仇记》《挑女婿》等。2008年,汪琴成为“非遗”传承人,传人有王苓芬、许虹、孙爱民、韦丹等。不难发现,1949年至1978年,活跃演员主要出自高派、金派、华派开创人及弟子,高秀英、金运贵、华素琴等人是先行者。1978年至2007年,李派、汪派门人成了表演的中流砥柱,李开敏、汪琴、姚恭林、徐爱萍等人是发扬者。2007年以后,随着扬州市政府启动“非遗”传承人培养重点工程,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继1992年后再次招收学员,2014年部分学员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批扬剧本科生。新兴面孔出现在扬剧舞台,赵倩、徐馀佳、彭楷仪等人是探索者。

    相关热词搜索: 扬州 剧目 戏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