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作文3篇

    时间:2022-08-04 11:21: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作文3篇

      什么概念?如果用中型货车装载,车与车首尾相连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下面是达达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作文3篇,希望大家喜欢。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作文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作文1

      袁隆平先生走了。

      那个凭借一己之力养活了中国亿万同胞,

      用一只手托起中国粮食安全的伟人走了。

      袁老走的很突然,很突然。

      甚至说前些天里还报道了袁老在海南试验田的烈日下研究的新闻,而今天,噩耗却卷席着乱风暴雨令人措手不及的到来了……

      可以说,没有袁隆平先生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中国为什么敢于在粮食方面的关税与美国抗争到底?

      中国为什么在疫情时期在别的国家粮食纷纷告急的时候丝毫不慌?

      而中国又为什么从未因为粮食发愁?

      因为,有他。

      中国,用着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的将近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有人统计过,中国人一天消耗的粮食将近177吨!

      什么概念?如果用中型货车装载,车与车首尾相连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

      远的不说,谈谈近的。

      三年自然灾害,就因为没有粮食,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将近饿死了1000万人!这还仅仅是最保守的说法。

      而60年代我们有多少人口?6亿左右。

      将近六十分之一的人倒在了那个人与粮食战斗的战场上!

      而现在的我们,早已经忘记了饥饿的滋味,认为吃饱饭是天经地义的事。甚至每天最操心的事情不是如何填饱肚子,而是怎么把身上的赘肉给减下去。

      就像那句看起来像矫揉造作的话所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我并没有见过袁隆平先生,对于他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和网络。

      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挡他成为我内心中的英雄。

      还记得,书中对袁隆平先生的介绍是(1930至今)但是,今天以后它将会变成(1930-2021)……

      而以后孩子们书本上写的不再会是“袁隆平院士还在田中奉献”而是“袁隆平院士享年91岁”……

      以后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听到那个与时俱进的老人家幽默的话语,再也不会见到他在会议中慈祥而又认真的面容,再也不会……

      人生的悲伤莫过于见证一位伟人的逝去……

      今日袁老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和中华民族融在一起,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

      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感谢袁老,一路走好!

      就像网友说的:

      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您未完成的事业,就交给我们后人吧!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作文2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位一生为水稻事业努力拼搏,这颗植根于稻田的种子,这个梦想禾下乘凉的科学家就这样走了?!

      犹记得,11天前,袁老才刚刚又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验收,平均亩产高达1004.83公斤!”“超优千号”,是袁老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又称作“湘两优900”,是高品质软米。目前已顺利通过了海南低温寡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三亚连续几年亩产量不断攀升!

      一生只做一件事!“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他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和梦。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66年,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1980年,世界性的灾荒来临,他又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培养超级杂交水稻;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后,近些年来,袁隆平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农业奋斗的一生,是为水稻事业奉献的一生。他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往小了说,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让全国人都能有饭吃,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往大了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能稳民心,安天下,是国之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中国,袁隆平为世界水稻事业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袁隆平晚年多次赴印度、东南亚等国,帮助他们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近年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扩展到中亚、北美、南美等地区,帮助当地克服粮食危机、解决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说自己是一颗种子,不论扎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第二个梦想已经实现,第一个梦想在努力中。他一生都在追梦,他的学生评价他说,下田就像吃饭,每天都要下田,90岁高龄依然这样做。他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学生们这样做。他说:“培养学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试验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培养你,我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年轻人要用知识武装自己,更要勤奋踏实脚踏实地。必须要到田里去亲自实践。”

      他,是一颗种子,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他,是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结果、繁衍,一棵棵像他一样的种子依他而生。

      他把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人,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袁老,一路走好!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作文3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相关热词搜索: 禾下 乘凉梦 人生 作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