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工作计划 > 正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例(推荐3篇)

    时间:2023-12-15 14:19: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例(推荐3篇)

    能够利用学过的乘除法知识解决旧物买卖和等价交换的问题,能够正确付钱,找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从小培养热衷公益的良好品德。在时间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回顾、整理与交流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我反思能力。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例 第1篇

      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例 第2篇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式。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积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二(5)班学生缺少一定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或者上课无法集中精力,经常会开小差或者反应速度比较慢,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弱,课堂作业有七、八个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二(5)班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出现,对于同一个学习任务,孩子们完成需要的时间相差也比较大,个别的孩子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很好的根据具体数学信息,很好地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对于提问题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但是有些学生很多问题是没有自己思考过,就急着问老师,缺少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间相互评价也还待加强和提高。二(6)班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但二(5)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浓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共九个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可分为3个内容,分别为:

      1、数与代数:(1)数的运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乘法的认识和乘法口诀、除法的认识和用口诀求商)。(2)常见的量(元、角、分的认识)。

      2、图形与几何:测量(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厘米、米的认识)。图形的运动(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欣赏与设计)。

      3、数学好玩:综合与实践(班级旧物市场;寻找身体上的数学奥秘)。

      四、本册教材总体教学目标及要求:

      1.第一单元“加与减”。

      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读懂情境中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购物”。

      经历使用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在购物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会付钱、找钱,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性,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积累活动经验。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操作活动对图形的认识产生兴趣,初步感受数学的美。

      5.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

      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体验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优越性。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在寻找乘法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推理能力。会比较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乐趣。

      6.整理与复习。

      经历整理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回顾、整理、练习等学习活动,初步养成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自我反思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7.第六单元“测量”。

      在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计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8.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经历一系列的分物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分物经验。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9.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

      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能正确运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乘法口诀的魅力,计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10.数学好玩,通过有趣的旧物交换和买卖活动,复习学过的乘除法及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能够利用学过的乘除法知识解决旧物买卖和等价交换的问题,能够正确付钱,找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从小培养热衷公益的良好品德。在时间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回顾、整理与交流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11.第九单元“除法”。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体会除法与减法、乘法的联系。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性,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例 第3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