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工作计划 > 正文

    2024年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时间:2024-03-19 15:18: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24年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政策,支持基层提升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能力。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2024年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根据省发展改革委《xx年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和《xx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泰政办发〔xx〕91号),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细化实化改革举措为重点,现提出xx年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提高市民化质量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循序渐进,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非户籍人口愿落尽落,进一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研究分析户籍人口流出因素。实施新生儿入户、户口迁移、开具户籍类证明等事项“跨省通办”,推进全省范围内高频户籍事项跨派出所通办,进一步提高户籍服务便利化水平。持续推进有意愿的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市公安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市(区)人民政府、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xx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有序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范围,提高非户籍人口公共服务实际享有水平。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优先将随迁子女占比较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保持在95%以上,鼓励将随迁子女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持续推动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保应保尽保,促进灵活就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扩面,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稳定在90%以上。进一步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新模式,扎实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成平台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继续开展基本医保全民参保攻坚活动,重点针对xx户籍未参保人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儿童、新就业劳动者等开展参保扩面,基本医保参保率提升至98.8%以上。落实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政策举措,阶段性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费率,不断优化参保人员结构。落实异地就医急诊直接结算、补备案等新要求,积极开展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试点,大力提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水平。落实《xx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制定xx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提高到17%。扩大普惠托育供给,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2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高到3.5个。制定《xx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推进社会救助省内通办,开展持有居住证人员在居住地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落实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要求。(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制定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新开发7000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举办“创富xx”系列大赛。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建设2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新建规范化零工市场2个,兜底帮扶1500名困难群体就业。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跟踪落实国家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意见,在农民工就业集中地区建立免费劳动维权咨询服务点,实施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用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聚焦“1+4”现代产业体系、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等领域和高龄照护、低龄抚育、家政服务等行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电子培训券+”培训方式,进一步完善政府补贴资金发放机制。推进技能xx建设,培育工匠精神,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步行街等城市载体建设,提升重点商圈服务能级,争创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打响“消费福地”品牌。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在农村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累计建设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200个。持续打响“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等活动品牌,推动批零住餐、休闲娱乐等消费回暖。大力拓展“文旅+”消费,积极组织参与xx“水韵xx·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xx“水韵xx·非遗购物节”、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积极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健全配套政策体系。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政策,支持基层提升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能力。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加大对流入人口多的地区建设用地计划倾斜和政策支持力度。跟踪落实国家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办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形成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支持新市民就业创业和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健康保险、养老保障等生活需要。(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xx中心支行、xx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城镇化格局形态

      6.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积极参与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高质量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深化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谋划建设xx中轴。协同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兴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服务保障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建设,加快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和宁盐高速、建兴高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东兴高速、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北接线。(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积极融入都市圈发展。发挥跨江融合先发优势,加快融入苏南、接轨沪宁。推进锡常泰高质量跨江融合城市组团,积极参与共建苏锡常都市圈,协调推进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江阴—靖江、泰兴—新北跨江融合发展水平。(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持续做好“一轴一核三极三城”规划建设,围绕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塑造城市功能高地,着力推进环凤城河、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体育休闲、城市新中心、高铁枢纽等六大片区建设。建成328国道姜堰南绕城快速化改造工程,推进东环高架南延和姜高路二期快速化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落实省《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分类推进县域经济升级和县城功能完善,支持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深化改革探索。统筹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信贷等资金支持,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制度,做好用地计划管理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统筹。(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人行xx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促进小城镇特色发展。持续推进重点及特色镇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支持1个小城镇开展省级重点及特色镇发展综合示范段项目建设。组织开展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工作,争取新增命名1个省级特色小镇。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先行先试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争取更多小镇经验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11.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统筹推进20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和1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育苗工程,发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和机制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创中心xx离岸孵化基地,推动国家级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创建,推动泰兴经济开发区融入xx实验室“网络体系”。争创质量强国标杆城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500件以上。健全市级天使投资基金“募投管退”运作机制,组建大健康产业引导基金及直投子基金,发展“创新积分贷”“标易贷”“知易贷”等金融产品,推动公募基金公司组建和股权投资机构落户,力争新增上市企业4家。构建“泰有引力”人才生态,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800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落实省《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完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推进一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6个,增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位2万个。聚焦“一老一小”,同步增设住宅楼出入口无障碍设施300个、完成老楼加梯100部,新增停车位3000个。深入开展物业专项整治,在全市范围继续打造30个市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30个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市级示范点,20个市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城管局、市消防支队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3800套,基本建成11860套,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支持农民工集中的产业园区及企业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支持力度。鼓励将市政运行、教育医疗等领域非户籍常住人口住房、收入困难家庭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提升到28%。持续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3400套,基本建成5395套。跟踪落实国家促进和规范长租房市场发展的意见。支持房地产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健全便民服务设施。跟踪落实国家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出台《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三年建设行动方案》,实施社区服务设施功能融合建设,在全市重点打造20家精品示范项目,推动社区服务提档升级。加快建设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新建居住区同步达标配建养老用房,既有居住区因地制宜配备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实施城市文化新空间建设行动,创新推动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等文化惠民工程,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5次左右。新建改建6个体育公园(广场)、50公里健身步道,推动11个公共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持续优化市区公交线网布局,致力打造主城区“30分钟公交圈”。推进智慧停车建设,统筹推进“三市三区”停车平台纳入“好停车系统”统一管理;优化布局新能源充电桩,新增140个公共地下空间4G/5G信号覆盖。(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体育局、市通管办,市交产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以“综合监管+智慧监测”双向联动发力,搭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智慧监管平台,探索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动态监测、事前预警的信息化运行模式。遵循应改尽改、统筹实施的原则,将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纳入道路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同步实施,全年计划改造城镇老化燃气管道70公里。持续推进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必要的路面电网及通信网架空线入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管理局、市通管办,国网xx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防治城市洪涝灾害。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加强城市排涝河道整治、调蓄空间恢复与排涝泵站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把关,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全覆盖。加强主次干道脱空检修和积水点整治。(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提高城市抵御冲击能力。探索建立城市安全风险清单管理制度,组织“城市病”立体扫描,推动城市安全风险辨识和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跟踪落实国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依托体育场等公共建筑新改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市高层建筑抗震、消防等安全管理。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认真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做好疫情监测分析研判和重症救治资源储备,加强基层防疫能力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全力保障群众用医用药需求。(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聚焦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结合“一件事”改革,加快打造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落实《xx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领域智慧化改造。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构建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推动发展智能交通,加快国家级和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扩大车联网覆盖范围,推进公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优化完善“xx通”总入口,探索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行政审批局、市通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启动开展美丽xx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全市PM2.5不高于31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1%左右,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100%。开展城市区域水污染平衡核算,推动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稳步提升。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33.1公里,新增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面积30.91平方公里。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全域“无废城市”“无废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塑料污染治理、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等重点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新增8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落实《xx省绿色出行三年行动计划(xx-xx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0%。(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注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落实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做好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前置工作,扎实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建立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市、县编制到“十四五”期末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方案、规划期限到203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有序推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定期评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21.强化城市空间治理。全面推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提升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水平,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1万亩左右,推动工业用地混合立体高效配置。落实《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利用、复合利用。合理控制老城区开发强度,严格限制新建建筑高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加强城市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建优建强各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提高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加强视频图像信息在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深化社区融合共治改革,加快推进“五社联动”“政社互动”,建立健全平时治理和应急治理动态衔接机制,实行城市社区全科服务覆盖率达100%。跟踪落实国家关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争创省城市管理示范市(县),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镇人口统计数据基础,开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区(县城)常住人口等监测工作。健全行政区划管理部门会审、风险评估和专家论证机制,推进市、区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城中乡镇改设街道,优化现有街道规模布局。(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统计局、市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健全可持续投融资机制。争取更多新型城镇化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城镇化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加快破除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隐性壁垒,支持具备条件的市政领域项目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开发建设运营。(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24.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管理制度,稳慎推进泰兴市、兴化市、靖江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稳妥推进泰兴、高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适时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延包模式,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跟踪落实《xx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支持姜堰区开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行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地区纳入国家土地制度改革相关试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加大力度推动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探索以赋予“新村民”资格及相应权能广泛吸引科技人才、乡贤、企业家等下乡。健全致富带头人培育、扶持、管理、监督机制,持续推进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将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加快推进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中长期信贷模式。(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xx中心支行、xx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6.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细化落实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大力推动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产业富民、改革富民,开展农民收入定点动态监测,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长效机制。力争农业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构建“2+N”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格局,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做大做强“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大力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轨道。持续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培训高素质农民1.2万人。(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7.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探索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建设,促进县域内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均衡高效。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依托xx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优质资源。稳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条件改善,改造提升2个基层五级中医馆,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扎实推动“15分钟医保服务圈”高质量建设运行,年末再新建13个“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推进村(社区)医保服务网格化管理,推广帮办代办服务,年底前实现村(社区)医保公共服务站点100%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改造提升8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巩固提升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贯彻落实农村社区服务标准。(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8.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县乡村(户)道路联通,新改建132公里农村公路、94座桥梁,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率75%以上。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县乡村商业网点和物流配送网络,持续开展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建设,完成建设2个以上农村物流达标县。推进城乡“双千兆”网络能力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行政村“村村通5G”行动,新建5G基站600个,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5G信号覆盖;加快城乡同步升级千兆光网,实现所有行政村具备千兆宽带接入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治理76公里农村骨干河道,新打造784条农村生态河道,完成65个以上行政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提升行动。对于城镇周边村庄,鼓励支持采用接管或“收集+转运”等方式,实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共治共享。因地制宜推行道路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积极引导专业化企业有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通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组织实施

      29.完善推进机制。依托市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完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市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市有关部门要细化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分工协作和要素保障;各地要做好年度工作要点组织调度和任务分解,推动新型城镇化任务落实、政策落地、项目见效。

      30.加强评估督查。开展“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期评估,加强对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测分析。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督查激励导向作用,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31.持续总结推广。健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常态化经验做法总结推广机制,开展经验做法总结提炼、实地核查、专家评选和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先进引领示范作用。及时遴选优秀案例做法报省,推动更多创新举措纳入相关政策性文件。

      2024年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xx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和《xx省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35年)》文件要求,现提出xx年全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积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

      坚持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作为全市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1.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循序渐进,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愿落尽落。完善以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稳定职业为基本依据的户口迁移政策体系。(市公安局)

      2.深化公安户政“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户口迁移等业务“跨省通办”。推进“互联网+户政”建设,不断优化提升群众线上办事体验。(市公安局)

      (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3.提高非户籍人口在常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居住证、社保卡提高公共服务享有便利度。全面放开三元区、沙县区落户限制,对暂无落户意愿、居住在我市的流动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两区落户“零门槛”。(市公安局、教育局、人社局)

      4.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加强随迁子女等流动适龄儿童就学信息跟踪管理,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权益。实施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的地方应合理设置积分条件,确保符合《xx省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办法》基本要求的随迁子女应入尽入。随迁子女申请转学回户籍所在地学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统筹安排。学前教育阶段要特别关注和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入园问题,统筹幼儿园学位,创造条件保障入读普惠性幼儿园。(市教育局)

      5.合理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新模式,稳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扎实推进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市人社局、医保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6.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完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切实减轻农业转移人口看病就医负担。持续实施医改“六大工程”,深化与中山一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共建,积极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闽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均衡布局。(市医保局、卫健委)

      (三)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

      7.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务派遣等领域秩序,推动消除年龄、户籍等不合理就业限制,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有就业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可享有免费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国有企业以劳动合同制用工为主体,巩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市人社局、司法局,市总工会)

      8.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新就业领域和高龄照护、低龄抚育、家政等用工紧缺行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大型异地搬迁群众就业和生活适应性培训。全面推广“马兰花创业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不断健全完善以电子培训券为主要载体、与就业质量挂钩的培训评价方式和政府补贴资金发放机制。(市人社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

      (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9.积极向上争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县(市、区)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财政保障力度。(市财政局)

      10.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市农业农村局)

      11.畅通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渠道,发展城镇化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城镇化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投放。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支持新市民就业创业和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健康保险、养老保障等生活需要。(市金融监管局、人行三明中心支行)

      二、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落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奋力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推进三元、沙县、永安组团发展、融合发展,增强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功能,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体系。引导人口有序向中心城市、县城集聚。

      (五)有序推进中心城市融合发展

      12.加快推动“三沙永”组团发展,提升专业特色园区建设水平,培育特色商圈、特色街区,发展现代物流、郊野休闲旅游、会展经济、体育经济、夜间经济,推动人口、产业、要素集聚。全力推进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建设,推进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城市垃圾综合治理,系统实施市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改造。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加快麒麟山、东江滨公园整体提升改造。全力支持生态新城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加快推进人才房、商业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促进人口集聚。强化交通一体融合,加快三永快速通道建设和闽江(三明段)航道建设。(市发改委、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工信局、商务局、住建局、城管局)

      (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13.进一步完善县城建设配套政策体系,加快出台相关配套落实方案,细化本地区推进县城建设的重点方向、工作安排和支持政策。实施“大城关”战略,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市发改委)

      14.推动绿色发展带集中连片开发,按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健全县城建设投融资机制,统筹利用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信贷等渠道,引导优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补齐县城垃圾焚烧、排水等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县域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扩大县(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市发改委、财政局、教育局、卫健委、城管局)

      三、加快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市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七)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

      15.加快推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在“三区三线”基础上合理优化居住、产业、市政、生态等功能布局。(市自然资源局)

      (八)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16.持续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城市社区网点服务覆盖率达到90%。推动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向社区延伸下沉。建设完善城市游憩廊道、休闲步道、骑行慢道,合理布局口袋公园、社区公园、街头游园,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xx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福道130公里、公园绿地面积100公顷。(市发改委、商务局、城管局)

      17.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重点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小区连线成片改造,推进一批背街小巷建设,注重修缮改造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增加停车场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优化存量空间结构功能。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市住建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城管局)

      18.持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重点安排改造现有50户以上集中成片棚户区,将符合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的城市危房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指导各地编制xx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对住建主管部门确定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用地,予以应保尽保。(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委)

      19.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推动既有居住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市民政局、住建局、发改委)

      20.实施城市文化新空间建设行动,创新推动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定期评估。鼓励老城区分层次、分类别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推进2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整治提升、完成43栋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或活化利用工程。(市文旅局、住建局)

      (九)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21.探索建立城市安全风险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编制风险清单,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预警能力建设。推动各县(市、区)修订完善预案,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市应急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城管局)

      22.推进全国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加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与改造,建立健全易涝点整治动态更新机制,力争全市城市可渗透面积比例达到30%以上。(市城管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

      23.开展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xx年改造老旧燃气管道200公里。持续深入推进房屋安全专项治理,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房屋动态清零。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市住建局、发改委、城管局)

      24.持续推进“平安家园·智能天网”建设,进一步织密全省重点单位、重要公共区域和农村地区智能感知网建设。(市公安局)

      25.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充实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依托体育场等公共建筑新改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重点面向大城市研究布局建设城郊大仓基地。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提升粮食储备能力,巩固提升粮食、油料、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市应急局、商务局、地震局,市粮储局)

      26.加强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经营性自建房集中连片区域等重大火灾风险专项整治,推进乡镇(街道)消防站所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与森林接壤区域防火设施建设。(市林业局,市消防救援支队)

      (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7.增强网络基础设施承载服务能力,推进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市发改委、商务局)

      28.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构建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充分发挥CIM基础平台的支撑作用,在城市体检、智慧市政、智慧交通、城市安全等领域深化应用。(市住建局、发改委)

      29.借助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由单一静态向多向互联转变。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开展智慧通信联网、智慧水务调度、智慧燃气、智慧交通引导等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营和管理水平。(市住建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城管局)

      (十一)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30.加快推进城市及周边生态系统的修复、林相改造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绿化隔离带、环城林带森林景观,促进城市及近郊山体公园化。(市林业局、城管局)

      31.推进三元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发改委、城管局)

      32.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推进城市扬尘污染管控,强化污染天气应急联动管控。(市生态环境局)

      33.持续推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大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加快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改善提升重点流域水质。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支持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消除三元区、沙县区、永安市建成区60%黑臭水体。(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商务局、城管局)

      34.全面推进“电动三明”建设,加强城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市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工信局、发改委、城管局)

      (十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35.优化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鼓励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工站运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一批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品牌。(市民政局)

      36.加强视频图像信息在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工作中的深度应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

      37.继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乡镇社工站,引导专业社工队伍服务城乡社区。(市民政局)

      四、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十三)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38.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各地探索实施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政策。(市人社局、教育局、公安局)

      39.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政策体系,加强科技特派员培训载体建设,创新科技特派员宣传模式,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云平台,精准对接,加强供给,做好与京津沪地区科技资源对接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继续争取xx支持三明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支持。(市科技局)

      40.稳妥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范围。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

      41.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稳步推进xx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引导农户承包地经营权等品种进场交易,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支持沙县区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总结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

      42.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中长期信贷模式。(市财政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金融监管局)

      (十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43.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依托县城、重点镇布局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深化邮政、供销、交通等既有设施资源整合,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市商务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供销社)

      44.全面推行以县域为单位,打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管网铺设和运行管护实施市场化运营管理。xx年新建乡镇生活污水管网130公里。全面启动所有乡镇落实垃圾分类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到垃圾分类“6个有”。(市住建局、农业农村局)

      45.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xx年计划完成投资7.5亿元,新建扩建规模化水厂8个,铺设管网800公里。(市水利局)

      (十五)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

      46.探索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建设,促进县域内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均衡高效。(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

      47.深化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强化教师编制和岗位职数县级统筹,科学稳慎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持续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市教育局)

      48.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帮扶机制,完善医共体医保支付政策和管理措施,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条件改善。(市卫健委、医保局)

      49.巩固提升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xx年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70%以上的建制村,全市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的农村幸福院不少于110所。(市民政局、农业农村局)

      2024年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显著提升城镇化智慧、绿色、均衡、双向发展水平,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一)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

      1.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制定xx年度工作要点,进一步健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有序推进省级黄河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港与沿黄省区主要口岸建立“多港联动”合作机制,开发建设沿黄内陆港,积极融入沿黄达海大通道建设。深化与沿黄流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实施沿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发展计划5项,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编制完成先行区概念规划、产业规划和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形成“实施方案+概念规划+专项规划”三级规划体系。高质量推动中韩、中日产业园建设,做活做优中韩、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中小企业基地、蓝色药谷等特色载体,围绕大健康、新材料、新业态等产业领域,推动项目招引取得新突破。

      2.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作用。落实“****”大城区建设格局,着力提升主城区综合实力,向东全面提速**区融入中心城区发展步伐,向西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一核两翼”隆起北部沿海城镇化综合发展带。高品质打造 “五个新城”,着力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宜居城市、魅力都市、枢纽城市、活力城市。高标准建设****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主导产业集聚度、生产总值等各项指标任务,确保在省级新区中名列第一。编制《**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筛选谋划**大类市级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区级示范片区。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总投资**亿元的**项城建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亿元。重点实施**路以西、***区、***等片区、**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规划开展农贸市场、低效厂房、密集小区搬迁疏解工作。

      3.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十个区市《关于落实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设施提质增效,实施**个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建立市属重点企业“一对一”对接联系县(市、区)机制。持续推进信贷支持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建设。

      4.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扎实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重点抓好卫星镇、县域次中心镇、特色功能镇*类**个试点加大培育力度,指导试点镇科学编制行动方案,建立重点项目库,强化资金、用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建设发展质量和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就地就近城镇化示范区。落实《**省特色小镇建设管理细则(试行)》,指导*个省级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积极争取新创建*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实施全生命期管理,强化监测评价和动态调整,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5.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居民凡在城镇稳定居住或就业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均可自愿选择落户。坚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大力推行城乡双向户口迁移政策,畅通城镇大中专毕业生、复退转军人以及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等入乡返乡渠道,鼓励在原籍或就业创业地安家落户。优化完善居住证制度,提升人口管理信息化水平。

      6.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新建、改扩建普通中小学校**所、幼儿园**所以上。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个。持续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3年行动,发展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由县级敬老院对县域失能特困老年人统一集中供养,重点发展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和临终关怀床位,xx年新增护理型床位**万张;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力争实现全覆盖

      7.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实施农民工春潮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规范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年内开展培训*万人。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年内创设**万个左右城乡公益性岗位。组织开展技术能手、首席技师、技术技能大师选拔,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批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平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

      8.营造包容关怀的社会环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保障同工同酬。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进城落户条件。支持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不得以集体内部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为由取消农业转移人口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帮扶关怀。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及志愿者组织作用,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加入党组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建设,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行使民主权利。

      (三)强化城市数字赋能 全面提升智慧城镇化水平

      9.夯实城乡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建设移动5G大数据中心,开展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应用推广,年内新建5G基站**个以上,新增企业节点**个、标识注册量**万个,基站数量、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保持全省第一梯队。

      10.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经济圈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全国一体化工业大数据中心(试点)—**经济圈区域分中心建设,争创*家省级行业中心、*家边缘中心,赋能*家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参与“百城牵手万项”行动,举办*场左右数字经济项目推介活动,推动*个以上数字经济项目落地。持续推动企业上云、设备上云,力争培育*个设备上云优秀服务商、*个设备上云标杆示范企业。创建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培育*个智能传感、虚拟现实应用示范场景。

      11.建设智慧互联数字社会。建设市县两级联动的城市大脑,建成市级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40%的城市社区建成基础型智慧社区。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在中心城区新投入*万套智能交通感知与执法设备,实现对*个主要交通路口的数字孪生和信号智能优化。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可用证照数达到*类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减证办”达到*项以上。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高频事项全面网上运行。优化“爱**·**分厅”APP功能,全面对接省“居民码”“企业码”实现“一码亮证”,推动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统一使用“爱**”提供政务服务。

      12.完善城乡智慧治理体系。实现“**通”移动端全覆盖,促进各类数字化业务流转时长压减*%以上。推动各部门进一步精简办公事项*项以上,推出一批“一件事”一链协同应用。加快将协同办公平台共性应用延伸至社区和村居两委,打通基层办公“最后一公里”。

      (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全面提升绿色城镇化水平

      13.优化城市空间治理。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落实落细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用地结构和要素配置,稳步推进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14.建设低碳环保宜居城市。扎实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完成xx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化工产业园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争取**化工产业园和**市黄金行业整体清洁生产审核纳入国家级试点。支持莱山区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推动源鑫洁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园、xx大学**精馏工程产业园等项目年底前竣工投产。推动智能低碳城市建设,培育一批智能低碳城市典型案例及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城区建成3处年可处置建筑垃圾*万吨以上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万户,推进万华工业生产余废热供暖利用、新增清洁供暖面积**万平方米以上。全面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组织开展火电、造纸、印染、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生态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管理试点和排污许可数据资源、排污许可执行报告自动审核等国家级试点工作,完成排污许可前瞻性研究。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推动全市重点区域实现常态化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15.建设安全灵敏韧性城市。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安全总监、有奖举报、专项督导、驻点监督等制度落实,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公共安全提升行动,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救援体系。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药品质量提升行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做好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极端天气应对等工作。开展**市留驾中型水库及**、**等区市*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市勾**库清淤、**市**拦河坝改建等工程,及时消除水库水闸安全隐患。

      16.建设独具风采人文魅力城市。在建文旅项目年度完成投资突破200亿元。抓好***旧宅上下院修缮工程、**旧居修缮保护项目等市级及以上文物修缮项目。深化与北大交流合作,高标准建设好**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搭建非遗数据管理平台,开设非遗文创运营中心,提升非遗传承保护产业化创新化水平。举办非遗文化生活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场次以上,力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达到*家。推进《***》《***》等十部剧目创排提升。年内评选推出*件繁荣舞台艺术“双演”工程优秀剧(节)目。瞄准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xx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家级展览项目,组织创作优秀美术作品*件以上,力争*件优秀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扶持项目)。强化文学、书法、摄影等各文艺门类的精品创作,力争*件优秀文艺作品入选省级及以上展览。新创作拍摄影视剧*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强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新创建市级文明村镇*个、市级文明单位*个、市级文明校园*所。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实施军校共建,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改进创新典型选树管理,评选市级道德模范*名、**好人*名。

      (五)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全面提升均衡城镇化水平

      17.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链升级。更高水平推进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高标准培育1-2个特色产业集群。实施链主企业领航工程,打造形成若干条特色明显、链条完整且具有较强韧性的标志性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争取2个左右产业集群纳入省雁阵形集群库。

      18.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建设便捷高效轨道交通网。加快**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下穿**站预埋工程建设,建成**高铁。争取**铁路市域化改造、**南站市政交通预留、**南站及动车所、**港**港区疏港铁路等工程项目实施。建设四通八达公路网。加快推进**高速**枢纽至**枢纽段、**高速**至**高速段改扩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至**高速公路项目。推完成****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港国际物流中心、**港物流服务中心、**高铁**南客运枢纽及配套、莱荣高铁**客运枢纽及配套等枢纽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高铁**客运枢纽及配套、**高铁**南客运枢纽及配套、**高铁**客运枢纽及配套、**高铁**家(**西)客运枢纽及配套等客运枢纽工程。

      19.统筹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各区市城市建成区全部完成整县(市、区)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推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城市再生水利用量每年增加**万吨,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编制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方案,完成老化燃气管道“四个全面更新改造、两个应改尽改”目标,年底前完成**公里以上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建立健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项目库,逐步消除排水管网空白区。在全市工业企业、公共机构等领域创建一批节水型单位,节水型高校创建率达到**%。全市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亿立方米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8万立方米以上。打造水利数字化平台,年内实施**市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市智慧水利体系建设。

      20.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学位1万个,全市学前教育公办率提升到**%。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元补助标准,推动**区、**区建成特殊教育学校。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将教育经费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对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进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研究实施教师激励措施。深化教师职称评审改革,研究出台指导意见。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以上的机构达到推荐标准。实施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每个区市重点选取2000年以前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进行达标改造,按需购置、更新医疗设备。建成**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完成专科联盟建设**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双向城镇化水平

      21.积极开展试点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加快推进“十大城市区片”建设,加速崛起高端石化、高端铝材料等现代化产业集群。构建“2+3+N”现代产业体系,突破发展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全面建设**双碳智谷,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城乡产业协同平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等5项试验任务,强化试点引路、改革授权、政策集成、项目牵引,不断提升西部片区发展质量,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22.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健全城市教师、医生、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深化“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制度。开展第七批科技副职选派工作,做好第九届齐鲁乡村之星选拔推荐。完善县级基本财力转移支付资金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在测算县级基本民生支出时,将常住人口纳入计算范围,增加对吸纳外来人口较多地区的转移支付。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机制,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继续安排不少于5%的计划指标予以保障。

      23.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实施一批“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提高城郊村居民自来水供给质量,实现污水处理设施乡镇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巩固拓展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和样板村建设成果,集中连片打造*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创建**个样板村,*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健全“互联网+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在线教学、远程教育。健全城乡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支持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社保资金补贴力度,稳步提高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标准,提升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水平。

      24.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增强科学防灾减灾能力等稳粮增粮政策措施,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加强育种联合攻关团队和现代化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的创建,培育创建**种业创新联盟,支持鼓励审定或登记新品种*个,巩固**种业发展优势。支持现代“大果园”建设,新改建**亩以上的“大果园”给予补贴,应用轻简化栽培新技术、新模式;重点鼓励栽培“免套袋”示范园建设,对新发展**亩以上的盛果期“免套袋”示范基地给予补贴;举办中国·**国际苹果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组织果品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等国内外大型会展活动,开展**特色果业全品类全媒体、自媒体宣传。大力推广立体化、智能化、数字化养殖模式,进一步提升肉鸡养殖效率效益。年内出栏商品肉鸡3亿只。

      25.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关于促进共同富裕集成化改革的若干措施》落实,积极拓展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改善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环境,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以下。聚焦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交通、水利、文化旅游和林业草原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项目,组织动员农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提高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