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观后感 > 正文

    《房间》电影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2-01-20 08:37: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房间》电影观后感范文

      《房间》电影观后感范文

      2016年,一部爱尔兰独立电影《房间》让无数观影人的内心为之震颤。跟随着5岁小男孩杰克天真无邪的视角,一个狭小封闭的“房间”进入我们的视野。女孩乔伊在19岁时被绑架到这里,在被监禁的第二年她生下杰克。升级做妈妈后的乔伊竭尽所能把黑暗的禁室变成充满童趣的乐园,让孩子在这里无忧无虑地成长。

      《房间》剧照:乔伊把杰克抱起来,让他透过“房间”里唯一的天窗看外面的世界

      《房间》改编自同名小说,原型是震惊世界的“奥地利禁室乱伦案”(又名奥地利兽父案)。不过,作者爱玛·多诺霍(同时也是电影《房间》的编剧)并没有加入恐怖或是催泪的元素。从一开始,她就没想去写一个犯罪的故事,而是更愿意把这个关于囚禁的事件写成童话,一个不那么魔幻的、基于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

      所以,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都没有在犯罪细节上做过多停留,而是把探讨受害者的精神世界作为侧重点。这也正是这部影片能够通过不那么复杂的剧情展现出强大的张力,从而让整个观影过程在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一次心理治愈的原因吧。

      在过往的创作中,爱玛·多诺霍表现出对于社会性问题的持续关注。她的新作《神迹》延续了“现实主义童话”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徘徊在她心里头二十多年的故事。本期有疑书话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一部小说。

      从中世纪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数百年间,在西欧和大不列颠岛上,有人因为长期不靠食物生存而被传颂。这些人以女性为主,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女孩。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禁食女孩”的事例不计其数。

      1867年2月的一天,威尔士一个农户家中,未满10岁的女孩萨拉·雅各布躺在床上,忍受着胃痉挛带来的病痛。随着病情加重,她逐渐失去意识,时不时地发生抽搐。在昏迷的数月间,萨拉因为无法自主饮食迅速消瘦下去。直到五月的一天,她才苏醒过来要牛奶喝。一般来说,病人在情况好转后都会有强烈的饥饿感,可是萨拉的胃口却谜一样消失了。

      在随后的两个月间,她每天只吃四五茶匙的大米或者燕麦牛奶。到了8月,吃两口煮熟的苹果就够了。到9月时,她每天的饮食只有一茶匙碎果肉。而从10月10日这天起,她甚至连这一丁点的食物都拒绝了。从这以后,就再没有人看到萨拉吃过任何东西。

      我们知道,如果不能摄取足够的食物,身体会表现出病态。可是,种种迹象表明长期禁食对萨拉似乎没有什么坏的影响,之前因为生病而变得稀疏的深棕色头发又长了回来,乳牙脱落的位置也长出了新牙齿。

      很快,报纸纷纷刊登了这位“威尔士禁食女孩”的故事,访客、朝圣者们慕名而来,都想亲眼看看这个被上帝垂青的小女孩,通过她来感受上帝的超能力,他们被允许在萨拉卧床诵读经文时抚摸她的脸颊和手。在瞻仰完“神迹”之后,心满意足的来访者通常会留下一点钱来资助女孩和她的家人。

      这个让人难以相信的故事,实实在在地发生在200年前,在当时的社会有着惊人的影响力。著名的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就曾在他创办的文学周刊《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上提到:“近期一些报纸刊登了关于“威尔士禁食女孩”的奇闻,过去这些年里类似的事情似乎时有发生。”

      没有人知道狄更斯究竟耳闻目睹了多少起禁食事件,不过,按照时间来推算的话,这位大文豪极有可能听说过19世纪初臭名昭著的安·摩尔(Ann Moore,1761~1813)事件。

      据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英国诗人玛丽·霍维特(Mary Howitt,1799 ~1888)回忆,在她儿时,英国曾盛传这样的歌谣:

      There was an old lady all skin and bone

      This old lady was very well known

      She lay in bed as I've heard say

      For many years to fast and pray

      When she had lain a twelvemonth's space

      The flesh was gone from hands and face

      When that another twelvemonth was gone

      She was nothing at all but a skeleton

      歌谣大意:有个皮包骨头的老太太远近闻名,她常年卧床,每天禁食、祈祷,卧床一年后,老太太愈发的瘦骨嶙峋,又一年过去,她就只剩一副骨架了。

      这位被传唱的老太太正是英国农妇安·摩尔。早年被丈夫遗弃,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一大家子,安·摩尔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几乎都在跟穷困潦倒做斗争。直到1807年,五十多岁的安·摩尔在长期禁食的情况下活了下来,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于这种反常的现象议论纷纷: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是食道病变引起的,另有人说安·摩尔是依靠空气活下来的,来自宗教界的声音认定这是上帝超能力的展现,是神迹。

      如果你有兴趣去网上找找看禁食人物的材料,就能够得到这样的一条事件轨迹:身患重病——食量减少——宣称不进食——接受调查。

      这里所说的接受调查是指为了消除质疑、维护名誉而接受专门委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禁食观察。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禁食名人的光环能不能维持下去。在中世纪,荷兰斯奇丹的李维娜(Lydwine of Schiedam)就通过了教会当局考察审理,被认定为天主拣选的工具。去世后被封为教宗圣人,受到教徒的敬仰。

      和过往事件的处理办法一样,1808年,安·摩尔接受了居住地调查委员会为期十六天的观察。观察采取四小时轮班制,由专人负责,监督禁食情况并及时公开。最早的观察记录显示安·摩尔看起来十分憔悴,而禁食持续数日后的记录却显示她在精神和健康状况上都有所改善。

      这次调查无疑给安·摩尔的“神话”贴上了可信的标签。在随后四年里,身披奇迹光环的安·摩尔持续吸引各地的人们前去拜访,穷了一辈子的她甚至在晚年拥有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存款。

      直到1813年4月,在另外的一次调查中,观察人员才看穿了安·摩尔和她家人的把戏。事实上,持续数日的禁食观察早就让肉体凡胎的安·摩尔饿得半死,仅靠女儿在替她擦脸时用毛巾携带的流质食物和问候亲吻时传递的糊状食物来勉强续命。几个月后,安·摩尔带着骗子的骂名离开了让她一度光鲜的人世。

      “威尔士禁食女孩”的出现距离安·摩尔事件不过半个世纪,尽管此时达尔文已经发表了他著名的《物种起源》,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禁食女孩”的决心。

      1869年春季,萨拉自愿接受了为期两周的观察。这次观察存在很多疑点,比如在禁食期间允许妹妹跟她同睡,再比如,规定观察员不得检查她们的床铺,可信度不高。

      不堪名誉受损的雅各布夫妇在当年11月做出决定,让女儿接受一次更加彻底的观察。这一次,多名护士轮班监督,确保任何偷偷吃东西的把戏都逃不过她们的眼睛,除非萨拉主动要求食物。

      报道“威尔士禁食女孩”的最后时光,刊登于The Illustrated Police News,该报因1888年连载的“开膛手杰克”案报道而享誉。

      1869年12月,在禁食观察第10天,12岁的萨拉离开了人间。在对遗体进行解剖后发现,萨拉的胃里留有食物的残渣。验尸官认为,这意味着女孩并不是被饿死的,而是很可能死于由观察导致的极度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说,她们早就看出来萨拉的不对劲,也恳求立即停止观察让女孩吃东西,却遭到了雅各布夫妇的拒绝。教区牧师说,他所认识的萨拉向来是有很强执行力的姑娘。

      除去这些说辞,从头到尾似乎没有人关心过萨拉的真实想法。一个那么小的孩子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吗?如果明知是在走向死亡,她有没有害怕过呢?

      二十年前,爱玛·多诺霍在做文学史研究时接触到禁食者的材料,这些故事一直在她内心深处翻动,搅扰着作家敏感的心灵,直到她在小说《神迹》中塑造出英国护士莉比·赖特这个人物,通过观察员的视角去讲述整个故事。

      1859年,曾在南丁格尔手下受过专业护理训练的英国护士莉比·赖特受雇来到爱尔兰中部的一个村庄。村里虔诚的天主教徒奥唐奈一家宣称,他们的女儿安娜在她11岁生日后的四个月时间里没有再吃过任何东西,而麦克布里亚医生认为安娜的身体没有问题,把她的情况当作一个不寻常的医学案例发表到报纸上。安娜出了名,成了小圣人,也带来了麻烦。为了应对质疑者对于奥唐奈一家、对整个村子甚至于爱尔兰民族的诋毁,村里几个重要人物成立了事件调查委员会,聘请两名医护人员对安娜进行为期两周的禁食观察。

      坚信科学的莉比从一开始就认定这是个骗局,她认为安娜和家人肯定是串通起来,耍了什么把戏,把大家都骗过去了。于是,莉比一边遵循科学的方式记录下安娜每天的身体指标,一边想方设法寻找奥唐奈一家作弊的证据,好早日结束这荒谬的工作。

      直到记者威廉·伯恩道出安娜的身体已明显呈现长期饥饿的症状时,莉比才发觉自己一直以来都太“执拗于自己的判断,高估了自己的见识”,以至于完全搞错了事件的方向——她忽略了重要的细节,从观察的第六天起,安娜就拒绝了她母亲每天的早安吻和晚安拥抱,而吻和拥抱其实是她母亲传递食物的方式。也就是说从第六天开始,安娜彻底不再吃任何东西了。

      女孩撑着日渐衰弱的身体,却坚持每天诵经祈祷。不久后,莉比终于明白了,女孩所做的一切竟然是为了已经亡故的哥哥帕特。

      到底是什么样的滔天罪孽,要靠安娜献出生命才能够减轻?她的母亲和牧师明明知晓内情,却为什么不加制止?让安娜深陷绝命泥沼的,不仅仅是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还有肮脏的人性。

      爱玛·多诺霍用小说《神迹》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禁食的真相,更是有关人性的解剖,是比黑更黑的漆黑……

      不过,就像在小说《房间》中,多诺霍安排杰克和妈妈最终逃离魔爪,走出内心的阴霾一样,《神迹》的可贵之处是结尾的神来之笔,就像是从黑暗中开出的一朵花,看清了现实的残酷,却依旧选择相信童话。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明天是有希望的。这大概就是为人父母希望子女能够一直牢记在心的话,不管未来会遇到什么,请一定怀抱希望活下去。当我再次看到书的扉页上那句“献给我们亲爱的女儿”时,似乎明白了它的含义。

      好了,关于《神迹》我们就聊到这里,希望你能够静下来读一读这本书,并从中获益。

     

    相关热词搜索: 房间 电影 观后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