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讲话稿 > 正文

    寻找阅读教学切入点

    时间:2020-07-23 08:07: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寻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追求有效教学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选择好切入点,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目前低效阅读教学的现状。

      按部就班,程式老套。平时的课堂,许多语文老师都按常规的套路来上课,导入新课,作者或背景介绍,解决字词,朗读课文,逐段讲解,点出中心,总结课文,一整套下来,一篇课文便分析完毕,一课如此,下一课还是如此。这种上课思路看起来好像很理想,细想是不太合理的,因为作者不同,文章也不同,上课的思路也不能一样,生搬硬套同一种教学思路,势必太机械太呆板,不能体现出每篇文章的特色,也不能突出不同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势必使整个语文教学模糊一片。就像人们常说的“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问题零碎,切入模糊。穷尽所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钻尽文中所有的大问题及小问题,全面铺开。找不到一条能够统整全文的主问题,缺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全局观念。从而使一堂课结构设计模糊,不分轻重,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凸现。

      缺少张力,没有趣味。因为教师的授课方式程式化,课堂缺少思维的张力。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学得漫不经心,有气无力,昏昏欲睡。课堂上没有和作者及文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或是学生在一问一答中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地位。

      针对低效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切入课文呢?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窥知一斑见全豹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

     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就通过紧扣文题探文脉,围绕文题寻文意和学生学习。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让学生看看文章的题目,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再用笔画一画。在孙老师那“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又找到了一处,还有没有?再找出来就比较难了,你还能找到吗?”这样真诚的赞赏和热情的鼓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把文章的角角落落都找遍了,读得言出心声的时候,孙老师又围绕文章的题目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不选儿童少的地方走?”围绕这个问题全班分组合作学习,深入钻研课文,朗读、感悟、积累,继而指导学生通过找出来的具体句子,扣词、扣标点,练习感情朗读,最后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整个过程酣畅淋漓,水到渠成。同样我们有老师在执教《大江保卫战》时扣住题目引领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战?怎么样战的?战的结果是什么?”,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紧紧围绕“发愤”,写《史记》为什么要发愤?发愤的过程是什么?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张。

      二、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切入——活跃思维激潜能

      学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写文章。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侧重,在中高年级,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和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爱如茉莉》时,就抓住该篇文章最大的特色,细节描写。花了十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能够体现父母之爱的细节。学生从文章的第一个字,找到最后一个标点,找了几十处。课堂上到处可以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从“直奔医院”“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每天”……到文中的一个感叹号,最后学生把这一个个细节连成了一首小诗,“爱,就是妈妈生病了还不忘让爸爸吃的饺子;爱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脚步;爱,就是爸爸叮嘱我带到病房的茉莉……”把感情带向了高潮。再如孙双金老师执教《老人与海鸥》,孙老师从文题、文路、文眼、文采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把题目加上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扩成一个句子,“老人与海鸥——情同手足、情深义重、相伴相随、亲如家人……”这样这篇文章的灵魂就被抓住了。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眼,紧扣文眼“情义”,直指文章中心,哪些句子,哪些词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情义,那些事例,哪个字眼表达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教学生细读课文,就以“喂”为例,“栏杆”“饼干丁”“退后一步”“很小心”把语言的味道找出来,再把体会到的感情送进去读。孙老师告诉孩子们,语文就是要“咬文嚼字”,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文章写得好是因为有文采,是因为感人,我们也来试着写一段,也要注意文采”……在孙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就像一颗颗雨滴,在老师的引领下,汇成一条小溪,欢快地“哗哗”着一路欣赏着沿岸的风景,一路向前。

      三、探究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直奔中心细领悟

      一篇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全祌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四、从中心句切入——提领而顿抓主旨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这样就为师生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支玉恒老师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在这堂课上,支老师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然后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再纵观支老师的这堂课,显得严谨而又有深度。很多老师教《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也是从文章最后的中心句入手,提领而顿抓住主旨。

      五、从文章的线索切入——缘溪而上巧梳理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只要抓住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为切入点,再层层深入的进行剖析。两次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作者通过朗读,分析解决疑问后,会再疑,为什么两次去同一个地方看到的景物却不一样。学生又会通过朗读、再议……瞧!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

      六、从矛盾点切入——质疑析难深探究

      精心阅读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这样师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级教师唐晓芳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中抛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呢?”当学生从文中品词析句找出“塞进”“别过脸去”“推开碗”等词句,并读进彭德怀内心的时候,老师提出了疑点“既然彭德怀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吃肉呢?”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在思索中探究,提升了文字的魅力。同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树人结合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从“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两棵树到底有什么吸引着宋庆龄呢?人们又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呢?”用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引发思考,贯穿全文的教学,一气呵成。

      七、从兴趣点切入——激发兴趣求共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难道不是师生共同期待的吗?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颜在教《陶罐和铁罐》,在学完生字新词之后,抛出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对于童话中的人物,小学生一向是爱憎分明的,从这个兴趣点切入,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果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喜欢陶罐,因为它说真话。不喜欢铁罐,因为它很武断。”老师再让学生说说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甚至老师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学生也能找出很多,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充满趣味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学生对文章,对句子都理解揣摩到位的时候,靳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由于先前的铺垫,学生水到渠成,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

      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每一个题目,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开头,都历经长期的酝酿,每一个结尾,都耐人寻味,只要我们精心研读,细心揣摩,总会巧妙地摸索出一条通向文章腹地的最佳途径。不同类型的文章,用不同的切入方式,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宜。那么什么样的切入点才是有效的呢?

      兴趣性原则。所选择的切入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有效切入的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选点切入,就是阅读教学中“抓”学生“心”的重要一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选取的切入点就会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思维就会被激活,从而踊跃参与,由此才可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切入问题的提出,在于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和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切入的原则之一就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精心设计提问,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目标性原则。选择切入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切入点选择时的目标性原则。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从而获得文章中内含的一些东西,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中便包含着这些深层的东西。因此,对于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重点和难点的分析,以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一般的课文,一样可以从重点难点入手,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知。传统分析模式总是从作者介绍到背景,再依据课文本身的结构,逐段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重点难点的突出。有效切入的目标定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就是要求教师选取的切入位置应尽可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入位置是与此相关的点,有利于文章的展开分析,并且经过层层深入的探究,落实学习目标,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简出地学习文本,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领性原则。所选择的切入点要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切入点往往从关键处、从小处着手,但要以小见大。切入点可以是一个标题、一个句子,或是一个段落、一道练习,或仅仅是一个标点,体现一个“小”字,但小中有大,能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集于一身。集中力量突破这一“小”点,能起到突破全文的作用。切入位置又一定要有辐射价值,能起到动全身的作用。切入位置毕竟只是文章之一点,讲清一点并不能代表讲清全文。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要求有的放矢,切中肯綮,能以一当十。切入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全文的讲解,切入点不能灵活自如地联系全文也就失去了切入的价值。因此一个合适的键入点要遵循纲领的原则,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素养性原则。选择切入点要高屋建瓴,站在文本人文的高度,去观照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有效切入的素养性原则。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也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一个合适有效的切入点,要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他们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合作探究、思考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却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切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寻求一种情趣原则,而是一种更佳的课堂效益。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教学的优化。“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突破口的选择中教师或创设情境,或激发兴趣,或引入思考,其目的都在于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师者如庖丁,教学过程恰似解牛。面对一只只常读常新的“牛”,要做到每次的切入点都准确无误,就要不断地磨好刀,练好刀法,琢磨好切入口。这样,或许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由境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