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教师“走课”,让深度教研变为工作常态

    时间:2020-11-26 16:00: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钟樱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区配套小学,以“建设一所有文化的新学校”为追求,快速发展成当地的优质名校。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数倍扩大,成熟型教师的数量却成了发展瓶颈。近300位教师,平均年龄32岁,入职不足3年的教师100余人,占到36%。如何尽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我们不断探求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在历经了老带新的“师徒制”、小组合作的“导师制”后,我们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方式,用“走课制”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一、教师怎样上课背后,是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与“选课走班”中的“走班”不同,我们的教师“走课”(或叫“走班”)不太一样。在我们学校,学生的班级不变、教室不换,由不同的教师轮流走进各班教室开展教学活动。

    为何这样做?学生数急剧增长与家长强烈追求优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在我们学校是有切肤之痛的。以学校语文组为例,每年送走毕业班的“老”教师只有四五名,可新招的一年级却扩班至20多个班级,严重缺乏成熟型教师。仅有的几名成熟型教师还要被分派到三个校区,从此“咫尺天涯”。学生面对的是一大批新教师,绝大多数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教学经验,尚未掌握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不会与学生和家长有效互动。他们每天都在眼巴巴地望着“师傅”,而“师傅”本身在课改过程中也有许多困惑,较之青年教师只是多一些经验而已。跟谁学、学什么、怎么学,成为所有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困惑,帮助每一位教师上好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直接影响着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到2014年,金沙小学开设了上百门“梦想教室”选修课(校本课程),各校区通过学生选课走班的方式参与其中。但是我们发现,走班中有不少孩子因为年龄太小会不小心走错,个别特别糊涂的孩子还经常找不到自己该去的教室,也有部分孩子因为没报上“抢手”的优质课会故意走错班或在别的班逗留,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全面保障。基于教师教的困惑和学生学的问题,我们静下心去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我带领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尝试着组成案例研究小组,用我的特级教师工作室经费组建了“太阳鸟”文学社,征集五六年级热爱读书的学生加入每周半天的“梦想教室”课程之中。我们通过读书、管理书、推荐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研究。

    一是读书。内容既包括语文学科阅读、习作,也包括各学科共读一本书和双学科教师整合教学。二是管理书。让孩子参与管理学校的开放式走廊,学着进行简单的图书分类,淘汰品质差、有争议的书籍;三是推荐书。除了负责荐书栏目的推文撰写,我还带领六年级的15个学生,3人一组在一二年级走课,推广绘本阅读。孩子们通过写读后感、推荐语、演课本剧、制作PPT等有了很多收获,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终身受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个“走课”的教师和学生都会竭尽全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每到一个班级,孩子们都会充满期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教不等于学,所有有深度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促进学生有深度的学习基础上;教师要科学认知教与学的过程,明确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这为后来教师全员“走课”探好了路。2016年第一轮“走课”实验在全校启动。语、数、外等三个学科的教师按3-5人组成一个“走课”小组,由成熟教师做组长带领大家选择自己擅长的课堂教学在小组成员所在班级“走课”;其他各学科骨干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课堂教学由学科组带头“走课”;六年级语文组4位教师在王雪组长的带领下实施全员、全教材“走课”。实验组在学校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就自己所教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整合教学资源,研制出“走课”计划并实施。走课计划包括课程内容分配、教师分工、课时安排等方面,从而形成人员、内容、时间、空间的有机整合,走课时首先集体研究“走课”主题,再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走课”内容,并在开学之初向孩子們预告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做好准备。

    刚开始“走课”时,一些胆小的学生有点迷茫,实质上是危机感。随着“走课”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不同老师、不同教学风格所带来的体验是充满趣味的,参与第一轮实验的孩子们说:“‘走课像流水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老师们各有各的特长,还会把其他班同学好的做法告诉我们,我们也像打了鸡血一样想要表现得更优秀。过去我们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课,现在我们是因喜欢上课而喜欢学习。”孩子们期待着不同的教师走进自己的教室,为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还会对“走课”教师给出不同的评判和比较。

    没有人不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孩子们之间在比哪个班级课堂表现更好,教师们更是不愿意被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否定。为了吸引学生,“一本经念到底”的做法已经行不通,要使课堂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教师得使出十八般武艺。带头开展全员全程“走课”的实验组教师们说:“一学期的课程就像川剧‘变脸一样——生、旦、净、末、丑,样样来一回。在‘变之中,打破了我们对原有班级、原有学生的刻板印象,发现了学生身上不曾被关注的‘闪光点,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是一种促进。”

    二、用机制促进教师反思与共享,让“课”在“走”中深下去

    “走课制”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而生成的新制度,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走课制”的建立就是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让每一个人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角,建立反思与分享的机制,找到他们的需求和动力。

    “走课”不是简单地调换上课教师,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年级、教学任务,自由选择组成3-5人的“走课组”,集体研究,分工合作,其优势在于,既能保证小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又能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不同教师精心准备的优质教学,还能促进教师间形成互帮互学、共研共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那么,具体是怎么走课的?

    首先,集体选择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并开展持续性评价。

    接下来,组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优势选择承担单元学习中的“走课”任务,做好“走课”准备。每一次走课时,当班教师和当班学生4-6人做学情观察员,填写学情记载表,记载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挑战的问题、太简单的问题等,“走课”教师课后收集观察表进行统计。

    然后,“走课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体教研,对本次“走课”进行总结性评价,共同分析教材和学生,每走一次改进一次。

    以诗歌拓展教学《李白的月》为例。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讲了很多,孩子们听得有点累,记住了诗人和诗歌,但兴趣不浓,氛围不活跃,属于浅层次记忆阶段。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进行改进。在第二次走课中,老师使用了李白的朋友圈这种方式,引入了更多那个时代的诗人以及与月相关的诗,孩子们开心起来,课堂活跃了,但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走课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改进。第三次走课时,老师引导学生对李白的两首关于月的诗歌《静夜思》和《峨眉山月歌》进行比较阅读,并利用平板加强师生教学互动,教师轻松了,孩子们忙碌了,想要学习更多关于李白以及那个时期的诗歌。这样的改进过程就是教师通过不断研究学生、完善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特点规律、研究学科特点与本质、正确把握教学规律的过程,教师的深度学习引领学生走向了深度学习。

    教师们分享各自在“走课”过程中看到的精彩之处,相互交流各自的做法,相互提问,共同学习,有针对性的反思性问题成为专业对话的起点。一切都是为了改进课堂的教与学,不知不觉中,学校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活力的专业学习体。2019年初,第一轮走课结束,实验组教师王雪成长为市级优秀教师、学校的语文大组长、学科课程中心主任,其他教师分别成长为区级、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成为新的“走课”组长,仅语文大组就形成了30多个“走课”小组。

    三、“走课”激发教师潜能,引发组织文化变革

    “走课”的制度设计虽然好,但一开始教师们对“走课”这样的要求还有些抵触,感觉是增加了工作任务。每一个人每学期至少要走一课,每走一次都相当于传统的“公开课”,新教师不敢上,老教师不愿上。

    针对这一现象,学校规定在“走课”过程中,仅限于小组内部研究,只有教师主动申请开放,行政和其他教师才能进入教室听

    课,教师们一下子就轻松了不少,行政导师也不用经常去听整堂课,而是用更多的精力巡查全校区的教学秩序。

    随着走课的“开展”,大家惊喜地发现:人人都在上“公开课”,每一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经过反复锤炼的经典课例,期待在不同的班级找到成功的喜悦,打破了过去只有少部分教师上“公开课”的局面。这种为了孩子而开始的“走课”,既给了孩子更多的优质课堂,又给了教师更充分的选择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擅长的教学内容“走课”,教师的职业自觉被唤醒,教师的个性被解放。可以说,做到了“人尽其才”“充分发展”。

    学校“导师室”是为全面监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所设的部门,功能主要是指导、检查和督促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教师工作情况,并依据教师实际工作情况评优、晋级。过去,教师们常常因为未完成教学交流、课堂展示或成果发表等工作无法评优和晋级。小组内“走课”后,每一位教师每学期需要上交“走课”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包、学生作业设计、学情观察表,通过导师室审核存档并将一部分经典课例在学校课程资源中心共享,教师们随时可以选择使用,还可以在同学科、同年级小组间交叉“走课”。成熟课例在其他组交叉“走课”时,不再需要当班教师留守,大家互相分享各自成果,“他山之石”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减轻了工作负担。现在,“导师室”的重要工作已经演变为指导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帮助各“走课”组确定研究方向,定向追蹤实施情况,收集整理“走课”方案,建立教师课程资源库等。

    “走课”到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变化:各级公开课比赛和展示活动报名的人多了起来;教师上传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反思变得有特色、有内容了;教师之间的工作分配协调起来更容易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几乎消失了。“走课制”让教师人人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真正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向“导师室”申请晋级。

    “走课制”带来的组织文化变革,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促进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型,变学校行政管理为行政引领;二是实现校内教育的高位均衡,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三是建立起教师学习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学校的制度演变产生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走课”从形式上看不算“新”,有一点类似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校协会发起的小队教学,也有点像传统的备课组。我们的“新”在于,我们对每一位教师的角色要求,让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变得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于我们把每一位教师走课的过程作为教师“磨课”的过程,变成全体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在于将一学期只有一两次的深度教研变成了每一位教师工作的常态。“课”是教师教学水平、爱生情感的外化,上一节好课,教师的境界就会提升一层,就能从学生眼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全校近300位教师人人参与,目前已形成各学科近70个“走课”小组,“走课”将全体教师裹挟进自觉教研之中,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和潜能。教师工作在课堂、成长在课堂,帮助教师上好课、帮助教师通过上课而成长,体验到作为教师的价值和尊严,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冀晓萍

    相关热词搜索: 常态 教研 变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